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
的思想感情,欣赏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练地美读课文,在朗
读中涵咏文章的情感意蕴。
返回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仔细品位诗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
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返回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中国当代的学者,作家,诗人,
翻译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南京,后来随父母去香港,
去台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然后去美国读书,获得
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等地任教。
余光中早期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同时写诗,翻译,
后来也进行散文的写作。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
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
手的缪斯》、《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像铁轨
一样长》以及《隔水呼渡》等。
返回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74年3月。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之
中,台湾则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之下。海峡两岸相互隔绝已有四分之一世纪。
余光中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在人生道路上也从青年步入中年,两岸分隔的
现状时时触发他深深的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他出生于江苏南京,母亲的家乡是江苏常州。
在祖国大陆,他最熟悉的地方是江南与四川。余光中少年时曾跟随父母回到福
建永春与江苏常州,并游览过杭州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带着他在江苏、
安徽一带的日军占领区流亡,1938年逃至上海。江南与他的童年记忆是紧紧连
在一起的。之后,他绕道香港、越南、昆明、贵阳等地,千辛万苦地抵达重庆,
与父亲团聚。1940年进入迁址于四川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直到抗战胜利
后才随校返回南京。他的这番经历使他对江南与四川两地印象深刻。
余光中在创作上“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曾先后在金陵大学、厦门
大学、台湾大学三校外文系就读。由于专业方面的原因,他受到西方浪漫主义
诗歌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50年代,他曾主编《现代文学》杂志,并成为台湾
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与标志性诗人。60年代,余光中在创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向。
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横向吸纳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提倡“纯
中国的存在”,追求“纯东方”的色彩。他的诗文也渐渐趋向于平易通俗与博
大精深。《听听那冷雨》就是他转向后体现他本土化、中国化艺术追求的散文
力作。
返回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
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听觉 第7节 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 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
等
第10节 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
听、回忆、潮潮润润
内容述评
这篇散文有一个独特之处,即通篇没有用“我”,而写了一个第三人称
的“他”,写“他”的思想和感觉、现实与经历,似与抒情散文的艺术惯例
相悖。但谁都明白,这个“他”就是余光中自己。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
两个。其一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象化、他者化,以求更冷静地审视和更客
观地呈现。其二是借助于泛指性、虚拟性的“他”,将自己个人化的经历与
感情放大为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普遍性的乡愁情结和中国意识。 “听听那冷
雨”。在何处听?为何要听?听出了什么?答案全是两个字:中国。中国人
的中国意识是回响在全文中的主旋律。作者由现实场景中的冷雨,想到了台
北,进而想到整个中国和整部中国历史,更想起了25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分隔
的现状,其忧国之思与乡愁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其实就是一
缕剪不断的乡愁,是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
“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
“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
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
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
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
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返回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 )形象密集
听
雨
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 述写瑰丽
(
主
线)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 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艺术赏析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用丰富而奇特的感知方式,表现
了具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美在富有创造性的现
代散文白话与富有继承性的古代汉语精华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细分
为感觉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三大特色。
首先是感觉美。
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
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
“雨”的感性存在。
其次是意境美。
作者运用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熟知能背的大
量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在此基础上,
作者自己也实践着传统美学,用现代的散文语言创造着古典式的意境
美。
再次是语言美。
善于运用联绵字是本篇语言上的重要特色。作者继承古汉语优秀
传统的一面。另一面,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汉语的长处,不拘一格
地打破常规的书写顺序和语法结构规则,让句式随情感的节奏而波动
起伏,造成语言的奇异感以唤起读者阅读时新鲜的审美感受。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
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
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
种作用吗?
二、 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
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
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
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
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三、 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
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
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
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
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
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
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现代诗的艺术,来开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
认为像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都可拿来丰富散
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借助通感手法,将不
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
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了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
创造了音乐美”。(戴达《〈听听那冷雨〉鉴赏》)
文章是博大而又深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便是运用古典
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常常使人感到这些
诗文典故不是人工嫁接上去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现代散文鉴赏辞
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6至1157页。)
返回
作者介绍
余光中在《四窟小记》中写道:“诗、散文、批评、
翻译,是我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我非狡兔,却营四窟。
关于这四样东西,我对朋友曾有不同的戏言。我曾说自己
以乐为诗,以诗为文,以文为批评,以创作为翻译。又曾
说自己,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是为了娱人;写批
评,尤其是写序,是为了娱友;翻译,是为了娱妻,因为
翻译的工作平稳,收入可靠。更对家人说过:这四样东西
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也就是说,珊珊得诗,幼
珊得文,佩珊得批评,季珊得翻译。幸好我“只有”四个
女儿,否则我还得开发小说或戏剧呢。”
—— 余光中《四窟小记》
返回
教学参考
从母亲到外遇 (散文节选)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
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
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
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
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
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
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
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
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
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
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
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返回
…… …… ……
补充注释
安东尼奥尼
米开郎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
制作家。意共党员,一九七二年获准到中
国摄制一部文献电影。当这部电影上映以
后,中国发现,电影没有突出中国人的革
命形象,而是如实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情
景,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批判安
东尼奥尼的宣传运动。埃德加·斯诺在七
十年代访华期间也制作了一部电影,但他
采取了与安东尼奥尼相反的做法,他拍摄
的只是建造长江大桥的“英雄事迹”。
补充注释
米家山水
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米芾(古代著
名书法家)所创,其子米友仁又加以继承发展,
其特点在于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
山川景色,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或
称“米家山水”。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
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
雾、迷茫奇幻的景趣,对后世影响甚大。
补充注释
王禹偁(954~1001)
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
(今属山东)人。出身贫寒。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次
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
(988)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复拜左司谏、
知制诰,直言敢谏。太宗至道元年(995),以
谤讪朝廷的罪名,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
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997),再召入都,因
撰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
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再次被贬出
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
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不久在蕲州去世。
补充注释
灰色星期三
“灰色星期三”由“灰星期三”而来,
“灰星期三”是英语国家习俗中的一个
节日。“灰星期三”(2月13日)是指复
活节前基督教40天大斋期的第1天。按基
督教习俗,这一天在教堂礼拜时,牧师
在教众额上用灰画一十字,并且向他说:
他不过是灰尘,终究也将化为灰尘。在
《创世记》中,上帝也向亚当说过类似
的话(见第3章第19节)。
补充注释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南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补充注释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补充注释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南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补充注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补充注释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补充注释
《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补充注释
《终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补充注释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返回
扩展阅读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放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扩展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扩展阅读
民歌
余光中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返回
相关图片
米芾画作
米
芾
画
作
米友仁画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