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科學如何產生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常態科學如何產生

常態科學如何產生
第六組 9812028
醫環系 柯弼文
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
 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
 某一科學社群的成員在某一段時間內所公
認的近一步研究的基礎
 以教科書呈現
 成功的應用例證
 觀察與實驗範例
典範(paradigms)
 許多廣被接受的實際科學研究範例是特定
的
 研究者以共有的典範為基礎,就能信守相
同的研究規則與標準
 特徵 :
 作者成就實屬空前
 仍留問題使研究者解決
科學革命
 先前的典範被另一個典範取代
 牛頓前
 學派林立
 牛頓後
 建立當時的光學典範
 其他科學經典:
 《電學》《天文學》《化學》……等
建立穩固的研究共識
 早期研究侷限蒐集方便的資料
 因為缺乏堅強的理由找不顯眼的資料
 自然誌
 資料瑣碎繁雜
 漏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細節
 沒有時間和工具去評斷
 早期百家林立→消失且不再重現
常態科學的本質
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之產生
第六組 9833213 動機系 王碩平
典範
 一開始的範圍跟精確度是有限的
 可以解決在某些條件或情況下的問題(特
例中的成功保證)
 典範成立後的善後工作
→
常態科學
典範的影響
 實驗
→
哪些值得做、哪些不適合嘗試
 對典範的信心
→ 更精確、更深奧
 收集事實、精煉理論都有明確的方向
典範的影響
 著作不需重新建構領域
 現代研究報告
→ 短篇論文(同行科學家)
 不願意或不能順應典範的科學家
 獨自研究
 依附他種團體
增進精確度
 設計新的實驗儀器
 因為忽略了一些變因(例如空氣阻力),
使得實驗結果不能與理論完全符合
 後人繼續探討其原因所在
重新條理典範
 大部分會導致典範的變化
 精煉典範
 為了精煉典範
→ 藉由目前已知的典範製作實驗儀器
→ 實驗完成之後使得理論更加精密
氧氣的發現
 瑞典藥劑師席利
 早已做出氧氣,但研究報告發表時相關發表已
經林立。
 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理
 加熱硃砂(氧化汞)得到一氣體,但是他認為是笑
氣。(1774)
 拉瓦錫
 加熱硃砂得到氣體,他認為是空氣,但是更純
淨、更適合呼吸。(1775)
氧氣的發現
 1777 拉瓦錫的結論:


“這種氣體是空氣的兩種主要成分之一”
推翻燃素說
 試問:


第一個發現氧氣的是誰?
氧氣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 成為確立氧氣學說的人


早已深信“燃素說”是錯誤的
觀察普利斯特理的實驗後察覺異象
 1777 拉瓦錫的結論更適合稱為:

“氧氣助燃說”
科學新發現的特徵
 先察覺異常現象
 分辨以及了解異常現象
 典範的變遷
革命是世界觀的改變
第六組 9812028
醫環系 柯弼文
科學中的觀察
 來自更高權威的提示:
權威本身成為資料來源,但自身的視覺轉換
成為問題。
典範的改變
→研究涉及的看法改變
蓋士塔(Gestalt)轉變
 Gestalt一詞來自德文,意即「模式、形狀、
形式」等,意思是「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
 知覺的改變
 文中的轉變觀察對象為科學
對觀察的詮釋
 科學家們對自己的觀察提出各自的詮釋,
每一個詮釋都預設一個典範
 「詮釋」只能闡發一種「典範」,不能改
變它
 觀察語言(observation language)與網膜映像
 例:反向透鏡、蓋士塔
新舊經驗
 新舊經驗不同
 不同典範對於數據有不同的看法
 同樣的實驗操作,透過不同典範與自然發
生關聯時,能成為自然規律的不同面向的
指標
 例子:單擺
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直接經驗
 直接的感覺資料(經驗)
 典範的視覺
 典範決定經驗大部分的領域
 例 : 認媽媽 / 太陽不是行星
 語言越多,危機越大,直到對語言的期望
破滅
 科學革命→典範改變,常態科學傳統發生
改變→對問題的答案也會跟著改變
→科學家知覺必須重新訓練
結論
孔恩的科學革命
典範
研究方法
研究問題
思考模式
不同的典範
新典範產生
常態科學
不同的典範
累積…累積…
…危機
新研究方法
新研究問題
新思考模式
常態科學
經濟學的主流學派?
小組案例
小組案例—經濟學的主流學派?
第六組 9870127
科管院 王偉丞
自由市場
古典學派
 主張政府不應干涉市場
 完全競爭市場
 自由放任
 看不見的手
政府力量
凱因斯學派
 主張以政府的力量控制市場走向
 重視整體需求
 不信任市場機制
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
 1929年10月29日


黑色星期二
10月29至11月13日之間
損失300億美元
各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以保護自身利益
接納凱因斯
 刺激消費
 羅斯福總統→
公共建設、增加政府支出、提供就業機會
The end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