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学礼仪 1.曾子避席  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 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 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 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 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 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 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 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 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 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 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 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以前,燕国被齐国攻打后,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 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 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 耻辱我是忘不了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人才来治理国家,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 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 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 里马,国军很高兴,派侍臣去把千里马买回来,可侍臣到达那里时千里马已经病死了, 侍臣只好把马骨买回去。回去后,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 君大 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 骨买 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 怕 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 消 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 然 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 王 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 大 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 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 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务。     三顾茅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 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 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 深冬的一天,刘关张三人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 只好扫兴而归。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决定二请诸葛。但张飞却劝刘备不用请自取,可刘备执 意要去。刘备最终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大雪纷飞。张飞见天气不好,又劝刘备回去,可刘备不但不听张飞 的,还说天气不好还去求见更有诚意。可刘备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 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 阻。可不管关张两人怎么劝阻都无法改变刘备的意图,只 好听从。当日,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又来到诸葛亮的 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怕打扰诸葛亮午睡, 在门外等着,等诸葛亮醒了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 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 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 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 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仍未有一丝成就,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忠心耿耿地辅 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 刚才,我们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礼仪的小故事,想必大 家对中国礼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为大 家讲一讲一些礼仪小知识。 中国礼仪 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 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 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 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 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 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 仪、馈赠礼仪等。  礼仪的起源 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读故事,学礼仪 1.曾子避席  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 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 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 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 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 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 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 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 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 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 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 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以前,燕国被齐国攻打后,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 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 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 耻辱我是忘不了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人才来治理国家,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 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 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 里马,国军很高兴,派侍臣去把千里马买回来,可侍臣到达那里时千里马已经病死了, 侍臣只好把马骨买回去。回去后,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 君大 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 骨买 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 怕 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 消 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 然 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 王 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 大 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 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 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务。     三顾茅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 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 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 深冬的一天,刘关张三人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 只好扫兴而归。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决定二请诸葛。但张飞却劝刘备不用请自取,可刘备执 意要去。刘备最终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大雪纷飞。张飞见天气不好,又劝刘备回去,可刘备不但不听张飞 的,还说天气不好还去求见更有诚意。可刘备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 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 阻。可不管关张两人怎么劝阻都无法改变刘备的意图,只 好听从。当日,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又来到诸葛亮的 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怕打扰诸葛亮午睡, 在门外等着,等诸葛亮醒了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 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 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 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 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仍未有一丝成就,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忠心耿耿地辅 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 刚才,我们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礼仪的小故事,想必大 家对中国礼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为大 家讲一讲一些礼仪小知识。 中国礼仪 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 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 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 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 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 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 仪、馈赠礼仪等。  礼仪的起源 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

读故事,学礼仪
1.曾子避席

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
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
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
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
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
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
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
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
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
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
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
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以前,燕国被齐国攻打后,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
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
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
耻辱我是忘不了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人才来治理国家,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
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
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
里马,国军很高兴,派侍臣去把千里马买回来,可侍臣到达那里时千里马已经病死了,
侍臣只好把马骨买回去。回去后,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
君大
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
骨买
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
怕
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
消
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
然
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
王
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
大
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
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
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务。




三顾茅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
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
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
深冬的一天,刘关张三人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
只好扫兴而归。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决定二请诸葛。但张飞却劝刘备不用请自取,可刘备执
意要去。刘备最终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大雪纷飞。张飞见天气不好,又劝刘备回去,可刘备不但不听张飞
的,还说天气不好还去求见更有诚意。可刘备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
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
阻。可不管关张两人怎么劝阻都无法改变刘备的意图,只
好听从。当日,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又来到诸葛亮的
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怕打扰诸葛亮午睡,
在门外等着,等诸葛亮醒了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
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
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
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
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仍未有一丝成就,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忠心耿耿地辅
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
刚才,我们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礼仪的小故事,想必大
家对中国礼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为大
家讲一讲一些礼仪小知识。
中国礼仪
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 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
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
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
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
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
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
仪、馈赠礼仪等。

礼仪的起源
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
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
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
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
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
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三礼”(《仪礼》、
《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
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
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
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
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


上面,我们看了一些中国礼仪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要教
大家的是一些我们古代的一些生活礼仪知识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
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
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
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
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
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
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
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
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
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
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

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
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
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
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
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
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
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
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
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
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
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
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霤、国门、国行、泰厉
(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
户、中霤、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
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
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
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
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
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
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
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
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
最为完整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