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Slide 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1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2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3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4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5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6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0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1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2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3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4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5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6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7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8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Slide 79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
献。《尚书》原称《书》,“尚”通
“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
经”,又称《书经》。
 关于《尚书》的作者,《汉书·艺文
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此
说流传颇广而不足凭信。

 清末吴汝纶《尚书定本》28篇编次: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
誓》、《汤誓》、《盘庚》、《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范》、《金滕》、《大诰》、
《康诰》、《酒诰》、《梓材》、《召
诰》、《洛诰》、《多士》、《无逸》、
《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
命》、《秦誓》。

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
官方文告。从体裁上说,有记言文,也
有记事、论说文。《尚书》分《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各二篇,《商书》
五篇,《周书》十九篇。虞、夏之书为
后人根据传说追忆,不能视为虞、夏时
的史籍。商、周之书虽难免有后人损益,
但较为可靠。

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
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
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
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
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
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
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
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
的具体描写。

二 《春秋》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
史。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
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
上有重要地位。

 《春秋》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要依时序。

《春秋》按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
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顺序分
年记事。记事的顺序为年、时、月、日、人、事、
地。《春秋》记事的特点晋人杜预把它归结为: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春秋左氏传集解
后序》)

 (二)叙事要简约凝练。
《春秋》叙事在文字上的特点是省文
减字。 通篇皆为简明扼要的叙述,总篇
幅仅为18000余字,反映的时期长
达242年,平均每年分摊的字数不到
100个,是一部字斟句酌的断代简史。
刘知几赞《春秋》曰:“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自变量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
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子寡
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三)叙事要体现倾向。
《春秋》叙事的春秋笔法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
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 《左传》成公十四年初步将其概括为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渝,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寓褒贬于动词。
 2、示臧否于称谓。
 3、明善恶于笔削。
 4、隐回护于曲笔。

第二节 《左传》
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史记》即如是称呼,东汉人认为它是
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
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 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
《公羊传》。穀梁赤所作《穀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本:







春秋三传
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
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
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
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
相应的处理。

 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
是各自单行的。
 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
的基础上,把“经” 与“传”按纪
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
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
解》。

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记载了253年的史实,比《春秋》多十三年,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完整的编者按年史书。
 广泛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活动,其中有同于《春秋》,而加以详
细叙述之处,也有超出《春秋》的所谓“无经
之传”,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篇幅为
《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无论史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都超过《春秋》。

记事年代基本与《春秋》重合
 《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

序。鲁隐公元年之前,有鲁惠公生鲁隐公及
隐公即位的说明;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
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

事。
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
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 《左传》的作者,历史上说法不一。司
马迁和班固都明确地记载《左传》的作
者是左丘明。六朝以前认为这个左丘明
就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的左丘
明。
 但是,唐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异议,认为
不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作者已
无法考定,以左氏为名,有可能是其中
的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

 清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
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
国后人也” 。
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说:“左氏预断秦孝
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
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因而推测:
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以后,公元前389年
以前。
 所以,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
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左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
 在君、民关系问题上,重视民的作用。
 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
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
 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
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 《左传》作者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
想体系,他强调“礼”,他借“君子”
对“礼”解释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
一年)从治国治民到评人论事,都以礼
作为准则。如认为“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是符合
礼的,而“贱妨贵,小陵长,远间亲,
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均见《左
传》隐公三年)则是违礼的行为,体现
了很深的等级观念。

 同时,《左传》中天命鬼神,因果报应
也记载得多,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因
然有其时代的色彩,但也体现了《左传》
的进步思想和局限性是并存的,这与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也”的观
点,显然有所背离。

《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 长于叙事。
 工于记言。
 善于写人。

一、长于叙事

 《左传》之前的叙事是言胜于事,记言
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记事则相对滞后。
《左传》的历史进步,体现为左氏突破
了前人因循执著的分工藩篱,将人物的
言与行均衡统一在叙事当中,而且构思
工巧,结构谨严。

 在叙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时,
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
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
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如“长勺
之战”
 《左传》写大小事件,在其自然
发展过程中,往往着意于意外的
转折,突出矛盾的复杂性、错综
性,造成波澜起伏、委婉有致的
效果。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


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
四百多次,其中以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
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鞍之战(成
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五大
战役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
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诸如民心向背,
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
果等,都不惜笔墨。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则着
墨不多,因而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详于战前及
战后,而略于战争本身。

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也是《左传》的精华。它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
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
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小说,直接
从《左传》中学习了各种表现手法。如《水浒
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描写。《三国演义》
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无论从叙述的结构,战前
形势的分析,战略战术的运用,到场面的描述,
战争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预示胜负成败的天象,
占卜的记录。都无一不借鉴了《左传》成功的
经验。

二、工于记言

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
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 苏轼《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意尽而
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
不尽,尤为极致。”
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传》其言简
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
出乎此法。”

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写晋师溃
败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简练几句话写尽晋军争先恐后,仓惶逃
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 人物语言尤其是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
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由于行
人身份及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
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
柔相济。都具有个性特点,但都用词典
雅,委婉蕴藉。

 《左传》尤善于描写行人辞令。春秋各
国外交使节往返频繁,他们为了使自己
的言辞发挥作用。除了充分寻找理由之
外,还要讲求辞令的修饰,陈述的先后
以及语气的缓急,从而活生生地表现出
说话人的心理和感情。

 外交辞令是论说文字的一个特殊分支,包括
对问应答和公文往还。
 最突出的特色是讲究藻饰,追求典雅,注重
表达的委婉和态度的明确,既不失礼貌谦逊,
又不失人格国格。
 外交辞令向艺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
机:旧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破坏,礼治文化
仍维持着表面的存在形式。
 特殊的外交需要:内涵上要明确犀利,形式
上要委婉典雅。

三、善于写人
 《左传》中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
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据不完全统
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 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
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
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祝史、良医,也有盗贼、侠勇等等。各
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
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
《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
画人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
的社会历史面貌。
 封建统治集团中的贵族成员,是《左
传》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左
传》一书里,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卿
士大夫,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群,主
宰着各侯国的命运,决定着政局的安
危。

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
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
各年的记事集中融合而成的。
 大致有两类形式:
一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人物的性格,构
成完整的形象;称之为“累积型”人物形象
二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某一人物的形象
或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要素。称之为“闪
现型”人物形象。

1、“累积型”人物形象
 主要是因为有关他们事迹的描述是分散在
《左传》各年的记事中的,对于某一人物来
说,必须将连续出现在若干年记事中的有关
内容集中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
象。因此,综观全书,大凡《左传》所记大
国的国君,重要的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
的人物形象,《左传》中描写得最为生动成
功的人物形象,也多是“累积型”的人物形
象,随着分年记述的积累,他们的性格特征
也渐次鲜明而突出。

 重耳生平事迹和活动的记写分布在《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
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遇
难出奔,周游列国;二是复国即位,励
精图治;三是功成业就,称霸中原。这
是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之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位贵族成员如何经过磨练,而成
为统治者的过程。作者在展现这一曲折
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一位英明、
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象。

2、“闪现型”人物形象
 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类写人
笔法灵活多变,一人一事,一人数事,
像绘画中的速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
物的特征,在一瞬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
记忆。

《左传》人物描写的基本特点:
 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物在记写人物事
迹时,特别注意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
表性的事例,这种选择,体现着作者描
写人物的能力。
 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
思想性格。

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
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
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 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桓·元》:“宋华督父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和时代的政治标
准(即“礼”)密切相关,作者的审美
观念在人物描写中表现为明显的倾向性。
大凡言行符合“礼”的就是好人(明主、
仁君、贤相、良臣),违反“礼”的就
是坏人(昏君、暴君、庸君、乱臣、贼
臣),而且好人便处处好,坏人便处处
坏,《左传》里好人事事有吉兆,坏人
时时有恶征,占卜、梦境、天象及智者
的言论都是证明。

《左传》的描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
历史家在既成事实之后,重新考察历
史人物以往言行得失的结果,作者把
这种历史的鉴定赋予了《左传》的人
物形象,因为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借鉴
和榜样是一定要明确而典型,不能亦
好亦坏,故此人物形象呈现为单一的
色彩。

《齐鲁长勺之战》

 全文仅二百二十二字,却也完整地叙述
了战争的过程,战前的准备,着重写了
人民的支持,即谓察狱以情,可以一战,
次写战争场面,主要写反击和追击的时
机选择,最后对战争取胜进行总结,从
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在
记叙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等方面的高度
技巧。

 一、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描写,
使记叙内容故事化,并通过人物的某些
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
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

1、写曹刿请见而乡人劝阻的情节,
2、写曹刿进见鲁庄公后两人对话的情
节。
3、写战场上“击鼓”和“逐师”的情
节。
4、作为结束,还有“公问其故”而曹
刿 侃侃而谈的情节,
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生动而又
紧凑相衔的情节描写,构成了一篇有首
有尾,引人入胜的故事。

 二、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文中写曹刿的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
的责任感,是通过他不顾乡人的劝阻而
执意要入见鲁君表现出来的;曹刿的卓
越识见,是由他与庄公见面后,首先不
谈战事,而只谈政治民情表现出来的;
曹刿的大军事家风度,是由临阵时庄公
想贸然迎敌、贸然追击,而他却从容镇
定,举止机智而谨慎表现出来的。

 三、语言的精炼传神
清代冯李骅《读左后言》所说:
“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
喜怒曲直,莫不逼肖。”

《晋楚城濮之战 》
 《晋楚城濮之战》一直被誉为《左传》
善于记事,尤其是关于描写战争的一个
范本。其实,记事诚佳,终非目的,目
的在于以事为据,说明道理。所以,此
文名为记叙,实为一篇特殊的兵论。

 第一段表面上在写两国交战的原因及练兵选
帅等情况,实际上提出了如下观点:出定襄
王,入务利民,以德选帅,以礼练兵者必胜;
而进犯中原,刚暴无礼者必败。
 第二段所写,可算作双方交战的前奏曲,实
际上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战争中,瓦解敌
人,争取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是争取胜利
的重要条件。
 第三段名义上是叙述双方交战经过,实际上
是以《军志》之言和晋胜楚败之实为论据,
证明了“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
“有礼可用”之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 第四段亦然。

本文的写作特点
 写战争的时候,总是将政治因素,特别
是人的因素放在诸因素的首位,并以大
量的篇幅加以描写。
写出胜与和、胜与交、胜与礼、胜与谋
的关系

 它首先选取能表现战争的性质,战争的
教化民众,练兵选帅,谋划方略,争取
同盟以及战争中的君臣辑睦,统一指挥,
相互配合的事例加以详细记叙。而在描
写决战过程和结果的时候,则粗线条勾
勒,一旦交代清楚,便会立刻收笔。这
样做,不但描写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
而且突出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
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处处对比,褒贬分明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1、在写人物时作者把晋侯写成一个知
德知义知礼知信的完人,一个善于集中
将士智慧,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及
战功卓著的英雄。最后受到周王的加爵
封赏。而把子玉则写成一个刚暴无礼,
傲慢狂恣,公报私仇的莽汉,最后让他
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2、写战争的性质时,楚国是主动围困宋
国,向中原进犯,是非正义的。而晋国
则是“尊王攘夷”,“报施救患”,完
全是正义的,在写练兵选帅时,晋国以
德义礼信为最高准则,而楚国则以刚暴
无礼沾沾自喜,在写作战时,晋国上下
一心,指挥得当,而楚国军臣相违,指
挥失误。在所有这些描写中,作者显然
是站在周王朝和晋国一边,颂扬其言其
行,而处处批评楚国的所作所为。

 林纾《左传撷华》
《左传》叙数大战,如鞍也,邲也,
鄢陵也,车驰卒奔,颇极喧闹。而此篇
叙计划独多,文学佳处,俱在战事之前,
千澜万波,全为制胜张本。及归到战状,
廖廖不过数行而结。凡巨篇文学最忌相
犯,城濮之战,君臣辑睦,上下成谋,
故胜。

《宫之奇谏假道》
 先写宫之奇单刀直入,直接指出“虢亡,
虞必从之”,两相依存的厉害关系,劝
虞公拒绝晋国再假道的险恶要求。出语
愈陡险,催人警醒,雄奇之至。并又深
纠一步,指明“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用反问与“复”相应,率直鲜明,“在
昔为晋,在今为寇;在昔为启,在今为
玩,晋不可启,故为一甚。寇不可玩,
故不可再也。”

 紧后又用俗谚加以喻证,形象揭示两
小弱国相依相存,“不能独完”的深
刻道理,与前句相应。出语处处惊人,
一指要害。口气坚决有力。之后又针
锋相对,用事实说明同宗相残,不足
信用,来反驳虞公“吾宗,岂害我”
的愚稚之见。理、事俱在,痛快淋漓。

 接着对虞公“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则强调指出“神鬼非人实亲,唯德是
依。”加以反驳,并三引《周书》之经
句,博证鬼神不足恃的道理。三句逐层
加深,层层相逼,又忽用反诘冷语,气
垫冷峭不已,言已至极。

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云:“事险,
便作险语,看其段段俱是峭笔、健笔,
更不下一宽句,贫字。”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宫之奇
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
论理。层次井井,激昂尽致。”
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一时最
不快意之事。却是千古最快意之文。”

《烛之武退秦师》
 第一段:点出事件背景,烘托气氛,暗
示发展趋势,为全文作好铺垫。
 第二段为一篇主干,说辞婉曲,层次明
晰。
 第三段为事件之结局,写秦背晋盟,与
郑化敌为友,而在于晋人失其所与,反
成孤军。与第一段相呼应。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①越国以鄙远,难以管理。
②邻之厚,君之薄,危及秦国。
③留郑为东道主,好处多多。

晋师撤离

④晋国过河拆桥,会恩将仇报。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整篇文章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
寻味。尤其是烛之武一篇说辞,更是本
文精华所在。全部说辞仅一百二十五字,
却从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分
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牢牢抓住秦晋之
间的矛盾,层层推进,前段写亡郑乃以
陪晋,中间引晋背秦一证,后段写亡郑
即以亡秦,句句在理,字字动心,因此
能够打动秦穆公,拆散秦、晋同盟,而
拯救了郑国的危亡和人民将遭受到的灾
难。

《晋公子重耳之亡》
 本篇以倒叙的笔法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十
九年,“处狄十二年”,“过卫”,“及
齐”,“及曹”,“及宋”,“及郑”,
“及楚”,“送诸秦”的经历以及最后回国
夺取政权的经过。
 描写了一名贵族公子由落难出亡而逐渐走向
成熟,最后终于称霸天下的成长过程。作者
在展现这一曲折的过程之中,向人们提供了
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的形
象。

 通过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描写
人物。
 表示重耳从生活中学会的方方面面:在处于
寄人篱下的地位时如何忍耐暂时的屈辱(野
人与之快);在舒适的环境里如何不能贪图
安逸,失却四方之志(姜氏促行);对别人
的馈赠或礼遇要给予适当的酬答(僖负羁馈
盘飧置壁,宋襄公赠马);对无礼的行为必
定要予以报复(曹共公观俗,郑文公不礼);
对大国要谦卑(楚成王求报,怀嬴愠怒,秦
穆公宴享)。

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一、《国语》
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
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
靠。

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
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
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
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
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
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
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
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
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
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
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
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
张扬。
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
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
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
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
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
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
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
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
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
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
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
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
人。
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
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
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
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
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
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
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
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
《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
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
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
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
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
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
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
先河。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
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
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
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
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
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
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
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