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博二林俊賢關係研究進度報告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29 博二林俊賢關係研究進度報告

關係(Guanxi)研究進度報告
指導老師:黃營杉 教授
李元墩 教授
學
生:林俊賢
台灣管理期刊論文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之探討—
問卷設計典範、受測者參與與量測誤差
 探討台灣管理期刊採問卷調查研究方法之論文,
其問卷設計典範、受測者的參與程度與量測誤
差可能的來源
 研究資料以2008年至2010年台灣五種TSSCI管理
期刊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之論文計96篇
 採內容分析方法,以敘述性統計方式呈現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
研究資料來源
各刊物出版總篇數及取樣數
採問卷調
取樣篇數
項目 出版 採用問卷
專家評 直接 實驗 取樣
查佔總篇
佔總篇數
期刊名稱
總篇數 調查篇數
鑑篇數 量測 設計 篇數
數百分比
百分比
管理學報
99
31
31.3%
1
2
8
20
20.2%
中山管理評論
88
27
30.7%
0
2
4
21
23.9%
管理評論
60
11
18.3%
0
0
2
9
15%
臺大管理論叢
88
29
32.9%
1
3
11
14
15.9%
資訊管理學報
127
50
39.4%
3
3
12
32
25.1%
總計
462
148
32.0%
5
10
37
96
20.8%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
研究發現
 問卷發展步驟
 在題項產生的研究設計取向,
90篇論文中參考文獻觀點與擷
取量表取向佔70篇,類實驗方
式的問卷設計,為目前台灣管
理期刊採問卷調查方法論文的
研究設計典範
題項產生
內容效度評鑑
探索性因素分析
驗證性因素分析
效度、信度資訊揭露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4
研究發現
 被研究主體在整體的研究過程中參與程度不高,
取樣之受測者僅單純的就問卷題項作出回應,
不論對研究的概念定義是否一致
 受測者被動的在研究者所設計的概念情境下,
根據問卷所提供的選項進行回應,分析結果卻
擴大推論為概念的一般化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5
研究發現
 96篇樣本論文抽樣方法以便利抽樣44篇最多,佔
45.8%,隨機抽樣22篇次之,僅佔22.9%,資料蒐集
以便利抽樣為主要的抽樣方法,作為假設推論的依
據
 90篇樣本論文中僅18篇有述及或部份述及人口變數
與控制變數,未考慮量測的控制
 事前預防CMV:題項意義隱匿法、題項隨機配置法
 96篇樣本論文中僅2篇採用構面題項混編的方式,
顯見研究者對題項隨機配置的作法尚存有疑慮
 研究目的與研究主題的說明僅乙篇,隱匿題項涵義,
似乎是共通的典範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6
結論與建議
 依據過去研究文獻觀點或量表設計的問卷,是否能真
實的反映出被研究主體的概念間的因果關係,有待研
究者進一步的說明
 由類實驗問卷所設定的條件下驗證的假設,在統計推
論上亦應謹慎
 運用便利抽樣的樣本資料,容易造成錯誤的推論,建
議將取樣的方式、樣本人口比例、與母體的一致性作
必要的說明,揭露研究的有效性
 將問卷視為與受測者溝通的工具,問卷適當的編排說
明,能使受測者與研究者對研究概念的定義趨向一致,
避免受測者以不同的抽象概念填答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7
關係(Guanxi)文獻回顧
--理論觀點類別之歸納
 延續問卷設計之研究—發展問卷第一個步驟:
經由文獻回顧使研究者能掌握研究議題的概念
面向
 選擇以華人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Guanxi),
作為文獻回顧的研究主題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8
研究背景與動機
 關係(Guanxi)在華人的社會是普遍的概念, 無論
是個人、家庭或是企業組織都受其影響,耳濡目
染的我們反而無法明確的說出關係的定義,及其
所代表的意涵
 人們口中的關係一詞涵意豐富,而關係的學術研
究聚焦於某一議題,文獻回顧有助匯總過去的研
究,呈現關係多元的面貌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9
研究背景與動機
 研究者以不同的理論視角進行關係的探討,不同
視角下,關係的定義、面向不盡相同,眾多的研
究文獻反而造成對關係概念的混淆
 每一篇關係的文獻皆是研究者基於某種理論視角、
獨特觀點的傳達,文獻回顧有助讀者瞭解不同的
理論視角之間的差異
 過去相關「關係」議題的回顧文獻,少有對「關
係」作系統性的整理,系統性的文獻整理有助於
「關係」操作化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0
研究背景與動機
 研究目的
 關係(Guanxi)文獻存有多少不同的理論視角
(theoretical lens)?其異同為何?
 研究問題
 關係的文獻如何分類?依據的準則為何?
 分類後的文獻群集,主要差異點為何?其相同點為何?
 同一類群的文獻其主要的相同點為何?其間的差異點
又為何?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1
研究設計
 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針對文獻的論述內容進
行歸納與分類,並交互比較其異同
 文獻資料來源
 中文文獻:關係研究經常被引用之文獻
 西文文獻: Web of Science資料庫以關係(Guanxi)關
鍵字查詢,被引用數具一定數字之文獻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2
研究設計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文化
權力交易 社會資本
作者
出版年
研究目的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模式
主要論點
探索或應用範圍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3
研究設計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文化因素 權力交易 社會資本
關係的定義
關係的分類
關係的目的
關係的方法
相關構念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4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費孝通
出版年
1948
研究目的
描述中國基礎社會型態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性
理論模式
差序格局
探索或應用範圍
社會科學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5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費孝通
主要論點
•中國鄉村社會是一個熟悉(規距)到信任(可靠性)的親
密社會,熟悉是從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所發生
的親密的感覺
•中國人的社會基礎是具有差序性的行為,例如在”私”
與”公”的領域上
•差序格局就像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生的一圈圈波
紋,向外推移所發生的關係
•同心圓的範圍大小依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具有伸
縮的能力,能放能收,由圈子劃一界線,向內是私領
域、向外是公領域
•攀關係是拓展個人社會網路,講人情加深影響力道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6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費孝通
關係的定義
----
關係的分類
親屬關係、地緣關係、朋友關係
關係的目的
----
建立與維持關係
•攀關係、講人情、互助合作(建立交情)、互
通有無
•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
•貿易交易以”無情”的身份出現,當場清算
是陌生人的行為,不牽涉其他社會關係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7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費孝通
相關構念
家族血緣、情感因素、合作,互補(互通有無)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楊國樞
異同之比較
差序格式對關係的類別保持彈性,不似關係
取向分為三大類,分一類有獨特的對待原則
註
1.沒有感情(人情)的負債,就是陌生人,
工具性關係、生人關係也就是陌生人,
發展生活中的陌生人關係主要目的為何?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8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楊國樞
出版年
1993
研究目的
論述中國人的社會傾向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性
理論模式
關係取向
探索或應用範圍
社會科學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19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楊國樞
主要論點
•社會取向包含家族取向、他人取向、關係取向
與權威取向,以社會互動的觀點分析
•關係取向是中國人在人際網絡的一種運作方式
•強調社會關係的角色定位、追求互動和諧,關
係的宿命性、親疏差等等特性
•社會關係依親疏差等分為三大類:家人、熟人、
生人,各有應對的準則
•自己人與外人的分別,視比對的標準而定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0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楊國樞
關係的定義
----
關係的分類
家人、熟人、生人
關係的目的
保護、包庇、特殊主義,從生人到熟人—獲
得較好的機會,從熟人到家人或類家人關
係—特殊待遇
建立與維持關係
1.個人常不是關係的主動創造者,只是被動
的承受者
2.關係對偶角色的規範、彼此互惠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1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社會結構
作者
楊國樞
相關構念
緣、報、人情、面子、關係的轉嫁、
互惠的平衡、人際資源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費孝通
異同之比較
作者所提出關係的分類及應對法則反
而侷限了關係概念的解釋
註
1.人際關係網絡以互補的型式成為共生
的系統
2.自己人與外人的評估標準為何?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2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喬健
出版年
1982
研究目的
探索關係概念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性
理論模式
----
探索或應用範圍
社會科學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3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喬健
• 關係是人人熟知的社會現象,作者認為外
主要論點
國的字詞不能充分表達關係的特性,所以關
係是值得研究的社會基本概念
•關係是一種研究社會結構的有效方法
•關係是研究政治體系的一個重要概念
•作者在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關係的作用上著
重討論拉關係、走後門,運用權力、影響力
作為資源交換的手段
•關係的種類涉及兩方共有或共經驗者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4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喬健
關係的定義
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個人或團體與一個或一個以
上的個人或團體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
關係的分類
親屬、同鄉、同學、同學、同事、同道、世交、
老上司、老部下、業師、門生、同派、熟人、
朋友、知己
關係的目的
享有特權、優先取得有限的資源、跨越組織規
章的限制、互利、互保,資源的交換
建立與維持關係
與生俱來、認關係、拉關係、鑽營巴結、套關
係、聯絡關係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5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作者
相關構念
權力交易
喬健
特權、組織制度、有限資源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黃光國
異同之比較
本篇描述關係現象,並以通俗用語表現之
1.作者對於關係的作用,著重在拉關係、走
註
後門,相關特權、有限資源的取得、非法使
合法等,皆是權力間的交易
2.關係網顯示一個交換雙方獨特資源的共生
網絡,為共生而互相保護
3.關係網絡視為一條交換資源與交換人情的
線路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6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黃光國
出版年
1987
研究目的
發展中國人的人情與面子模式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性
理論模式
人情與面子模式
探索或應用範圍
社會科學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7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黃光國
主要論點
• 以權力的社會交易觀點,發展人情與面子的
理論模式,以解釋中國社會中的面子、人情、
關係和報等概念的關係
•對於掌握某種社會資源分配權力的人,資源
分配前會考慮關係的因素
•理論模式以人情與面子為核心,以關係的分
類為基礎,關係的分類依據情感性成份、工具
性成份劃分
•情感性關係—需求法則、工具性關係—公平
法則、混合性關係—人情法則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8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黃光國
關係的定義
----
關係的分類
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工具性關係
關係的目的
運用人情法則,加強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影響
力,以影響對方,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資源
建立與維持關係
必須運用各種方法將對方套繫在自己有關的角
色關係中--攀關係、拉交情、認親家、透過第
三者引薦、拜訪、送禮、宴客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29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權力交易
作者
黃光國
相關構念
情感性成分、工具性成分、自己人、時間性的
延續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喬健
異同之比較
黃光國以人情為主軸討論
註
1.由權力視角所架構的人情與面子模式,
似乎人與人的互動都是經過精心的計算與
操弄
2.與Burt(1992)所提出的結構洞理論相似,
方法在拉大支配資源權力上的差距,進行
控制與操弄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0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文化因素
作者
Jacobs
出版年
1979
研究目的
探索中國政治聯盟的因素
研究類型—
理論性、應用性研究
理論性
理論模式
初步模式(preliminary)
探索或應用範圍
政治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1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文化因素
作者
Jacobs
• 特殊關係基礎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隨個
人所重視的事物而有所不同
主要論點
•政治聯盟的初步模式首先判斷彼此是否具有
關係的基礎,如果有,評估雙方感情上的良
窳,決定彼此的關係價值是親近或是疏遠
•構成特殊感情關係的基礎隨文化而有差異,
如中國與日本的差異、與西方國家的差異
•政治上,中國的地緣關係為重要,其次為血
緣關係、同事關係、同學關係…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2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文化因素
作者
Jacobs
關係的定義
Particularistic tie
關係的分類
地緣、血緣、同事、同學、結拜兄
弟、姓氏、師生、經濟及公共關係
關係的目的
經濟上的目的、
建立與維持關係
社會互動、利用與幫助
(時間與財力是其限制)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3
初步研究
理論視角
分析內容
文化因素
作者
Jacobs
相關構念
時間因素、成本、感情、互惠、第三
者的連結效應
相同理論視角研究者
----
異同之比較
----
註
1.互動的事件與時間的持續性對關係的
感情認知的動態性變化
2.關係基礎的重要性,隨個人認知、事
件不同、情境層級不同有所差異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4
報告結束
感謝指正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林俊賢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