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取决于机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
利用氧的能力。训练可以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本章
主要介绍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础概念、有氧工作能力
的生理学基础、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耐力的评价与运用。
1、掌握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氧工作能力
的生理学意义;
2、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掌握提高有
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3、掌握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有氧工作能力的
生理变化过程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一)需氧量
概念: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正常值(成人且安静时):250ml/min
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强度大
需氧量大
持续时间短
总需氧量少 每分
运动强度小
需氧量小
持续时间长
总需氧量多
每分
吸氧量( VO2)(耗氧量或摄氧量)
概念: 在肺换气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给
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正常值:200-300ml/min。
安静时,机体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每分吸氧量与
每分需氧量是平衡的。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分需
氧量成比例增加,吸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取决于运动项目的
特点。在持续时间短且强度大的运动中以及低强度运动的开始
阶段,吸氧量均不能满足需氧量而出现氧的亏欠。
氧亏
概念:人在进行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随着运动负荷强度的增
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的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出现的差异。
形成原因: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
生理惰性的存在,氧运输系统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
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及其影响因素
EPOC: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
平消耗的氧量。
(一)EPOC的生理学基础
1、低强度运动中,运动开始后由于吸氧量满足不到需氧
量,此时,由ATP、CP分解供能,并形成了一部分氧亏。继续
运动时吸氧量逐渐满足于需氧量,虽形成稳定状态,但运动结
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吸氧量并不立即恢复到安
静时水平。这是因为运动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不相
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
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
平所消耗的氧。
对激烈运动而言,在运动后,不仅要偿还运动初期ATP、
CP分解供能欠的一部分氧亏,还应偿还剧烈运动时,由于吸
氧量满足不了需氧量使机体处于假稳定状态时,由乳酸供能
所欠下的氧亏。
ATP、CP供能欠下的氧亏;
EPOC
乳酸供能欠下的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所消耗的氧量;
(二)EPOC的影响因素
1、儿茶酚胺的影响: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运
动后恢复期儿茶酚胺的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需经一段时间
逐渐恢复,导致氧耗量增加;
2、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
也能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Na+-K+)泵的活动增强,同时,
在运动后恢复期,其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因而消耗一定
的氧。
3、体温升高的影响: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
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时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
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经一段时间逐渐恢复。体温的恢
复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恢复曲线是同步的。恢复曲线
表明,耗氧量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产生于肌肉温
度升高。
4、CP的再合成:CP的再合成需要氧。
5、Ca2+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的Ca2+浓度增加,运动
后恢复细胞内外Ca2+需要一定时间。Ca2+有刺激线粒体呼吸
作用,而导致运动后耗氧量增加。
一、最大摄氧量(最大吸氧量、氧极限VO2max)
概念: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
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
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
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氧工作能力:能反映本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绝对值 3000—3500 ml/min :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
(每分钟)所能吸收的氧量。
相对值 50—55 ml/kg · min:每公斤体重单位时间内
(每分钟)所能吸收的氧量。 (我国男子)
二、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
用氧的能力
肺通气功能并不是限制有氧
功能的主要因素,而心脏的泵血
机能是限制最大有氧功能提高的
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心输出量
受SV和HR的制约。因此,增加心
输出量的关键是SV,SV又决定于
心肌收缩力心腔容积的大小。
优秀的耐力运动员的心脏表现
为:左心室内腔扩张,心容积增
大,安静时心率减慢,SV增加;
表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工作效率
得到提高。
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
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
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
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一般以肌组
织中氧利用率来衡量。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二)遗传因素
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0.934,而训练只能提高5%-25%,
主要是在于提高有氧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改善
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三)年龄及性别因素 P330
(四)训练因素: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心肌收缩力量和增大心容积;使线
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同时,耐力训
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
向慢肌纤维方向变化,提高机体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不仅与最大摄氧量的大小相关,而且与维
持最高摄氧水平相关。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
分组成及其本身的特点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
1、心肺功能
肺通气量越大吸入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因此,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
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可以提高有氧耐力。
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
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形态和机能出
现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内腔扩大,心容积增大,
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
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容积的大小。
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
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运动员血红蛋白含
量假设下降10%,往往会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2、骨骼肌的特征
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能力。肌肉内毛细血
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
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肌肉。优秀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
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多。
因此,他们的有氧工作能力强,耐力素质好。
3、神经调节能力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
过程的稳定性↑,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
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
②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调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
③内脏器官的活动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
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
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
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
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原的利用。
(二)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三、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LT)与个体乳酸阈( ILAT )
乳酸阈(LT)(无氧阈):在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乳酸浓
度会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
升的开始点。
乳酸阈是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
向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临界点。
乳酸阈正常值:4mmol/L血乳酸。
个体乳酸阈(ILAT):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乳酸阈。变化范围
在1.4~7.5mmol/L.
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
反映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最大摄
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利用率(%VO2max)。
其值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越低。因
式此,乳酸阈是反映机体有氧耐力的一个指标。
(二)乳酸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
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得一部分肌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
分解供能产生乳酸。肌乳酸由肌细胞弥散到血液中,导致血乳
酸浓度增高。
(2)需氧量大于机体的摄氧量:以有氧供能为主转向以乳
酸供能为主,有氧供能逐渐减少,乳酸供能增加;
(3)肌纤维类型的动用:在低强度的运动中,慢肌纤维的动
用占优势,随着运动强度的渐增,快肌纤维的动用逐渐转向优
势,导致血乳酸浓度增加;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在运动中
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注入肝脏的血液减少,
降低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
(5)与能源代谢物质的动用相关:在运动前大量摄取咖啡
或高脂肪膳食,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在运动中
脂肪作为能量物质的动用会抑制乳酸供能。
2、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
性别影响乳酸阈时的吸氧量水平,但不影响乳酸阈时
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百分比。
年龄对儿童少年的乳酸阈有一定的影响。
(2)肌纤维类型及酶活性:
慢肌纤维百分比组成高的人,其乳酸阈也高;
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氧化酶活性。所以,乳酸阈的提高
与肌纤维类型的动用、酶的活性密切相关,训练的目的
就在于改善这些因素。
(3)训练水平的影响:最摄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
训练可以提高乳酸阈。其原因是遗传因素限制了最大摄氧
量的提高幅度,而乳酸阈值主要与外周的代谢因素的关系
更为密切,如肌肉的血流量、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和酶
的活性等。训练可改善代谢能力,使乳酸阈值较大幅度的提高。
(4)运动项目的影响:乳酸阈值与耐力性运动成绩呈高相关。
(5)环境条件的影响: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处时,大气压的
下降伴随着氧分压的减少,吸氧量也大为减少,同时也影响到
乳酸阈。高原条件下,乳酸阈时吸氧量明显低于平原地。
(二)通气阈及其产生机制:
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的乳
酸阈。
通气阈产生的机制:
缺氧是引起通量急剧增加的一个因素。运动强度缓慢
地增加时,由于这种强度比较低,主要依靠有氧代谢供能,
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吸氧量不
能满足需氧量,糖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产生血乳酸增加,
在缓冲系统的作用下,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导致二氧化碳
的产量增加。这两类二氧化碳的相加,刺激了颈动脉体化
学感受器及呼吸中枢,为了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导致更多
二氧化碳量而使通气量增强,产生了过多通气。因此,在
乳酸阈时出现了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非线性增加、二
氧化碳浓度下降的现象。
渐增负荷运动中的气体代谢各指标、心率和VT的判断
(四)研究乳酸阈和通气阈的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乳酸阈表示并未发生血乳酸急剧增加
而进行的最大运动能力(利用最大摄氧量的能力),这种
运动的主要能源来自有氧代谢。乳酸阈值越高(强度或速
度),利用有氧代谢的运动能力也就越大。由于乳酸阈反
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体积、
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毛细血管的发达密切相关。因此,可用
乳酸阈评定运动能力和训练强度。
2、训练强度的制定:利用乳酸阈制定运动强度是有效的,
因为利用个体乳酸阈水平为基准进行训练,可抑制肌肉组
织中的代谢性酸中毒的早现。由于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
影响难以提高,而提高乳酸阈的水平可改善肌肉的有氧能
力。以乳酸阈强度进行训练,肌肉的有氧能力的提高不受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
3、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由于在有氧代谢运动中没有乳
酸堆积而且不易发生过度通气,所以它对增强心脏机能效果
好。常用乳酸阈、通气阈的强度进行有氧运动,对防止肥胖
和高血压也有较好的效果。
VO2max测定法是评价有氧耐力的最佳指标,它是心肺功
能、肌肉耐力以及意志品质的最佳综合反映。通常以递增负
荷形式反映极限负荷运动中的生理反应,评价人体的有氧耐
力。同时也用VO2max的相对强度(%VO2max),观察定量负
荷运动中的生理反应,评价人体维持最大有氧耐力的能力。
因此,有氧耐力运动能力的测定包括%VO2max的测定和次最
大运动负荷的测定。 VO2max的测定法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
测定法。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定包括哈佛台阶实验、
PWC170和无氧阈等测试。
一、VO2max测定法
(一)直接测定法
VO2max的测定法一般采用活动跑台、走和脚踏功率自行车进
行测定。活动跑台测得的VO2max值要比功率自行车高5%-15%。
这是由于参加运动的肌肉量不同而致。
直接法要求以呼吸循环系统为的
各器官系统,充分而且最大限度地参
加运动。运动时间可在4-9分钟的力竭
性运动。常采用同时递增一定的倾斜
角度和速度的方法。运动时间过长很
难出现VO2max,所以一般适宜的运动
负荷是使运动时间在15分钟内结束。
评判达到最大吸氧量的指标:①心
率达到180次/min;(儿少达200次
/min);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
近1.15。
(二)间接测定法
概念:用VO2max的相对强度所测得值推测VO2max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能(老幼、体弱或某些适于康复的人群)
或不愿(健康年轻人)接受VO2max直接测试的人群。
二、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
心率和运动强度或与吸氧量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并随个体的运动能力而变化。在进行相同运动负荷强度的运动
时,经过训练的人比末经过训练的人低而同一个训练后的心率
则低于训练前。
(一)PWC170测试(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
PWC170: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
(二)哈佛台阶测试
采用每两秒钟1次的频率进行蹬踏台阶,进行5分钟的升降运动,
通过运动后恢复期心率数值计算指数来评价受试者的有氧工作
能力。
运动指数=
运动时间(秒)×100
2×(A+B+C)
A:运动后1分钟至1分半钟的心率;
B:运动后两分钟至两分半钟的心率;
C:运动3分钟至3分半钟的心率。
台阶高度:♂为50cm;♀为45cm
50分以下:差;50-80分:普通;
80分以上:优秀;
亚极量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局
部
性
缺
血
暂
时
供
氧
不
足
糖
酵
解
供
能
相
应
增
加
运动开始时
乳
酸
生
成
量
增
加
机
体
调
节
提
高
肌
肉
血
液
供
应
机
体
获
得
稳
态
氧
耗
速
率
糖
酵
解
供
能
相
应
减
少
运动5至10分钟
乳酸的生成主要是在运动开始时氧
亏空期间和获得稳态氧耗速率以前
乳
酸
生
成
速
率
下
降
短时间极量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由于ATP-CP供能时间短,要维持最大功率运动的
时间不到10秒。在超过数秒的极量运动中,随
着ATP、CP的消耗,细胞内ADP、AMP、磷酸和肌
酸的含量逐渐增多,它们可激活糖原分解,使糖
酵解速度大大加快,约在运动30-60秒达到最大
速度,肌乳酸迅速增多,直至运动结束。
如在竭尽全力的自行车运动中,肌乳酸浓度可高
达39mmol/Kg.wm。
中、低强度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中、低强度运动开始时,肌内并不缺氧,
而是氧的利用率不高,导致细胞质内丙
酮酸和还原型辅酶I 堆积,引起乳酸生
成增多。
 在中、低强度运动开始时,乳酸的生成
并非缺氧所致,而是循环系统处于提高
过程和尚未建立稳态代谢时,糖酵解速
率超过有氧代谢速率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