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 1 - 南臺科技大學 My 數位學習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投影片 1 - 南臺科技大學 My 數位學習

國際企業管理
第3章
文化差異
大綱













何謂文化?
價值觀及規範
文化、社會及國家
文化的決定因素
社會結構
個人及團體
社會階層
宗教和道德制度
基督教
回教
印度教
佛教
儒家思想










語言
有聲的語言
無聲的語言
教育
文化和工作環境
文化的改變
管理者的意涵
跨國的文化知識
文化以競爭優勢
章節總結
2
何謂文化
 霍夫斯迪(Hofstede)、那門渥斯(Namenwirth)與韋
伯(Weber)對文化的定義,認為:「文化為一種價值
觀和規範所組成,由一群人所共享,並結合起來構
成一種生活方式。」
 價值觀(values):一個團體認為什麼是對的、錯的
和值得的一種抽象的觀念。
 規範(norms):在特定的情境下,作出適當行為的一
種社會法則和指引。
 社會(society):指有相同價值觀和規範的一群人。
3
價值觀及規範
 價值觀包含社會對個人自由、民主精神、信賴、正義、
誠實、忠誠、社會義務、共同責任、女人的角色、愛、
性、婚姻等等的概念。
 規範是社會的法則,影響人們對其他人的行為。規範可
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內容:習俗及禮儀。
習俗是指我們日常生活重複的規矩,進一步而言,習
俗是社會對事物的規範。
禮儀是社會功能及社會生活中的主要規範,它的影響
比社會習俗強 ,因此,違反禮儀可能帶來嚴重的處
罰。
4
文化的決定因素
 文化的價值觀及規範並不能完全的顯現,它們是由
社會上的發展而產生一連串的原因,這些因素包括
一般的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社會結構、宗教、語
言以及教育(圖3.1)。
5
宗教
社會結構
政治哲學
文化規範和
價值觀
經濟哲學
語言
教育
6
社會結構

「社會結構」是指其基本的社會組織。

有兩個重點是解釋文化的差異。
1. 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個人或團體
2. 社會形成的階層及世襲制度。有些社會具有較
高程度的社會階層及較低社會流動性的特性(例
如:印度),但有些社會則具有較低社會階層程
度及較高社會流動性的特性(例如:美國)。
7
個人及團體
 個人及團體:一個團體(group)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個
體所組合的,他們有共同意識的認定,並且以結構
的方式來互動,而這些方式主要是以對彼此行為的
共同期許為基礎。
 個人:在許多西方社會,個人是社會組織的基石。
這不只反應在社會中的政治及經濟的組織,同時也
反應人們在社會與商業活動中如何認知自我並彼此
連結。
 團體:比照西方所強調的個人主義中,團體是指在
其他社會組織中主要單位。
8
社會
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a)係指在所有社會中皆有可以依照
層級基礎所分成幾個社會類別。
 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是指人們從出生的那一階層
流動到其他階層的廣度。社會流動性類型的顯著程度,會因
為不同社會而異,而最堅固的社會階層是世襲制度。
 世襲制度(caste system)是一種封閉的階層制度,一個
人的社會地位決定於他出生於何種階層,而且在其一生
要改變他的地位是不可能的。
9
階層重要性
 階層制度(class system)是一種較不嚴格的社會階
層,在此制度下的社會流動較有可能。
 企業的角度,社會階層是否重要視其是否會影響到
對企業組織的運作。
 階層意識(class consciousness)是指人們會以自身
階層背景為意識中心,而塑造出其與其他階層成員
間的關係。
10
宗教和道德制度
 宗教(religion) 定義為一種在神聖領域中,擁有共
同信念和儀式的制度。
 道德制度(ethical systems)指的是一套道德上的原
則或價值觀,通常可以引導和塑造人們的行為。
 宗教道德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複雜的。 而
目前有四個主要的宗教--基督教、回教、印度和佛
教。
 宗教對企業有著重要的意涵,就是不同宗教會塑造
不同的工作態度及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宗教道德會
影響一國企業經營的成本。
11
基督教
 基督教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宗教,佔世界人口的
20%,他們自稱為基督教徒。基督教由猶太教
(Judaism)衍生而來,且承襲猶太教,都是一神論
者(一神論者是只信奉一個神)。
 在11世紀時的宗教分裂,導致建立兩個主要基督
教組織--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和希臘
正教(Orthodox church)。
 希臘正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較小,但仍然在幾個
國家中佔有主要地位(例如,希臘和俄羅斯)。在
16世紀時,改革導致天主教分裂:結果使新教
(Protestantism)產生。
12
基督教的經濟意涵:新教徒的工作倫理
 新教與近代資本主義的出現有關聯,韋伯表示新
教徒的道德著重於努力工作、財富創造(為了神的
讚美)和節約(禁戒世俗的享樂)的重要性。
 因此努力工作所累積的資本,經常被用於投資和
融資企業的擴展上,此種資本主義發展的路徑由
西歐開始,隨後在美國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
 新教教義是鼓勵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有另一個原
因,就是藉著打破天主教長久以來以宗教與社會
為階級統治的制度,新教給予更多發展自己與上
帝間關係的宗教自由。
13
回教
 信仰回教的國家超過35個,教徒居住在鄰近廣大
的土地上,範圍由非洲的西北海岸,通過中東,
到遠東的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
 回教教義中心是相信只有一位無所不能的真神,
要求無條件的接受具有獨特、絕對力量和威權的
上帝,瞭解生命目標是努力實現自己意志,並期
望在生命終結時能上天堂。
 回教管理所有回教徒一生的生活,身為真神在這
個世界上的代言人,回教徒並非是完全自由的,
而是在所有社會、經濟活動中被宗教的基本信條
所規範,在回教徒的社會結構裡,他們是在回教
的價值觀及道德規範下生活。
14
回教基本教義
 因為外國西方價值的侵犯,對堅持傳統的回教徒而言,回教教
義已變成是一個文化上的落後者。主要是由於回教基本教義派
信徒要求以穩定的方式來實行傳統信仰的信念、意識,造成使
用越多的象徵性儀式來強化回教的價值。
 在一些回教國家,基本教義派教徒已得到政治權力,且使用這
權力嘗試在自己的國家裡訂立回教法。
 回教不只是宗教,而且是法律的起源、治國的方針及社會行為
的仲裁人。回教徒之所以每個人盡力地去追求其信仰,唯一的
目的就是要實行阿拉的旨意(這個觀點不是回教徒所獨有的,
而也適用於基督教)。
15
回教的經濟意涵
 回教認為是擁有財產的人被視為保管人,被賦予權
利從中得到利益;而且他們被勸告以正義、對社會
有益和節儉的方式去使用財產,這些反應出回教對
社會公平的關心。
 在回教的國家從事賺取利潤,只要它是正當取得,
而不是透過奪取別人的權利來取得個人利益都是可
以接受的,所獲得的資金從事慈善活動對那些窮困
的人是很有幫助。
 回教教義有助於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回教的國家
皆有可能接納國際企業,只要那些企業的行為與回
教的道德一致。
 回教的一個經濟原理是禁止支付或收取利息,因為
這會被認為是放高利貸。
16
印度教
 印度教擁有將近50億的信徒,起源於印度平原,
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主要宗教。
 印度人相信,社會上有一種要求人們負起某些責
任的道德力量,稱為「德」。
 一個人的「德」會受到他生活方式的影響,個人
「德」的道德層級會影響他來世的生活,藉著在
每一世皆可擁有全新的靈魂,這是一種極致的精
神完美,使得不再有輪迴。
 印度人認為要達到「極樂世界」就必須過著一種
否定身體與物質享受的嚴肅苦行生活方式,致力
於比物質生活更重要的精神生活。
17
印度教的經濟意涵
 韋伯以解釋新教徒工作道德而聞名,亦認為印度教
不鼓勵在基督教義中我們所見到的追求創造財富的
企業活動。
 傳統印度價值觀強調一個人不應該以他自己本身物
質成就來衡量,而是以精神成就來衡量。
 印度教也是支持階層制度的,在印度人的觀念裡,
沒有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可以有階層上的移動。
 印度人認為一個人在階層上的移動是藉著完成精神
上的改進,並在轉世輪迴後才達到的。
18
佛教
 佛教並不支持階層制度,亦不像印度教一樣鼓勵
完全的苦行行為,佛教也強調來世及精神上的成
就而非今世的成就。
 佛教徒,特別注重精神上的成就甚於今世的擁有,
使得佛教社會擁有比回教徒文化更活絡的企業活
動。
 儒家思想教導個人以修身的方法,最終才能達到
治國平天下。
 儒家思想被推崇成一套完美人際關係的倫理系統,
一切的準則將以它為依歸,儒家倫理思想的中心
是必須要有高度的道德、倫理及忠於他人的。
19
儒家思想的經濟意涵
 儒家道德思想中心有三個價值觀,即對待他人必須
忠誠、互惠的義務、誠信。
 忠誠:一個人的名譽。在一個強調忠誠是美德的價
值文化中,可以非常低的成本,來建立管理與勞動
層級間的合作關係。
 互惠的義務:將這種網絡關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如果沒有做到回饋、報答等互惠的義務,他會在關
係網路上遭到除名。
 誠信:當公司的經營能秉持誠信原則,那麼公司的
營運成本將會明顯的降低,如此一來,就不需花費
昂貴的律師費用在解決契約爭議上。
20
語言
 在各國差異中,最明顯的區別即是語言不同。我們
可用有聲及無聲的語言來做溝通的工具。
 有聲的語言:不只是一種實現彼此溝通的工具,也
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方法。一個社會的語言表達出
各成員對世界上某些事物的關心與不關心。
 無聲的語言(unspoken language)是一種非言辭
(nonverbal)的溝通方式。我們都是藉由許多非語
言的暗示來跟其他人進行溝通。
 另一種非語言式的溝通觀點是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這種空間是你和你對話的人彼此之間的一
種舒適距離。
21
教育
 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是個人在現代社會
中學習有關語言、觀念和數學等一些不可缺少的
技能(skill)之媒介物。
 教育擁有可運用的豐富技能和良好教育的員工,
似乎是一個國家經濟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
 一個好的教育體系,不只是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
決定因素,也是國際企業中決定地區選擇的重要
因素。
 一國的教育程度也是決定一個國家要賣何種產品
及如何促銷的一個好指標。
22
文化和工作環境
 國際企業必須依照文化所決定,並與工作有相關性(work-
related)的價值觀,來決定需要不同的管理步驟和實務。
 霍夫斯迪認為可用四個界面(dimensions)來區分文化的差異。
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是探討一個社會如何看待
人在體力與智能上不平等的事實。
 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是探討個人與其的夥伴之間的關係。
 不確定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衡量在不同文化
社會化中,他們的成員接受不明確處境和忍受不確定的
程度。
 陽剛對抗陰柔(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探討
性別與工作角色。
23
文化的改變
 文化並不是不會改變,它是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




演變的。
經濟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效果是社會改變的重要因
素。
有證據顯示:由集體主義價值觀走向個人主義價
值觀將造成經濟進步。
經濟也會影響文化,當社會變得更富強,社會文
化也會改變,這是因為經濟進步,影響了許多其
他因素。
研究發現「當國家愈富有就會愈偏離宗教、家庭
和國家中的傳統價值,而接近所謂的『現實理性』
價值。」
24
文化的改變(續)
 至於全球化,先進的運輸和通信技術,我們所看到
的二次世界大戰後貿易量的增加,及全球性之跨國
企業的出現
 文化的改變並非沒有方向的,而是國家的文化會收
斂並朝向某些同質性的全球實體。然而,某些文化
改變的要素非常的快速,特別是物質象徵的使用。
25
對企業的意涵

各個社會的差異性大,社會的差異是因為文化的不同,而
文化的不同是由於社會結構、信仰、語言、教育、經濟和
政治制度等差異的深遠影響。

從差異中,我們可得到對國際企業的三個意涵:
1.
需要增加對跨國文化的瞭解。
2.
涵義的中心是國際企業必須著重文化和競爭優勢的連結。
3.
應審視文化和道德決策之間的連結關係。
26
瞭解跨國文化
 當一個企業初次將經營範圍向國外拓展時,所面臨
的最大風險之一是訊息的缺乏。
 為了避免訊息不足的危險,國際企業應考慮選用當
地的人才,以幫助企業在當地運作順暢,另外,必
須確定由本國派駐國外的經理人是否有足夠的世界
觀,能去體認文化的差異是如何影響國際企業的發
展。
民族優越主義(ethnocentrism)是一種認為自己
種族和文化為世界之最的信仰,民族優越主義會
使人們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生輕視或不尊重。
27
文化和競爭優勢
 一國的價值觀和規範會影響到該國企業的經營成
本,一國企業的成本會影響到公司在全球市場建
立競爭優勢的能力。
 對於一個國際企業而言,文化和競爭優勢之間的
重要性有兩個理由。
1.有哪一個國家可能成為我們的競爭者。
2.文化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聯,對於選擇在哪一
個國家生產和做生意有重要的涵義。
28
本章摘要

本章介紹了社會文化的本質及對企業實務上的
一些意涵,主要重點如下:
1. 文化是一複雜的整體,包括了知識、信念、
藝術、道德、法律、習慣及其他能力,由社
會成員的人們所共同遵守。
2. 價值及規範是文化的主要成分,價值是抽象
的意義,是一個社會相信什麼是對、什麼是
錯、什麼是值得要的。規範是社會法則及指
引,說明在特定情境之下的最適行為。
4. 一個社會的社會結構是指它的基本社會組織。
社會結構有兩個主要不同的層面,即個人、
群體層面和社會階層層面。
5. 在某些社會中,個人是建立社會組織的基礎,
29
這些社會強調個人的成就高於一切。
本章摘要(續)
5. 所有的社會都可以分成不同的階級,在階級
意識高漲的社會中,具有低的社會流動性及
高度的社會階層。
6. 宗教是一種具有共同信念及儀式的一種制度,
所關心的是宗教上神聖的領域。道德制度是
指一套的道德原則或價值,被用來指引及塑
造行為。
7.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特色,包括了有聲及無聲
兩種。許多國家中有超過一種以上有聲的語
言,我們也發現有超過一種以上的文化。
30
本章摘要(續)
正式的教育是一種媒介,個人可藉由教育學習技
能及瞭解社會的價值與規範在決定國家的競爭優
勢時,教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10. 吉爾特.霍夫斯迪研究文化與工作價值間之關係,
他以四個界面來說明不同的文化:權力距離、不
確定避免、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和陽剛對抗陰
柔。
11. 經濟進步及全球化成為文化變革的重要引擎。
12. 一個企業所遭遇的危險,是在第一次進軍海外市
場時資訊不足。為了要能瞭解跨國文化的差異,
國際企業必須雇用地主國人士,以便建立全世界
性的管理人員班底,並保護母國中心導向行為所
31
可能帶來的危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