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服飾 - 及人首頁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邵族服飾 - 及人首頁

及人中學雲端本位課程
日月潭校區
藝術與人文
邱瑞珍
邵族的圖騰與服飾
1.阿美族
2.泰雅族
3.布農族
4.噶瑪蘭族
5.排灣族
6.卑南族
7.魯凱族
8.賽夏族
9.邵族
10.太魯閣族
11.鄒族
12.雅美(達悟)族
13.撒奇萊雅族
14.賽德克族
邵族
邵族目前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人
口最少的一族,於民國九十年
九月二十二日經邵族人努力爭
取,獲官方正式列入臺灣原住
民族之第十族。
邵──Thao,原義是「人」,
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
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所
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
「水沙連化番」。化番的意思
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
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可說是
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
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
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
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
「思麻丹 (Shvatan)」。
原住民服飾-泰雅族
男性
女性
新娘服飾
泰雅新娘片裙
泰雅新娘長袖長衣
泰雅新娘胸兜
泰雅新娘頭冠
原住民的服飾
原住民的服飾泰雅新娘額飾帶
泰雅新娘護腳布
泰雅新娘護腳布
資料來源: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http://www.dmtip.gov.tw/event/dye/05/05_1.htm
原住民的服飾
排灣族喪服
排灣族喪服
排灣族肩帶
泰雅族織紋
原住民的服飾
達悟族
布農族
原住民的服飾
排灣族的紋面
魯凱族
邵族的文化特質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雖然不靠
海,但因為世居於日月潭畔,
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
文化,而漁產也是邵族人重
要的食材來源。邵族的生產
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
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
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
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
法」、「魚筌誘魚法」、
「毒魚」、「網魚」、「罩
魚」……等,都足以顯示邵
族漁業的發達。
現代邵族男性的服飾
特殊的交通工具
--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
特殊的交通工具,是
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
的,邵族人稱為Ruiza,
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
中的猴子所啟發。獨
木舟對邵族人來說是
非常重要的,無論在
潭中載人、捕魚、運
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現代邵族女性的服飾
祭典生活現況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
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
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
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
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
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
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
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
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
舉行。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
都由頭人決定,
約在潭畔楓樹開
始發芽的七月中
旬舉行,後來受
漢人農曆的影響,
則固定在每年的
七月十五日舉行。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
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
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
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
族最重要的祭儀。豐年祭
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
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
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
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
屋、牽田、甜酒祭、祖靈
出巡、燒祖靈屋……等等
儀式。

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族介紹
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
HTM

邵族服飾

根據黃叔璥《台海史槎錄》的記載,說
明邵族人享譽一時的編織藝術,當時邵
族人製衣的材質可謂豐富多變:「...衣
用達戈紋或用皁布、白布,俱短至臍。
每年二月間力田之候,名換年;男女俱
衣雜色綢紵紅襖,曰包練;或妝蟒錦繡
為之。番婦頭帶紗頭箍,名荅荅悠;用
白獅犬毛作…衣用鹿皮、樹皮,橫聯於
身,無袖;間有著布衫者。捕鹿時以鹿
皮搭身,皮帽、皮鞋,馳逐荊棘中。番
婦衣,自織達戈紋,又名府律式。掛青
紅南把珠於項,亦漢人所製。收粟時,
則通社歡飲歌唱,曰做田;攜手環跳,
進退低昂,惟意所適。」從文獻記載記
述可以知道,傳統邵族服飾具有其文化
特色,有關衣料材質來源則有皮革、麻
布、樹皮布、棉布等四種,這些傳統的
衣料部分可以在邵族人的「祖靈籃」
(即公媽籃,又稱先生媽籃)內看見。
邵族祖靈籃內之衣服
圖片來源:陳奇祿(西元1955年
3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風格、材質與製作

邵族人的服飾布匹的顏色有使用麻的原
色以及取自大自然的植物染料所染成的
花布。製成的花布又有平織和提花兩種,
平織的花布是改變經線的顏色織出花紋,
紋樣多為條狀,提花的花布則不完全改
變經線或緯色的顏色而成花紋,花紋多
以提花的技術,是以改變經線或緯線的
位置而織成,使用的材料有毛也有麻,
以麻線為經,毛線為緯而織成的,顏色
多為紅、黑、藍等色,紋樣則多為幾何
圖案。但無論男性或女性,其服飾上使
用的圖案多為幾何形花紋,尤其是男、
女性的胸衣,和女性的腰裙,更是使用
大量的幾何形花紋。
邵族衣服紋飾
圖片來源:唐美君(西元1955年3月),國立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男子服飾

邵族的男性服飾形式與阿里山鄒族頗有相似的
地方,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
色為最多,另外並配戴上以鹿或兔皮鞣製而成
的軟皮帽當做頭飾。傳統的男性服飾中,其胸
前一塊幾何圖形下襯白麻布,也是邵族傳統編
織藝術的代表。男子服飾大致包含頭箍、頸連、
胸兜、無袖上衣、腰裙、長套褲、皮鞋,與鄒
族有點類似,唯一較為明顯差異是胸袋前的織
錦圖紋具有族群識別特徵。這是大約在日治時
期,已經演進定型的服裝,根據《皇清職貢圖》
所載在清領時期是穿著獸皮雜織布的短上衣、
短裙,至清領末期才開始轉變接近鄒族與布農
族的穿著。後來在二次大戰後,胸袋改成了胸
兜,在漢式的襯衫與短褲外,罩上了原住民式
的服裝。
邵族男子服飾,使用的色彩以深、淺褐
色、藍、灰及黑色為最多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

女子服飾

邵族女子服飾主要包含頭巾、有袖
上衣、胸兜、腰裙、腰帶、膝褲及
花草編成的頭冠,頭巾,過去是用
黑棉布,現在則用紅布條或黑布條
為底來做成額飾,上面縫上亮片和
珍珠,在耳鬢還掛著小珠子流蘇,
綁帶則繫在後腦。胸衣是連身長衣,
具有裙子的功能,由兩片長度到膝
蓋的長方形棉布製成,相互斜繫於
左、右肩上,再繫上腰帶。

但在早期,根據《皇清職貢圖》所
記載資料,在清領時期是穿漢布對
襟短上衣、番布裙、腰帶,到了清
領末期開始轉變,已不再穿著番布
裙,而改穿漢布所製的裙子,之後
演進至以對襟短衣、兩片裙、腰帶、
腳套(膝褲)為主,且裝飾的紋樣
愈來愈明顯。二次大戰後,短上衣
延長至腰部,兩片裙改為一片裙,
並省略了腳套。
三邵族少女合影
圖片來源:唐美君(西
元1956年2月),國立臺
灣大學人類學系
女子服飾在二次大戰後,
短上衣延長至腰部,兩片
裙改為一片裙,並省略了
腳套
圖片來源:臺北市凱達格
蘭文化館
 配飾

邵族人的裝飾品,大部份以貝類、金屬製品、麻與藤及獸牙等做為材
料。由於邵族人是山居民族,缺乏貝類的加工製作的環境條件,所以
此類飾品或是飾物的製作材料,大都是與外界透過交易所換來。而邵
族人的裝飾品,除頭飾、耳飾外,尚有頸飾、腕飾、臂飾、指飾、腰
飾、腿飾、踝飾等。早期邵族人之間的交易使用螺片和貝珠為貨幣,
螺錢皆自漢人磨製而成,圓直徑約三寸,中間有一孔,以潔白為上,
可以將之串連成額飾與頸飾,頸飾主要是貝片頸飾,和貝類製作而成
的項鍊,頸飾的結構較為簡單,是由四個貝錢釘在以藤編成的長帶上,
長帶的兩端會有麻線用來繫結,是男、女族人珍貴的飾物。貝片項鍊
是使用白色長方形貝片所穿成,貝片串的數目不一定,在各個貝片串
僅以兩端連結在一起,其餘部分各自分離,兩端各有繫線繫在頸間,
胸前有許多貝片串,穿戴起來顯得相當美麗。臂飾有用野豬牙製作而
成,佩戴在臂上,可以顯現男子的英雄氣概,只有勇士才有資格佩戴。
腕飾有貝類和金屬製品的材質製成,都是和外界交易換來的,貝珠串
腕飾是男女通用的裝飾品,金屬手鐲一般只有婦女會穿戴。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