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治法令暨業務宣導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保護扶助組組長 郭彩榕 99.6.2 家庭暴力防治業務緣起 83年鄧如雯殺夫案驚動社會,民間婦女團 體趁機推動立法 87年6月24日通過高鳳仙法官參考美國模範 法典草擬之法案版本,制定亞洲第一部家 庭暴力防治法 96年3月28日修正公布家庭暴力防治法 第一章 §1~§8 通則  §1宗旨: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刪除 「促進家庭和諧」)  §2定義: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 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 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 §3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配偶或前配偶。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第一章 §1~§8 通則  §4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 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 §5:中央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 §6:中央主管機關為加強推動家庭暴力及性侵害 防治相關工作,得設置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基 金。  §7: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家庭暴力防 治委員會。  §8:地方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家庭暴力防治法令暨業務宣導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保護扶助組組長 郭彩榕 99.6.2 家庭暴力防治業務緣起 83年鄧如雯殺夫案驚動社會,民間婦女團 體趁機推動立法 87年6月24日通過高鳳仙法官參考美國模範 法典草擬之法案版本,制定亞洲第一部家 庭暴力防治法 96年3月28日修正公布家庭暴力防治法 第一章 §1~§8 通則  §1宗旨: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刪除 「促進家庭和諧」)  §2定義: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 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 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 §3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配偶或前配偶。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第一章 §1~§8 通則  §4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 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 §5:中央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 §6:中央主管機關為加強推動家庭暴力及性侵害 防治相關工作,得設置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基 金。  §7: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家庭暴力防 治委員會。  §8:地方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令暨業務宣導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保護扶助組組長 郭彩榕
99.6.2
1
家庭暴力防治業務緣起
83年鄧如雯殺夫案驚動社會,民間婦女團
體趁機推動立法
87年6月24日通過高鳳仙法官參考美國模範
法典草擬之法案版本,制定亞洲第一部家
庭暴力防治法
96年3月28日修正公布家庭暴力防治法
2
第一章
§1~§8
通則
 §1宗旨: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刪除
「促進家庭和諧」)
 §2定義: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
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
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 §3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配偶或前配偶。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3
第一章
§1~§8
通則
 §4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
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 §5:中央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 §6:中央主管機關為加強推動家庭暴力及性侵害
防治相關工作,得設置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基
金。
 §7: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家庭暴力防
治委員會。
 §8:地方主管機關應辦事項。
4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 §9:民事保護令(以下簡稱保護令)分為通常保
護令、暫時保護令及緊急保護令。
 §10:保護令之聲請、撤銷、變更、延長及抗告,
均免徵裁判費,並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3第
4項規定(郵電送達費及相關人員交通費等不另徵
收 )。
 §11:保護令之聲請,由被害人之住居所地、相對
人之住居所地或家庭暴力發生地之法院管轄 。
 §12:保護令聲請方式。
5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 §13:法官審理保護令案件之隔別訊問,必要時得
在法庭外為之,或採取雙向視訊方式;被害人得
於審理時,聲請其親屬或個案輔導之社工人員、
心理師陪同被害人在場,並得陳述意見。
 §14:保護令聲請款項。增列加害人處遇計畫裁定
前之鑑定制度。
 §15:保護令效期 。
 §16:保護令核發程序。
 §17:遷出令不因被害人同意相對人不遷出或不遠
離而失其效力。
6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18:保護令除緊急保護令外,應於核發後
二十四小時內發送當事人、被害人、警察
機關及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
§19: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所在
地地方法院自行或委託民間團體設置家庭
暴力事件服務處所,法院應提供場所、必
要之軟硬體設備及其他相關協助。但離島
法院有礙難情形者,不在此限。
§20:保護令抗告及程序。
7
民事保護令
 三種保護令之比較
種類
聲請人及程序
核發程序
效期
緊急保 檢察官、警察機關、
主管機關以書面、言
護令
詞、電信傳真或其他
科技於日夜間或休息
日為之。
依警察人員到庭或電 自核發時起生效,於法院審理
話之陳述,認被害人 終結核發通常保護令或駁回聲
有急迫危險者,於4小 請時失其效力。
時内以書面核發暫時
保護令。
暫時保 被害人、檢察官、警
察機關、主管機關以
護令
書面為之。
得不經審理程序
自核發時起生效,於法院審理
終結核發通常保護令或駁回聲
請時失其效力。
通常保 被害人、檢察官、警
察機關、主管機關以
護令
書面為之。
需經審理程序
有效期限最長一年,失效前,
得聲請法院撤銷、變更或延長
之。延長期間最高一年。
8
保護令核發內容
 通常保護令得核發內容(§14):
禁制令(第一、二款)
遷出令及禁止處分令(第三款)
遠離令(第四款)
交付財物令(第五款)
定暫時監護權、交付子女(第六款)
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方式(第七款)
給付令(第八、九、十一款)
定加害人處遇計畫(第十款)
禁止加害人查閱資訊(第十二款)
其他保護令(第十三款)
 緊急保護令、暫時保護令得核發款項:
1-6、12、13
9
違反保護令之規定
 違反法院下列裁定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罰金(§61):
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禁止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
要之聯絡行為。
遷出住居所。
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10
保護令不是萬靈丹
 保護令的作用:
以法官的裁定規範當事人必須遵守之規定,可向
相關機關聲(申)請執行。
倘違反禁制令、遷出遠離令、處遇計畫令者,即
為違反保護令罪,需負刑責。
可作為日後相關訴訟之佐證資料。
 保護令的限制
只是一張紙,只能對遵守規定的人產生效果。
對彼此關係的和諧與修補無正向效果。
聲請保護令之時,亦是最危險的時候。
11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 §21-§28釐清保護令各款內容執行機關與相關執行規定
 §21保護令執行:
 為減輕被害人之經濟負擔,並能迅速執行,明定不動產之禁止使
用、收益或處分行為及金錢給付之保護令,得為強制執行名義,
由被害人依強制執行法聲請法院強制執行,並暫免徵收執行費。
 於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設處所為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
及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其所屬人員監督未成年子女會
面交往之保護令,由相對人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執
行。
 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之保護令,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執
行之。
 禁止查閱相關資訊之保護令,由被害人向相關機關申請執行(戶
政事務所、學校、國稅局)。
 其他保護令之執行,由警察機關為之。
 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執行,必要時得請求警察機關協助之。
12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 §22-§24: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事宜(§24後段由法院執
行)。
 §23:參酌強制執行法相關規定,增訂警察機關得協助被害人直接
取交生活必需品之相關證照及書據、印章等;取交無著時,被害
人並得向相關主管機關申請變更、註銷或補行發給;其屬相對人
所有而為行政機關製發者,被害人得請求原核發機關發給保護令
有效期間之代用憑證。
 §24:子女暫時監護權之保護令執行過程常發生爭執,實務上常發
現,法院定子女暫時監護權人後,另一方(包括被害人及加害人)
經常有帶子女躲避不願交付之情形發生,而使該款項保護令無法
落實執行,爰規定義務人不依保護令交付未成年子女時,權利人
得聲請警察機關限期命義務人交付,屆期未交付者,由權利人聲
請法院強制執行,並暫免徵執行費。
 §25:義務人不依保護令之內容辦理未成年子女之會面交
往時,執行機關或權利人得依前條規定辦理,並得向法院
13
聲請變更保護令。
第二章
§9~§28
民事保護令
 §26:未成年子女暫時親權人得持保護令逕向戶政
機關申請未成年子女戶籍遷徙登記。
 §27:執行保護令之救濟(得於執行程序終結前,
向執行機關聲明異議→認其有理由者,應即停止
執行並撤銷或更正已為之執行行為;認其無理由
者,應於十日內加具意見,送原核發保護令之法
院裁定之→法院之裁定,不得抗告)。
 §28:外國法院保護令之效力。
14
第三章
§29~§42
刑事程序
 §29:犯家庭暴力罪嫌疑重大者予以逕行拘提
 家庭暴力通常發生於極具隱密性之家中,且常在夜間發生,證據取得不
易,依87年版家暴法規定,對於非現行犯,但警察人員認其犯家庭暴力
罪嫌疑重大,且有繼續侵害家庭成員生命、身體或自由之危險,而符合
刑事訴訟法所定之逕行拘提要件者,應逕行拘提之。但因刑事訴訟法§881所定之逕行拘提要件,不能符合家庭暴力之特性,為兼顧程序正當性與
第一線執法需要,爰修正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發現犯家庭暴
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嫌疑重大,且有繼續侵害家庭
成員生命、身體或自由之危險,而情況急迫時,即得逕行拘提之。
 刑事訴訟法§88-1: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偵查犯罪,有左列情
形之一而情況急迫者 ,得逕行拘提之:
 一、因現行犯之供述,且有事實足認為共犯嫌疑重大者。
 二、在執行或在押中之脫逃者。
 三、有事實足認為犯罪嫌疑重大,經被盤查而逃逸者。但所犯顯係最重本刑
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者,不在此限。
 四、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嫌疑重 大,
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
前項拘提,由檢察官親自執行時,得不用拘票;由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 執行
時,以其急迫情況不及報告檢察官者為限,於執行後,應即報請檢察 官簽發
拘票。如檢察官不簽發拘票時,應即將被拘提人釋放。
15
第三章
§29~§42
刑事程序
 §30:因§29放寬刑事訴訟法對於逕行拘提之要件
規定,為促使相關程序有所依循,避免急迫危險
認定不一情形,爰對於急迫危險之認定作例示規
定。
16
第三章
§29~§42
刑事程序
 §31-§35:附條件命令。
 §31: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被告經檢察官
或法院訊問後,認無羈押之必要,而命具保、責
付、限制住居或釋放者,得附下列一款或數款條
件命被告遵守: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對被害人為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
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
三、遷出被害人之住居所。
四、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被害人之住居所、學校、工
作場所或其他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經常出入之特定場
所。
17
五、其他保護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安全之事項。
第三章
§29~§42
刑事程序
 §36:對被害人之訊問或詰問,得依聲請或依職權
在法庭外為之,或採取適當隔離措施。(不以智
障被害人或16歲以下被害人為限)
 §37:對於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案件所為之
起訴書、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撤銷緩
起訴處分書、裁定書或判決書,應送達於被害人。
(配合緩起訴制度之施行,增定緩起訴處分書、
撤銷緩起訴處分書,均應送達被害人)
18
第三章
§29~§42
刑事程序
 §38-§39:緩刑、假釋保護管束期間之命令。
 犯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法院得命被告於
緩刑、假釋保護管束期間內,遵守下列一款或數
款事項: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對被害人為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
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
三、遷出被害人之住居所。
四、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被害人之住居所、學校、工
作場所或其他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經常出入之特定場
所。
五、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其他保護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安全之事項。
 §40-§42:有關附條件命令之執行。
19
第四章
§43~§47
父母子女
 §43:法院為未成年子女酌定或改定權利義務之行
使或負擔之人時,對已發生家庭暴力者,推定由
加害人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不利於該子女。
 §44:法院依法為未成年子女酌定或改定權利義務
之行使或負擔之人或會面交往之裁判後,發生家
庭暴力者,法院得依被害人、未成年子女、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
害關係人之請求,為子女之最佳利益改定之。
20
第四章
§43~§47
父母子女
 §45:法院依法准許家庭暴力加害人會面交往其未成年子
女時,應審酌子女及被害人之安全,並得為下列一款或數
款命令:
 一、於特定安全場所交付子女。
 二、由第三人或機關、團體監督會面交往,並得定會面交往時
應遵守之事項。
 三、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或其他特定輔導為會面交往條件。
 四、負擔監督會面交往費用。
 五、禁止過夜會面交往。
 六、準時、安全交還子女,並繳納保證金。
 七、其他保護子女、被害人或其他家庭成員安全之條件。
 法院如認有違背前項命令之情形,或准許會面交往無法確
保被害人或其子女之安全者,得依聲請或依職權禁止之。
如違背前項第六款命令,並得沒入保證金。
21
第四章
§43~§47
父母子女
 法院於必要時,得命有關機關或有關人員保密被
害人或子女住居所。
 §46: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設未成年子女會面
交往處所或委託其他機關(構)、團體辦理。
前項處所,應有受過家庭暴力安全及防制訓練之
人員;其設置、監督會面交往與交付子女之執行
及收費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22
第四章
§43~§47
父母子女
 §47:法院於訴訟或調解程序中如認為有家庭暴力
之情事時,不得進行和解或調解。但有下列情形
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行和解或調解之人曾受家庭暴力防治之訓練
並以確保被害人安全之方式進行和解或調解。
二、准許被害人選定輔助人參與和解或調解。
三、其他行和解或調解之人認為能使被害人免受
加害人脅迫之程序。
23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48: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必要時應採取
下列方法保護被害人及防止家庭暴力之發生:
一、於法院核發緊急保護令前,在被害人住居所
守護或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或其家庭成員之必要
安全措施。
二、保護被害人及其子女至庇護所或醫療機構。
三、告知被害人其得行使之權利、救濟途徑及服
務措施。
24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49: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心理人員、
教育人員及保育人員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或保護
家庭暴力被害人之權益,有受到身體或精神上不
法侵害之虞者,得請求警察機關提供必要之協助。
25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0:責任通報。
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心理人員、教育人員、保
育人員、警察人員、移民業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
治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者,應立即
通報當地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
前項通報之方式及內容,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通報人之
身分資料,應予保密。
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應即行處理;必要時得自行或委請
其他機關(構)、團體進行訪視、調查。
主管機關或受其委請之機關(構)或團體進行訪視、調查
時,得請求警察機關、醫療(事)機構、學校或其他相關
機關(構)協助,被請求者應予配合。
26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1: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撥打依第八
條第一項第一款設置之二十四小時電話專線者,
於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得追查其電話號碼及地址:
一、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
之急迫危險。
二、為防止他人權益遭受重大危害而有必要。
三、無正當理由撥打專線電話,致妨害公務執行。
四、其他為增進公共利益或防止危害發生。
27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2:醫療機構對於家庭暴力之被害人,不得無故
拒絕診療及開立驗傷診斷書。
 §53:衛生主管機關應擬訂及推廣有關家庭暴力防
治之衛生教育宣導計畫。
 §54: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訂定家庭暴力加害人處
遇計畫規範;其內容包括下列各款:
一、處遇計畫之評估標準。
二、司法機關、家庭暴力被害人保護計畫之執行機關
(構)、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間之連繫及評
估制度。
三、執行機關(構)之資格。
28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5: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得為下列
事項:
 一、將加害人接受處遇情事告知司法機關、被害
人及其辯護人。
 二、調閱加害人在其他機構之處遇資料。
 三、將加害人之資料告知司法機關、監獄監務委
員會、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及其他有關機構。
 加害人有不接受處遇計畫、接受時數不足或不遵
守處遇計畫內容及恐嚇、施暴等行為時,加害人
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應告知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必要時並得通知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協調處理。
29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6: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製作家庭暴力被害
人權益、救濟及服務之書面資料,供被害人取閱,
並提供醫療機構及警察機關使用。
醫事人員執行業務時,知悉其病人為家庭暴力被
害人時,應將前項資料交付病人。
第一項資料,不得記明庇護所之地址。
30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7: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提供醫療機構、公、
私立國民小學及戶政機關家庭暴力防治之相關資
料,俾醫療機構、公、私立國民小學及戶政機關
將該相關資料提供新生兒之父母、辦理小學新生
註冊之父母、辦理結婚登記之新婚夫妻及辦理出
生登記之人。
前項資料內容應包括家庭暴力對於子女及家庭之
影響及家庭暴力之防治服務。
31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8: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核發家庭暴力被害
人下列補助:
一、緊急生活扶助費用。
二、非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之醫療費用及身心治療、
諮商與輔導費用。
三、訴訟費用及律師費用。
四、安置費用、房屋租金費用。
五、子女教育、生活費用及兒童托育費用。
六、其他必要費用。
家庭暴力被害人年滿二十歲者(刪除依民事保護
令取得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行使或有具體事實
證明獨自扶養子女者),得申請創業貸款補助;
其申請資格、程序、利息補助金額、名額及期限
等,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32
第五章
§48~§60
預防及處遇
 §59:各網絡單位應辦理防治家庭暴力在職教育 。
 §60:各級中小學每學年應有四小時以上之家庭暴
力防治課程,但得於總時數不變下,彈性安排於
各學年實施。
33
第六章
§61~§63
罰則
 §61:違反保護令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
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 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 禁止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
 遷出住居所。
 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 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 §62: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 違反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者(責任通報)。
 違反第五十二條規定者(醫療機構不得拒絕驗傷診療) 。
 §63: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 違反第五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無正當理由撥打專線電話,致妨害
公務執行 ) ,經勸阻不聽者。
34
第七章
§64~§66
附則
 §64:行政機關執行保護令及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辦
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65: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66: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35
通報責任
 家庭暴力防治法(§50):
 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心理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
警察人 員、移民業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在執行
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者 ,應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關,至
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8):
 醫事人員、社工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人員、勞政人
員,於執行職務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34):
 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
員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
過二十四小時。
36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通報量
年度
類別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家庭暴力事件
通報件數
49,472
每月4,122
成長20.55%
62,310
每月5,192
成長25.96%
66,635
每月5,553
成長6.94%
72,606
每月6,051
成長8.97%
79,874
每月6656
成長10%
89,253
每月7438
成長11.74%
性侵害案件通
報件數
5207
每月434
成長6.6%
5739
每月478
成長10.2%
6602
每月550
成長15.0%
7703
每月642
成長16.7%
8521
每月710
成長10.6%
9543
每月795
成長12%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家暴通報件數
50000
性侵害通報件數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37
0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8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單位比例
教育
3%
社政
4%
一一三
16%
其他
3%
警政
37%
警政
醫院
一一三
社政
教育
其他
醫院
37%
38
98年性侵害事件通報單位比例
社政 其他
3%
5%
一一三
15%
醫院
31%
醫院
警政
教育
一一三
社政
教育
20%
其他
警政
26%
39
通報方式
 網路通報:責任通報人員或民眾可運用線上通報
系統(http://ecare.moi.gov.tw/index.jsp?css=2,
詳附件1)進行網路通報。
 傳真通報:責任通報人員可填寫通報單傳真至當
地家庭暴力暨(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完成通報。
 113通報:一般民眾可撥打113通報。
40
網路通報系統
41
家庭暴力與兒童少年保護事件通報表
42
性侵害犯罪事件通報表
43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
件通報及服務流程
44
全國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網絡圖
內政部家庭暴力
及
性侵害防治委員
會
民間基金會
NGO
衛生醫療
社政
各地方家庭暴力
及
性侵害防治中心
性騷擾防治委員
會
心理輔導
律師
庇護安置
教育
戶政
警政
職業訓練與就業
服務
司法
45
三級預防示意圖
初級預防
次級預防
三級預防
一般民眾
高風險案
通報案
責
任
通
報
高
危
機
46
91-98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通報被害人數
家庭暴力受暴人數
依案件類型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家庭暴力
被害人數
38238
37883
46606
60965
63274
68421
75438
83728
兒少保護
2260
3019
4752
8910
10929
14202
16989
17336
婚姻/離婚
/同居關係
暴力
25904
28017
31660
39564
38757
40494
43042
47908
老人虐待
1088
1216
1312
1579
1505
1847
2176
2548
其他
8986
5631
8882
10912
12083
11878
13231
15936
(0~18歲)
性侵害被害人數
依案件類型
性侵害被
害人數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4957
4215
4478
4900
5638
6530
7285
8008
47
推動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輔導工作



三級預防-落實目睹兒少輔導處遇工作:對於已進入
社政系統之目睹兒少應深化服務內涵,爰辦理相關工
作坊及研討會,提升社工人員目睹兒少輔導知能,並
督導地方政府社工人員以家庭。另受害程度已達保護
案件標準者,可依兒少福利法第34條第1項第5款進行
兒少保護通報。
次級預防-轉介高風險家庭關懷服務方案:針對「家
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
吵、無婚姻關係帶年幼子女與人同居、頻換同居人,
或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病、犯罪
前科等。 」需社政系統處遇之個案,落實轉介高風險
家庭關懷服務方案,俾社政資源即時介入。
初級預防-推動校園預防性方案:針對潛在目睹兒少
適時提供協助,避免傷害加深,爰出版教案、研發教
材、辦理研習訓練,以協助學校教師及教保人員關懷
目睹兒少。
48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49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0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1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2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3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4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5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6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7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8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59
推動校園關懷目睹家暴兒少工作
60
Q&A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