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道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信道

第三章 信
道

3.1 引言

3.2 信道定义及信道数学模型

3.3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3.4 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3.5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分集接收

3.6 信道的加性噪声

3.7 信道容量的概念
1
3.1 引 言
有线信道
狭义信道:信号的传输媒质
信道
(信号通道)
无线信道
广义信道:媒质及有关变换装置
(发送、接收设备,天线、馈线,调制解调
器等)
广义信道按包含的功能,可划分为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2
Êä
Èë
±à
Âë
Æ÷
µ÷
ÖÆ
Æ÷
·¢
ת
»»
Æ÷
ý
ÖÊ
ÊÕ
ת
»»
Æ÷
½â
µ÷
Æ÷
Òë
Âë
Æ÷
Êä
³ö
µ÷ÖÆÐŵÀ
±àÂëÐŵÀ
图 3–1 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


调制信道:指图中调制器输出端到解调器输入端的部分,
又称模拟信道。研究调制和解调时,常用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指图中编码器输出端到译码器输入端的部分,
有时又称数字信道/离散信道。
广义信道定义原因:只关心变换的最终结果,而无需关心
详细的物理过程。
3
3.2 信 道 数 学 模 型

调制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具有如下共性:
1)输入端与输出端是一一对应的;
2)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叠加定理;
3)信号通过信道具有一定的延迟时间,而且还会
受到(固定或时变的)损耗;
4)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输出端仍有一定的功
率输出。
噪声
4
 因此,可用一个二对端(或多对端)时变线性网络来
表示调制信道,如图。
si(t)
ÏßÐÔʱ±äÍøÂç
so(t)
图3-2 调制信道模型
则二对端数学模型可以写为 so  t   f  si  t    n  t 
其中,n(t)为独立存在的加性噪声(或加性干扰);
f[.]表示信道传输特性,简称信道特性。如果信道对输入
信号作非线性处理,则信道输出有非线性失真,这种失真
只有当输入信号存在时才有。与加性噪声相对应,称这种
失真为乘性噪声。
则二对端的数学模型可以写为 s0 t   k t si t   nt 
5
根据乘性干扰k(t),可以把信道粗略分为两大
类:
恒参信道:指k(t)可看成不随时间变化或相对于信道上
传输信号的变化较为缓慢的调制信道(常
可等效为一个线性时不变网络来分析)。
随参信道:是非恒参信道的统称,或者说, k(t)是随
机变化的调制信道。
6
 编码信道模型
编码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将一种数字序列变
成另一种数字序列。
 当编码信道把编码器输出的数字信号传输到解码器的
输入端时,由于噪声的存在以及信道带宽的有限,在传
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差错。则编码信道模型可用数
字的转移概率来描述。
 数字的转移概率表示信道输入端数字信号序列到输出
端发生的转移程度。
7
 最常见的无记忆的二进制数字传输系统的
一种简单的编码信道模型如图3-3所示。
P(0/0)
0
x
P(1/0)
0
y
P(0/1)
1
P(1/1)
1
图3-3 二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所谓信道无记忆是指:某一码元的差错与其前后
码元是否发生差错无关。常见的编码信道一般为无记
忆编码信道。)
8
在此模型中,假设解调器每个输出码元的差错发生
是相互独立的, P(0/0)、P(0/1)、P(1/1)、P(1/0)称为信
道转移概率。其中P(0/0) 与P(1/1)是正确转移的概率,
而P(0/1)与 P(1/0)是错误转移概率。
需要注意:转移概率完全由编码信道特性决定。一个特
定的编码信道,有确定的转移概率。
9
4.4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恒参信道及其特性
恒参信道的信道特性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缓
慢。 信道特性主要由传输媒质所决定,如果传输媒
质是基本不随时间变化的, 所构成的广义信道通常
属于恒参信道;如果传输媒质随时间随机快变化,
则构成的广义信道通常属于随参信道。 有线电信道
(对称电缆、同轴电缆、架空明线)、中长波地波
传播、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人造卫星中继、光
导纤维以及光波视距传播等传输媒质构成的广义信
道都属于恒参信道。
10
对称电缆
对称电缆是在同一保护套内有许多对相互绝缘的双导线的
传输媒质。两种类型:非屏蔽(UTP)和屏蔽(STP)电缆的
传输损耗比较大, 但其传输特性比较稳定,并且价格便宜、
安装容易。主要用于市话中继线路和用户线路,在许多局域网
如以太网、令牌网中也采用高等级的UTP电缆进行连接。
塑料外皮
双绞线(5对)
图 3 – 4 对称电缆结构图
11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与对称电缆结构不同,单根同轴电缆的结
构图如图 3- 5(a)所示。同轴电缆由同轴的两个导体构
成,外导体是一个圆柱形的导体,内导体是金属线,
它们之间填充着介质。
实际应用中同轴电缆的外导体是接地的,对外界
干扰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所以同轴电缆抗电磁干扰
性能较好。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大量采用这种结构的同
轴电缆。为了增大容量,也可以将几根同轴电缆封装
在一个大的保护套内,构成多芯同轴电缆,另外还可
以装入一些二芯绞线对或四芯线组,作为传输控制信
号用。
12
绝缘体
塑料外皮
内层导体
外层导体(屏蔽层)
(a)
芯
芯
四芯
组
B
1
芯
1
四芯
线
A
芯
芯
4
2
芯
2
3
芯
芯
芯
1
芯
芯
1
芯
2
8
6
2
芯
芯
芯
芯
7
3
5
芯
芯
芯
3
6
4
(b)
芯
4
5
图 3- 5同轴电缆结构图
13
表 3 –1 几种有线电缆的特性
线路类型
频率范围
/MHz
信号衰减
电磁干扰
UTP电缆
1~100
高
一般
STP电缆
1~150
高
小
同轴电缆
1~1000
低
小
14
微波中继信道
微波频段的频率范围一般在几百兆赫至几十吉赫,其
传输特点是在自由空间沿视距传输。由于受地形和天线高
度的限制,两点间的传输距离一般为30~50 km,当进行
长距离通信时,需要在中间建立多个中继站.微波中继信道
具有传输容量大、长途传输质量稳定、节约有色金属、 投
资少、维护方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用来传输多路电话
及电视等。
地球
图 3 -6微波中继信道的构成
15
卫星中继信道
卫星中继信道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构成的通信
信道,卫星中继信道与微波中继信道都是利用微波信号在
自由空间直线传播的特点。微波中继信道是由地面建立的
端站和中继站组成。而卫星中继信道是以卫星转发器作为
中继站与接收、发送地球站之间构成。若卫星运行轨道在
赤道平面,离地面高度为35780km时,绕地球运行一周的
时间恰为24小时,与地球自转同步,这种卫星称为静止卫
星。不在静止轨道运行的卫星称为移动卫星。卫星中继信
道的主要特点是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稳定、传输距离远、
覆盖区域广等。另外,由于卫星轨道离地面较远信号衰减
大,电波往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静止卫星, 由地球
站至通信卫星,再回到地球站的一次往返需要0.26s 左右,
传输话音信号时会感觉明显的延迟效应。目前卫星中继信
道主要用来传输多路电话、 电视和数据。
16
B
地球
A
图 3-7
卫星中继信道示意图
17
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确定的或者是变
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其传输特性可以等效为一
个线性时不变网络。 只要知道网络的传输特性,
就可以采用信号分析方法,分析信号及其网络特
性。
线性网络的传输特性可以用幅度频率特性和相
位频率特性来表征。 现在我们首先讨论理想情况
下的恒参信道特性。
18
1. 理想恒参信道特性
理想恒参信道的冲激响应为
h(t)=K0δ(t-td)
若输入信号为ei(t), 则理想恒参信道的输出为
so(t)=K0 si (t-td)
由此可见, 理想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
(1) 对信号在幅度上产生固定的衰减;
(2) 对信号在时间上产生固定的迟延。
这种情况也称信号是无失真传输。
19
理想信道的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和群迟延—频率特性
j (w)
|H(w)|
K0
t w
td
w td
w
O
a 幅频特性
w
O
b 相频特性
O
w
c 群迟延 特性
只对si(t)的不同频率
成份进行相同的幅
理想恒参信道在整个信号频带范围之内: 度衰减和时延。
 幅频特性和群迟延-频率特性为常数;
 相频特性为ω的线性函数。
20
实际中,传输特性可能偏离理想信道特性,产生失真:
如果信道的幅度-频率特性在信号频带范围之内不是常
数,则会使信号产生幅度-频率失真;
如果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在信号频带范围之内不是ω的
线性函数, 则会使信号产生相位-频率失真。
21
2.幅度-频率畸变
产生原因 :
由有线电话信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滤波器、混合
线圈、串联电容、分路电感等造成信道的幅度-频率
特性不理想所引起的,又称为频率失真。
一般典型音频电话
信道可用图 3-8所示的
幅度-频率特性曲线近
似表示。
衰
耗
(dB)
频率(Hz)
0
400
1100
2900
图3-8 典型音频电话信道的相对衰耗
22
 产生的影响 :
对于模拟信号:造成波形失真
对于数字信号:造成码间串扰
引起相邻码元波形在时间上的相互重叠
 克服措施 :
改善信道中的滤波性能,使幅频特性在信道有效
传输带宽内平坦;
增加线性补偿网络,使整个系统衰耗特性曲线变
得平坦;
——均衡器
23
3.相位-频率畸变
相位-频率畸变是指信道的相位-频率特性
偏离线性关系所引起的畸变。
产生原因 :
来源于信道中的各种滤波器及可能有的加感线
圈,尤其是在信道频带的边缘畸变更为严重。
分析方法 :
常采用群延迟-频率特性(相位-频率特性对频
率的导数)来衡量;若相位-频率特性用φ(ω)来表
示,则群迟延-频率特性
d w 
t w  
dw
24
 w  w 呈现性关系,tw (为常数)的
对理想信道,
曲线将是一条水平直线,如图3-9。实际典型的电话信
道的群迟延-频率特性如图3-10。
w
ms
=Kw
0
w
tw
相
对
群
延
迟
1.0
0.8
0.6
0.4
频率
(kHz)
0.2
K
0.8
0
1.6
2.4
4.2
w
图3-9 理想的相位—频率特性
及群延迟—频率特性
图3-10 群延迟—频率特性
25
非单一频率的信号通过该信道时,引起信号的畸
变,如图3-11。
群迟延畸变和幅频畸变一样,是线性畸变。因此,
也可采取均衡措施进行补偿。
26
3.4 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 随参信道及其主要特性
随参信道包括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流星余迹
散射、超短波及微波对流层散射、超短波电离层散射
等传输媒质所构成的调制信道。
27
28
29
30
31
随参信道举例
1、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
短波的定义:波长为100~10m(相应的频率为3~
30MHz)的无线电波;

短波信道:既可沿地表面传播,也可由电离层反射
传播;
地波传播:一般是近距离的,限于几十公里范围;
天波传播:借助于电离层的一次反射或多次反射可
传输几千公里,乃至上万公里的距离;
32

电离层的相关知识:离地面高60~600km的大
气层称为电离层,是短波通信的主要路径;电
离层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及自由电子组成的;
形成电离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
x射线;信号经电离层一次反射的最大传输距
离约为4000km;如果通过两次反射,那么通信
距离可达8000km。
33
短波信道电离层反射传播
34



天波通信频率的选取:为实现短波通信,在选用工
作频率时要考虑两点:工作频率应小于最高可用频
率、选用频率的电磁波在电离层的吸收较小;
天波通信中的多径传输:由电波经电离层的一次反
射和多次反射以及反射层高度不同等原因引起的;
天波通信的特点:优点很明显,要求的功率较小,
终端设备的成本较低,传播距离远,受地形限制较
小,以及不易受到人为破坏;因此短波电离层反射
信道现在仍然是远距离传输的重要信道之一。
35
2、对流层散射信道

对流层散射信道:一种超视距的传播信道,其一跳
的传播距离约为100~500km,可工作在超短波和微
波波段。

对流层简介:离地面10~12km以下的大气层。在对
流层中,由于大气湍流运动等原因产生了不均匀性,
故引起电波的散射;散射具有强方向性。

对流层散射信道中的衰落:可分为慢衰落和快衰落;
前者取决于气象条件,后者由多径传播引起。
36
对流层散射信道中的多径传输
散射信道是典型的多径信道;多径传播不仅引
起信号电平的快衰落,而且还会导致波形失真;如
图所示,窄脉冲经过不同长度的路程到达接收点,
由于经过的路程不同使得到达接收点的时刻也不同,
结果脉冲被展宽了,称为信号的时间扩展。
37
随参信道主要具有三个特点:
 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而变化;
 传输的时延随时间而变化;
 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后的接收信号将是衰减和时延
都随时间变化的各条路径的信号的合成。
38
 多径传输的影响(主要从多径时延差的影响进行研究)
 两径传输模型(设衰减相同)
设到达接收点的两路信号具有相同的强度和一个相
对时延差τ。(设输入信号为f(t)=Acosw0t )
当信号经过上图所示的两径传播后,其合成输出
信号将随着输入信号的频率、两径的时延差τ的不同而
变化。
39

输入 f t
 
输入 F f
f
fo
常把多径传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称为一般衰落及
频率弥散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40
 一般衰落及频率弥散
当τ≠0时,输出信号r t  包络和相位是缓慢变化
的,可视为一个窄带过程
r  t   V  t  cos w0  t   j  t  
波形上,多径传播的结果使确定的载波信号Acosw0t
变成了包络和相位都受到调制的窄带信号,这样的信号
通常称之为衰落信号;
频谱上,多径传输引起频率弥散,即由单个频率变成
一个窄带频谱。
41
 频率选择性衰落
对信号频谱中某些分量的一种衰落(衰减大)现
象,是多径传播又一个重要特征。
仍然以两径传播为例,随着信号频率的改变,
输出信号的波形(幅度)也不相同。

模型的传输特性为: H w   V0e  jwt0 1  e  jwt
传输特性的幅度-频率特性为

H w   2V0 cos
wt
2
42
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当ω
2nπ
(n为整数)时,出现传播极点;
τ
当 w  2n  1 时,出现传输零点。
t
另外,相对时延差一般是随时间变化的,故传输特性
出现的零点与极点也是随时间变化的。
43
 相关带宽
多径传播中,频率选择性同样依赖于相对时延差。此时,相对时延
差(简称多径时延差)通常用最大多径时延差tm来表征,并用它来估算
传输零极点在频率轴上的位置。
定义相邻传输零点的频率间隔
频带。
f  1 t m 为多径传播媒质的相关
为了不引起选择性衰落,传输信号的频带必须
小于多径传播媒质的相关频带Δ。
一般衰落及频率弥散和频率选择性衰落都是非线性畸变,
一旦产生很难采用一般方法将其消除掉。
44
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分集接收
 分集接收的原理
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分散得到几个统计独立的合
成信号并集中这些信号,那么经适当的合并后构成总的
接收信号,就能使系统的性能大为改善。
分集接收技术的实质
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信号的分散接收与合并输出。分
集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获得同一信号的多个
彼此尽可能不相关的接收信号;二是如何有效的利用所接
收到的各支路信号,采取妥善的方式将它们合并。
45
 分集接收的种类
空间分集 :在接收端架设几副有足够间距的(100个信号
波长以上)天线,以保证各天线上获得的信号基本相互独立。
频率分集 :用多个不同载频传送同一个消息,如果各载频
的频差相隔比较远,则各载频信号也基本互不相关。
角度分集 :利用天线波束指向不同信号不相关的原理构成
的一种分集方法。
极化分集 :分别接收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波而构成的一种
极化方法。
46
 合并方法
最佳选择式 :从几个分散信号中
选择其中信噪比最好的一个作为接收
信号;
等增益相加式 :将几个分散的信
号以相同增益进行直接相加,相加
后的信号作为接收信号;
最大比值相加式 :使各支路增
益分别与其信噪比成正比,然后再
相加获得接收信号。
图中n为分集重数,r为合
并后输出信噪比的平均值。
47
3.6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信道能够传输信息的最大传输速率,
即信道的极限传输能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各种信道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离散信道:输入和输出的信号都是取离散的时间函数;
即广义信道中的编码信道;
连续信道: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取值连续的时间函数;
即广义信道中的调制信道。
48
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 香农公式
假设输入信道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单边功率谱密度为n0,
功率为N(W),信道的带宽为B(Hz),信号功率为S(W),
则可以证明该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为

S
S 

 bit / s
C  B log2  1    B log2  1 
N
n0 B 


上式就是信息论中具有重要意义的
香农(shannon)公式
49
重要意义:

S
S 

 bit / s
C  B log 2  1    B log 2  1 
N
n
B


0


香农公式表明了当信号与作用在信道上的起伏噪声
的平均功率给定时,在具有一定频带宽度B的信道上,
理论上单位时间内可能传输的信息量的极限数值。
同时,该式还是频谱扩展技术的理论基础。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受“三要素”:B、n0、S的限制。
50
 信道容量及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S
S 

 bit / s
C  B log 2  1    B log 2  1 
N

 n0B 
提高信噪比S/N可以增加信道容量。
当n0=0或S=,即S/N趋于无穷时,信道容量C趋于无穷。
这意味着增大信号平均功率S和减小噪声功率N是提高信道
容量的有效手段。
增加信道带宽B可以增加信道容量C,但不能无限制
地使其增大
S
S
lim
C
B 
n0
log 2 e  1.44
n0
通常,把实现了上述极限信息速率的通信系统称之为
理想通信系统。
51
 在信道容量C一定时,信噪比(S/N)与信道带宽(B)
对信道传输能力的影响效果可以互换;增加信号
带宽可以降低对信噪比的要求。
当信噪比太小、不能保证通信质量时,常采用宽
带系统,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
 信噪比再小,即使S/N<1,信道容量也不会为0。
也就是说,在弱信号强噪声情况下,信道也存在通
信能力,只不过允许传输的信息率小而已。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