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救教學班級經營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與評量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補救教學班級經營低成就學生學習診斷與評量

國教輔導團
李盈璋
為何需要補救教學?
因材施教的理念?
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
社會公平正義?
助弱勢學生一臂之力?
2
廣義而言,補救教學是學習輔導的一環。
當學生發生學習困難時,他們便應獲得的一種
診斷式教學
3
 補救教學基本上是一種診斷式教學(clinical
teaching),在事先選擇好接受補救教學的
對象後,再進行教學。
 其重點在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後,精心設計
課程內容與慎選教學型態與策略,以契合學
生的個別需求。
4
 「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 」
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為執行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
(以下簡稱免學費教育計畫)、教育優先區計畫、攜手計
畫-課後扶助方案、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
人員資格標準及本部協助國民中小學急困學生計畫之規
定,特訂定本要點。
5
………
(四) 提供學習成就低落之弱勢國中小學生課業補救教
學及適性多元學習機會,提高學習效果,增進學
習成功之信心。
………
6

「學生屬性」方面:針對弱勢且低成就國中小學生

「教學方式」方面:提供課業補救教學與適性多元學
習機會

「教學目標」方面:提高學習效果與學習成功之信心
7
「弱勢」≠ 「低成就」
 「低成就學生」的定義


「……補救教學受教對象之界定,分為三類:一為學生的實
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另一為學生的
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平均水準,亦稱之為低成就。
最後一類為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
他學生許多者,稱之為成績低落者」(參見張新仁的文獻回顧,
2001)

攜手計畫對學業成就低落的界定:都會地區以單一學科班級
成績後百分之二十五,非都會地區以單一學科班級成績後百
分之三十五為指標
8

誰是「弱勢學生」?
 這是一個非常異質的團體
 目前國內常見的定義
 環境因素:低社經家庭、地處偏遠地區、文化殊異、家庭因素
 個人因素:智力、各種身心障礙

一般人對弱勢低成就學生的刻板印象
 「他們很懶惰」、「他們很駑鈍」、「他們並不在乎」
潘婷女孩
9
 「受輔學生很容易分心,受他(她)人影響」
 「受輔學生常常不專心、被動、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東







張西望,甚至和隔壁同學聊天」
「受輔學生學習動機很弱,常常不容易將他(她)拉回正課」
「受輔學生上課時常常感覺都很疲累,精神狀況非常不佳 」
「受輔學生不說話,也不想回答問題,讓課輔老師很無助」
「不確定受輔學生是不是真正了解、明白所教學的內容」
「受輔學生很有個性,上課心情不好時,不知該用什麼方法跟
他(她)溝通?」
「受輔學生有進展時,我該提供那些補充教材給他(她) ? 」
「受輔學生的作業,是要在課堂上協助他(她)完成作業?還是
要他們在上課前完成,不會的題目再提問? 」
10
問題表象
形成假設
收集相關訊息
思考可能的解決方式
設定優先順序
選擇問題解決之指標
決定處理方式並展開行動
11
 外在因素:
 學校
 家庭
 社區
 內在因素:
 學習能力
 學習策略
 學習動機
12
是沒有
「能不能學」
「會不會學」 是「懶
「能力」?
還是缺乏
「資源」?
永不放棄
「要不要學」
惰」?還
是沒有好
的「學習
方法」?
是「不在乎」?
還是不相信「努
力是有用的」?
13

對於學習的迷思

是「失敗為成功之母? 」「化悲憤為力量? 」「越挫越勇? 」
還是習得無助感?!
14
選擇補救教材的原則
•應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勝任感」:學習任務難易適中、
鼓勵挑戰與犯錯、獎勵努力而非能力
•符合「自主性」的精神:設定個人學習的目標、鼓勵學
生思考學習的價值、允許學生以自己的速率進步、避免
競爭,鼓勵合作、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15
 學習沒有捷徑,但一定有方法!
 應教導有效的學習策略
 認知策略:複誦(如抄筆記、劃重點)、意義化(如摘要、
提問、類比)、組織策略(如做大綱、畫組織圖)
 後設認知策略:計畫(設定目標)、監控(自我測試)、
調整(調整閱讀速度、應試策略)
 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預定進度)、環境管理(如了
解哪裡是安靜區域)、努力管理(歸因方式)、尋求他人
協助(如尋求師長或同儕協助)
 最重要的是,要運用各學科教學知識以進行補救教學
(參見Schulman, 1987)
16

提供多層次的學習支援系統
初級介入:由原班級老師擔任,一般教室內之學生都
包括在內
 次級介入:以較密集的方式提供額外的、小組的協助
 三級介入:提供更密集、更個別化、更明示的協助

定期檢測成果:運用「評量—教學—再評量」的
循環模式
 學習過程中,應提供高品質的回饋

17
 提升學習動機
 動機「喚起」階段—趣味性原則
 儘量呼應學生的個人興趣
 使用高趣味性的學習媒材
鋼琴樓梯
 將學生的生活經驗納入思考
 動機「維持」階段
 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 協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失敗歸因
 運用自主性的教學策略
 創造一個富「學習型組織」的環境
 建立互信的師生關係
 鼓勵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
18

補救教學的第一步乃是正確的問題診斷。愈精確的診斷,愈能
給予有效的協助
 想一想:為什麼學生不會解應用問題?
 想一想:為什麼學生不愛閱讀?
 想一想:是學生駑鈍?還是缺乏背景知識?是懶惰?還是沒培養好的學
習習慣?是不認真?還是缺乏一套好的行動控制能力?是不在乎?還是
不相信努力是有用的?
 除了使用課本之外,亦能使用適性多元的補充教材
 配合學生不同特性與需求,彈性調整補救策略與教學方法
 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因此對於教學目標的掌握非常重要
 系統定期的進行學習成效評估,最終目的是在幫助他們回到同
儕水準
19
 能力差異大  區分性教學
 時間的分配  針對目標時間分配、高結構
 低動機 高比率成功機會
 缺乏有效學習習慣 持續自我記錄、自我監控 (聯絡
本、記錄表)
甲5.4
乙4.4
丙5.1
丁3.2
戊4.8
教學目標  乙4.4 丙5.1 戊4.8
五年級微調一些或六年級大調整
主要教學內容
給程度好的 甲、己
更開放練習、較多
的目標、自己學習
給程度差的 丁
更多協助、更基
礎的目標
己 5.5
估
計
練
習
所
需
的
時
間

劉佩雲(2007),閱讀賞析。我可以學得更好,p. 75
用法
像個(
像個(
像個(
)的青年
)的勇士
)魔法師
指誰
特質(什麼)
山
在(
)時,看起來的青春翠綠
山
在(
)時,堅忍不拔的身影
山
在( )時,一朵朵白雲在身邊
千變萬化
 班級管理的流程
 教學活動設計的流程
 檢查文具、點名
 針對重要目標(多時間)
 教學
 引起動機(預測)
 抄聯絡簿(算點數)
 教學活動一
 練習
 檢討
現場觀察:
學生幾次就跟上了老
師的教學流程,
學生可以預知教師的
下一步,顯現出預知
的成就感
一副「我知道」
 教學活動二
 練習
 檢討
 難易度適合學生
 只要努力練習,即可以在教學評量得70分
 作業反應方式調整
 區分性調整
 立即給回饋
 代幣制
 黑板的增強版,讓學生看得到
 不僅增強練習反應,也可以增強好的行為
臺師大 洪儷瑜 (2011)
上課增強版
臺師大 洪儷瑜 (2011)
臺師大 洪儷瑜 (2011)
閱讀階梯--課外閱讀排行
 學生的聯絡簿
 記錄每次上課的點數
 記錄每課評量分數、朗讀流暢
情形
 訂學期目標,期末檢核
 提供學生自我記錄的表格
 持續性的記錄,觀察自己的進
步
 每次上課都有機會看到
自己的表現成果
 做這些:
 教學重點、分組、時間、難易度、建立學習節奏(規律、
角色)
 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監控、信心、好的習慣
 為什麼?
 結構化的整理教師的補救教學包(package)
 學生記錄點數表和教學記錄(或結合個案資料、出缺
席…)
 學生名字磁鐵
 教師手冊
 學生手冊(習作本)
 結構化的包裝與方法可以幫助你容易上手、節省時間
 讓你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與學生互動
臺師大 洪儷瑜 (2011)
 Come on every teacher 一起來!
拍拍手呀、點點頭呀,
幸福人生跟您來!
誰在教
誰在學
教室裡的聲音有那些?
學校進來一位年輕教師,校長語重心長的
對他說:
考10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成為科學家
考8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
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捐錢給學校
考試作弊的學生你也要對他好,他將來會從政
中途退學的同學,你也要對他好,
他會成為比爾蓋茲或賈柏斯
 低度開發、大器晚成、一曝十寒、侷促不安、
仰人鼻息、束手無策、困獸之鬥、百無一用…
 莫札特、愛迪生、愛因斯坦、邱吉爾、達斯汀
霍夫曼、比爾蓋茲、湯姆克魯斯、洛克斐勒、
莫札特、達文西、李光耀、吳寶春……
 Under + achievement=?
 低成就
=
高潛能族群 ?
•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於他輸了,
贏了。
而是他差點就
----Heywood Broun
• 如果您手邊有一面鏡子,下列哪一句描述最能代
表您面對高潛能學生的心境:
•
容光煥發
眉飛色舞
神采奕奕
喜出望外
賞心樂事
氣定神閒
垂頭喪氣
心急如焚
忿恨難平
失魂落魄
憂心忡忡
六神無主
要
是否還記得當初「我
當老師!」
的雄心壯志?
• 德國最大少年雜誌《吉奧里諾》(Geolino)和聯合國
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每兩年會針對1,500名6~
14歲的德國孩子,做一次「兒童價值觀」問卷調查。
• 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三的少年認為,朋友
和家庭「超級重要」。可見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
價值觀傳遞者。
• 老師、祖父母/親戚則佔第二、三位。
(摘自親子天下20期,作者:賓靜蓀)
• 學校是孕育專家奇才的搖籃
• 美國NCTAF 所頒佈的報告書《什麼最重要:為美國
未來而教》提及:
• 「教師素質」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關鍵因素,甚
至高於「家庭背景」的作用力,因此優秀師資的培
育,是追求卓越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 可以拋開「教師萬能論」的緊箍咒,
BUT……
• 國內有一則公益廣告,是這麼描述的:「每一所學校,
都有神奇力量,弱勢孩子,從學校學到的,不是飛天
隱形的把戲,而是『脫離貧困的希望』。教育是孩子
的力量,能幫他們改變命運,扭轉未來」。
 爆米花實驗
→ 令人吃驚的結論
參考資料:陳松筠譯(2010,Chip Heath & Dan Heath著)
改變,好容易。 臺北:大塊文化。
• 計畫主持人:康乃爾大學食物與品牌實驗室汪辛克教授
(Brian Wansink)
• 實驗地點:芝加哥郊區一家電影院
• 品質:精心設計的難吃,硬梆梆又不新鮮(五天前先製作
好)。
• 實驗目的:在想吃多少絕對沒問題的前提下,拿到大桶的
觀眾,是不是吃得比較多?
• 令人吃驚的結論:
• (一)
(二)
。
。
 (一)容器越大=吃得越多。
 (二)幾乎所有受試者拒絕接受實驗結果。
對此結論您有何看法?
參考資料:陳松筠譯(2010,Chip Heath & Dan Heath著)
改變,好容易。 臺北:大塊文化
• 改變的第一件事:改變當事人所處的情境。
• 學生宿舍罐頭食品捐贈實驗
• 簡單公告:只有8%聖人學生捐贈。
• 詳細說明函+引導路徑:成功讓42%慷慨大方的學生,
以及25%一毛不拔的人捐出罐頭食物。
• 問題思考:如何讓意願低落學生準時上課?
• 影片賞析:瑞典琴鍵電梯新聞影音
• 低落的自尊心
• 學業成就動機偏離或低落
• 社會適應不良
• 容許錯誤
• 人類天生有自我決定的基本需求(need for
self-determination )相信個體應有自我決
定的能力,並能控制人生方向的需求。
• 例如當心中出現「我想做這件事」或「我覺
得做這件事很有價值」的思考時,我們有高
度的自我決定感;
• 但若我們腦中思考的是「我必須做」或「我
應該做」,這正告訴自己,這件事是外界替
我們做的決定。
• 強調「熱認知」(hot
cognition)
的教學設計
• 體驗活動(師大附中RAP物理教學)
• →情感是動機的親密夥伴,彼此以複雜的方式互相產生
關聯。
• 大腦研究的省思
•
建立有益於促進正向學習的「能力增長觀」
真情指數:平凡見偉大人物奮鬥故事分享
• 「智力本質觀」VS.「能力增長觀」
(補充資料:我的頭銜叫Money)
• 自我跛足(self-handicapping)學業逃避行為的
原因與預防策略
 定義:事先為自己的表現製造障礙或尋找藉口,為未來
可能的失敗預留理由,就像武俠小說裏自廢武功的練武
者。
 自我跛足是一種包括「宣稱性」(實際沒做但宣稱如此)
和「行為性」(確實做了)等兩個層面的歷程。
 強化鍛鍊意志力的訓練
 柔軟成就不凡,體驗意志力的驚人效果。
 影片賞析:「飛行少年」
導演:黃嘉俊 類型:紀錄片 片長:118分鐘
「非行」少年
→ 非常行為
→ 行為偏差
1.社會局:失親失養、家暴、保護個案
2.屢犯非行少年:犯罪、
暫代服刑(兒少福利法)
 靈感來自於日本
由觀護人盧蘇偉、黃牧師、信望愛的老師共同協助
 寫上名字的獨輪車
→ 一輩子的禮物 一起實現夢想
孩子每摔一次
就從失敗中看清楚眼前的路
就像是他們以往都沒有過的人生經驗
• 顛覆傳統舊思維:「跳脫缺陷模式」
• 重新架構:放大個人長處
• 共享取向:跳同上一艘船(參考影片:街頭日記)
• 注意正向改變:我們從成功中學到的,比從失敗中學
到的多。
• 過去應被視為一種資源、一個記憶庫,以及來自生活
體驗的智慧源頭。
• 未來是可以被協商和創造的。
• 善用語言的影響力:語言不只能用以創造溝通,也能
用以改變僵局鞏固與增強關係。
• 卡羅.杜薇克(Carl Dweck)的四回合實驗發現。
• 濫誇小孩聰明害了他?
• 強調用功努力等於賦予孩子可控制的變數,有一
種成功操之在我的主控感。
• 參考資料:潘勛譯(2010 ,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著)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
太多都是錯的!臺北:雅言文化)
•
 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茱蒂絲.布魯克(Judith
Brook)解釋說,這是信用度的問題。她說「讚美
很重要,但不能空洞,必須基於實事,基於對方
真擁有的某種技巧或才華。」
 例如孩子參加足球賽,賽後結局圓滿,不只是個泛泛
之誇:「你踢太棒了。」如果明確誇他在運球時有小
心不讓球被搶走,而假如他努力去搶別人腳上的球,
也可以誇他懂得去搶球。
 具體鼓勵的終極目的是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自我
調整的能力。
 「太多實證研究支持,學界已經形成共識,認為從孩
子的自制力入手,對學業成績與學習動機都可以大有
幫助。」
 補充影片:棉花糖實驗
 照顧好自己
 培養系統觀的思考
 匠心獨運,發現孩子的天賦密碼
 愛的期待要有等待的包容
(愛的故事分享:力克好的沒話說的人生、麥可
奧赫撿回來的足球明星夢、Faith的好狗運…)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
出生時罹患海豹症,天生沒四肢
曾經三次嘗試自殺,10歲那
一次,因為無法認受讓家人
為他的死終身悔恨,而決定
中止這樣的行為,第一次意
識到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他是澳洲第一批進入主流學
校的身障兒童,也是高中第
一位競選學生會主席的身障
者,並獲壓倒性勝利,被當
地報紙封為「勇氣主席」。
 這只狗出生於2002年的平  他的第一個主人認為這只狗
安夜,它出生的時候只有
兩條腿。當然,它不能走
路甚至他的狗媽媽也不想
要它。
不能存活下來,因此想要弄
死它。不過,它現在的主人,
Jude Stringfellow遇見了它
並想要照顧它。她下定決心
培育和訓練這只小狗自己走
路。
 她給它取名為“信仰”。
• 剛開始她把「信仰」放在滑
板上讓它自己感覺到移
動 ...後來她把花生牛油醬
放在調羹上作為它站立和跳
躍的誘惑和獎賞。 甚至家
裏的另外一條狗也鼓勵它行
走。令人驚訝的是,短短6
個月之後,如奇跡般的,
「信仰」學會了用兩條後腿
平衡並跳躍前進。通過在雪
地中的進一步培訓之後,它
可以像人類一樣用兩腿走路
了。
• Faith現在很喜歡四處溜
達。不管去哪里,它總能
成為眾人的焦點。在國際
舞臺上它迅速成名並在不
同的報紙和電視節目中出
現。 甚至有本書專為它
出版,以“With a
little Faith”的專題介
紹它。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
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
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
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 參考資料:簡媜(2007)老師的十二樣
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印
刻文化。
•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 第五件橡皮擦。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
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
與溫暖的感情。
•
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 第九件面紙。幫別人擦乾眼淚。
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
一起。
十一,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
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
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在新學期開始那天,學生希望從
您那裡獲得哪些珍貴的禮物呢?……
 李麗君(2010)。弱勢低成就學生的教學與輔導:現況與省思。






載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轉弱為強:
弱勢學生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台北:五南。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
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台北:心理。
陳淑麗與洪儷瑜(2010)。有效的閱讀補救教學。載於王瓊珠、
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
17,85-106。
張景媛與陳萩卿( 2004 )。數學文字題。載於台灣心理學會教育
心理學組合著,我可以學得更好:學習輔導與診斷手冊(低年級
版)。台北:心理。
陳慧娟教授簡報資料(2011)
78
 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2002). The concept of
flow.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89-105).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ayne, R. (2005).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overty (4th
ed). Highlands, TX: aha! Process.
 Rathvon, N. (2008). Effective School Interventions: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tudent Outcomes (2nd. Ed.).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