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 - 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張老師」。 - 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危機總動員
心理減壓模式實務工作坊
涂喜敏
諮商心理師
社會工作師
我與 「張老師」
求學歷程:新竹女中-中興法商社會系
文化兒童福利研究所
•1988年擔任「幼獅育樂營」義務張老師
•1989年擔任台北張老師中心研究助理
•1991年成為專任張老師
•1996年擔任張老師基金會
執行秘書及督導
•2006出任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首任總幹事
•2011調任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總幹事
與「張老師」結緣25年前 專職工作21年
涂喜敏講師簡介
學歷: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畢業
台灣大學非營利機構經營策略研習班
現職: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總幹事
經歷:1.實踐大學社空大兼任講師
2.執業社會工作師
3.執業諮商心理師
4.桃園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委員會委員
5.桃園縣少年輔導委員會、家庭教育委員會委員
6.臺北市衛生局緊急災難心理衛生服務專業人員
7.桃園縣校園危機小組督導
台達電子廣東東筦員工輔導人員訓練講師
富士康上海及淮安相親相愛小組訓練講師
統一超商志工關懷計畫及高階主管壓力檢視關懷計畫
「張老師」的成立
「張老師」於民國58年11月11日,由救
國團所創辦,救國團有鑑於社會急遽變
遷,青少年問題日益漸增,本著「今日
我們為青年服務,明日青年為國家服務」
的理念,乃創辦「張老師」,希望結合
專家學者及社會的整體力量,以加強推
展青少年輔導工作,幫助青少年朋友成
長發展。今年成立第44年
高雄「張老師」成立於民國63年3月,至
今已成立39年。
全國張老師中心
三重
高雄張老師服務時間
每週一至週六
戒菸中心
中壢中心
桃恩園
心學園
9:00 - 21:00
週日
10個中心
12個服務點 9:00 - 17:00
3個委託服務點
高雄張老師全球資訊網
Kaohchang.myweb.hinet.net
輔導專線電話 1980
「張老師」的由來
「張」是中國的大姓,語音平順,感覺親切。
字型(「長」的「弓」)意義深遠,代表開
啟、拓展、長遠之意。開啟指的是協助迷惘、
無助的人們有良好的自我發展、拓展指的是
不斷將服務由點擴展至社會各個角落、長遠
指的是具有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長遠目標。
且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對我們的
影響最深遠,加上傳道、授業、解惑為「老
師」的職分,也正是輔導工作的本意。故命
名為「張老師」。
服務人力
專任
推廣志工
行政統籌、執行、
活動辦理、志工管
理
推廣活動辦理與協
助
行政志工
櫃台服務、行政支
援
課程講授、專業服務
講師、專業人員(諮商心理師)
義務張老師
1980輔導服務推展、
輔導方案推廣人力
高雄張老師人力資源
22位專、兼任同仁;140位志工
專職同仁16位
總幹事、組長、2位輔導員、2位行政員
兼任同仁6位
兼職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 23位
志願服務人員 165人
行政志工25人
義務「張老師」140人
工作職掌
總幹事1位,統整中心事務。
諮商輔導組:負責諮商及義張訓練事務。
預防推廣組:負責心理學苑及推廣事務。
社會工作組:負責兒少保護案件及司法轉向、
性交易後追輔導及監護案訪視
行政管理組:負責會計、出納行政事務
高雄心理學苑
團體諮商室
電話室 5間 1980話務系統
諮商室2間
什麼是心理諮商?
協助您自我了解與探索
每個人在人生的過程中都會碰到一些問題、
低潮或壓力。心理諮商便是協助您自我瞭解
與探索困難的歷程,以開發您潛在的能量。
什麼是心理諮商?
提供您安全的談話空間
諮商是透過「談話」的方式,協助人們解決
問題的專業服務。您可以與心理師坐在一間
安全、溫暖的諮商室裡,暢所欲言,心理師
能理解您的感受,並且讓您感覺好一點。
面談及心理測面驗
什麼是心理諮商?
陪伴您面對與處理問題
尋求諮商的當事人是諮商的主角,您有權決
定問題處理的優先順序與深度,心理師則是
過程中的催化劑,陪伴您一起面對與處理問
題或困擾。
心理諮商能幫您甚麼?
釐清,造成您心理困擾的
根源,調整因應問題的方式,
諮商可以幫助您
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諮商
情緒困擾(常感到焦慮、煩躁、憂鬱、沮喪、罪惡…
等情緒)
和家人、伴侶、或朋友互動關係的困擾
環境適應困擾(學校、職場等有壓力感、適應困擾)
對生活不滿想改變現況
無法走出失去親友的悲傷
有嚴重的心理創傷(如受虐、家暴等傷痛經驗)
生涯規劃與抉擇
各種心理健康之諮詢(如卡債、失業等生活困境)
過勞死的高危險群
1.對工作的成效有過度的期待,而且容易緊張
的人。
2.狂熱於工作,遺忘生活品質之重要性的人。
3.不懂拒絕別人,有求必應,盡攬責任的人。
4.工作單調無趣且工作量大的人。
5.輪值大夜班,卻適應不良的人。
6.需直接面對服務對象,經常需面對挑剔
的人,如:醫療人員.老師.警察.顧問人員…
講授內容時間分配
工作壓力檢核表
語言模式減壓體驗
危機管理概念
減壓技巧演練
創壓壓力症候全的辨識及演練
心理減壓實務經驗分享
自殺, 自殺企圖與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
自殺企圖
15%死於自殺
10% 十年內自殺
自殺
45-70%合併情緒障礙
19-24% 之前有自殺企圖
節錄至張家銘醫生講綱
情感性疾患 之重鬱症
重鬱症 (N>=5) 兩周以上
1.食慾或體重變化
2.失眠或嗜睡
3.疲累\失去活力
4.憂鬱心情
5.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6.思考\專注力減退
7.自殺意念\嘗試\計劃
8.失去興趣或喜樂
9.行為激動或遲滯
四不五沒有」檢視是否罹患憂鬱症
四不
「不快樂、不能吃、不能睡、不想動」
五沒有
」「無興趣、無法專心、無精力、無價值
感、無求生意志
若超過4項徵兆,持續2個禮拜
壓力是什麼?
1.生活壓力事件
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的小困擾
災難(創傷)事件、生活規律、生活週期
2.生活變動程度
3.環境適應的要求
認識壓力的本質
1.壓力是一種個人內在的想法
2.針對外來的刺激,自己所選擇的
反應
優 壓 與 劣 壓
正向的影響:(適度的壓力)
1.促進注意力的集中
2.提昇工作的動機
3.引發正向的情緒(如興奮)
4.增加成功因應後的成就感
優 壓 與 劣 壓
負向的影響:(過度的壓力)
1.注意力窄化、思考僵化
2.產生恐懼與逃避的心理
3.生理反應過劇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
4.累積的生理變化導致病變
壓力:令人生病?還是成長?
壓力事件
暫時性的壓力反應
生理上、情緒上
認知上、行為上
等四方面急性壓力反應
_心理成長_
學會新的
適應技能或態度
恢復正常
無實質或持久的
心理改變
(Dohrenwend,1978)
心理疾病
需要進一步的
藥物或心理治療
壓力反應的警訊:生理指標
1.消化系統出問題,例如胃潰瘍、十二 指腸
潰瘍等皮膚出現過敏反應或異常狀況。
2.非生理因素的頭痛,且頻率與強度增加。
3.胸悶或胸痛、心跳急促。
4.頭部、頸部、肩膀與背部或其他身體的肌肉
緊繃。
壓力反應的警訊:情緒指標
1.常常覺得心情不好
2.變得容易生氣、沒有耐心。
3.不想與人接近有疏離感
4.如果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事情,容易有失
控感失去信心。
5.對自己要求很多,因而感到心力枯竭。
壓力反應的警訊:心理指標
1.想事情常常是負面想法
2.無法專心注意力差。
3.對於事情容易猶豫不決。
4.經常做出錯誤決定。
5.記憶力變差
壓力反應的警訊:行為指標
1.經常睡不好,失眠或需要睡很久。
2.為了紓解壓力,而大吃大喝。
3.性需求下降,可能又因此改變而引發憂
慮,影響親密關係。
4.從人際關係中退縮。
5.很難放輕鬆、坐不住
職場壓力所引起的職業病壓力來源
工作環境
1.不安全工作狀況
2.噪音
3.特殊的味道
4.過度擁擠
職場壓力所引起的職業病壓力來源
人際關係
1.與上司同事部屬或其他單位互動不良
2.工作與家庭生活無法兼顧
職場壓力所引起的職業病壓力來源
工作本身
1.負荷過重
2.工作時間過長
3.夜勤
4.角色模糊
5.角色衝突
造成壓力的思考方式
1.二分化、全有/全無的思考方式
2.忽略或貶低好的結果
3.災難化--假定最壞的情況就要發生
4.標籤化--當你犯了錯後,你可能告訴自己
「我真是個白癡」。
5.個人化與自責--將與自己無關的事件認為
與自己有關,特別是針對失敗的事件,認
為是自己造成的。
壓力調適公式
1999 黃龍杰
壓 力 源
------------------------------身
自助+ 人助 + 天助
心 反應
行
(自我調適+社會支持+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程度
正確面對壓力迷思(1)
1.生活中有壓力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面
對壓力的想法與反應。
2.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將會不斷出現壓力,關
鍵在於化壓力為動力。
3.壓力雖有可能影響健康,但沒有壓力考驗,
自己免疫力反而降低。
4.工作中會有不斷的壓力,能正面面對壓力
才能快速成長。
正確面對壓力迷思(2)
5.壓力的容忍與調適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多
練習就會更有能力。
6.過度的壓力對身體是有影響的,因此要學
習管理及預防問題發生。
7.你不一定要喜歡壓力,但你要堅持面對壓
力採取正面想法。
壓力調適公式
1999 黃龍杰
壓 力 源
------------------------------身
自助+ 人助 + 天助 心
行
(自我調適+社會支持+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程度
反應
它們是這樣連的啦!
080063-63-63
0800-024-995 (113)
0800-013-999
1980
0800-003-123
0800-257-085
0800-005-107
0800-088-885
1995
0800-788-995
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國健局)
全國婦幼保護專線 (內政部)
男性關懷專線(內政部)
張老師輔導專線
哎呀謂呀兒童專線 (兒福聯盟)
全國未婚懷孕諮詢專線
更年期諮詢專線
外籍配偶諮詢專線
生命線專線
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
單元二
語言減壓模式體驗
世間無常
「災難」:較大規模的天災人禍
「危機事故」或「重大意外」
意料之外,非比尋常,超過平日慣於應付的壓力,
造成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創傷事件」
帶來劇烈的心理驚嚇,甚至牽涉到死傷的意外事
件
危機(Crisis)
危機是「一個人面對一個既存且無所頓
逃、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解決這個危急
事件時,所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
(disequilibrium)的時期」
危機也是轉機-危機在中文的意涵是「危險」
(Danger),也是「機會」(Opportunity) 。
安心團體( debriefing ):語言模式
(黃龍杰,2007 )
1.開宗明義:介紹團
體宗旨和進行流程
2.還原現場:輪流敘
說意外事件始末
3.壓力反應:回溯身
心所受的衝擊和症
狀
4.機會教育:歸納成
員的身心行為反應
5.行動計畫:分享因
應壓力的方法
6.重新出發:回顧危
機處理中的成長
6+1:篩選轉介:邀請
(需要者)參加後續
藥物或心理治療
人禍
如刑事案件
有指責的對象
有相對人及受害人 (刑事案件 車禍 性侵)
如果沒有協助相對人會造成暴力的不斷循
環
人禍的危機處理是有雙方均需要處理
暴力或性侵加害人輔導
「安身」與「安心」 的介入順序
心理:信&望
倫理:家&業
物理-住&行(通訊)
生理:食&醫
危機減壓的要素
二安
重大災難 (NOVA)
: 安身 + 安心
二解 : 紓解 + 瞭解
二預 : 預測 + 預備
S&S : 二安
(NOVA, 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Victim Assistance)
安身(Safety )
安心(Security)
隱私、保密
人身安全及醫療需求
保證、重獲掌控感
生存需求
不會因危機後的
食、衣、保暖、安睡
消息和通訊的
需求
身心行為反應而
被批判
V&V :二解
黃龍杰編譯
紓解(Ventilation)
當事人能說出創傷的經驗
瞭解(Validation)
助人者顯示出聽到(hear)
並知道(understand)當事人所說的
P&P :二預
預測 (Prediction) 預備(Preparation)
現實問題
安置
財務
官司
醫藥
認屍
媒體
情緒反應
當下的身心反應
接下來的身心反應
親友的反應
打算?
計畫?
“接下來幾天,你想
會面臨什麼問題?你
打算怎麼應付? ”
刑事案件事件中減壓要素?
二安 : 安身 + 安心
二解 : 紓解 + 瞭解
二預 : 預測 + 預備
替代性的心理創傷
第一手的心理創傷
生還者、家屬、相關教職員、學生
第二手心理創傷(secondary
救難者、助人者
第三手心理創傷
目睹耳聞者
整個社會
trauma)
《悲中行》 2008年四川高考(考大學)滿分作文
“堅強”為話題
今年四川以
戊子歲,四月初八。川靜其波,鳥罷其鳴。
一場無情的天災襲來,舉國慟哭。在災難
面前,我們選擇堅強;在悲痛中,我們選
擇堅強 。汶川堅強,四川堅強,中
國堅強!因為堅強,我們不怕災難;
因為堅強,我們明天更美好!
從同心圓看危機事件波及的對象
以下之資料來源:賴念華教授編著《校園危機事件處遇訓練進階工作坊─危機減壓藝術模式
A:該生最直接有關的人,如
當事人、家屬、導/教師、好
同學或好友、男/女友、目睹
者等。
B:參與救助或處理的人或與
該生較為有關者,如教官、急
救者、班上同學、社團、同系
師生等。
C:耳聞者或與該生間接有關
者,如他系/他校師生、街坊
鄰居等。
C B
A
危機(Crisis)
危機是「一個人面對一個既存且無所頓
逃、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解決這個危急
事件時,所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
(disequilibrium)的時期」
危機也是轉機-危機在中文的意涵是「危險」
(Danger),也是「機會」(Opportunity) 。
危機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壓力事件
暫時性的壓力反應:
生理上、情緒上
認知上、行為上
等四方面急性壓力反應
_心理成長_
學會新的
適應技能或態度
恢復正常
無實質或持久的
心理改變
(Dohrenwend,1978)
_心理疾病__
需要進一步的
藥物或心理治療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
•如何面對危機事件?
←
→
可以改變的部分
危機事件
(不可能改變)
危
機
的
處
理
•如何處理危機?
危
機
事
件
的
影
響
•如何使後續的負
面影響最小?
危機減壓的目標
協助當事人渡過現有的混亂
縮小危機負面影響程度
恢復到危機前(pre-crisis)的功能與現實狀況
減少日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的出現;
增加當事人成長的可能性,學到新的因應技巧、
增加生活選擇、拓展人生觀將是最高目標
(Myer & James, 2005; Thompson, 2004)
危機處遇是不同於傳統諮商模式賴念華教授
2007
<步驟四> 壓力反應 機會教育
接下來這個階段,稍微歸納一下剛剛
大家所講的,這幾天的身心行為反應,
讓大家多一點認識。
危機事故後急性壓力症狀
--Somatic
--Emotional
--Cognitive
--Behavioral
(生理)
(情緒)
(認知)
(行為)
【生理】
疲累(全身無力)、
吃不下、睡不好
(或一直睡)、做惡
夢、頭痛、胃不舒服、
噁心想吐、拉肚子、
便秘、胸悶(像壓著
大石頭)、喘不過來、
起雞皮疙瘩、全身緊
繃、容易被電話或警
笛聲嚇一跳等等……
【情緒】
驚嚇害怕、悲慟難捨、
大惑難解、擔憂不安、
孤單無依、脆弱無助、
怨嘆感慨、麻木疏離、
難以接受(不像是真
的)、內咎(罪惡
感)、羞愧、容易緊
張或大發脾氣、猶豫
不決等等
【認知】
最驚心的畫面歷歷
在目、某種刺激的聲
音或氣味揮之不去、
注意力不集中(「恍
神」),不由自主的
念頭:像「都是我害
了他」、像「如果我
更努力,也許她會再
回來」)、像「人生
好無常」、像「遲早
也會輪到我,我也逃
不過同樣命運」)
【行為】
掉淚、自責、指責別
人(怨天尤人)、坐
立不安、拼命做事、
一直往外跑、不想講
話(或拼命想找人講
話)、離群索居
(或特別想找人
陪)、借酒澆愁、抽
菸、吃安眠藥、發
呆……
創傷後壓力反應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PTSR (黃龍杰編譯))
面臨嚴重的死傷威脅
經驗到強烈的害怕或無助後
常有以下四類反應
經驗重現
“觸景傷情”
餘悸猶存,往事歷歷在目,陰影揮之不去
逃避或麻痺
“退避三舍”
避而不談,選擇遺忘,麻木不仁,失魂落魄
創傷後壓力反應
焦慮或過度警覺“神經緊繃”
有如驚弓之鳥,戒慎恐懼,神不守舍,暴
躁易怒
靈異經驗
害怕死者回來,或者夢見死者(托夢)
直覺亡靈回來了,彷彿聽到死者的聲音、
看到其形跡
對災難的壓力反應是-----(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
非常狀況下的多數反應
無人可以無動於衷
心理危機介入期程
危
預防階段 機
事
件
發
(事件發生前)
生
• 高危險群個
案的篩選
• 生命教育
• 危機相關訓
練與知識
危機減壓
悲傷輔導
PTSD
(1天 ~ 14天)
(10天以上 )
(30天以上)
1. 危機減壓的目的:
• 減低PTSR症狀
• 透過正常化反應釋
放壓力
• 篩選並轉介需幫助
的人
2.「安身」與「安心」
的危機介入
悲傷輔導的目標:
1.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2.協助CL處理或表達潛在
的情感
3.協助CL克服失落後再適
應過程中的障礙
4.鼓勵CL以健康的方式向
逝者告別,並坦然地重
新將情感投注在新的關
係裡
PTSD的
診斷與
治療
(賴念華 講義資料,重新繪製)
ON The way 進行式
危機事故後急性壓力症狀
生理
情緒
認知(想法)
行為
創傷後壓力反應
經驗重現
逃避或麻痺
過度警覺
靈異經驗
請您ㄧ同來同理他們的創傷反應
ON The way 進行式 小燕 (當年10歲 20歲)
危機事故後急性壓力症狀
生理
情緒
認知(想法)
行為
哭
難過 生氣
不承認爸媽已經死了
為何留下我
不敢ㄧ個人睡覺 到老家拜拜
創傷後壓力反應
經驗重現
想到我爸媽抬在這裡
逃避或麻痺
我不想再進運動公園 不要放風箏 繞路
過度警覺
不開燈不敢睡覺
靈異經驗
我爸媽的靈魂都在這裡 買紙錢拜拜
請您同理他們的創傷反應
危機後影響個人心理反應的因素
1、危機本身 _
危機時,強烈
且特殊的外部
刺激
2、性格特質
個人過去累積
的特性與習性
3、危機後處遇_
危機後,接受的
個人創傷後心理反應
(Hodgkinson & Stewart,1991)
外部處遇刺激
PTSD 另外的必要條件
1.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
2.症狀是事件後產生的新症狀
或與事件席席相關
3.症狀損害正常運作功能或使
特別令人痛苦
<步驟五>行動計畫
接下來再請大家請想想,這三天以來,
你面臨這麼大的衝擊,是怎樣熬過
來的?有沒有去燒香拜拜,或者是跟
家人朋友多聯絡,或者靠什麼方式排
解?
同時也想一下,接下來這幾天,你還
有什麼比較頭痛的?特別在善後的工
作上,有什麼需要預測或預備的。
步驟5 行動計畫
減壓大作戰
信:
信、運、同、轉
指的是尋求信仰,讓心情安定;
運: 指靠運動減壓;
同: 則是同伴,向四周尋求包括心情抒
解甚至東山再起的資源
轉:指轉移,例如到郊外散心、出去看
電影等,轉換心情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A 遭受創傷
B 煩擾的回憶(歷歷在目或經驗重現)
C迴避和麻木(退避三舍)
D過度亢奮
(神經緊張)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A組群 遭受創傷
1.符合創傷事件:意外地,無預期,粗暴地
(危及生命或四肢)
2.遭遇/接觸
直接接觸
透過愛的人有所接觸
目擊者
3.反應:害怕,無助或恐懼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B 組群 煩擾的回憶(歷歷在目或經驗重現)
已下症狀2項以上
關於所體驗的夢懕
關於所體驗的倒敘片段
關於所體驗的不受歡迎景像湧上心頭
當提起時有強烈的創痛
身體的反應,像是當提起時,心劇烈的跳動和顫
抖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 組群
迴避和麻木(退避三舍)
已下症狀3項以上
迴避相關的想法活動和引起回憶體驗的事物
喪失體驗中重要部份的記憶
失去對於平常活動的興趣
感覺有距離和孤立
有限制範圍的情感表達
有限制的未來感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D 組群
過度亢奮 (神經緊張 )
已下症狀2項以上
失眠
易怒或憤怒爆發
難以集中注意力
過度警覺(過度提防和謹慎)
提心吊膽和容易受驚
D 組群
過度亢奮
第三天我聽到雨聲而我真的直接躲到
桌下(提心吊膽和容易受驚)
我的睡眠是處於每20分鐘的間隔,醒的
時候會有更多恐慌,我的心在狂跳
(失眠,過度警覺)
你知道在你心中其他的事情無可避免,
將會重新發生….你只能在等待著(謹慎)
從災害研究的持續性觀點
美國俄克荷馬爆炸案後續服務研究 (N=182)
人是適應力強的
大部分的人即使在最壞的事件中,不會產生精神性
的疾病
憂慮是正常了(非常狀況之下多數反應)
絕大多數的人感到
美國俄克荷馬爆炸-直接遭受的生還者
81%描述自己為 –極為不安
96%承認至少有一個創傷壓力症候群症狀
不安/難過並有所謂的症狀
從災研究的持續性觀點—疾病觀點
C 組群 迴避和麻木(退避三舍)與以下有關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94%)–幾乎是一樣的
1.
2.
3.
災害前精神疾病
其災害後的疾病
精神治療;使用藥物
藉喝酒面對問題
自我報告有正常機能運作問題
精神病理學指標少於組群B和D患有率
煩擾的回憶(B組群)和過度亢奮(D組群)—普遍
沒有C的存在(迴避和麻木)不與有關連(非病理性)
B&D組群為一般壓力反應
避免一些普遍的錯誤
不要假定每個人遭受災害都將受到創傷
不要假定所有的生還者想要談話或需要和你
談話
不要問及事發的詳情而盤問
不能輕視或高人一等的姿態對待生還者
不要推斷或提供不切實際的訊息
失落之後----- 哀慟(grief)
的心路歷程
(Kubler-Ross, 1969) (黃龍杰編譯,2004)
「不」能接受
(Denial)
「滿」腔憤怒 (Anger)
「心」存盼望 (Bargaining)
「憂」鬱自責(Depression)
接納事實 (Acceptance)
受災(害)者的家屬(以蘇花公路陸客家屬違例)
否認事實 (Denial)
她沒死她還在各地方等我們解救;吉人有吉相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活要見人與要見屍;
滿腔憤怒
(Anger)
台灣的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搜尋這樣下去活人就成死人
陷入憂鬱
(Depression)
一些該作與不該做的
應該說
這些是對災害多數的反應
你所感受的是可以理解
你並沒有喪失理智
並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竭盡所能
也許永遠不會像從前,但是會變好
些,而你有會感覺有好些
一些該作與不該做的
不應該說
可能會更糟
你可以得另外的房子/汽車/金錢
最好是一直保持忙碌
我可以體會你的心情
你必須繼續你的人生
悲傷輔導:悼念 (grief) 的五項任務
(WilliamWorden,1991) (黃龍杰編譯)
接受失落的事實
經驗悲傷的痛苦
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
存在的新環境
將情緒活力重新投注
於其他關係
重建因失落而遭挑
戰的信念與哲理系
統
照護者應該盡可能努力作到以下事項:
自我監控並依此調整努力的程度。
保持界限,交託工作,懂得說「不」,並且避免
在一次工作時間中和太多倖存者工作。
和同事、家人、朋友定期聯絡檢核。
和夥伴或團隊一起工作。
採取放鬆/壓力管理/身體照顧/恢復精力的休
息。
定期進行夥伴諮詢和督導。
試著有彈性、有耐心且包容。
接受你不能改變所有一切。
附錄 高雄張老師輔導工作系列
完形治療工作坊
102.3.2-3(六日)
李素芬助理教授 (文大心理輔導學系)
家庭會談諮商技巧工作坊
102.3.23-24(六日)
翁樹澍副教授(慈濟大學 兒童發展語家庭教育學系)
敘事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102.4.13-14(六日)
陳信昭醫師 (台灣心理劇學會理事長)
閱讀與情緒療癒--「書目療法工作坊」
102.4.20-21(六日)
陳書梅 教授 (台大圖書館資訊學系)
正向心理學在諮商的應用
102.4.26-27(六日)
蕭文 教授 (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所)
心理諮商與治療技術工作坊
102.4.18-19(六日)
張麗鳳 博士 (高雄學諮中心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