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小故事 • • • • •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 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 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 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 ,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 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 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 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 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 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 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 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浓厚。 中华礼仪知识 • • •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 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 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 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 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 起”,“很抱歉”,“失礼了”。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 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 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 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 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 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 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 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 寸进尺,欺软怕硬。 仪表、言谈 (一)仪表 • • • (二)言谈 •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 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 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 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 •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 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 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 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 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 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 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 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 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 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 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 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 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 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 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 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 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 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 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 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 致。 仪态 • 仪态,指的是人的姿势,举止和动作.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背境,对不同阶 层,不同特殊群体的仪态都有不同标准或不同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贵族阶层和统治集团的 上层人物的仪态讲究绅士风度;不同宗教对其 教徒也讲究具有宗教特征的仪态.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历史,也逐渐形成很多对皇家宫室, 对儒雅学士,对民间妇女等很多方面的仪态标 准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讲文明,讲礼 貌,使每个人仪态应当力求美化.注重仪态的美 化有三个标准:一是仪态文明,是要求仪态要显 得有修养,讲礼貌,不应在异性和他人面前有粗 野动作和行体;二是仪态自然,是要求仪态既要 规则庄重,又要表现得大方实在.不要虚长声势, 装腔作势;三是仪态美观,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仪态要优雅脱俗,美观耐看,能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四是仪态敬人,是要求力禁失敬于 人的仪态,要通过良好的仪态来体现敬人之意. 古代礼仪 • 古代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 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 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 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 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 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 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 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 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 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华礼仪小故事 • • • • •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 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 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 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 ,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 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 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 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 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 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 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 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浓厚。 中华礼仪知识 • • •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 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 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 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 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 起”,“很抱歉”,“失礼了”。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 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 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 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 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 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 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 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 寸进尺,欺软怕硬。 仪表、言谈 (一)仪表 • • • (二)言谈 •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 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 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 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 •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 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 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 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 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 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 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 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 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 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 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 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 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 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 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 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 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 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 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 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 致。 仪态 • 仪态,指的是人的姿势,举止和动作.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背境,对不同阶 层,不同特殊群体的仪态都有不同标准或不同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贵族阶层和统治集团的 上层人物的仪态讲究绅士风度;不同宗教对其 教徒也讲究具有宗教特征的仪态.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历史,也逐渐形成很多对皇家宫室, 对儒雅学士,对民间妇女等很多方面的仪态标 准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讲文明,讲礼 貌,使每个人仪态应当力求美化.注重仪态的美 化有三个标准:一是仪态文明,是要求仪态要显 得有修养,讲礼貌,不应在异性和他人面前有粗 野动作和行体;二是仪态自然,是要求仪态既要 规则庄重,又要表现得大方实在.不要虚长声势, 装腔作势;三是仪态美观,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仪态要优雅脱俗,美观耐看,能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四是仪态敬人,是要求力禁失敬于 人的仪态,要通过良好的仪态来体现敬人之意. 古代礼仪 • 古代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 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 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 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 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 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 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 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 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 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中华礼仪小故事 • • • • •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 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 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 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 ,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 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 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 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 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 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 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 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浓厚。 中华礼仪知识 • • •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 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 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 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 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 起”,“很抱歉”,“失礼了”。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 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 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 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 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 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 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 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 寸进尺,欺软怕硬。 仪表、言谈 (一)仪表 • • • (二)言谈 •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 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 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 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 •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 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 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 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 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 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 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 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 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 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 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 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 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 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 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 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 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 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 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 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 致。 仪态 • 仪态,指的是人的姿势,举止和动作.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背境,对不同阶 层,不同特殊群体的仪态都有不同标准或不同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贵族阶层和统治集团的 上层人物的仪态讲究绅士风度;不同宗教对其 教徒也讲究具有宗教特征的仪态.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历史,也逐渐形成很多对皇家宫室, 对儒雅学士,对民间妇女等很多方面的仪态标 准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讲文明,讲礼 貌,使每个人仪态应当力求美化.注重仪态的美 化有三个标准:一是仪态文明,是要求仪态要显 得有修养,讲礼貌,不应在异性和他人面前有粗 野动作和行体;二是仪态自然,是要求仪态既要 规则庄重,又要表现得大方实在.不要虚长声势, 装腔作势;三是仪态美观,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仪态要优雅脱俗,美观耐看,能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四是仪态敬人,是要求力禁失敬于 人的仪态,要通过良好的仪态来体现敬人之意. 古代礼仪 • 古代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 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 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 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 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 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 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 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 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 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华礼仪小故事 • • • • •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 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 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 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 ,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 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 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 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 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 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 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 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浓厚。 中华礼仪知识 • • •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 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 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 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 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 起”,“很抱歉”,“失礼了”。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 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 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 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 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 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 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 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 寸进尺,欺软怕硬。 仪表、言谈 (一)仪表 • • • (二)言谈 •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 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 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 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 •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 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 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 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 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 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 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 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 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 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 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 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 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 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 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 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 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 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 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 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 致。 仪态 • 仪态,指的是人的姿势,举止和动作.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背境,对不同阶 层,不同特殊群体的仪态都有不同标准或不同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贵族阶层和统治集团的 上层人物的仪态讲究绅士风度;不同宗教对其 教徒也讲究具有宗教特征的仪态.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历史,也逐渐形成很多对皇家宫室, 对儒雅学士,对民间妇女等很多方面的仪态标 准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讲文明,讲礼 貌,使每个人仪态应当力求美化.注重仪态的美 化有三个标准:一是仪态文明,是要求仪态要显 得有修养,讲礼貌,不应在异性和他人面前有粗 野动作和行体;二是仪态自然,是要求仪态既要 规则庄重,又要表现得大方实在.不要虚长声势, 装腔作势;三是仪态美观,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仪态要优雅脱俗,美观耐看,能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四是仪态敬人,是要求力禁失敬于 人的仪态,要通过良好的仪态来体现敬人之意. 古代礼仪 • 古代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 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 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 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 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 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 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 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 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 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中华礼仪小故事
•
•
•
•
•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
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
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
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
,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
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
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
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
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
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
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
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浓厚。
中华礼仪知识
•
•
•
道歉语应当文明而规范有愧对
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
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
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
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
起”,“很抱歉”,“失礼了”。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
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越拖得久,
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
解。道歉及时,还有助于当事人“退
一步海阔天宽”,避免因小失大。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故
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
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
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被人得
寸进尺,欺软怕硬。
仪表、言谈
(一)仪表
•
•
•
(二)言谈
•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
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
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
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
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
•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
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
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
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
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
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
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
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
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
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
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
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
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
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
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
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
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
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
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
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
致。
仪态
•
仪态,指的是人的姿势,举止和动作.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历史背境,对不同阶
层,不同特殊群体的仪态都有不同标准或不同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贵族阶层和统治集团的
上层人物的仪态讲究绅士风度;不同宗教对其
教徒也讲究具有宗教特征的仪态.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历史,也逐渐形成很多对皇家宫室,
对儒雅学士,对民间妇女等很多方面的仪态标
准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讲文明,讲礼
貌,使每个人仪态应当力求美化.注重仪态的美
化有三个标准:一是仪态文明,是要求仪态要显
得有修养,讲礼貌,不应在异性和他人面前有粗
野动作和行体;二是仪态自然,是要求仪态既要
规则庄重,又要表现得大方实在.不要虚长声势,
装腔作势;三是仪态美观,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仪态要优雅脱俗,美观耐看,能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四是仪态敬人,是要求力禁失敬于
人的仪态,要通过良好的仪态来体现敬人之意.
古代礼仪
• 古代礼仪
•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
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
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
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
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
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
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
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
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
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
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
《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
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
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