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生育率

婚姻多樣趨勢與總生育率之關聯:
第二次人口轉型理論與第二現代
論之理論整合研究
台灣人口學會2011年學術研討會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陳正和
Acknowledgements
為什麼是多樣性(diversity)?
• 第二現代論與後現代論的共同概念之一
• 社會學文獻對家庭多樣化,生命歷程多樣性,性多樣性等廣
泛的探討
• --多樣形式的發展(e.g., 不婚,不育,不性,單人戶);
• --形式程度的差異(e.g.,同居,婚外生育vs婚姻多樣趨勢);
• --解構的事實呈現(e.g.,婚而不育,孕而不生,婚而不性,
性而不婚,偽娘現象,肉食女獵食草食男,敗犬女,女子會);
• --國情制度的差異(e.g.,韓國新單身主義vs德國的單人戶
現象);
•
First Modernity: Simpl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
(order, uniformity, certainty, stability)
• 第一現代論順應傳統社會領域有清楚與制度保障的界線,所強調的是經濟發
展背景下文化規範形式的社會化與共識(consensus)與個人生命歷程與抉擇的
明確性(certainty)
Second Modernity: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self-confrontation)
• 第二現代或末期現代論因應過去賦予的集體生活模式逐漸失掉其正當性,所
強調的是經濟變動背景下去傳統化(detraditionalizaion),文化規範形式
的多樣化(diversification)及解構(deconstruction),個人生命歷程的不確
定性(uncertainty)與抉擇的多樣性(diversity).
Post-Modernity: The end of modernity (stasis, fixity, disorder,
difference, uncertainty, instability)
後現代論強調解構,多樣性,不確定性,不安定性,去分化,文化多元論
述,差異容忍,理論作為具有道德意圖的敘事
三種現代論的比較
--現代性是否終結
--理性的不同
--解構是否再建構
--對實證主義與實證研究看法的不同
--理論背後假定的不同
第二次人口轉型論者牽連後現代論的理論假
定盲點與缺陷(e.g.,後現代生育偏好,後現代家庭)
--現代性終結,理性死亡,解構遁入虛無主義,
反實證主義,反理論,與反實證研究,與政策涵
義無關,後現代社會到來的質疑
第二現代論者對愛情,婚姻,家庭,生育等社會人口現象的
觀察與論述
•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by Beck and BeckGernsheim): Love or Freedom—living together, apart or at
war; From Love to Liaison; Free Love, Free Divorce; All for
Love of a Child
• Individualization (by Beck and Beck-Gernsheim):
From ‘living for others’ to ‘a life of one’s own’; On the
way to a post-familial family—from a community of need
to elective affinities; Declining birthrates and the wish to
have children
•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by Giddens):
Romantic love to Confluent love; Pure relationship
• Individualization: Modernization leads to a triple individualization
-- dis-embedding (the liberating dimension)
-- loss of stability(the disenchantment dimension)
-- re-embedding (the reintegration dimension)
題外實例: 中國的共產革命解放了舊有的社會結構體制,經由文化大革命去魅化
的洗禮,藉由經濟改革開放,賦與社會主義體制再整合與再制度化的動力。
題內實例:個人從原有的生命歷程形式中解放出來,經由原有規範,信仰,與承
諾去魅化的過程,賦予個人生命歷程再制度化與再重構的內涵。
兩次人口轉型在不同社會之發展—兩個現代
論的比較
第一次人口轉型
第二次人口轉型
傳統社會────>現代社會────────>第二現代社會
(高生育率)
(低生育率)(完成人口轉型)(持續低生育率現象
第一現代論
第二現代論
第一現代論的理論假定與質疑
• -- 以第一現代化理論為背景的人口轉型理論的重要假定:
• 個人從接受教育,工作,結婚,到組成家庭有其一貫的生活歷程,也
暗示所有其他非西方社會或是較低度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西方國家將
與先前已經歷經人口轉型變遷的先進國家發展出相同的人口轉型模式。
• --經驗層面的觀察並未能顯現此等直線演化,重複發生,聚合同質,
文化傳散的發展(例如對非同住型的男女同居與婚外生育在其他社會
出現的質疑)。
• --第一現代社會兩性在婚姻,家庭,工作選擇權力上的轉變反映的
是先進國家文化價值上的變遷,所依據的是從物質主義到後物質主義
價值觀演化的論點,其理論上的本質屬於現代工業社會中第一現代社
會延續發展的內涵,明顯與晚近第二現代社會或末期現代(late
modernity)社會發展的本質有所不同.
•
第一現代論的理論假定與質疑
• --晚近許多歐洲國家面對經濟變動的環
境,物質主義的需求反而凌駕在後物質主
義的價值關切上反映文化直線演化論點的
不足與第二次人口轉型理論以後物質主義
價值觀為基礎的理論問題(Moores and
Palomba 1995)。
• --研究顯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與個人主
義化的婚姻,生育,家庭,性,與兩性態
度之間缺乏任何經驗層面上有力的關聯。
• 第二次人口轉型論的偏頗與不足
• 1. Culturalist Bias
• 2. Evolutionary Bias
• 3. Insufficiencies of Theoretical
•
Framework
• 4. Insufficiencies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
個人主義化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婚姻多樣性指數建構:(依據第二次人口轉型
高離婚率,低結婚率與婦女有偶率的走勢建構)
婚姻多樣性指數=Z離婚率-Z結婚率-Z婦女有
偶率
(社會經濟地位指數建構:Z教育年數+Z收入+Z職業聲望)
--影響婚姻多樣性非直線U型反轉的主要因素:
經濟變動 人口轉型
勞動市場動力
圖一: 婚姻多樣性指標與指數的長期變動趨勢
1200
1000
800
600
離婚率
結婚率
400
婦女有偶率
生育延遲率100
多樣性指數100
總生育率
200
0
-200
-400
-600
年度
理論整合研究架構
• 整合第二次人口轉型論與第二現代論探討生育率架構
•經濟變動
•生育延遲
•婚姻多樣趨勢
• 傳統第一現代論探討生育率架構
•教育發展
•婦女勞動參與
•經濟發展
總生育率
• 資料來源:
•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Statistics
分析方法: 偏相關分析, 時間序列迴歸分析
圖二:生育延遲率之U型反轉
生育延遲趨勢圖
120
100
80
60
40
20
0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年度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圖三:各年齡婦女有偶率長期走勢
49年至94年各年齡別婦女有偶比率長期趨勢圖
比率
100
90
80
70
15-19歲
20-24歲
60
25-29歲
30-34歲
50
35-39歲
40-44歲
40
45-49歲
30
50歲以上
20
10
0
49
51
53
55
57
59
61
63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93 94
年度
表一:影響總生育率相關因素在人口
轉型前後之比較
皮爾遜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完成之前
1950-1983
人口轉型完成之後
1984-2005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667***
n=23
-0.906*** n=22
離婚率與總生育率
-0.459** n=33
-0.879*** n=21
結婚率與總生育率
-0.229(n.s.)n=33
0.643*** n=22
有偶率與總生育率
0.357(n.s.) n=23
0.865*** n=22
生育延遲率與總生育率
0.983***
n=33
-0.857*** n=22
生育延遲率與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0.659***
n=23
-0.527*
高等教育發展與總生育率
-0.940*** n=32
-0.878*** n=22
婦女勞動參與率與總生育率
-0.837*** n=23
-0.869*** n=22
經濟發展與總生育率
-0.922*** n=29
-0.832*** n=22
經濟變動與總生育率
-0.669**
0.304(n.s.)n=22
n=18
n=22
表二: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在人口轉型前後之比較
人口轉型完成前(1950-1983)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完成後(1984-2005)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一階控制
高等教育發展
0.199(n.s.)
-0.480*
婦女勞動參與
0.409(n.s.)
-0.689***
生育延遲率
0.147(n.s.)
-0.573**
老年人口率
0.279(n.s.)
-0.687***
經濟發展
0.332(n.s.)
-0.652***
經濟變動
0.355(n.s.)
-0.900***
二階控制
高等教育發展
婦女勞動參與
0.176(n.s.)
-0.421#
三階控制
高等教育發展
婦女勞動參與
生育延遲率
-0.092(n.s.)
-0.412#
表二(續):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在人口轉型前後之比較
人口轉型完成前(1950-1983)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完成後(1984-2005)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四階控制
高等教育發展
婦女勞動參與
生育延遲率
經濟變動
(經濟發展)
-0.222(n.s.)
(-0.064, n.s.)
-0.400#
(-0.488*)
五階控制
高等教育發展
婦女勞動參與
生育延遲率
經濟變動
經濟發展
-0.162(n.s.)
-0.469#
表三: 生育延遲率與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生育延遲率與總生育率
在人口轉型前後偏相關係數之比較
一階控制
總生育率
一階控制
婚姻多樣趨勢指
數
人口轉型完成前(1950-1983)
生育延遲率與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偏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完成後(1984-2005)
生育延遲率與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偏相關係數
0.048(n.s.)
0.742***
人口轉型完成前(1950-1983)
生育延遲率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完成後(1984-2005)
生育延遲率與總生育率
偏相關係數
0.957***
-0.047(n.s.)
表四: 分別控制第二次人口轉型因素後檢視第
一現代論相關影響總生育率因素在人口轉型
前後之變化
人口轉型完成前
(1950-1983)
人口轉型完成後
(1984-2005)
一階控制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偏相關係數
偏相關係數
高等教育發展與總生育率
-0.907***
-0.120(n.s.)
婦女勞動參與及總生育率
-0.741***
-0.531*
經濟發展與總生育率
-0.881***
0.089(n.s.)
經濟變動與總生育率
-0.447#
0.179(n.s.)
高等教育發展與總生育率
-0.827***
-0.416#
婦女勞動參與及總生育率
-0.821***
-0.604**
經濟發展與總生育率
-0.815***
0.384#
經濟變動與總生育率
0.279(n.s.)
0.346(n.s.)
一階控制
生育延遲率
表五: 人口轉型完成後(1984-2005)影響總生育率的
兩個成因時間序列廻歸分析
總生育率
婚姻多樣趨勢指數
-69.23a***
-0.590b***
(-4.15)c
婦女勞動參與率
-0.791*
-0.388*
(-2.72)
常數項
5425.6***
R 平方 (修正後之R 平方)
0.872*** (0.858)***
N
22
Durbin-Watson 統計值
1.726 **
* p<0.05 ** p<0.01 *** p<0.001
a: b值; b:beta-weight; c: t 值
表六:控制經濟變動與生育延遲率後離婚率,結婚率與年齡
別婦女有偶率與總生育率之關聯──人口轉型前後之比較
二階控制
經濟變動
生育延遲率
人口轉型前
(1950-1983年)
偏相關係數
人口轉型後
(1984-2005年)
偏相關係數
離婚率與總生育率
-0.273(n.s.)
-0.583**
結婚率與總生育率
0.474#
0.470*
15-19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668**
0.680***
20-24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624**
0.235(n.s.)
25-29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197(n.s.)
0.569*
30-34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075(n.s.)
0.637**
35-39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346(n.s.)
0.646**
40-44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125(n.s.)
0.033(n.s.)
45-49歲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202(n.s.)
-0.188(n.s.)
50歲以上有偶率與
總生育率
-0.445#
0.089(n.s.)
*** p<0.001
** p<0.01
* p<0.05 #p<0.10
社會人口學結構論與過程論整合架構
總體層面: (Revised Nolan’s model 1988):
•
•
•
技術經濟遺產
現代化--------------------中介因素--------- 生育率-----------人類發展
經濟依賴
(婦女地位,服務業發展,
•
嬰幼兒死亡率,家庭計劃)
•
•
•
•
•
•
人口轉型
經濟變動 ----------------------------------------個人主義化人口轉型多樣性
勞動市場動力
(婚姻,家庭,生育,性,性別, 生命歷程多樣性)
個體層面: (theory of conjunctural action)
圖譜結構:(深層或淺層,分類,程序,評價,身體經驗的情感與感覺)
•
(文化圖譜,心理圖譜
•
行動圖譜(如何行動,辯護行動,評價行動)
中間層面: (第二次人口轉型與第二現代論)
際遇脈絡------------------------事件
•
•
•
物質結構:(人為制度,法律,政策,措施,創新事物)
行動者: -------------------------- -----解讀----------------------------行動
•
(身分認同,社會與地理空間位置)
(狀況,經驗,過程)
(生命,生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