Transcript 微课件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修订情况

具体问题修订举要

具体问题修订举要

•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 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体系安排 • 趋势图 •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 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讨论 • 一些题目、内容调整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规定 归纳 利用数轴 满足运算律 ▶ 例如,为什么规定

(

3)(

5)=15

——

希望保持分配律

a

b+ c

= ab + ac

的结果。 (-

3

)×(-

5

)=(-

3

)×(

0

5

) =(-

3

)×

0

-(-

3

)×

5

0

-(-

15

) ▶ =

15

(

1)(

1)

=-

1

行不行? 会出现矛盾: 令

a

= -

1

b

1

c

= -

1

,就会有 -

1·(1

1)

=-

1

1

=-

2

而另一方面又有 -

1·(1

1)

=-

1·0

0

• 原来的处理: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得出

• 现在的处理

为了突出体现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归纳给出相关概念、 法则的编写思路,从引入负数后的乘法算式分类开始,由 两个正数的乘法逐步过渡到“负负得正”。注意在此过程 中体现数域扩充过程中,运算法则的一致性

2.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

• 原来的做法 先安排单项式的实例,给出单项式的概念;再安排多项式 的实例,给出多项式的概念。 • 现在的做法 为了突出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整式的加减”一章的第 一节开头集中安排字母表示数的实例,然后给出单项式与 多项式的概念。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原来的做法 在

3.2

3.3

节既有解方程,也有解决实际问题,重点不突 出。 • 现在的做法 为使概念、解法、应用在全章前、中、后各部分各有侧重 的编写意图变得更加明确,在

3.2

3.3

节适当增加解方程 的内容,降低实际问题的难度。在

3.4

节增加解实际问题 的例题与小结,以加强数学模型思想的学习。

4.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 原来的做法 只讲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 现在的做法 增加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相对位置的内容。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体系安排

• 原来的做法 第一节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第二 节解决实际问题。

• 现在的做法 将第一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移入第二节,使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安排得更为紧凑。 • 第1节“不等式”,基本保持现有内容,加单纯运用不等 式性质的练习题;本节内容主要是不等式、不等式解集的 概念,不等式的性质,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 第2节“一元一次不等式”,先结合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 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加强类比方 程的解法,先安排一个体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完整步骤的 题目,再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最后安排两个实际 问题。 • 第3节更换“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引例,删去不等式组 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

6.趋势图

• 原来的做法 未安排趋势图的内容 。

• 现在的做法

按课标修改稿要求增加趋势图的内容。

7.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

• • 原来的做法 反映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联系的内容单设节。 • 现在的做法 将原教材

14.3

节中的内容简化,即结合“一次函数”一节 的一些例题,以实际问题引出,反映函数与方程、不等式 的联系,而不再为此单设一节。 结合原“

14.2.2

一次函数”的例

5

(买种子的问题),讨 论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并增设 “

19.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讨论一次函 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8.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 原来的做法 阅读与思考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 现在的做法 课标:对于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 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把原来的内容分散到相关节的习题中。

9.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讨论

• 原来的做法 讨论性质时, k <0和 k >0的情况同时出现。 • 现在的做法 为层次清楚,按照 k <0和 k >0“分类”讨论性质,突出与 • • 一次函数性质研究方法的类比。 k >0时:描点画图→观察图象→归纳性质(增减性)→回 到解析式解释。 k <0时:学生自己探究。 • 不讨论对称等几何性质。

10.一些题目、内容的调整

• • • • • • 正负数的实际背景 油菜籽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调水问题(一次函数) 磁盘存储问题(二次函数) 圆周角引入的实际背景 三视图带“洞”的问题 • “从测坝高到测山高”的拓展内容改为选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