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辞与语言运用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什么是修辞 •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 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 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达 到尽可 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 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 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音特点的制约。 •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 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 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 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 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 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修辞手段); • ●说话或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修辞活 动) ; • ●研究修辞学的理论(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 • 三种含义不完全相同,但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 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 学研究的对象。 • 请说说下面“修辞”的含义: •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 (修辞方法) •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修辞活动) •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 (修辞学) •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著作)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七章 修辞与语言运用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什么是修辞 •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 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 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达 到尽可 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 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 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音特点的制约。 •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 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 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 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 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 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修辞手段); • ●说话或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修辞活 动) ; • ●研究修辞学的理论(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 • 三种含义不完全相同,但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 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 学研究的对象。 • 请说说下面“修辞”的含义: •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 (修辞方法) •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修辞活动) •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 (修辞学) •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著作) •

第七章 修辞与语言运用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什么是修辞
•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
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
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达 到尽可
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
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
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
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音特点的制约。
•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
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
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
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
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
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修辞手段);
• ●说话或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修辞活
动) ;
• ●研究修辞学的理论(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
• 三种含义不完全相同,但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
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
学研究的对象。
• 请说说下面“修辞”的含义:
•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
(修辞方法)
•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修辞活动)
•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
(修辞学)
•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著作)
• (二)汉语修辞的特点
•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
受汉民族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有其
独特的特点:
• ●大量用“比” ;
• ●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
• ●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
地运用虚实相应,取得某种效果。
•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
内容服务。
•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
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
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
征:
•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
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
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
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
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 (三)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
• 专门撰文或在论文、著作中论及修辞学与
语用学关系的至少有以下文献:戚雨村、陈
晨、袁毓林、王德春,陈晨、高万云、王
希杰、高继平、盛永生、李军、马庆株,谭
汝为、宗世海、张燕春、祝克懿、张会森、
黎运汉、刘大为、姜望琪、胡范铸、郑远
汉、曾文雄等。
• 他们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4种:
• (1)修辞学与语用学由于各自的理论目的不同,
因而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宜强行将一方纳入
另一方。
• (2)修辞学与语用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
不同之处。
• (3)修辞学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是语用学中
“关于语言符号在社会交际中艺术化运用的
研究”。
• (4)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研究
的对象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因目的相近,故而
殊途同归。
语言表达
语用学
语言理解
语言表达
修辞学
语言理解
修辞学只研究表研究表达,语用学既研究表达,
又研究理解。
二、《修辞学发凡》简介
• 《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
著,陈望道著。初版由大江书铺于1932年,分
上下两册正式出版。全书12篇,创立了中国第
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
境界。
• 刘大白说,正如《马氏文通》(1898)是中国第
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一样,《修辞学发凡》是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书中既引古
人文章为证,并及今时通用语言,不但可以为
通文者之参考印证,而且可以为初学者之津
梁。”(《修辞学发凡》初版刘序)
•
• 特色之一是引例丰富。所引用的书约250部,单
篇论文约170篇,方言、白话各种文体兼收并
蓄。提出了“题旨情景为修辞的第一要义”。
• 特色之二是归纳系统,阐释详明。该书在大量
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系统而详尽地分析归纳了
汉语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在批判地继承前人
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
“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进而把积极修
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辞格归纳为38格,每
格又分若干式,全面概括了汉语语文中的修辞
格式。
• 学术界的好评:“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石”和“现代修辞
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我国修辞学研究是从《修辞学发凡》开始的。此书建立了我
国第一个科学而完整的修辞学体系,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论
问题,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已经走向成熟。
• 其影响在修辞学史上也是空前的。
• 第一,它不仅建国前被各大学用作教材,建国后也被多所学
校采用,此后再版达十余次。
• 第二,它的修辞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影响后世数十年,被许多
著作所仿效和学习。
• 第三,它培养出一批批修辞学研究人材。如著名学者郑子瑜、
张志公、倪宝元、吴士文等都声称是读了《发凡》,才走上
修辞学研究道路的。
三、语音修辞
•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
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
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 汉语声韵美
• (一)音节的声韵调配合,音节和谐。
• 英语—字母→词(意义)
• 汉语—音素→音节→词
• 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
•
•
•
(二)双音节的声韵调配合,产生和谐韵律。
双声、叠韵→双声叠韵
双声:
琵琶、枇杷、卑鄙、澎湃、蜘蛛、乒乓、伶俐、仿佛、
踟蹰、迷茫、淋 漓、匍匐、踌 躇、犹豫、流 利、慷 慨、
吩 咐、崎 岖、诉讼、色素、搜索、思索、松散、琐碎、
速算、三思、撕碎、酥松、缫丝、洒扫、酸涩、四散、
随俗、送丧
• 叠韵:
• 逍遥、迷离、魍魉、菡萏、崔嵬、峥蝾、徘徊、荡漾、
汹涌、咆哮、彷徨、憧憬
• 嶙峋、峥嵘、嵯峨、崔嵬,是山的丰神,澎湃、浩瀚、
汹涌,是水的多姿,芳菲、葱茏、缤纷、氤氲、啁啾、
朦胧、淅沥,是大自然蓬勃的生机!
•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
• 寥落liaoluo:稀疏,冷落,寂寞。流离liuli:流转离散。
•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桨声
欸乃壮诗情。(湖北武昌东湖可竹轩对联)
• 婆娑posuo:盘旋舞蹈的样子。欸乃ainai:摇橹声。
•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
• 荏苒renran: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萧条xiaotiao:寂寞,
冷落,荒凉,凋零,不兴旺。
• 广州老年人使用公共设施优待办法今天实施(引题)
陈伯坐公交 不再掏荷包(主题)( 2001年10月1日《
羊城晚报》)
• 劳动保障部门提醒劳动者:不论哪里干 社保不能
断(2001年10月25日《湖北日报》)
• 手机呼机IC卡 粤语外语普通话(引题) 广州乞丐越
来越“现代化”(主题)2001年6月29日《楚天都市
报》)
• 考研不考研 俨然两重天(引题) 高校怪状:大三
出现分流(主题) (2002年4月14日《楚天金报》)
•
•
•
•
•
•
•
•
•
•
•
•
汉语的平仄美
声调:— / √ \
平仄搭配:
两音节:— |;|—
四音节
——| |
| | — —、
|—|—
—|—|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
jinghuyanyun shunxijinhua
— / — /
\ ——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共圆足球梦 同唱一首歌
仄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
痴情不改四十年 真情感动老人心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神山圣水一线连
• 平平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汉语的节奏美
音节——节奏
音步——两个音节构成(少数三音节)
爱国|爱家|爱妻子,无视|交规|等于零。
音步(节拍)——节拍群
(2音节)节拍—(2+2)节拍群→大节拍群
•
•
•
•
增了产:奖!
减了产:赔!
(引题)
道桥农技员与农家同操一份心 (主题)
爱鸟护鸟鸟语花香春常在
造林护林山青水秀粮满仓
• 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
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
,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秦牧《
土地》)
•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
洞》)
• 苏州网狮园联:
•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 杭州西湖联:
•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汉语节奏的套叠
• (一)音步层套叠
• (二)基本节奏层套叠
音顿
律与
声韵
律相
叠
音顿
律与
平仄
律相
叠
• (二)基本节奏层套叠
音顿
律、
平仄
律、
声韵
律相
叠
音顿
律、
重轻
律相
叠
• 复杂多变的套叠现象
• 复杂多变的套叠现象
• 复杂多变的套叠现象
• 复杂多变的套叠现象
• 音顿律、抑扬律相叠
• 音顿律、重轻律、平仄律、抑扬律相叠
• 音顿律、重轻律、平仄律、抑扬律、快慢律、
长短律相叠
• 音顿律、重轻律、平仄律、抑扬律、快慢律、
长短律相叠
• 复杂多变的套叠现象
四、词汇(词义)修辞
• (一)规范与偏离
• “舛互”:(矛盾)
• 整幢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他的窗户还亮着
灯。
• 陈述(直白)—描写(形象)
•
偏离 ← 规范 → 偏离
• 有意(修辞)
无意(病句)
• 陌生的朋友 熟悉的陌生人
• 她的可爱就在她的不可爱之处(曹禺)
• (二)词汇形成的辞格
• 1.舛互(矛盾、抵牾)
• 十几年来,我又重新学习。我学会了洋裁,学会了
做一个周旋在宾客间的女主人,我什么都学会了,
就学不会把他的事业成功,引为我的成功。(徐仲佩
《矛盾》)
•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色的路,看得
分明。(鲁迅《药》 )
• 2.仿词
• “仿拟”的一种(仿词、仿句、仿篇)
•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
,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形式上相近,内容上
赋有新意。
•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鲁迅《这个与那个》 )
• [小表妹]要我说故事,我一时实在想不起来,就笑说
:“古典”都说完了。只有今典你听不听?(冰心 《
两个家庭》)
• 今年夏天,五名“好莱坞家庭妇男”出现在福克斯电
视台一档真人秀节目中。
• 海内皆知己,天涯即比邻。(仿句)
• 请足下留情。 (仿句)
• 莫愁前路无知己,“跃进”伴您万里行。 (仿句)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
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时,她在丛中笑。 (仿篇)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 3.反语——讽刺的反语、委婉的反语
• 反语、倒辞——倒反
•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
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
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
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
迅《记念刘和珍君》)(反语)
• 几个女人有一点失望,也有一点伤心,各人心
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倒
辞)
• 4.别解
• ●“在北大荒一走就是十八里呢!你走过吗?”我
想起通往咱们北大荒新开荒地边的那条尘土飞扬的
土道。
• “当然走过!那是‘水泥马路’。一下雨,连泥带
水,能把你的长筒雨靴都粘下来。”
• 白云: ……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唠嗑,还总找
机会向我“暗送秋波”。
• ● 黑土:别瞎说!我记得我给你送过笔、送过
桌儿,还给你家送过一口大黑锅,我啥时候给你送
过“秋波”?“秋波”是啥玩意?
• (主持人刚想解释,这时白云“不屑地”回答)
•
白云:“秋波”是啥玩意儿,你咋就不懂呢?
这么没有文化!“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演小品《昨天 今天 明
天》)
• 5、易色——褒辞贬用、贬义褒用
• 易色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去临时变换词语的感情
色彩,即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
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 ●可就在这时候,他俩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原来
趁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偷偷把绳子往后移
了半尺多。这个“舞弊”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
将军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过来,不满地说:“
这,这不行。”(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 ●又是一大“新生事物 ”,十一级干部回家扫地
。(宗福先《于无声处》)
• 6、降用——大词小用
• 为了使语言表达幽默风趣,人们经常把一些分
量“重”的、“大”的词语降作一般的词语用
,这种把语词“降级使用”的修辞方法叫做降
用。
• 酒店里的人在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
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
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鲁迅《阿Q正
传》)
• 章先生的身体比我高大,我怕他梦中转身。“
牵动全局”,也许要把床翻倒,所以让他睡在
下层,我睡在上层。(邹韬奋《经历》)
• 7.拆词
• 杂,就不免于浅,浅也许有浅的好处,可
以有更多的读者,只要浅而不至于陋,我
就很满足了。(吕叔湘《语文论集·自序》)
• 有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
鲁迅《阿Q自传》)
• 不过那时候的家庭会议只会不议——一般
成员不能开口,只听家长训话。(谌容《献
上一束夜来香》)
• 8、双关
•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
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
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 (1)谐音双关: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
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2)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
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
• (3)对象双关:是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构成的
双关,即通常所说的“指桑骂槐”。
• 院子里,强英在喂猪。
• 水莲和仁芳哼着歌回到家里。强英白了她们
一眼,挖一勺猪食骂一句:“死东西,哼呀
哼的,看把你们自在的。”两头猪在抢食吃
,她用勺子敲黑猪骂道:“再叫你张狂嘴称
霸道!“又用勺子敲白猪骂道:“再叫你大
白脸耍心眼!”
• 水莲皱眉没有吱声。……(辛显令《喜临门》)
• 9.转类
• 转类又叫“转品”,就是在说话作文时,临
时转变词的语法功能,将甲类词当乙类词用
。这种修辞格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
• (1)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
,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周恩来《“四八”
烈士永垂不朽》)
• (2)是啊,(结婚)就那么回事。他不再欣赏你
宝贝你,不再用有光彩的眼神看你,不再认
为陪你逛大街是他的荣耀。(池莉《锦绣沙滩
》)
• 10.借代
• 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 —部分代整体
•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特征代本体
•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具体代抽象
•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
揭不开锅。(《榆钱饭》)—工具代本体
•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专名代泛称
• 11.婉曲
•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
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
”。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曲折
• 柳原笑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
怡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
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
守节么? (张爱玲《倾城之恋》) —微词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
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吞吐
•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春宫曲》) —含蓄
• 12.飞白
• 飞白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明明知道是错误
的语言,故意如实地记录或仿效的修辞格。
• 当前国际形势非常紧张,美国国务乡发表了空前强硬
的讲话,南斯在拉夫了,美洲也在拉丁了,拉丁拉夫
干什么:要打仗嘛!在战争中,我们要对党国忠诚,
像阴丹士林一样,永不变色。(电影剧本《在茫茫的
夜色后面》)
• 玉莲听不懂什么是持久战,她悄悄向金香问道:“金
香,顾县长说的是什么‘战’呀!” “你真是个笨
蛋!连个‘吃酒战’也不知道。”金香自以为是地说
道,“就是喝醉酒打架嘛!喝了酒打人最厉害了,我
后爹喝醉酒,打起我妈来没轻没重。” (马烽《刘胡
兰》)
• 五、句子(结构)形成的辞格
• 13.比喻
本体
相似点
喻体
被比喻事物
比喻词
作比喻事物
• 比喻的类型
类型 本体
明喻 显现
暗喻 显现
借喻 不显
现
比
喻
词
喻体
相似点
像、好像、好比、仿 显现
佛、像……一样
不显现
显现
可现可隐
不显现
隐而不露
显现
可现可隐
• A明喻——“本体像喻体”
• (1)一个小女孩,像一只淡粉色的蝴蝶,从
山顶上飞下来,飞下来,一头扎在老秦怀
里……
•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3)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
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 (4)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
淡淡的哀愁
• B暗喻——“本体是喻体”
• (1)追忆自己拎着菜篮子买菜的历史,觉得菜场有
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既是政策的镜子,又是观察
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窗子,值得每一天去走一趟。
• (2)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成了他的开心果。
• (3)感情的激流已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
而出了。
• (4)随着归期的临近,我的心更紧张了,常在心里
呼喊:祖国母亲,我就要回来了。
• (5)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窗台上的
那盆君子兰担一份心。
• C借喻
• 不出现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
替本体来描写事物的比喻。
•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
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
出话。(鲁迅《故乡》)
• (2)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
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
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 (3)在看到学术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
其中充斥着不少垃圾。
• 14.比拟
•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
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 A.拟人。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
思想、感情、活动等。
•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
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
瀑布》)
• (2)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
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
腾腾……(刘坚《草地晚餐》)
• B.拟物。
• 一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
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
• (1)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 /丰收的歌儿在
田野里荡漾; /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 /在
广阔的天地里飞翔。(阿不都热西提《女拖拉机手
》)
• (2)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 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又
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
原来是他们! (孙犁《荷花淀》)
• 二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
无生物拟为生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
事理拟为物。
•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 (4)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
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和煦。
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
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
《火刑》)
• (5)山溪哟!你吟唱吧,跳跃吧,快把这山
里的色彩、山里的容颜、山里的喜讯,捎
给遥远的大海!
• (6)文章发表后的几十年来,白杨树成片成
片地长起来了,她们在西北高原上抵御着
风沙;更多的革命战士,在这里扎下根来
。
比拟
动 作
对
拟人
话 称呼
拟物
• 15.呼告
•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
,并且跟他/她(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叫做呼告。分为呼人和呼物两种形式。
•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 (2)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雷电颂》)
• (3)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
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
山大海。(《长江之歌》)
• 16.对比
• 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 A.两体对比。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
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 (1)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
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
宇《垃圾问题》)
•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
心。(《管子.牧民篇》 )
• B.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
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
对比。例如:
• (3)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
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 (4)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
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位》)
• 17.对偶
• 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
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 A.正对
• 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
的一个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
、相称关系的对偶。
• (1)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李乐
薇《我的空中楼阁》)
•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蜀相》)
• B.反对
• 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
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
•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伶官传序》)
C.串对(流水对)
• 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
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
系的对偶。
•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
禹锡《石头城》)
• 18.排比
• 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的辞格。
• (1)心灵是一方广阔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
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2)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
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
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
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 (3)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
旱的甘霖。
• 19.层递
• 是把要表达的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轻重、远
近等不同程度逐层排列的写法。
• A.递升:
• (1)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
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
;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 B.递降:
• (2)产品都要有质量标准,首先是国际标准,其次是国
家标准,此外还有部颁标准、行业标准、最不济也应
当有个企业标准,现在有些不法商贩,专搞伪劣假冒
,什么标准规范都不讲,不严格治理怎么得了。(报刊
选摘)
• 20.反复
• A.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中间没有间隔。
• (1)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B.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
,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
• 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
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纪念刘和珍君》)
• 21.列锦
•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
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
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
一种修辞手法。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
江月》)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
行》)
• 22.回环
• 是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地循环往复
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
修辞格。
•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
• 我们两家搞了一辈子的戏,戏就是我们的命
,命就是我们的戏。
• 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 23.拈连
• 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
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
• A.全式拈连
(1)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
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
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 (2)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杨朔的《荔枝蜜》)
• B.略式拈连
(3)冬—冬—冬冬冬。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
声冬冬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美好的祝愿。(萧乾《鼓声》)
(4)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流过。(宗璞《紫藤萝瀑布》)
•
•
•
•
•
•
•
•
•
24.移就
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A.移人于物
(1)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
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
海的早晨》)
B.移物于人
(2)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
,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3)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
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
C.移物于物
(4)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
瑛《一月的哀思》)
• 25.通感
• 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
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
• (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 (2)一早起,李先生在账房的柜台上看见昨天的报,第一道
消息就是长沙烧成白地,吓得声音都遗失了,一分钟后才
找回来,说不出话。(钱钟书《围城》)
• (3)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
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4)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
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
镇。(鲁迅《祝福》)
• 26.夸张
•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和事物作扩
大或缩小的描述的辞格。
• A.扩大夸张
•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
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
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在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 B.缩小夸张
• (2)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
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
手指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叶圣
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 C.超前夸张
• (3)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 27.顶真
• 也叫联珠,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
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
一种修辞格。
• (1)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
,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累是作家对
所写对象心灵的感受后认同。
• (2)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
。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的。棉花呢
?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
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水。水呢?又得挖
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
• 28.设问
•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
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 (2)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
?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
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
叶文玲《心香》)
• (3)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
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
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 29.反问
• 是指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
问句里的一种修辞格。
• (1)从张子善、刘青山到胡长清、成克杰、我
党的不少高级领导不都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上倒下的么?”
• (2)如果说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浪费
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 (3)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
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的面前
倒下去了吗?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 30.引用
•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
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
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
• A.明引(直接引用)
• (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 B. 暗 引(间接引用)
• (2)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
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 沈石田《薄粥诗》) (“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 韦应物 《滁州西涧 》)
• 31.跳脱
• 由于心意的急转,事象的突出,话语半途断了语路的
修辞方法。跳脱是一种跳动、突出、脱略的语言,形
式上残缺不全或间断不接,但若运用得当,却可以符
合真情实境,并藉由异乎寻常的句法,引起读者听者
的注意。可分为四类:
• A.突接:
• (1)我只是想──唉,屋里为什么这样冷静啊!(林海音
《冬青树》)
• B.岔断
•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鲁迅《孔乙己》)
• C.插语
• (3)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
,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
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
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阿Q正传》)
• D.脱略
• (4)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
是陆虞侯,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
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施耐庵《
水浒传》第九回)
• 32.示现
• 就是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
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的辞格。
• A.追述示现
•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著,
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
声在你的耳边挑逗。(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 B.预言示现
• 否则,他的车子或许早已四轮朝天,不但病人延误了急救的
机会,他自己也要头破血流了。(王鼎钧《得理让人》)
• C.悬想示现
• 念此际,你已回到海滨的家居,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整理湿
了的外衣。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郑愁予《赋别》)
• 33.镶嵌
• 镶嵌就是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巧妙地、天
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诗文或对联中去的一种
修辞方法。它的目的或者为了使话说得舒缓
些或郑重些,或者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其
它看似无关的文字中。
• 如北洋军阀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写的一幅
对联:
•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
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 巧妙地把“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
镶嵌在里面了。
• 按照所镶嵌的内容,它可以分为人名镶嵌、
地名镶嵌、数字镶嵌等。例如:
• (1)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
,许地山欧阳山前山后山双山文苑共峥嵘。
•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上
海韬奋图书馆)
• (3)曲坛相继失砥柱笑星不再光耀,艺海声形
少栋梁帅才难展宏文。
• (4)浙江东临海,英雄长兴,文物盖邦。有
黄岩兰溪,青田丽水,人间天堂。佛临普
陀,仙居常山,凤栖桐乡,祥云瑞气满三
江。放眼江东,慈溪温岭宁海,黎民泰顺
,百业新昌。
• (5)前景照天台,桐庐飘香,拱墅辉煌,凭
党心建德,政策嘉善,江山变样。玉环嵊
泗,龙游瓯海,光照平阳,银鳞金辉映八
方。高歌金华,景宁云和乐清,天地磐安
,万世永康。
• 34.藏词
• 要用的词已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便把本
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别一部分用在话中来替
代本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藏词。
• 运用藏词修辞手法,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
想,富有幽默感,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 藏词是汉魏时代才出现的一种修辞格。从语
义的如何表示上看,藏词分为三类:一、取
用部分表示隐藏部分的意义,二、取用部分
表示整个语句的原来意义,三、取用部分表
示整个语句的推演意义或相关意义。因此,
藏词可分为三种形式。1. 藏头、2. 藏腰、3.
藏尾
• A.藏头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开头叫藏头。例如:
• ①畔回冗其若兹兮, 北叟颇识其倚伏。 (班固《幽通赋》)
②鬼神只瞰高明室,倚伏不干栖隐家。 (徐夤《招隐诗》)
③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
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
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谁知道他将
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鲁迅《阿Q正传
》)
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
• 例①和例②都是用“倚伏”代“祸福”。《老子》说:“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里用“倚伏”代“祸福”是运
用藏头修辞手法。
• 例③用“而立”代“三十”是运用藏头修辞手法。例④是歇
后语形式,运用藏头和谐音两种修辞手法构成。
• B.藏尾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末尾叫藏尾。例如:
• ①一欣侍温颜, 再喜见友于。 (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迁》)
• 用“友于”代“兄弟”,《尚书·君陈》:“友于兄弟” 。
②吴中黄生相掀唇,人呼为“小黄窍嘴”。读书某寺中,一
日,寺僧进面,因热伤手忒地,黄作歇后语谑之曰:“光头
滑——,光头浪——,光头练——,光头勒——。”谓“面
汤腆忒”也。僧亦应声戏曰:“七大八——,七青八——,
七孔八——,七张八——。”盖隐“小黄窍嘴”四字。黄亦
绝倒。(清褚人获《坚瓠二集》一)
• 是将“面汤腆忒”拆开成四个单字,分别藏于前面四句话末
,本应说“光头滑面”却只说“光头滑”来代替“面”,其
他各字和后面四个字都与此相同。
• ③金银铜铁。 猜地名一(谜底:无锡)
• ④金木水火。 猜一字(谜底:坎)
•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
(“缺衣少食,无东西”)
• C.藏腰
藏去的本词在一句话的中间叫藏腰。例如:
• ①溉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曰:“得无贻厥之力
乎?”(《南史·到溉传》)
②一二三五六七——没四(事) (歇后语)
③ 一二五六七——丢三落四。 (歇后语)
• 上面例①用“贻厥”代“孙”,见《诗·文王有声
》:“贻厥孙谋”,将中间的“孙”字藏去,用“
贻厥”来代替“孙”,运用藏腰修辞手法;例② 、
③歇后语也是运用藏腰修辞手法构成的。
• 35.错综
• 是一种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
而有意把词面相同、句式整齐的语言形式变
换为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语言形式,使词
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从面提高表达
效果的修辞方法。
• A.词语错综
• ①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 ②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③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贺敬之《回延安》)
• ④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 ⑤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
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
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 B.句式的错综
• ⑥“记着吧,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吧……”小D也回过头来说。(鲁
迅《阿Q正传》)
• ⑦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
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白帆掩映着
的一望无际的金碧的海。(宗白华《我和诗》
)
• ⑧射箭要看把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
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
党八股》)
• 陈述——反问,错过了排比
• ⑨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动的裙
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
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
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
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朱自清《绿》)
• 长短错综
六、形近辞格的比较
• (一)比喻和比拟
• (1)敌人已经成为瓮
中之鳖,不好攻暂
且围着算了。(徐海
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
橡树,坚壮,沉默
,而又有生气。 (老
舍《骆驼祥子》)
• (3)月亮一露面,满
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
(4)真理它却不会弯
腰。(臧克家《胜利
的狂飚》)
• A.辞面特征不同
•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
方,大多有本体、喻体和喻词三因素组成。借喻
虽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
体的明喻、暗喻。
• 比拟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
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
甲事物。比拟有本体、拟体、拟词三因素组成。
• 三因素隐现情况不一样
• 比喻根据三因素出现情况不同分为明喻、暗喻和
借喻;
• 比拟要求本体和拟词必须出现。
• B. 修辞功能不同
•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
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一定得有相似点
,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
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
本体,重点在“拟”。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
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
实在,使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
具体实在,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 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
,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 C.句法特征不同
• 比喻句句法结构没有超常,违反的语义搭配和逻
辑事理关系,但有相似点可以在认知上起调节作
用。
• 比拟句除违反的语义搭配和逻辑事理关系之外,
在句法上也是“违规”的,而这一“违规”造成
的超常性给比拟增强了生动性。如:
•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 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
•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
人)
•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
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
社会的不调和。(拟物)
• (二)拟人和移就
• (1)路边的松树也被她清 • (3)看着丈夫手握着支无
脆的笑声感染了,借助
精打采的笔,半天没写一
风的力量,它也欢快地
个字,萧雅知道他又遇到
发出了哗哗的笑声。
什么不顺心的事了。
(2) ……竹子不像松树 那 • (4)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
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
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
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
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 • 我的车子缓缓驶过快乐的
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
绿林翠木”。
头陪 伴你而从不变色。
• A.语义组合不同
• 移就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把本来适用于修饰甲
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又称词
语的“移用”)。从人们使用时的认知上看,就是“
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
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
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 。所用的
词语一般为形容词。
• 拟人是比拟的一种,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
描写的修辞方式。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
侧重表现的是动态性,常常用的是动词(或动词性短
语)或具有动态特征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 因而,两种辞格在以人来写物上有了相似性,增加
了辨识的困难。但两种辞格在语义组合上有明显不
同的特征。
• B.语用目的不同
• 拟人的目的是把人所具有的特征、行为赋予到物上
去,使物具有人的特征或动作,使描写的对象“活
”起来,以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侧重表现的主体是
被比拟的“物”,而不是人。如“高山在欢呼,大
海在歌唱”要表现的主体是“高山”连绵起伏的状
态、“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用写“高山”、“
大海”的这种自然动态来映衬社会形势的喜人。
• 移就的目的不在于突出被修饰的主体,而是突出非
修饰者——“人”的。通过这种方式“旁敲侧击”地
表现人的情感。如 “从渴睡的床上被叫起来”不是
说“床”“渴睡”,而是没有出现的 “人”“渴睡”
。
• C.句法结构不同
• “移就”本义就是将某个修饰语从常式的定
语里“移”出使其靠近(“就”)另一中心语,
所以移动的是定语,这是不能含糊的。如 “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醉鞍谁与共
联翩”、 “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因而最常见的是通
过谓语来描写。如:“高山在欢呼,大海在歌
唱”、“几棵老枣树,佝偻着腰,站在院墙
外”。如果从句法结构看,拟人的词语是作
谓语的。——这是拟人辞格的主要形式。
• 拟人和移就的转换
• (1) 你打,你打啊,你连老娘
一道打!早被小爪子揪凌乱的
一头灰白长发,怒气冲天洋
洋洒洒地向那汉子甩过来,
那汉子且挡且退……(乔良《
灵旗》)
• (2)敲门声仍然是胆怯的、犹
豫的。(王蒙《表姐》)
• (3)冬天的夜好长,好痛苦;
冬天的夜又好幸福;她生下
了一个哭声洪亮的男孩子。(
《喜日》转引自谭正璧《修
辞新例》,1953年初版)
• (1)你打,你打啊,你连老
娘一道打!她将早被小爪
子揪凌乱的怒气冲天的一
头灰白长发,洋洋洒洒地
向那汉子甩过来,那汉子
且挡且退……
• (2)仍然是胆怯的、犹豫的
敲门声。
• (3)在那个好长,好痛苦,
然而又好幸福的冬天的夜
里,她生下了一个哭声洪亮
的男孩子
• (三)移就和通感
• (1)在阴沉的雪天里,在
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
愈加强烈了。
•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
浓黑的悲凉……
• (3)我不相信,一九七六
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
样苍白的日子。
• (4)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
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
喉。
• 移情
•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
• (2)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
实是和谐不过的。
•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
• (4)(白妞初唱是的歌声)五脏
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
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
畅快。
• 移觉
• (四)移就和拈连
• (1)撒开吧!让欢乐的
脚步声,让花朵似的
笑容,让舒心的悄悄
话,让生活的枝丫上
萌发的绿叶,让用你
勤劳耕耘的手收获来
的金色的麦粒统统落
进这闪烁着阳光的网
中。
• (2)她们被幽闭在宫闱
里, 戴个花冠,穿着
美丽的服装,可是陪
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
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 (1)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
一片好风光。
• (2)大红花我心里早戴上喽,
评功的时候我就说过:年轻
人戴上青枝绿叶大红花分外
的好看……
• (3)夜里天冷北风急,
• 班长下岗月儿西
• 手拿针线灯下坐,
• 为我熬夜缝军衣;
• 线儿缝在军衣上,
• 情意缝在我心里。
• A.从内容上看,移就所移的一般是表示人的
主观感受、情状的词语 ;拈连却没有这个
限制。
• B.从形式上看,移就所移用的词语多半是形
容词,作修饰语用,其词义仍保留原义,
拈连所移用的词语多半是动词,作谓语用
,其词义往往以转义形式出现。
• C.从用法上看,移就是根据感情的内在联系
,把适用于描写彼物(人的主观感受)的词语
移植来修饰此一事物;拈连则是借助上下
文的联系,将上文描写具体事物的词语顺
手拈来,连用于下文描写拍象的事物。
• (五)反语和易色
•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
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
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
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
存心要打的意思 。
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
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 • (2)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
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
• (2)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
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
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
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
的确不重!”
• (3)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
•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
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
才给别人写信致敬,又要叫
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
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
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
,都在这里荟萃。
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
消失了。(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 A.词义变化的性质不同
• 反语表达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多可以用
反义词、反义句去替换。
• 易色只是词语的色彩改变了,其基本意义仍然保留着。
• B.使用的材料不同
• 反语既可以借助词语表达,也可以借助于句子表达。
• 易色只能是临时换用了同义而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
•
•
•
•
他真是足智多谋,想了半个月也没想出个办法来。
他真是足智多谋,连这种坏点子也能帮你出。
他是我们班最“积极”的人,一到劳动课,他就肚子痛。
他是天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有。
• “实话实说”的推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部“蓄谋已久”的行动
,崔(永元)的出现令这一“阴谋”成为现实。(《作家文摘》
1999年4月2日)
• (六)借喻和借代
• (1)最可恨那些毒蛇
猛兽,吃尽了我们血
肉。
• (2)我们主张积极的
思想斗争,因为它是
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
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
斗的武器。
• (3)很难设想,在五
颜六色的染缸里,纯
丝素绢能够 保持自
己的洁白
• (1)周大江说:“日本
企业家把用户看成是企
业生存的依据,而我们
多年以来却不研究社会
的发展需要。他们砸了
‘铁饭碗’,何不也砸
一砸‘旧饭碗’?”
• (2)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
•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
• 借喻和借代的一般区别:
借
喻
借
代
构成基础不同
修辞作
用不同
能否转换
相似性
比喻
能转成明喻
代替
不能转成明
喻
相关性
•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 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 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
• 借喻和借代的特殊区别:
• ——用特征代本体的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
不知道那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一)从语义特征上提取事物特征
• 借喻句中,特征体现在已经出现的喻体上,而在借
代句中,特征体现在没有出现的本体上。
• (二) 从语义指向上把握事物特征
• 在借喻句中,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是指向出现了的
喻体的。而在借代句中,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是指
向没有出现的本体的。
• (1)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 (2)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干了我们的血汗。
• 毒蛇猛兽(喻体)↓
• 剥削者(本体)
• 毒蛇猛兽(代体)↑
←“吃尽”动作由
“毒蛇猛兽”
发出
“榨干”动作由
“剥削者”
发出
借喻:动词指
向喻体。
借代:动词指
向本体。
• (七)顶真和回环
•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
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
望,便有光明。
• (2)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 (3)脚,怎么这样沉重?沉
重得迈不开步子。眼,怎
么这样模糊?模糊得以至
看不清景物。不是田地都
责任到人了么?怎么还是
你想着我,我想着你?是
不是还有什么东西没分开
?
• 相同的词语上下句首
尾相接
• (1)来者不善,善者
不来。?”
• (2)鲁迅先生的心里
总是装着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的心里总是
装着鲁迅先生。
• (3)政治是不流血的
战争,战争是充血的
政治。
• 相同的词语回环
往复
• (八)排比和反复
• (1)竞争,是一种苏醒!它逼
• (1)敌人把家园烧成了灰,
醒了懒汉,逼醒了懦夫,逼醒
你没有哭;敌人杀了你的
了多年来捧着“铁饭碗”的人
亲人,你没有哭……
们!像一位叙利亚近代诗人说
的:只有当你被追逐的时候你 • (2)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
才最迅速。
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
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
•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
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
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
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
• (3)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
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
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
是只有“而已”而已!
旱旱不坏它。
• (3)
• A.构成的因素不同
•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例如:“盼
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
列。例如:“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点缀其间。”
• B.数量不同
• 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 “盼望着,
盼望着”。
• 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
以上。如 “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 C.修辞的效果不同
• 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
,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
• 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
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
劲的修辞效果。
• D.排比和反复的交织
•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例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
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
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排比中也用
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 (九)换义和别解
• 他那雪亮的“顺风”牌小汽车照常驾来驾去,……
他一切“顺风”,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理由《
高山与平原》)
• 她的妈妈也是唱戏的,艺名叫范妹妹。当范妹妹
还是妹妹的时候,确实红过一阵子。(陆文夫《临
街的窗》)
• 刘思佳真的就是为了多捞几个钱?难道他还会缺
钱花?谁不知道两年前他就成了钢厂的第一个“
七机部长”(家有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照相
机、洗衣机、计算机、电冰箱)。(蒋子龙《赤橙黄
绿青蓝紫》)
• 校园新生:留级复读的学生叫“留学生”,家里
有钱的学生叫“高财生”,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叫
“特困生”。
• (十)双关和别解
•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
古代买雅,自然比现代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
,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
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
者摆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
• “‘三心二意’?请你说具体。”4号女嘉宾
解释道:“‘三心’指对人要诚心,对爱情要
专心,对事业要精心;‘二意’嘛——即对描
绘人生要有良好的意愿,对克服困难要有坚定
的意志。”(《演讲与口才》,2000.3)
• (十一)仿拟和拈连
• 绕到乙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了一个
小使来。(鲁迅《马上之日记》)
• 医学讲究“对症下药”,如果不对症,即
便是很名贵的药,也不能将疾病治愈。同
理,部队的干部在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时,
也要讲究“对症下‘语’”——根据不同
人的思想性格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演
讲与口才》,2004.11)
• (十二)仿拟和飞白
• “啊?非写不可啊?”小燕子脸拉得比马
还长。“非写不可!”“这个‘鱼家瓢虫
’怎么那么多笔画?”“什么‘鱼家瓢虫
’?”紫薇听得一头雾水,伸头一看,不
禁叫了起来:“那是‘鳏寡孤独’!我的
天啊!” (《还珠格格》一)
• 我上完初三(一)班的课,刚走到初三(二)班
的门口,就看见课桌上“奶流满面”,显
然又是哪位同学在捣乱。(《演讲与口才》
,2003.5)
• (十三)仿拟和双关
• 大家找来找去,最后在羊圈旁找到了他,
只见他已在羊圈旁搭好了一张铺。同志们
觉得过意不去,陈毅却爽朗地笑着说:“
革命还没胜利,我陈毅倒先住上‘洋房’
了!”同志们一听都笑了。(《演讲与口才
》,2005.4)
• 朋友“变”了,你的交际也要与时俱“变
”(《演讲与口才》,2003.6)
• (十四)仿拟和析词
• 因此,我下定决心,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
服务,推改革之波,助小康之澜,把大家
带上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演讲与
口才》,2005.4)
• 由于经常到外地拍片的缘故,他与家人聚
少离多,与朋友也难得一晤,时间长了,
朋友们总不免以“重影轻友”调侃。(《演
讲与口才》,2003.3》)
七、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 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
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
效果。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
本类型。
• 1.连用——在一段文字中连续运用辞格,它又分
为同类连用和异类连用。
• 2.兼用——一个辞格兼有另一辞格的表达功能,
是一身兼两职的表达方式。
• 3.套用——一个语言片段中的某个辞格又包孕着
比它范围更小的另外一个或几个辞格。
(一)辞格的连用
• 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格,使几种修辞
格相得益彰。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塑造更加鲜明
生动的形象。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
形式。
• ①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
,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
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
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
绿的珍珠。(谢瑛《珍珠赋》)
• (同格:比喻连用)
• ②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
凝在地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
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许地山《春底林野》)
• (同格:拟人连用)
• ③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
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
歌。(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 (异格:拟人、比喻、比喻的连用)
• ④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
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
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
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
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 (异格: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
(二)辞格的兼用
• 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
。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
格。一身多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
,修辞效果突出。
• ①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
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设问比喻兼用)
• ②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
坟墓。(对比、比喻、对偶兼用)
• ③英雄门第出英雄,英雄来自群众,光荣人家增
光荣,光荣属于人民。 (反复、顶真、对偶兼用)
(三)辞格的套用
• 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
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
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
碎末。(高尔基《海燕》)
• (比拟里套用了比喻)
•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
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
• (对偶里套用了比喻,比喻里又套用了比拟 )
• ③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
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
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
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
,不酒而醉。(茅盾《春城飞花》)
• (排比[第一层次]套顶真[第二层次],顶真再套夸
张[第三层次] )
•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
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它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 (层递[第一层次[套比喻[第二层次],比喻中
又套着比拟[第三层次] )
练习
• (1)黄浦江汽笛声声,霓虹灯夜夜闪烁,西
装革履与黄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
欧语交相斑驳,你来我往,此胜彼败,以
最迅捷的频率日夜更替。(余秋雨《上海人
》)
• (对偶、借代 、比拟)
• (2)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
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
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
风景,打印你的笑容!
• (移就 排比)
• (3)满纸废号码,一把辛酸泪。都云彩民痴,谁解
其中味?
• (仿拟、反问)
• (4)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
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 (比拟、比喻、比拟)
• (5)你是我的影子,有阳光的时候就有你!你是我
的阳光,有风雨的日子需要你!你是我的风雨,
同路的日子不忘彼此!
(排比、比喻、回环)
• (6)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
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
,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
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谢瑛《
珍珠赋》)
• (比喻连用套比拟)
• (7)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
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
有镇定的时候。(许地山《春底林野》)
• (拟人连用套夸张)
• (8)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
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 (拟人连用套比喻连用)
• (9)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
……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
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
心中回响。
• (反复连用套对偶)
• (10)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
拥护革命的群众。
• (设问套比喻、反问)
• (11)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 (对偶套比喻、对比)
• (12)英雄门第出英雄,英雄来自群众,光荣人家增光荣,光
荣属于人民。
• (对偶套顶真)
• (13)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
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 (对偶套比拟、比喻)
• (14)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
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
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
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茅盾《春城飞花》)
• (排比套顶真、夸张)
• (1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
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它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 (排比套比喻)
• (16)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 悄悄的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 (借代连拟人)
• (17)人生有限,知识无穷。当你用汗水敬献她的时
候,她和你携手前进;当你用懒惰讨好她的时候
,她和你分道扬镳。
• (对偶连用套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