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换热过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对流换热过程

Slide 1

第八讲
对流换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Slide 2

§8-1 对流换热基本概念
一、对流换热过程:

对流:是指物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冷热
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式,必有导热。
对流换热:流体流过一物体表面时对流与导热联
合作用的热量传递过程。


Slide 3

牛顿冷却定律
Newton’s law of cooling
如:

 t  tw  tf

tw

q  ht

tf

Φ  qA  Ah  t 

t
1
hA

R 

1
hA

为对流传热热阻


Slide 4

二、流动边界层

1. 流动(速度)边界层:
靠近壁面处流体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薄层
边界层的厚度(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至固体壁面的垂直距离


Slide 5

边界层的特点
(1) 有层流(laminar flow),紊流(turbulent flow)之分.





分界点 Rec=3X105~3X106,一般 可取Rec=5X105
在湍流区,贴壁面还有一极薄的层流底层(粘性底层)

(2) =(x) x (x) 
(3) (x) << x (L) << L
(4) 流场分为: 主流区 (undisturbed flow regime)(potential)
边界层区(boundary regime)


Slide 6

三、换热微分方程


无滑移边界条件(傅里叶定律)
  A
t
式中:
y

t
y

y 0

 贴壁处流体的法向温度

变化率

y0

与牛顿冷却公式
h

  hA  t 联立,得
 t
 t y

y0


Slide 7

四、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流动产生的原因:受迫流动,自然对流
流体流动情况:层流(Re<2300),紊
流(Re>10000)
流体的物性:ρ、λ、η等
换热面的形状和位置
流体集态的改变


Slide 8


Slide 9

§8-2 对流换热基本方程组


Slide 10



u

1.连续性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x

• 2.动量方程(momentum equation)

v
y

 0

  2u  2u
 u
u
u 
p
  F x 
 
u
v
  

2
2



x

y

x

x

y









  2v  2v
 v
v
v 
p
  F y 
 
u
v
  

2
2



x

y

y

x

y









惯性力(inertial force)

• 3.能量守恒方程
(energy equation)

压力梯度
(pressure
gradient)
体积力
(body force)

粘性力
(viscous force)

2
  2t
 t
 u
 v
 a

2
2


x
y

x

y


t

能量变化

t

对流项

t

导热项







Slide 11

以此五个量为分析基础。

x ~l
u
x



0 y

x ~ 0 (1)

的平均值为

1


l

u

l

x

0

由连续性方程



u



x

vd  0

v 





y

0

dx ~

l

v
y


v
y

1

u 

 0



 0

v
y

~ 0 1

dy   




v
y


y

0

u
l

y ~ 0 
u



~ 0 1 

x

~ 0 1 

v d ~ 0 

dy  

u
l

y




Slide 12

v 

1







0



u

0

l

vdy   

的数量级全为1,则

ydy  

 ~ 0 

2

u 
l



2

a ~ 0 



2

u



2l
2



这样可以对微分方程组进行简化(数量级一致)
u
x
1
1


u
u

 u x  v y

 1
1 1 
 1



v
y

 0




2
  2u

p
 u

   x   
 x 2  y 2



1 
  
 

x方向的动量扩散可以忽略

1

1
 
1
2

1 

2
 







Slide 13

 v
v

u
 v
y
 x
 
1 1 
1


2
  2v

p
 v

   y   
 x 2  y 2



 
  
 





2



 1

2
  2t
 t
u
 v
 a

2
2

x
y

x

y


t

1

1
1

x方向的导热可以忽略
最后,我们得到

t




t

1
 
1
2

1 
2
 

 

2
 












Slide 14

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数量级分析







u

u

x

u

t

x
x

 v

u
y

 v

 

t

1 dp

 dx

2

 v

 t
2

 a

y
y

 0
u
v

y

U、v、t三个未知量

 u

2

y

2


Slide 15

边界条件:
y 0

u  v  0

t  t0

y 

u  u

t  t

x0

u  u

t  t

外掠等温平板的无内热源的层流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解为

Nu

x

 0 . 332 Re

1

1
2
x

Pr

3

上式称为特征数方程,习惯上称为准则方程或关联式。


Slide 16

§8-3 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


通常把对对流换热产生影响的各因素整理成某
几个无量纲综合量。
雷诺数: Re 

ul



 ul

v



努谢尔特数:
格拉晓夫数:

普朗特数: Pr 

Gr 


a

Nu 
g   tl
v

2

3

hx




Slide 17

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
h  f ( u , l ,  ,  , , c p )

Nu  f (Re, Pr, Gr )  C Re

m

n

Pr Ga

l


Slide 18

通过大量实验,针对各种换热过程,整理出各
有关准则式之间的一些经验公式:
管内受迫流动
层流(Re<2300)


Nu

 0 . 15 Re

f

0 . 33
f

0 . 43

Pr f

0 .1

Gr f (Pr f / Pr w )

紊流(Re>10000)
Nu

f

 0 . 021 Re

0 .8
f

0 . 43

Pr f

(Pr f / Pr w )

定性温度:用于计算流体物性的温度
f:流体的平均温度

0 . 25

0 . 25


Slide 19

2. 圆管内紊流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

Nu  0 . 023 Re

0 .8

Pr

n

Dittus-Boelter公式

 0 . 4 流体被加热 t f  t w
其中 n  
 0 . 3 流体被冷却 t f  t w
特征尺寸,圆管内径
tf tf
'

定性温度

tf 

''

2

10  Re  1 . 2  10
L / d  60 充分发展段

适用范围

4

5

0 . 7  Pr  120

气体


t fm  t w  50 C



t fm  t w  10 C

o

t fm  t w  20 ~ 30 C
o

o


Slide 20

自然对流换热:


层流:横圆柱,当103≤(GrPr)m≤109
Nu m  0 . 53 ( Gr Pr)

1
4
m

竖平壁,当104≤(GrPr)m≤109
Nu m  0 . 59 ( Gr Pr)

1
4
m

• 紊流:竖平壁,当109≤(GrPr)m≤1012
Nu m  0 . 12 ( Gr Pr)
定性温度: t m 

tw  t f
2

1
3
m


Slide 21

o
o



t

34
.
6
C 内径d=20mm,水在
加热到
t

25
.
3
C
从 f
f

例:
管内的流速为u=2m/s,求换热系数。
d  20 mm  0 . 02 m
已知: l1  5 m
t f  34 . 6 C

t f  25 . 3 C

o

求h

u  2m / s

o

(1)审题内容,确定类型。
(2)定性温度,查取物性。
(3)计算准则,选用公式。
(4)代入计算,考虑修正。

解(1)管内强制对流——用圆管内强制对流公式。
(2)定性温度,
t fm 

1
2

t 

f

 t f  

25 . 3  34 . 6
2

 30 C
o


Slide 22

查取物性,附录6得:

 f  0 . 618 W / m C v  0 . 805  10  6 m 2 / s
3
Pr f  5 . 42   995 . 7 kg / m c p  4 . 174 kJ / kg
(3)计算准则,选定公式。
ud
2  0 . 02
4
4
Re 

 4 . 97  10  10
6
v
0 . 805  10
o

Nu  0 . 023 Re

0 .8

Pr

n

因为是加热流体n=0.4
(4)代入公式计算,考虑修正



Nu  0 . 023  4 . 97  10

h

Nu 
d





4 0 .8

258 . 5  0 . 618
0 . 02

5 . 42

0 .4

 258 . 5

 7987 W / m C
o


Slide 23

§8-4 相变换热


Slide 24

一、 凝结换热
1、凝结换热定义

• 蒸汽在凝结过程中与固体壁面发生的换热。
•各种液体
2、凝结换热的分类
1). 膜状凝结(filmwise condensation):
在壁面形成完整的液膜的凝结。

2) 珠状凝结(dropwise condensation):
凝结液以液珠的形式向下滚落时形成的对流换热。


Slide 25

是否形成膜状凝结主要取决于凝结液的润湿能力,
而润湿能力又取决于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小的润湿能力强。
实践表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在纯净条件下在常用工程材
料洁净表面上都能得到膜状凝结。


Slide 26

3、纯净蒸气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凝结换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如要考虑所有因素将
无法进行分析。传热学中惯用的方法是进行简化,忽略次要因
素,突出主要因素,使理论分析可以进行。Nusselt
1916年
成功地用理论分析法求解了膜状凝结问题。下面即为此理论:

(1). 物理问题:蒸气在冷壁面凝结,形成液膜,蒸气凝结将
热量传给冷壁面,求换热系数。
(2). 基本假设:

1)常物性;2)蒸气是静止的,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
应力; 3)液膜惯性力可以忽略; 4)汽液界面上无温差,界面
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5)膜内温度分布是线性的,即认为
液膜内的热量转移只有导热,而无对流作用;6)液膜的过冷度
可以忽略; 7)v<<l, l可忽略不计;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Slide 27

得液膜厚度

1

 4  l l ( t s  t w ) x 
  

rg

(



)
l
l
v



4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1

1

hx

 rg  l (  l   v ) 
 l 

4


(
t

t
)
x
l
l
s
w



4

 rg  3l  l (  l   v ) 
 

4

(
t

t
)
x
l
s
w



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1

hv 

1
L



L

0

h x dx 

4
3

hL

 rg  3l  l (  l   v ) 
 0 . 943 

 l L (t s  t w )



4

4


Slide 28

倾斜壁
1

 rg  3l  l2 sin   4
h  0 . 943 

  l L (t s  t w ) 

水平管 Nusselt 采用图解积分得
1

hH

 rg  3l  l2
4
 0 . 729 


d
(
t

t
)
s
w
 l

hH
hV



 0 . 77  L / d 

1/ 4

L / d  2 . 85 时 , h H  hV


Slide 29

水平管实验数据与解析解吻合良好;竖管的实验结果大
于解析解:
1

 rg  3l  l (  l   v )  4
h v  0 . 943 
  1 .2
  l L (t s  t w )

1

 rg  3l  l (  l   v )  4
 1 . 13 


L
(
t

t
)
l
s
w




Slide 30

几点说明
 定性温度,除r 用 ts 外其余皆为(tw+ts)/2
 公式使用范围,层流 Re<1600
Reynolds Number
当量直径

d e u L

Re 
de 

Re 

4f




U

4W 

 4

W

4  u L





4M



h ( t s  t w ) L  rM
Re 

横管:用d 代替 L

4 hL ( t s  t w )
r


Slide 31

例题 :压力为1.013×105Pa 的水蒸气在方形竖壁上凝结。
壁的尺寸为30cm×30cm,壁温保持98℃。计算每小时的
热换量及凝结蒸汽量。
解: 先假设液膜为层流。
根据 ts=100℃,查得r=2257kJ/kg。
其他物性按液膜平均温度 tm=(100+98)/2=99℃ 查取,得:
ρ=958.4kg/m3,η=2.825 ×10-4kg/(m.s),λ=0.68W/(m.K)
则有:


rg  
h  1 . 13 
  l L (t s  t w
3
l

2
l



)

1/ 4

 9 . 8  2257   10  985 . 4  0 . 68 
 1 . 13 

4
2
.
825

10

0
.
3

(
100

98
)


3

 1 . 57  10 W/(m
4

2

 K)

2

3

1/ 4


Slide 32

核算Re准则:

Re 

4 hL ( t s  t w )
r
4  1 . 57  10  0 . 3 (100  98 )
4

Re 

2257  10  2 . 825  10
6

4

 59 . 1

说明原来假设液膜为层流成立。换热量可按牛顿冷却
公式计算:
  hA ( t s  t w )  1 . 57  10  0 . 3  2  2 . 83  10 W
4

2

3

凝结蒸汽量为:
qm 


r



2 . 83  10
2257  10

3
3

 1 . 25  10

3

 4 . 5 kg/h


Slide 33

4、影响膜状凝结因素的讨论
(1). 不凝结气体:
由于不凝结气体形成气膜,故:
1).蒸气要扩散过气膜,形成阻力;
2).气膜导致蒸气分压力降低,从而使 ts 降低:

rg  
h  1 . 13 
  l L (t s  t w
3
l

q  h (t s

2
l



)

1/ 4

 rg  
 t w )  1 . 13 
 lL

t s  q 

3
l

2
l





1/ 4

(t s  t w )

3/4

严重性:1% 的不凝结气体能使 h降低 60%
凝汽器


Slide 34

(2) 蒸气流速:
前面的理论分析忽略了蒸气流速的影响。
 u 向上 液膜增厚 h  ;u  液膜破裂 h 
 u 向下 液膜减薄 h  ; u  液膜破裂 h 
(3) 过热蒸气:
实验证实 h-h’ 代替 r 即可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只要用r’ 代替计算公式中的 r,即可:
r   r  0 . 68 c p ( t s  t w )


Slide 35

(5) 管子排数
n排

特征长度 d  nd

由于凝结液落下时要产生
飞溅以及对液膜的冲击扰
动,会使 h 增大。
(6) 管内冷凝


Slide 36

7. 凝结表面情况

凝结换热的放热系数一般比较大,故在常规冷凝
器中其热阻不占主导地位。但实际运行中凝汽器的泄漏
是不可避免的,空气的漏入使冷凝器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明显下降。实践表明,采用强化措施可以收到实际效益。
某些制冷剂的冷凝器中,强化有更大现实意义。

强化的原则: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液膜的厚度。
实现的方法:
 尖锋的表面
 使凝结液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掉
如低肋管、纵向沟槽等
 表面改性,使膜状凝结变为珠状凝结
表面涂层(油脂、纳米技术)、离子注入


Slide 37


Slide 38

二、

沸腾换热现象

(Boiling heat transfer phenomena)
 沸腾与前面介绍的凝结正好是正反两个过程
 许多学科中正反过程的(物理机制)公式是一样的
 传热有时不一样(管内强制对流)
 沸腾比凝结复杂得多
(一)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发生的换热叫沸腾换热。
应用:电站中的水冷壁;工业锅炉中的省煤器;烧开
水;冰箱中氟里昂的蒸发等。


Slide 39

(二) 沸腾换热的分类
1. 按流动动力分
a). 大容器(或池)沸腾(Pool boiling):
加热壁面沉浸在有自由表面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b). 强制对流沸腾(Forced convection boiling):
液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壁面时所发生的沸
腾换热。工业上的沸腾换热多属于此。

例如冰箱的蒸发器。
2. 从主体温度分:
a). 过冷沸腾(Subcooled boiling):

液体的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时的沸腾换热。
b). 饱和沸腾(Saturated or bulk boiling):
液体的主体温度等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时的沸腾换热。

例如烧开水


Slide 40

(三)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4个区域(电阻丝加热)
 A 区 t<4℃ 自然对流
pure convection
过热液体对流到自由液
面后蒸发
 B,C核态沸腾区
Nucleate boiling
B 孤立汽泡区
individual bubble
regime
汽泡彼此不干扰
对液体扰动大
换热强
C 汽块区
Continuous column
regime扰动更强q上升

C

D
F

A B

E


Slide 41

 D过度沸腾 Transition boiling regime
汽泡迅速形成,许多汽泡连成一片,在壁面上形成一层汽
膜,汽膜的导热系数低,q
 稳定膜态沸腾 Stable film boiling regime
汽泡的产生和脱离速度几乎不变,在壁面上形成稳定的汽膜
 和h 几乎是常数 q= h  t
 t  q
E区,辐射比例小, F区辐射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 临界热通量(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恒热流(加热)q=const. 热流密度与换热条件无关
一旦热流密度超过峰值,工况将沿qmax 虚线跳至稳定膜态沸
腾线,  t 将猛升至近1000 ºC,可能导致设备的烧毁,所以
亦称烧毁点(Burnout point)
电加热、反应堆恒热流、实用中设监测点


Slide 42

(四)沸腾换热计算式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
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
• 壁面过热度
• 汽化核心数(复杂)(杨工作)


Slide 43

1)基于核态沸腾换热主要是汽泡高度扰动的强制对流换热的
设想,推荐以下适用性广的实验关联式:(P.169)

c pl  t
rPr l

s

 C wl

 q

 l r



g (l   v ) 



0 . 33


Slide 44

2)制冷介质,库珀(Cooper)公式目前用得较多
h  Cq

0 . 67

C  90 W

M

0.33

 0 .5
r

/( m

p (  lg p r )
m
r

0.66

 0 . 55

K)

m  0 . 12  0 . 21 lg R p 

μm

式中:Mr 为液体的分子量;pr对比压力(液体的压力与
其临界压力之比;Rp为表面粗糙度(0.3~0.4μm)。q为热流
密度(w/m2)。


Slide 45

3.横管的膜态沸腾
膜态沸腾中,汽膜的流动和换热在许多方面类似于膜
状凝结中液膜的流动和换热,适宜用简化的边界层作分析。对
于横管的膜态沸腾,有以下公式:

hH

 gr  v (  l   v )  
 0 . 62 

 l d (t w  t s )


3
l

1/ 4

式中:ρl 及r的值由饱和温度ts确定;其余物性均以平均
温度tm=(tw+ts)/2为定性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外径d(m)。


Slide 46

例题 6-3 在1.013×105Pa的绝对压力下,水在
tw=113.9℃的铂质加热面上作大容器内沸腾,试求
单位加热面积的汽化率。
解 壁面过热度△t=113.9-100 ℃,从图6-6知处于核
态沸腾区,因而可按式(6–18)求取 q 。
从表9-3查得:对于水-铂组合 C w l  0 . 013 。
从附录查得,t s  100

C

时水和水蒸气的物性为:

c pl  4 . 220 kJ (kg  K)

 l  958 . 4 kg m 3

r  2257 kJ kg

 v  0 . 594 kg m 3


Slide 47

  58 . 9  10

3

Pr l  1 . 75

N m

3
 l  0 . 2825  10 kg (m  s)

代入式(6–18)得:
3

q  0 . 0002825  2257  10  [

9 . 8  ( 958 . 4  0 . 594 )
0 . 0589

(

4220  13 . 9

3

3

0 . 013  2257  10  1 . 75

5

)  3 . 79  10 W m 2

单位加热面的汽化率为:
q
r



3 . 79  10

5

2257  10

3

 0 . 168 kg ( m 2  s)

1 2

]




Slide 48

例题 :水平铂线通电加热,在1.013×105Pa 的水中
产生稳定膜态沸腾。已知 tw– ts = 654 C,导线直径为
1.27mm,求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 v ,  v 由 t m  ( t w  t s ) 2  427  C 确定。从附录

查得:  v  0 . 314
 10

3

kg (m  s)



kg m 3 ,  v  0 . 0505 W ( m  K) ,   0 . 0243

 l 、r 按 t s  100  C 从附录查得:
 l  958 . 4
3

kg m 3 , r  2257  10 J kg



膜态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按式(6-21)计算,得:
h  0 . 62 
3

[

9 . 8  2257  10  0 . 314  ( 958 . 4  0 . 314 )  0 . 0505
0 . 0243  10

 281 W ( m 2  K)

3

 0 . 00127  654

3
1 4

]


Slide 49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1. 不凝结气体
与膜状凝结不同,溶解于液体中的不凝结气
体会使沸腾换热得到某种强化。因为,随着工作液体温
度的升高,不凝结气体会从液体中逸出,使壁面附近的
微小凹坑得以活化,成为汽泡的胚芽,从而使 q ~ t
沸腾曲线向着t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在相同的 t下产
生更高的热流密度,强化了换热。但对处于稳定运行下
的沸腾换热设备来说,必须不断地向工作液体注入不凝
结气体。


Slide 50

2. 过冷度

在大容器沸腾中流体主要部分的温度低于相应
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沸腾称为过冷沸腾。对于大容器沸
腾,除了在核态沸腾起始点附近区域外,过冷度对沸腾
换热的强度并无影响。在核态沸腾起始段,自然对流的
1
1
机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而自然对流时
h ~  t 4 ,  t ~ (t w  t f ) 4 ,
因而过冷会使该区域的换热有所增强。
3. 重力加速度
在很大的范围内重力加速度几乎对核态沸腾的
换热规律没有影响。但重力加速度对液体自然对流则有
显著的影响(自然对流随加速度的增加而强化 )。在零重
力场
(或接近于零重力场) 的情况下,沸腾换热的
规律还研究得不够。


Slide 51

4. 液位高度

在大容器沸腾中,当传
热表面上的液位足够高时,
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液
位高度无关。但当液位降低
到一定值时,沸腾换热的表
面传热系数会明显地随液位
的降低而升高。这一特定的
液位值称为临界液位。对于
常压下的水,其值约为5mm。


Slide 52

5. 沸腾表面的结构
前已指出,沸腾表面上的微小凹坑最容易产生汽化
核心。现已开发出两类增加表面凹坑的方法:(1).用烧
结、钎焊、火焰喷涂、电离沉积等物理与化学的方法在
换热表面上造成一层多孔结构;(2).采用机械加工的方
法在换热管表面上造成多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