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學生之行為介入策略(ppt檔)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自閉症學生之行為介入策略(ppt檔)

自閉症學生之行為介入策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林翠英
1
大綱






行為介入法的歷史 (林翠英,2011)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Kazdin; 陳千玉譯,
2000;張世彗,2007;林家興, 2007)
行為管理技術(behavior management) (林翠英,2011;
Maag, 1999)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lberto &
Troutman, 1990)
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鈕文英,2009)
2
大綱

1.
2.

心理治療
案主中心治療法 (葉重新,2004)
認知治療法(葉重新,2004;張世彗,2007)
社會技巧訓練(洪儷瑜,2000;楊蕢芬、
黃慈愛、王美惠,2003;楊蕢芬,2005)
3
行為介入法的歷史

一九六O和一九七O年代稱之為行為改變技術
(behavior modification)處理個案嚴重行為問題。

一九八O年代被行為管理技術(behavior
management)和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所取代,強調增強策略。

到了一九九O年代強調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和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重視改變環境來增進個案能力。
(林翠英,2011)
4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為ABC一致性: 前因(A) 行為(B) 後果(C)
增強
1. 正增強
2. 正增強物類型
3. 普氏原理
(Kazdin; 陳千玉譯)
5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增進適當行為
1. 正增強物類型:具體增強物、活動性增強物、代幣
增強、社會性增強 (漸由外在增強
趨向內在增強)
2. 運用行為契約來增進行為
3. 普氏原理
(Kazdin; 陳千玉譯,1997;張世彗,2007)
6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降低或減少不適當行為
1. 區分性增強:區分性(低頻率行為、其他行
為、替代性行為、不相容行為)
2.
消弱
3.
反應代價
4.
隔離
5.
斥責(指責、口頭處罰)
6. 過度矯正
(Kazdin; 陳千玉譯,1997;張世彗,2007)
7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Kazdin; 陳
千玉譯;林家興, 2007;鈕文英,2009)
正向事件
負向事件
反應增加
反應減少
正增強: (給予喜好的刺激)
懲罰二:(去除喜好的刺激)
獎勵 一
給予嫌惡事件: 扣除代幣 扣除分數
原級: 食物 飲料 冰淇淋
扣除零用錢 禁看電視 喪失權利
次級: 注意 讚美 微笑 擁抱 給十元 被孤立 (消弱 反應代價 隔離)
反應減少
懲罰一:(給予厭惡的刺激)
去除正向事件: 口頭責備 罰寫生字
罰站 (自然懲罰 回歸原狀 過度矯
正)
反應增加
負增強:(去除厭惡的刺激)
獎勵 二
去除嫌惡事件: 停止嘮叨 停止擺臭
臉 改善吵雜的聲音 假釋 (逃離 躲
避制約)
8
具有增強效果的例子
人物:如: 父母、玩伴、 (
 地點:如: 客廳、後院、 (
 東西:如:洋娃娃、圖書、 (
 食物:如:冰淇淋、 餅乾、(
 活動:如:看電影、畫圖、 (

)、 (
)、 (
)、 (
)、 (
)、 (
)
)
)
)
)
P.S. 讓學生自己在每項裡填寫四種
(林家興, 2007)
9
行為管理技術(behavior
management)
行為(behavior)可分為二:
 一為口語的行為(verbal behaviors)指某人用言語所表達
的行為,如:評論某事。
 二為非口語行為(nonverbal behaviors)是身體的行為,如:
微笑。
行為的定義又可將焦點放在明顯的行為(overt behavior)其行
為可被觀察到的,如:僵直的身體姿態,及隱藏的行為
(covert behavior),其行為不能夠被直接觀察到,如:心
跳加速。
(林翠英,2011)
10
行為管理技術(behavior
management)
A-B-C model
A
Antecedents
前事 (A)
人的因素
事件的因素
B
Behavior
行為 (B)
適當行為
不適當行為
C
Consequences
結果(C )
增強
處罰
(Maag,
1999)
11
行為管理技術(behavior management)
分析 行為 A-B-C 的 模式
Antecedents
Behavior
前事 (A)
行為 (B)
Consequences
結果(C )
老師問小明一個問題
小明回答正確
老師告訴小明你答得好
小華罵小強
小強踢小華
小華不敢再罵小強
拼音測驗
小芳肚子痛
小芳被送去保健室
(Maag,
1999)
12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找出目標行為
 收集並圖示目標行為
 運用正增強,
負增強的結果來增加行為
 運用區分性增強, 消弱, 處罰(包括剝奪想要的
刺激, 呈現嫌惡的刺激) 的結果來降低行為
 維持已改變的行為: 強調類化
(Alberto &Troutman, 1990)
13
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
1. 挑戰性行為和適當行為是被目前環境所支持
2. 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
3. 運用正向介入策略說明行為的功能是可以改變
挑戰性行為
4. 功能評量應該強調專業團隊為本的過程
14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
挑戰性行為和適當行為是被目前環境所支持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前事
環境事件
行為
結果
老師對全班
教學
甲生咒罵
被責罵
一對一教學
受注意
甲生認真上課
受褒獎
15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
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正增強功能
前事
環境事件
老師對全班
教學
一對一教學
受注意
行為
結果
功能
甲生咒罵
被責罵
正增強
獲得注意
甲生認真上課
受褒獎
正增強
獲得注意
16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
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 負增強功能
前事
環境事件
行為
結果
功能
負增強:
逃避圍圈圈
用英文唱歌
正增強
圍圈圈
用英文唱歌
乙生 慌張
踢人 尖叫
被隔離
圍圈圈
用英文及
西班牙文唱歌
乙生參與
被老師讚美
17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
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
前事
環境事件
上課時間太長
限制活動
行為
丙生輕拍鉛筆
踢桌子
結果
功能
產生活動
噪音
增加知覺刺
激
18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
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
前事
行為
結果
環境事件
功能
下課休息
丁生 跑來跑去
說話 參與
產生活動
互動
知覺刺激:
高刺激
下課後接著
上閱讀課
丁生說話聊天
離開座位
互動
活動
留校寫功課
知覺刺激:
維持高刺激
19
功能評量目標的假設行為本身是具有功能:正增強功
能, 負增強功能,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功能
前事
行為
結果
環境事件
功能
美術或上課
戊生上課認真
作筆記 專心
得到讚美
知覺刺激:
低到中的刺激
美術或上課後
接著上閱讀課
戊生在座位上
安靜閱讀
得到讚美
完成作業
知覺刺激:
低到中的刺激
20
挑戰性行為和適當行為的功能(Chandler,
Dahlquist, 2010)
找出行為的功能:
一個行為對一個學生產生不同功能
一個行為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功能
各種不同形態的行為產生相同功能
一種或各種不同形態的行為產生各種不同功能
 獲得想要, 正向的事物 (正增強)
 逃避嫌惡的事物(負增強)
 知覺調整/知覺刺激
21
找出行為的功能:
一個行為對一個學生產生不同功能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前事: A生被要求找出圖片時
行為: A生尖叫 丟東西
行為功能: 逃避嫌惡的事物(負增強)
逃避找出圖片
1.
前事: 老師要大家到外面排隊時,
A生沒有排第一 位時
行為: A生尖叫 丟東西
行為功能: 獲得想要排第一 位(正增強)
2.
22
找出行為的功能:
一個行為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功能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行為: 打架
行為功能:B生因打架可以趕走討厭的人產
生負增強;C生因打架可以獲得同儕的
注意或控制情境產生正增強。
23
找出行為的功能:
各種不同形態的行為產生相同功能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 行為:
D生打人、踢人、吐口水
 行為功能: 只是為了逃避與討厭的同儕一起
完成工作(負增強的功能)
 行為:
E生打人、丟作業、離開教室、咒罵
 行為功能: 只是為了引起老師注意(正增強的
功能)
24
找出行為的功能: 一種或各種不同形態的行為產
生各種不同功能
(Chandler, Dahlquist, 2010)
前事: F生被老師要求去做不喜歡或較難的
功課時
 行為: F 生破壞教材
 結果:老師告訴F 生你失去點數 不理睬他讓
F生自己選擇想做的事 (呆坐位子上)
 兩個行為功能:
負增強:逃避不喜歡或較難的功課
正增強: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 以上功能支持F生的挑戰性行為

25
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鈕文英,2009)
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前事控制策略
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生態環境策略
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行為教導策略
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後果處理策略
26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前事控制策略
(鈕文英,2009)
調整情境因素:

重新安排環境中的人們

調整座位

調整物理環境

調整活動地點

消除或減少誘發的刺激

調整活動的時間

設定清楚和適當的期待

建立明確可預測配合個體需求的作息時間表

妥善安排轉換時刻
27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前事控制策略
(鈕文英,2009)
調整情境因素:
 預告
 加入引發正向行為的提示或刺激
 提供功能等值的替代感覺刺激
28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生態環境策略
(鈕文英,2009)



1.
2.
3.
4.

改變周遭人的態度來支持個體
為個體營造溫暖與支持的環境
改變個體的生活形態
提升個體的社會角色
為個體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提供個體選擇與控制的機會
提供個體活動參與的機會
準備新環境以支持個體
29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行為教導策略
(鈕文英,2009)

1.
2.
行為教導策略:
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認知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30
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鈕文英,2009)
示範
 連鎖
 提示
 演練
 回饋
 行為後效契約
 提示-褪除

時間延宕
 系統減敏感法
 肌肉鬆弛法
 關鍵反應訓練
 家庭作業

31
認知行為模式的教導策略 (鈕文英,2009)

1.
2.
3.
4.
5.
社會故事
社會技能的設定
收集訊息(社會線
索)
情境的設定
與個體分享觀察到的
支持新學到的社會技
能

1.
2.
3.
4.
5.
6.
7.
自我管理
自訂契約
自我規畫
自我教導
自我決定
自我監控
自我評鑑
自我執行
32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後果處理策略
(鈕文英,2009)

1.
2.
3.
增加正向行為的效能
正增強
區別性增強
負增強
33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擬定:後果處理策略
(鈕文英,2009)

1.
2.
3.
4.
提示正向行為
讚美和提示其他人表現的正向行為
矯正性回饋
重新指令
以問題解決的形式回饋和討論行為的過程
34
心理治療:案主中心治療法 (葉重
新,2004)
治療師需具備的條件:
1. 真誠: 真心誠意、坦誠溝通、態度誠懇、不虛
假 、不擺權威;與案主有真誠的關係。
2.
積極關注:對案主的陳述要接納、尊重案主、不
批評或指正案主的想法及行為。
3.
同理心:能站在案主的立場去體會案主的內心世
界, 案主有被了解。
35
心理治療:案主中心治療法 (葉重
新,2004, p. 471)
治療的程序:
1. 剛開始案主其思想與情感處於不一致的狀況
2. 案主消極的思想逐漸減少
3. 案主不良的自我結構鬆動,重新建構自我
4. 案主願意談論自己,了解自己主觀經驗
5. 案主逐漸澄清自己的情感, 願意面對自己的問
題
6. 案主在安全的氣氛中, 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
7. 案主能掌握自己的情感,與人有效溝通,成為
更成熟、 自我潛能能充分發揮的人
36
心理治療:認知治療法(葉重新,2004,
p.473)
理情治療法
 基本概念
1. 每個人都有非理性的思想及非理性的行為
2. 人具有反抗權威的思想
3. 高智慧者也有非理性的思想與情緒
4. 情緒障礙起源於非理性的思想
5. 人非理性的思想根深蒂固,難以自拔
6. 理性的思想者,可以避開困擾
37
理情治療法(張世彗,2007)
 又稱為:ABCDEF理論
A:緣起的事件
B:信念
C:情緒與行為之行為後果
D:駁斥非理性信念
E:產生新的理性思考
F:產生新的情緒與行為
38
理情治療法(葉重新,2004;張世彗,2007)
人非理性的信念
 應受他人的喜愛與讚美
 有價值的人必須做到十全十美
 做壞事應受法律制裁
 期望一定要如願以償
 一切的不幸是外在環境所造成
 對危險可怕的事 應隨時注意發生的可能性
 逃避困難比面對來得簡單
 應該依賴他人才會成功
 過去的經驗影響未來是永不改變
 每個問題只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絕對的思考方式
 挫折容忍度低
 沒有自我價值
39
理情治療法(葉重新,2004)
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格特質:
1. 自我興趣
2. 自我導向
3. 寬容的心
4. 開闊胸襟
5. 接納不確定性
6. 科學態度思考問題
7. 奉獻精神
8. 接受挑戰
9. 接納自己的一切
10. 不追求完美
40
社會技巧訓練(洪儷瑜,2000)
社會技巧的定義

可以幫助個人獲得社會增強、接納或逃避負面

情境
個人與他人維持正向關係
增進個人社會行為

41
社會技巧訓練(洪儷瑜,2000)
社會技巧的內涵:
1.
2.
3.
4.
5.
是學習得來的
包含口語與非口語的行為
包含適當的主動引發與反應
獲得社會增強的機會
自然互動中有效的反應
42
社會技巧訓練(洪儷瑜,2000, p. 15)
社會技巧的內涵:
6.
7.
受到個人因素與行為情境的影響,影響因素
包括年齡、性別、尊卑關係
缺陷或過多行為表現都需介入
43
社會技巧訓練(洪儷瑜,2000)
社會技巧缺陷:
1. 技巧缺陷
2. 表現缺陷
3. 流暢度缺陷
4. 基本能力缺陷(認知、動作與感官能力)
44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
2003)
個人心智能力包含:
1. 認知能力:指一般智力及學業成就所需要的
聽、說、讀、寫、算、記憶等能力
2. 溝通能力:含口語和非口語溝通能力
3. 社會能力:含社交技巧和社會適應行為
4. 情緒能力:含情緒技巧和情緒適應行為
45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
2003)
社會能力包含:
1. 適應行為(獨立功能、身體發展、自我指
揮、個人責任、經濟職業活動、功能性學科
技巧。)
2. 社交技巧(學業表現技巧、合作行為、社會
主動行為、肯定行為、同儕增強行為、溝通
技巧、問題解決技巧、社會的個人效能)
46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
2003)
情緒能力技巧包含:
1. 能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
2. 能察覺他人的情緒
3. 能運用情緒字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4. 對他人情緒經驗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5. 能夠用自我規範的策略,調適應付厭惡或痛
苦的情緒
47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
2003)
情緒能力技巧包含:
6. 知道關係的結構或本質,主要視怎麼溝通此
關係而定
7. 情緒自我效能的能力:個人能接受自己的情
緒經驗
48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1. 同儕小老師制
2. 合作學習
3. 融合性遊戲團體
4. 同儕網路
5. 團體導向制約
49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1. 同儕小老師制:學生兩兩配對,一起進行活
動或遊戲,其中一名是學生,另一名是學生
的小老師,在活動中對另一名學生提供協助、
教導和回饋
50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2. 合作學習:數名學生組成一小組,共同解決
問題、完成工作目標
51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3. 融合性遊戲團體:遊戲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的
活動,兒童可以藉著遊戲獲得象徵能力、人
際技能和社會知識。成人可以將兒童從目前
的功能水準,拉拔到他的最佳功能水準。
52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4. 同儕網路:目的在增進身心障礙者的正向社
會環境,藉由成立同儕團體做為身心障礙者
的社會支持網路,幫助身心障礙者融入學校
或社區生活中。
53
社會技巧訓練(楊蕢芬, 2005)
社會能力介入法:
5. 團體導向制約:以團體的表現,來決定個人
是否能得到增強,主要是藉由同儕的功能,
影響他人的行為。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