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06d06191a7eccf9ad758fc9641b6da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ea06d06191a7eccf9ad758fc9641b6da

风
筝
鲁
迅
授课教师:徐闻二中
杨光新
一、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
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坟
》、《南腔北调集》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
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
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
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的欢迎和喜爱。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重点词句。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
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
的可贵精神。
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
丫杈( chà
)
虐杀( nüè
嫌恶( wù
)
恍然大悟( huǎn
什物( shí
)
g
苦心孤诣( yì
)
)
)
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叙述了“我”由北京冬季天空上的风筝,忆起多年前
自己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知道自己做错了,心情沉重,准备
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这让“我”感到沉重与悲哀。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标题,线索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倒叙。
合作探究
(一)品读1-2段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是因为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
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这句话既设置
了悬念,引出下文,又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合作探究
(二)研读3-11段,寻找误解和冲突,自我反省,感悟亲情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文章中怎样体
现出来?
明确:
我,嫌恶,不许放、毁风筝——动作,神态
(暴力、蛮横、冷酷无情)
弟,喜欢,看、做风筝——动作,神态,心理
(天真可爱、瘦弱可怜)
合作探究
(二)研读3-11段,寻找误解和冲突,自我反省,感悟亲情
2、学生讨论:“我”为什么毁了弟弟的风筝,弟弟为何不反抗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描写这段回忆?
明确:
A.封建教育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封建礼教:“长幼有序”。
C.自责与忏悔。
合作探究
(二)研读3-11段,寻找误解和冲突,自我反省,感悟亲情
3、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明确:“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
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4、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
怎样?
明确:沉重、自责、忏悔——补过——送他风筝、讨他宽恕
——不可行——悲哀
合作探究
5、“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
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拔:1,“我”无从补过;2,当年的精神虐杀者“横行无忌”,
被虐杀者毫无反抗,并且,当虐杀者醒悟时,被虐杀者依然“麻
木”。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这怎能使严于自省的鲁迅先生
轻松呢?
合作探究
(三)研读12段,质疑
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
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点拨:这句话呼应了文章开头,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
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麻木
得忘却了,使人不寒而栗。
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
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
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
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
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板书、小结
风
筝
鲁迅
风筝
暴力、蛮横、封建
冷酷无情
知错就改
勇于自责和反省
嫌恶
喜欢
不许放、毁
看、做
兄弟亲情
天真可爱、心灵手巧
弟弟
“我”
自责忏悔
揭示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对人性的扼杀
瘦弱可怜、胆小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