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物理化学(上)
主讲
徐子颉
2007年3月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绪论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0.4
近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物理化学 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
的相互联系入手,借助数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从而探求
化学变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包含宏观到微观的基本规律
(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物
理学中的方法。
作为化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主要由化学热力
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四大支柱组
成。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目的 物理化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
学实验中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揭示化学变化
的本质,更好地驾驭化学,使之为生产实际服务。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如有机化学家应用动力学探索反应机理,应用结构化学
知识研究反应中间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无机化学家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无机材料的性质及稳定性;
分析化学家应用光谱分析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生物化学家应用动力学研究酶反应,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生
物能、渗透作用、膜平衡及确定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
材料科学家利用热力学原理去判断各种材料的稳定性及
合成某种新材料的可能性,应用光谱方法确定材料的结构和
性能,应用动力学、统计热力学原理去研究聚合反应等。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总之,物理化学为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提供了理
论指导,从而使化学能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研究内容:
1)化学热力学
研究化学变化过程(包括相变过程)的能
量转换及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化学动力学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及影响
速率的因素;
3)物质结构
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物理化学(上)- 绪论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1)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分别
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即从众多实验事实概括到一
般, 再从一般推理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如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提出到范德华方
程的建立就是遵循上述方法的。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综合应用微观与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热力学方法、
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热力学方法:
宏观的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由 众多质点组成的宏观体
系,它以热力学三大定律为基础,用一系列体系的宏观性
质(热力学函数)及其变量描述体系从始态到终态的宏观
变化,而不涉及变化的细节和速率。经典热力学方法只适
用于平衡体系。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统计力学方法:
它主要是运用微观研究手段,把统计描述与量子力学
原理结合起来, 用概率规律计算出体系内部大量质点微观
运动的平均结果,从而解释宏观现象并能计算一些热力学
性质。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量子力学方法:
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E.Schrodinger方程)求解组成
体系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物性与结
构之间的关系。
物理化学(上)- 绪论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十八世纪开始萌芽:从燃素说到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俄国科学家罗蒙诺
索夫最早使用“物理化学”这
一术语。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十九世纪中叶形成:1887年俄国科学家W.Ostwald
(1853~1932)和荷兰科学家
J.H.van’t Hoff (1852~1911)
合办了第一本“物理化学杂志”
(德文)。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
涌现,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如:热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
溶液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化
学动力学,催化作用,量子化学和结
构化学等。
物理化学(上)- 绪论
0.4近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从宏观到微观
(2)从体相到表相
(3)从定性到定量
(4)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
(5)从研究平衡态到研究非平衡态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物理化学(上)- 绪论
(1) 从宏观到微观 单用宏观的研究方法是不够的,只
有深入到微观,研究分子、原子层次的运动规律,才
能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物理化学(上)- 绪论
(2) 从体相到表相 在多相体系中,化学反应总是在
表相上进行,随着测试手段的进步,人们迫切希望
了解 表相反应的实际过程,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表面
化学和多相催化的发展。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3) 从定性到定量
物理化学(上)- 绪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
大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并可进行人工模拟和自动
记录,使许多以前只能 做定性研究的课题现在可进
行定量监测。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4) 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以
及化学内部更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
许多极具生命力的交叉科学,如生物化学、海洋化
学、地球化学、天体化学、计算化学、金属有机化
学、物理有机化学等。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物理化学(上)- 绪论
(5)从研究平衡态到研究非平衡态 经典热力学只
研究平衡态和封闭体系或孤立体系,然而对处于
非平衡态的开放体系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自
196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非平衡态热力学这个学
科分支。
物理化学(上)- 绪论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了解本课程的知识构成,学习前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逻辑思维方法
概念、原理
热
力
学
热
一
定
律
物理变化的理想气体
方法、应用
在溶液中的应用
物理变化的实际气体
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化学变化的理想气体
单相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热
二
定
律
相平衡
多相中的变化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物理化学(上)-
绪论
注意各章节间及各物理量间的联系,要理解各物理量
的物理意义及特征,灵活掌握一些主要公式的使用条件。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思考,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
的能力。
多做习题,通过独立解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检
查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重视实验,把实验课看成是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
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物理化学(上)-
四步循环并多次反复
绪论
物理化学(上)- 绪论
参考书
韩德刚、高盘良编著,《化学动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J.Nicholas,吴树森译,《化学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J.W.Moore,R.G.Pearson,孙承谔,王之林等译,《化学动力学和历程》,科学
出版社,1983。
K.J.Laidler,Chemical Kinetics,3rd ed.,Harper & Row,New York,1987。
G.C.Bond,Heterogeneous Cat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苏班 P. 光化学原理,陆志刚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Eyring H,Lin SH,Lin S M. Baric Chemical Kinetics,John Wiley & Sorrs,
1980,中译本:基础化学动力学,王作新,潘强余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黄开辉、万惠霖、催化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物理化学(上)- 绪论
胡瑛,《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印永嘉、李大珍编《物理化学(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王文清、高宏成、沈兴海编著《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科学出版社,
1999。
范崇正、杭瑚、蒋淮渭编《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版社,1999。
霍瑞贞主编《物理化学学习与解题指导》,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卫永祉、肖顺清,编著《物理化学复习引导》,科学出版社,2000。
物理化学(上)- 绪论
J.O'M. 博克里斯、D.M 德拉齐克著。夏熙译《电化学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郭鹤桐、覃奇贤编著《电化学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朱涉瑶、赵振国编《界面化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顾惕人、朱涉瑶等《表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沈钟、王果庭编著《胶体与表面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姜兆华、孙德智、邵光杰主编《应用表面化学与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陈宗淇、王光信、徐桂英编,《胶体与界面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日]中垣正幸著,严忠等译《膜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