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資料02 - 民主進步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下載資料02 - 民主進步黨

臺灣面對中國的戰略思考

引言人:陳明通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1

引言大綱

• • • • 前 言(戰略目標的設定) 問題的本質 基本方針 主要策略 2

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戰略目標

• 希望能夠共同創造臺灣與中國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 前景。 • 1999年民進黨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臺灣前 途決議文》,針對兩岸關係明白地指出:「(臺灣與中國)兩 個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的國家,也不可能 永遠互相仇視、互設門檻。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的最終目標, 是要和中國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 的關係。民主進步黨希望,中國政府能正視臺灣人民的意願及 臺灣主權獨立的歷史事實,也希望中國人民能擺脫過時的民族 主義及思想框架,真誠體會臺灣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在自由民 主體制下繁榮發展的強烈意願。民主進步黨更希望,在即將到 來的新世紀中,台、中雙方能拋棄猜疑與對立,從雙方在歷史 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 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3

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戰略目標

• 個人認為這樣的戰略目標與策略方針,文明又 理性,務實又宏願,充分展現民進黨當時的睿 智與遠見。過去十年民進黨曾因此受到臺灣人 民的信任,賦予執政的地位,轉化成政府部門 的大陸政策,以落實此一戰略目標。執政八年, 臺灣的主體意識昂揚,主權地位鞏固,並發展 出一套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兩岸經貿關 係,凡此等等皆深受臺灣社會的肯定,顯示這 樣的戰略目標與策略方針,值得民進黨在未來 十年帶領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繼續追尋。 4

問題的本質

• 不可否認,這樣的戰略目標與策略方針,與北京當局所設 定的對台戰略目標,有相當大的距離。北京當局設定「解 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其「黨和國家的三大 歷史任務之一」,不因臺灣由誰執政而有任何的差別,這 是兩岸政治僵局一直無法打開的原因。 5

問題的本質

• 回顧過去,臺灣不管是在李登輝或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 即使執政的初期不斷地對北京釋放善意,提出「善意和解、 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政策方針,希望緩和兩岸的政治 關係,但是最後都以惡化兩岸政治關係作收。即使現在執 政的馬政府,提出了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 政策,看起來似乎有別於李扁時期的中國政策,但北京其 實並不領情。中共解放軍少將羅援,就曾批評馬政府的 「三不」政策,是「和平分裂」。中共對台學者黃嘉樹更 為文指出,「大陸的質疑和防範主要是針對『不統』」, 「如果只講『不武不統』,那就等於講『和平獨立』」。 6

問題的本質

• 由於兩岸在政治議題上,雙方的認知與差距,猶如臺灣海 峽的鴻溝,始終無法跨越。因此兩岸的政治僵局一直無法 化解,從而陷入了「政治安全」的困境。這樣的「政治安 全困境」,正如研究「安全困境」學者所提出的,是一種 走不出來的循環結構。檢視李扁時期的兩岸關係,李扁兩 人的領導及施政風格固有不同,江澤民與胡錦濤的行事風 格亦有差異,但個人的主觀意志顯然都無法跳脫這種困境 結構。馬政府雖然想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卻不僅無法 打破這種結構性的困境,反而愈陷愈深,一步一步地成就 北京的對台戰略目標,危及臺灣既有的主權地位,讓兩千 三百萬臺灣人民深感不安。 7

問題的本質

• 兩岸政治安全的核心議題就是北京擔心臺灣獨立,臺灣擔心被北京併 吞式的統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臺灣獨立」與「中國統一」問題。 假如「臺灣獨立」與「中國統一」是兩岸政治關係的兩個極端,而在 這兩個極端之間其實可以像彩虹一樣有許多色帶,也就是兩岸的政治 關係不是只有「臺灣獨立」與「中國統一」兩種模式,它的中間應該 可以存在各種選擇或選項。關心兩岸的學者或政治人物就曾經討論過 聯邦、邦聯、一中兩國、一中屋頂兩岸兩席、歐盟等各種模式。但是 北京完全否認這些中間地帶的選項,認為不接受中國的統一,都是在 追求台獨。臺灣宣佈獨立是在追求「法理台獨」,而提出歐盟模式、 邦聯、一中兩國、一中兩席,則是「B型台獨」、「C型台獨」、 「D型台獨」、「E型台獨」,使得這些創意最後都無疾而終。就臺 灣而言,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管叫「中華民國」也好,叫 「臺灣」也好,都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 就沒有統治過臺灣。但是北京不承認這種獨立的現狀,硬是要統一臺 灣,「一國兩制」也好,「一國三制」也好,「實行不同於大陸的高 度自治制度」也好,都是要統一臺灣。 8

問題的本質

• 在雙方彼此立場敵對,很難化解的情況下,一方的「防獨」 很容易被另一方解讀是在「促統」;同樣地,另一方的 「防統」很容易被另一方解讀為是在「求獨」。用政治安 全的概念來說明,北京要防止臺灣追求獨立,是在尋求其 政治安全;但是在臺灣看來,這是企圖統一臺灣的敵意行 為,不管是武力或非武力的統一,對臺灣的政治安全都是 一種威脅。臺灣要確保獨立的現狀,是在尋求其政治安全; 但是在北京看來,這是企圖追求臺灣獨立的敵意行為,不 管是「事實台獨」或「法理台獨」。 9

問題的本質

• 這種「政治安全困境」是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制約,從過去 的經驗看來,儘管一開始雙方都試圖釋放善意,避免走入 這種困境,但是因為雙方的基本立場不僅不同,而且是互 斥(非統即獨或非獨即統)或敵對的,難以信任彼此所釋 放出來的善意。結果當雙方的政治互信不存在時,就開啟 了「敵意螺旋」的賽局,所有不接受統一的言行都被視為 在追求獨立,所有防止獨立的言行都被認為在強迫統一。 如此相激相盪的結果,彼此的敵意就如螺旋般地不斷地攀 升,防獨變成促獨、防統變成促統,急獨變成急統、急統 變成急獨,雙方在政治層面的安全變成更不安全,陷入一 種「政治安全困境」中,怎麼走也走不出來,最後都以惡 化兩岸關係作收,成為學者所預測的一場悲劇。 10

問題的本質

• • 兩岸的「政治安全困境」,真的是一個走不出 來的循環結構嗎?臺灣與中國真的無法共同創 造一個「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嗎? 個人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而一個負責任的政 黨更沒有悲觀的權利,民進黨應該在未來十年 引領兩岸關係走出這樣的困境,走向兩岸「共 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為了達成這樣的戰略目標,個人認為首先應遵 守底下幾項基本方針: 11

推動民進黨中國戰略五大基本方針

• • • • •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臺灣要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並與周邊國家合 作,共同維持台海的穩定。 臺灣應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話及交往。 臺灣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制訂、執行與互動,必 須透明化並遵循民主程序,讓全民參與監督。 堅持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 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人民全體以公民投 票的方式決定。 12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臺灣與中國都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也是平起 平坐的成員。 – 長期以來,國內在思考兩岸關係,往往僅侷限在臺 灣與中國兩方面的思考,個人認為應該打破這種思 維框架,必須從全球的網絡中,重新去定位臺灣與 中國的關係。 – 從全球網絡的視野來看待臺灣海峽,很清楚地,海 峽兩岸的臺灣與中國都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也是 平起平坐的成員。臺灣這塊土地,是屬於全體臺灣 人民所有,不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13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北京應該及早認知到,臺灣在二戰脫離日本殖 民統治後,並未再受到他國殖民統治;臺灣在 上一個世紀完成民主化後,主權已屬於兩千三 百萬臺灣人民,並因此選舉自己的國家領導人, 組織自己的政府,制訂自己的法律,有效地施 行民主統治,成為實實在在的主權獨立國家。 因此,臺灣在國際社會及國內社會落實這樣的 主權行為時,例如申請加入聯合國,或國內的 憲政改革,北京應該予以尊重,更不應該將此 視為敵意的行為。 14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臺灣應直接面對世界,不能透過中國再面對世界。 – 臺灣既然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具有完整而獨立的國 格,就應該直接面對世界;中國不是臺灣的「宗主 國」,臺灣不必也不能透過中國,再面對世界。因此 類似事先與北京協商,在北京逐年同意與帶領下,參 加「世界衛生大會」 (WHA) 的作法,只是在國際社會上 體現中國是臺灣的「宗主國」,是一件出賣臺灣國格, 損害臺灣主權地位的錯誤政策,應該即時予以糾正。 另外,「胡六點」所謂「對於臺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 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 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 …… 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 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更是「宗主國」心態的露骨 表現,應該予以譴責並強烈表達不能接受的態度。 15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在全球經濟網絡中,臺灣應尋求與中國互利互 惠的經貿關係。 – 再從全球經濟網絡中,來看待兩岸的經貿關係。臺 灣與中國過去在世界商品生產與供應鍊上,已各自 佔有關鍵性的角色,應該彼此尊重這樣的角色,臺 灣才能與中國建立互利互惠的經貿關係。因此,北 京不應該企圖解消臺灣過去長期所擁有的經濟主體 性,進而將臺灣吸納成為中國經濟體的肢體。北京 尤其應該放棄「以民逼官」、「以商圍政」、「以 通促統」的對台經濟戰略;在兩岸都屬於「世界貿 易組織」 (WTO) 的成員下,北京更不應該反對或阻 撓臺灣與世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 。 16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以臺灣希望參加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為例,目前 中國在亞太區域經濟內,正加緊與「東南亞國 協」( ASEAN )等 10 國經濟合作,藉由組織 「東協加一」 (ASEAN+1) 經濟發展板塊,與東協 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主導建構東南亞自由 貿易體系,並將臺灣排除在外,藉以持續吸附 臺灣成為與大陸不可分割的經濟肢體。這正是 中國以經濟「推拉」 (push and pull) 戰略,一方 面將臺灣推出新近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體系, 另一方面又單獨拉向中國經濟體系,使臺灣的 生存發展選項,被弱化至被動的拘束困境。 17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以此來看待馬政府極力要推動的「兩岸經濟合 作架構協議」 (ECFA) ,「胡六點」認為兩岸簽 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才能「有利於探 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相銜接的可行途徑」。換言之,北京的態度僅 止於研究研究而已,而且還必須透過北京才能 探討可行的途徑。中國對台智庫學者余克禮講 得更明白,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 議」,與臺灣加入「東盟」(東南亞國協)區 域經濟體,完全是兩回事,一旦臺灣爭取加入 遇到挫折,馬政府如何向民眾交代。 18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正因為北京的戰略企圖,才引起臺灣社會反對 馬政府與北京洽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因此北京應放棄這種戰略思維,不阻撓臺灣與 世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兩岸在 經濟層面才能創造最大的互利價值,否則溫家 寶再多的「因為臺灣同胞是我們的兄弟,我們 可以做到讓利」,這種大套「同胞感情」在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上的對台「讓利」 行為,並無法消除臺灣在政治安全上的疑慮。 19

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

• 在多邊以及或區域經濟結構中,臺灣應建構與 中國的經濟互動法則,以防止經貿關係被政治 化。 – 因此在多邊以及或區域經濟結構中,臺灣應依據 「世界貿易組織」的遊戲規則,建構與中國的經濟 互動法則。換言之,所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 議」,應該定位在兩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是中國與香港的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CEPA) 。只有兩岸在國際 社會中能夠平起平坐,臺灣面對中國才有對等、尊 嚴可言,也才能防止兩岸經貿關係被中國政治化。 20

臺灣要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並與周邊 國家合作,共同維持台海的穩定

。 臺灣要與中國創造一個「共生共榮、互信互利」 的美好前景,當然有賴雙方維持一個穩定的關 係。這種關係必須奠基在國際社會上,雙方是 平起平坐的地位,才能維持真正的穩定。也唯 有「平起平坐」才能消除臺灣面對中國,在政 治安全上的疑慮;在沒有政治安全的顧慮下, 臺灣就不需要與中國為敵,更不需要以敵意的 眼光來看待中國。相反地,正如《臺灣前途決 議文》所指出的,基於文化上的共源、地緣上 的相近、經濟上的互利,臺灣可以跟中國發展 更友好、穩定的關係。 21

臺灣要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並與周邊 國家合作,共同維持台海的穩定

。 再從全球網絡的視野來看,臺灣海峽的穩定, 不是只有臺灣與中國雙方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還必須與亞太周邊國家合作,才能共同維持台 海的穩定。因為臺灣在地緣政治上的特殊戰略 地位,一直以來都是區域強權爭奪勢力範圍的 焦點,臺灣也因此常常淪為強權下的犧牲品。 要打破這種區域安全的困境,從臺灣輻射出去 的亞太周邊國家,都必須強化與臺灣的合作, 讓臺灣沒有政治安全上的顧慮,勇敢地成為亞 太區域勢力的平衡者或緩衝帶,如此才能維持 台海的穩定,進而增進亞太區域的和平。 22

臺灣應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話及 交往

• 對話是合作初始條件,沒有對話將很難產生合 作的共識。臺灣要成為亞太區域勢力的平衡者 或緩衝帶,就必須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 話及交往。在與中國的對話及交往方面,兩岸 應儘早互設官方代表機構,取代目前屬於民間 團體的海基海協兩會,作為正式、直接的溝通 管道。北京尤其應該放棄,一直以來的「黨對 黨」溝通策略。因為就臺灣看來,這樣的溝通 策略只是在分化及統戰臺灣內部的政治勢力, 增加臺灣內部的衝突,不是真心誠意的溝通。 23

臺灣應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話及 交往

• 以 2005 年所建立「國共平台」為例,當時執政的民進黨 即深知北京的政治目的,無法接受北京的這項作為;現 在國民黨雖然是執政黨,但是馬政府對「國共平台」也 不能不注意到社會的觀感,尤其是 社會的批評。 2008 能發揮真正的對話與交往功能。 2008 年 5 月胡錦濤告 訴當時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認為「國共平台」就是一 軌,這種無視於臺灣政府存在的「黨國體制」思維,不 可能為民主化的臺灣社會所接受,國民黨因此飽受臺灣 年底「胡六點」更公開表示願意跟民 進黨溝通,不消說附加了前提條件,顯示北京一貫的舊 思維,民進黨不應該接受北京這種統戰作為。因此,北 京應該放棄這種「黨對黨」的溝通模式,儘早與臺灣互 設官方代表機構,作為兩岸正式、直接的溝通管道,才 24

臺灣應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話及 交往

• 在與亞太周邊國家的對話及交往方面,臺灣目前雖 與這些國家沒有邦交關係,但是過去十餘年實質的 關係卻有相當大的進展,例如民進黨執政期間,台 日關係就有很大的進步,日本不僅給我國民赴日免 簽證的待遇,更承認我方的駕照,顯示只要努力, 還是可以進一步創造出交往與對話的空間。特別是 臺灣目前是新興民主國家,又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不僅在政治、軍事上無害於亞太周邊國家,更可以 在經濟上提高這些國家的獲益,這正是臺灣與亞太 周邊國家交往的「軟實力」。因此個人相信,只要 臺灣向周邊國家表明,彼此的交往,將有助於亞太 區域的和平穩定及經濟繁榮,相信各國會願意放開 腳步,強化彼此關係的提升。 25

• • 臺灣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制訂、執行與互動,必須透 明化並遵循民主程序,讓全民參與監督 臺灣是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所構成的國家,臺灣在上一世紀 啟動民主化後,目前已是新興的民主國家,因此政府政策的 制訂及執行,應該以全民的最大利益為依歸,並接受人民的 監督。在攸關臺灣前途與兩千三百萬人民身家性命的中國政 策上,民主政府應該遵守更嚴格的標準,從政策的形成、制 訂到執行,都必須透明化,並遵循民主程序,讓全民參與監 督。 在政策的醞釀、形成的過程中,就必須做好全民溝通,所謂 的溝通應該是雙方的,政府必須傾聽人民的聲音,讓全民有 參與的機會,然後彙整各種標的團體的意見,再形成政策; 而不是政策已定,再來進行「政令宣導」,這不是民主國家 應有的政府作為,更無法達到溝通的效果。這個過程可能是 漫長費時的,但是民主政治就是不怕麻煩,在攸關臺灣前途 的中國政策制訂過程中,更不是一句「怕麻煩」或「講求效 率」可以搪塞的。 26

臺灣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制訂、執行與互動,必須透 明化並遵循民主程序,讓全民參與監督 • • 中國政策可以有層次及類別之分,對於高政治層次 或重大經濟政策,應該付諸全民公決。至於什麼是 高政治或重大經濟政策,必須尋求社會的共識,不 能由政府片面來決定;而公民投票就是形成社會共 識最民主、有效,也是最有法律約束力的方法,政 府不應該拒絕舉辦這樣的公投。 中國政策制訂之後,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必須透過民 主程序,接受人民的監督,包括人民所選出的代表 或人民直接的監督。因為政策執行過程中,難免會 有偏差,悖離政策制訂原來所欲達成的目標。人民 要能夠監督政府,政府的資訊就必須公開,必須透 明化,政府應該徹底落實「資訊公開法」,否則就 是違法失職。 27

堅持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 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人民 全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 民進黨在 1999 年所提出的《臺灣前途決議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決議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 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 臺灣人民全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此項決 議,現在可以說已成為全民的共識,民進黨應 該繼續堅持下去。事實上在兩岸互動日益頻繁 的今天,有了這項基本方針,臺灣將更有自信 地與中國交往,臺灣與中國才能共創「共生共 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28

達成民進黨中國戰略目標的主要策略建 議

• • • • • • • • 建立兩岸「政治安全困境」的風險管理機制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關切中國的自由與人權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守護臺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 追求符合國家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兩岸經貿 交流策略 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 29

建立兩岸「政治安全困境」的風險管理機制

• 長久以來,兩岸政治安全的核心議題就是所謂的 「統獨議題」,如果要緩解這樣的安全困境,首 先雙方要避免將「統獨」視為政治安全的議題; 這不是「統獨休兵」,而是跳脫這樣的安全困境 結構。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中兩岸至少要盡可能地嘗試避免走入敵 意的螺旋,為此要引進風險管理的概念,建立風 險管理的機制。至於要如何建立風險管理機制, 限於篇幅,此處暫不詳加討論。 30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 • 建立兩岸「政治安全困境」的風險管理機制,避免 兩岸走入敵意的螺旋,其實僅是維持兩岸關係穩定 的一項消極性作法,更積極的作法應該尋求兩岸和 平相處之道,並透過協商簽成協議。 有關兩岸簽署類似一種和平架構或協議的構思,其 實關心兩岸關係的有識之士早有所倡議。美國前國 安會亞洲部資深主任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 在 1998 年就曾提出著名的「中程協議」 (interim agreement) ,不過此一協議是以臺灣必須承認「一 個中國」以及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同時承諾五十 年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下 進行一種邁向統一的過渡性安排。 31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 這樣的主張不僅臺灣社會無法接受,就連美國前總 統柯林頓也表示反對。因此李侃如後來修正其觀點, 不再設定上述的前提條件,同時瞭解到短期內兩岸 要達成終極關係安排的共識顯然不可能,因此轉向 提出以穩定現狀為出發點的架構, 2004 年與 Johns Hopkins 大學藍普敦 (a stable framework) (David M. Lampton) 教授,在華盛 頓郵報為文,認為未來數十年台海雙方顯然無法就 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和平地達成共識,所以現 階段應該把努力的重點放在建構「一個穩定的架構」 。為了使這項架構能夠有效運作, 雙方必須同意一些基礎條件並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 32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 其實民進黨在 1999 年《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第七點中即主 張:「臺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 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 定與和平。」 2004 年執政期間更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 的互動架構」公投議題,主要的內容包括一個和平的原則 及四大議題領域。所謂的「一個和平原則」,包括幾項要 素:確立共同維持和平的責任與相互合作的共識,和平解 決一切爭端,禁止使用武力,以及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四大議題」領域則指:(一)建立協商機制:雙方指定 代表進行溝通磋商安排,就機制性問題展開協商;(二) 對等互惠交往:雙方可就建立合作關係與互動衍生的議題 進行協商;(三)建構政治關係:雙方應致力於建構相互 尊重並有利交往的政治關係;(四)防止軍事衝突:雙方 可就降低軍事衝突可能性的各項議題進行協商。 33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 • • 上述的主張與行動,證明民進黨穩定兩岸關係的前瞻性觀點與 決心。事實上,李侃如後來修正其觀點,正因為民進黨提出了 「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公投議題,而不再堅持「一 個中國」及「統一」的前提。 而馬總統在 2008 年的就職演說中也提出了,未來將與大陸協商 「兩岸和平協議」,馬的這項主張雖沒有提及「一個中國原 則」,但是在公開表示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基礎下,所提 出的政策主張。 2008 和平發展框架。」 年底「胡六點」隨即加以呼應,提出了 「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 「胡六點」更明白表示,這項協議的性質是奠定「在一個中國 原則的基礎上」,「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 展開務實探討」。中國對台學者黃嘉樹更公開表示,「兩岸和 平協議」必須寫進「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臺灣必須承諾統 一,兩岸才有「和平協議」可言。 34

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 因此,個人認為民進黨雖亦倡議兩岸協商 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但並不接受「一個 中國原則」或任何以承諾統一為前提的 「兩岸和平協議」,同時要求任何有關和 平協議的議題,在協商前必須效法 2004 年 執政時期的作法,先透過公民投票取得臺 灣人民的同意,才可以進行。 35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 • 兩岸的根本矛盾,在於一邊是自由民主的國家, 一邊依然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如果這個矛盾繼 續存在,兩岸關係的穩定就只能是暫時的。要 創造長期穩定的兩岸關係,臺灣應該鼓勵中國 走向民主化。 臺灣關心中國的民主化,一方面是因為人權與 民主是普世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臺灣本 身的利益。因為只要臺灣身旁依然有一個專制 巨人存在,臺灣就永遠得不到安全。因此,中 國的民主化不僅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也是 為了臺灣人民的幸福。 36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 但是民主化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若有經驗的 提供與協助,將能讓民主的進程更為穩健。臺 灣的民主經驗雖然尙淺,從世界的標準來看只 能算是新興民主國家,各種的民主遊戲規則仍 不完備,公民投票制度也不完善,也還沒有歷 練出成熟的政黨政治互動方式。但是幾次的總 統大選,達成了二次政黨輪替,進入民主鞏固 期,民主已成為臺灣唯一的政治遊戲規則,也 就是大家都願意接受並信守這樣的遊戲規則。 臺灣已成功地建立華人社會第一個民主體制, 受到舉世的肯定與稱許。 37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 中國對民主一直存在著自以為是的思維內容, 特別拒絕「西方議會式」的民主。其實民主就 是民主,民主雖然源自於西方,但是今天已有 了普世認同的內容,更沒有所謂「中國式」的 民主。其實,毛澤東早年在倡導中國革命時, 有不少講話就很能理解民主的內涵,但是革命 成功後卻違背了初衷,導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這幾年中國內部也逐漸有了這樣的反思,例如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 2006 容就跟大家對民主的瞭解很接近。 年就出版過 一本《民主是個好東西》的專書,所談論的內 38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 • 今 (2010) 年 2 月底,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新華網綫上 訪問時,有中國民眾提問,為什麼公款吃喝、公車私用、 公費出國等現象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費」真的那麼難 嗎?溫家寶表示應該管得住,也必須管得住,認為中國 政府能夠做到,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 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 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 溫更引用 1949 年建國前毛澤東對黃炎培先生說過的一段 話,表示解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週期律問題, 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溫能 夠體會「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是值得肯定 的;不過溫認為所謂「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出國」 的問題,其實是關係到整個反腐敗的問題,視野仍嫌狹 窄。 39

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

• • 北京如果真的有心要實施民主,就應該設定民主化 進程的時間表。 若以 2050 年達成完全民主為目標,未來十年,不妨 循著鄧小平所設定的經濟發展路線,讓先富起來的 地區,如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進行試點民主, 導入地方性領導人的公開自由選舉,以及議會問責 制。中國要實施民主,不需照搬臺灣的經驗,但是 臺灣的民主經驗,卻可以作為中國發展民主很好的 借鏡,包括正面、負面的經驗都很寶貴,正面可以 參考,負面則可作為前車之鑑,避免重蹈覆轍,如 此才可以拉近兩岸的距離。 40

關切中國的自由與人權

• 自由與人權是人類普世的價值,臺灣過去受到 威權統治,在這方面受到很大的壓制甚至殘害, 但是隨著民主化,已有相當的進步,現在的臺 灣人民至少能免於政治恐懼的自由。當然自由 與人權的內涵,隨著世界的潮流,仍不斷地在 進步,從消極的免於剝奪、迫害,到積極的伸 張、增進,目的在使人能活得更有尊嚴、更像 一個人。臺灣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地方仍很多, 這幾年臺灣的人權團體也因此相當活躍,不僅 關心到本土的自由人權,更放眼世界,關心起 其他各國的自由人權,希望能真正做到人權無 國界的境界。 41

關切中國的自由與人權

• • 中國目前仍處於威權統治或後極權統治階段,與臺灣的情形 仍有相當大的距離。不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自由與人權 的議題不斷地湧現,也造就一批新興的維權人士,迫使統治 者必須正視這樣的問題。 前述溫家寶在今年新春團拜會上就曾提到, 「要讓人民生活 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後來在接受新華網綫上訪問時, 溫進一步解釋「要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主要指三個方 面:第一,就是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都享 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 和人權。無論是什麼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國 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 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第三,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 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 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 42

關切中國的自由與人權

• • 溫家寶能有這樣的治國理念值得鼓勵,但是實際的作為 上,北京需要努力的地方仍然很多。不久之前起草「0 八憲章」的劉曉波被判刑 11 年,這是劉曉波在「六四事 件」之後,被投獄的第四次,也是刑期最長的一次,引 起舉世的關切,臺灣的人權團體也為此發聲,表達臺灣 人民無法接受這樣的北京政權。 而稍早的 2000 年,臺灣歌手張惠妹因為出席總統就職典 禮,演唱中華民國國歌,即為北京禁止登陸演出近兩年; 中國影星湯唯因為主演李安導演的「色戒」影片,即被 禁止在中國演出兩年。這些對臺灣而言,都是不可思議 的表意自由政治迫害,中國可以不喜歡李安講的故事, 但對一個表演工作者下禁令,是對臺灣民眾相當負面的 教材,顯見兩岸在自由人權的差距,仍有很大的鴻溝, 亟待北京當局去努力。 43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 • 兩岸要維持一個穩定的關係,除了建立「政治安全 困境」的風險管理機制,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外, 更需要有一個符合現代文明的價值,作為互動的基 礎。 所謂「文明」用最簡單的意涵來說明,就是講道理, 不動粗,不野蠻,是一種社會進步狀態,最後達成 一種美學的境界。英文中的「文明」是 civilization , 源自於拉丁文的 civilis ,有「城市化」和「公民化」 的含義,引申為「分工」與「合作」,即人們能和 睦地生活在社會中的一種狀態。因此,西方意義的 「文明」指的是一種進步的社會和文化狀態,以及 到達這樣狀態的過程。 44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 • 長久以來,北京一直以民族主義及大一統的價值,強 迫加諸於臺灣,甚至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企圖以 非和平的手段解決所謂的「臺灣問題」。這項作法只 有激起臺灣社會的反感,把兩岸關係推得更遠。 在面對世界的關係上,「中國崛起論」曾造成世界很 大的疑慮,更引起亞太地區的不安,北京雖然一度修 正為「和平崛起論」,仍無法令人放心,現在則改口 「和平發展論」,在亞太地緣政治上提出「睦鄰、安 鄰和富鄰」的和睦政策,但是陰影仍在,主要的關鍵 在於「文明」這兩個字。也就是中國的和睦政策,看 似要以「文明」的方式來處理地緣政治的問題,但仍 屬在發展階段,尚未取得周邊國家的信任。 45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 中國作為一個亞太區域的強權,應該深刻 體會世界應由文明來領導,人類才有未來, 任何的霸權都是一時的,不可能長久。中 國在批評西方的霸權主義時,應該以更文 明的方式來自我建設,才能取得別人的信 任與尊重。 46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 現在中國國內最常見的標語是「文明」, 中共中央還設有「中央文明辦」,以提高 民眾的文明水平。一位中國的官員就曾坦 誠地表示,這是因為民眾需要學習「文明」 的地方還很多。事實上,不僅中國民眾, 中國的統治階層需要學習「文明」的地方 更多,有待中國領導人的努力。 47

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

• • 相對地,臺灣的文明程度,一位從中國大陸移民美國 的美籍華裔作家, 2008 年第一次造訪臺北,短短的六 日遊之後,深深感覺臺北人的文明素質,已達到就中 國人而言的最高度,他認為這是臺北人崇尚、推廣文 明, 50 年來的偉大成果。另一位 2005 年第一次到臺灣 的中國學者,更深深地感覺他在大陸生活了 40 多年, 在美國也待了 20 幾年,來到臺灣後,雖然只有短短的 幾天,卻發現臺灣才是他的心靈故鄉。 臺灣不但建立起華人地區唯一的民主體制,也是華人 社會最文明的地方。北京應該看看臺灣的例子,加強 文明建設,放棄以武力對台,尋求建立一個符合現代 文明價值的互動基礎,兩岸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48

守護臺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

• 馬政府上任至今,雖然僅有短短的兩年,但是回顧這兩 年間,臺灣主權的流失相當的嚴重,這主要是因為馬總 統錯誤的戰略思維所導致的結果。例如馬在前述的就職 演說中,表示「將與大陸就臺灣國際空間進行協商」。 臺灣國際空間要與北京商量,這完全是自我矮化的行徑, 馬總統明明知道臺灣的國際空間所以如此艱難,完全是 北京打壓的結果,不公開要求北京停止打壓,卻要與其 協商,乞求臺灣的國際空間,結果換來的卻是中國在國 際社會上確立是臺灣「宗主國」的地位。前述在北京逐 年同意與帶領下,臺灣才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即 為一項明證。個人強烈要求馬政府應該立即停止這項出 賣臺灣國格,損害臺灣主權地位的錯誤政策,改以申請 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成為正式會員,作為努力的目標。 49

守護臺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

• 又如在兩岸協商上,第三次「江陳會談」簽下《海 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在兩岸司 法互助方面,包括文書送達、調查取證、罪贓移交, 涉及國家司法主權部分,皆以「依己方規定」方式 處理,以模糊概念帶過,試圖避開敏感的司法管轄 權問題。但是一方的「己方規定」,是否能夠真正 讓對方不觸及敏感性問題,在實務上剛好相反。以 文書送達為例,由於跨境文書送達涉及國家司法主 權,處理流程具複雜性及敏威性,過去兩岸文書送 達,是透過海基海協兩會來完成,就我方而言,有 近八成已由海基會完成送達之程序,但司法實務認 為僅有兩成發生送達效力。 50

守護臺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

• 北京則試圖繞過既有的兩會模式,推動「法院 對法院」協助模式。此種模式,係目前大陸司 法文書送達香港澳門之模式。北京分別依據 《香港基本法》第 95 條及《澳門基本法》第 93 與香港、澳門簽署雙邊法院相互委託送達司法 文書的安排,此種安排與國際文書送達《海牙 送達公約》不同,係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架構下 之產物。現在我方竟然同意北京依「己方規 定」,直接從他們的法院寄發相關的文書給我 方法院,請求協助文書送達給當事人,根本就 是在落實「港澳模式」,對我方的主權損害極 大。 51

守護臺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

• 由於馬政府上台以後,臺灣主權不斷的流 失,已引起臺灣民眾相當的不安,個人強 烈要求馬政府立即改正這些錯誤的政策, 在兩岸協商的部分應重啟談判,爭取臺灣 更有利的結果。 52

• • •

追求符合國家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 的兩岸經貿交流策略

有關兩岸經貿策略另有專章討論,此處僅就現行的兩岸經貿交 流政策有違基本方針的部分加以檢討。 馬政府一再宣傳,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臺灣才有 可能與其他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這完全是把中國當成 臺灣「宗主國」的思維,不符合整體國家利益,令人難以苟同。 臺灣應該直接面對世界,儘早與美國、日本、歐盟等臺灣的主 要貿易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另外兩岸的經貿交流,也 應該捨棄「架構協議」的方式,而依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 範,逐項與中國洽商協議。臺灣與美日等國的「自由貿易協 定」,應該與兩岸的經貿協定,同時協商,同時簽訂。 另外歷次的兩岸空運協議,我方皆無法取得延遠權,海運協議 亦被排除權宜輪,不僅造成我方實質的經濟利益損失,也讓所 謂的「兩岸航線」,落實成為中國的「國內航線」,損及我方 主權。 53

追求符合國家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 的兩岸經貿交流策略

• • 兩岸的經貿交流不斷地擴大,勢必影響國內財富的重新分配, 甚至帶來難以逆轉的結構性改變。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正常化 理念,其實是接近自由化的概念,認為只要開放兩岸的經貿 交流,勇敢的臺灣人就可以重中獲利,完全不顧市場競爭中 弱勢的一方,認為透過租稅及社會福利政策,就可以加以救 濟;諸不知人民要的是有尊嚴的工作,區區的救濟措施,並 不符合社會分配正義。 個人認為,任何的兩岸經貿交流開放政策,必先創造國人更 多的就業機會。民進黨執政期間,針對晶圓廠赴大陸投資, 提出轉化開放政策為國內產業升級的力量,要求赴陸投資者, 必先對國內進行更先進技術及產能的投資,以確保國人的就 業機會,就值得馬政府思考。 54

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

• • 鑑於現行的體制,已無法有效監督馬政府的大陸政策, 個人認為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以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 制。 在法制面上,民進黨曾經在立法院提出「臺灣與中國 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個人認為這是一項不錯的 構想。該草案針對協議的內容,依照不同的範疇,予 以不同的規範,並選擇不同的程序。例如涉及人民直 接民權、國家安全事項者,禁止授權民間團體進行協 商,其協商應由政府主導;協商前,行政院應向立法 院報告,協議的內容除應獲得立法院審議通過外,尚 須交付公民投票複決始能生效。 55

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

• • 又如涉及應以法律規定或涉及現行法律修正之事項, 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事項,以及其他經立法院決議認 定之國家重要事項者,禁止授權民間團體進行協商。 協議前行政部門應與立法院協商,並經相關委員會同 意,協議後則需送立法院審議;生效前,應經行政院 及主管機關核准,並送立法院查照。 除了上述的草案規範外,個人認為高政治層次或重大 經濟議題,如兩岸和平協議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協商前應先公布主要內容交付公民投票,在取得人民 的直接授權後,才可以進行協商;協商後,尚須送交 公民投票複決始能生效。 56

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

• 在施行面上,行政部門應定期檢討兩岸所簽署的協議, 並向立法院報告;立法院就行政部門的報告,應視需 要舉行公聽會,蒐集各方的意見,以作為改正的參考; 必要時,應要求行政部門重啟談判,如此才能發揮實 質有效的監督功能。 57

引言完畢 敬請批評指教!!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