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的货币政策和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如前所述,IS-LM模型,分析了短期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定,
但是,IS和LM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不等于充分就
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市场机制
配置资源并不是都能自动达成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也
未必能保证资源与要素的充分利用;外生变量的变化常常会对IS、
LM曲线分别产生冲击,进而影响短期国民收入y从均衡点移向充
分就业点。解决这一问题常常需要借助于人为的手段来辅助实现。
本章紧紧扣住这一问题,借助于IS-LM模型的曲线演示,讨论实
现由均衡的国民收入转向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两大政策的作
用和效果。
1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目标内涵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
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
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是政府为了增进资源与要素的充分利用、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向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转移等经济效率目标而对宏观经济活动有意
识有计划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宏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
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
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2
(一)充分就业
一般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
生产的状态。西方经济学家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的状态:
失 业 率
失业者人数
100%
劳动力人数
公式说明:
⑴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
以下几种人不算作劳动力
①超过退休年龄的人——60岁?
②未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小孩
③由种种原因自愿放弃找工作的人
⑵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
如果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3
(二)价格稳定
1、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
价格水平的变化。
2、常用价格指数有:
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ption price index);
批发物价指数WPI(wholesale price index);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implicit deflator)
3、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物价稳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一般意义上说,当CPI﹤3%
(同比,下同)时,我们认为物价基本稳定;当CPI﹥3%的增幅
时,我们称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4
(三)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
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
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年均GDP或年人
均GDP的增长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要保持适度增长率。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是否合适,
主要看增长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与技术进步能否支持,是否达到潜
在GDP目标水平。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从长
期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还是盈余对一国经济的稳
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对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
障碍。
5
二、经济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一)一致性
经济增长是其它指标的基础
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6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要稳定物价,就要紧缩银根,降低通货,需求下降,投资下降,
经济衰退和失业上升。反之,要增加就业 扩张信用,放松银根
增加货币供应 刺激需求,增加投资 就业增加,物价上升。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通常两者是一致的,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 长速度愈快;而经
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 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愈多。 但在以提
高技术,提高生产力为主的内涵式 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
长,不能提高 就业率。若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硬性分配劳 动力
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会造成人浮于事, 效益下降,产出减少,使
经济增长速度放 慢。
7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 国民收入增加 需求增加 进口增加 会发生国际收支逆
差。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货币购买力稳定,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 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稳定的货币尺度,从
而使 得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了,稳定货 币购买力也就
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因此, 可以通过稳定币值来发展经济,也
可以通过 发展经济来稳定币值。 但经济发展吏表明:在经济发
展较快时,总 是伴随有物价较大幅度的上升。过分强调币 值稳
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受阻。
8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需求上升,进口增加,逆差;外汇
收入下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进口需要,经 济下降。顺差,外
汇收入增加,本币需求量上升。本币对外币的汇价上升;未来本
国 商品的出口下降并易引起贸易麻擦。 顺差 外汇收入上升 本币
供给量上升,物价上升。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 衡国际收支则是为
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 当国内物价高于国外时,出口下降,进
口增 加,国际收支失衡。但国内物价稳定时,国 际收支不一定
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 还要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
资源结 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对称情况、国 家的外贸政
策、关税协定、利用外资策略 等,同是时还受其他国家政策与经
济形式诸 多因素的影响。
9
第二节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而
对政府收入和支出和公债水平所作的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0
1、政府支出:
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购买性支出
⑴政府购买G:商品和劳
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
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购买性支出:
机关公用品购买。
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军需品
⑵政府转移支付Tr:政府单方面把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
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没有发生直接商品交易行为。
2、政府收入:
⑴税收T :税收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标准,通过税
务机关从经济单位和个人的收入中收取一部分收入的行为, 具
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我国长期以间接税为主体,
会拉大贫富差距。
11
⑵公债
——
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
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
——性质:“临时挪用、影响供求”
——分类:
短期债
中期债
长期债
¹ «
Õ®
外债
内债
ÖÐ
ÑÕ
ë þ
¸ ®
£ ¨¹ ú
Õ£
®©
µ Ø
· ½
Õþ
¸ ®
12
二、财政政策乘数
1、财政政策乘数的引出
第三章我们讨论了政府支出乘数等诸多乘数,但讨论的前提条
件只是基于产品市场的均衡。第四章引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增加了这一前提条件以后,可以引出财政政策乘数。
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t)=(i+g) 得出
1 y e dr g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得出
m ky hr
联立两式,可以求得
d
y
e g m
dk
h
1
h
1
13
由乘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上式中的dy/dg即为两市场均衡条件
下的财政政策乘数
dy
1
h
dg 1 dk h 1 dk
h
同理有dy/dm即为两市场均衡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乘数
dy
1
d
d
dm 1 dk h h 1 dk
h
14
2、财政政策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的区别
⑴基础条件不同
政府支出乘数指基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政府支出变动使得
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财政政策乘数是基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政
府支出变动使得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⑵挤出效应不同
政府支出乘数所衡量的是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对国
民收入的影响量,由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的增加不会引
起利率的增加,不形成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乘数所衡量的是利率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对国
民收入的影响量,由财政支出支出乘数,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
利率的增加,会形成挤出效应;
15
三、内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
调节经济,使政策的内在时滞为零,使经济稳定
的机制。内在稳定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制度
表现出来。
调节经济波动
的第一道防线,
适用于轻微经
济波动。
1、所得税制度。所得税制度是最重要的内在稳定器。它通过减
少任何扰动对总需求的乘数效应来稳定经济。
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也会自动减
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及其相应的乘数效应,有助于
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相应的税收也
会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及其相应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减轻
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16
2、转移支付制度。
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
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增加总需求并影响乘数效应,
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需要失业救助的人会减少,上述转移
支付会自动减少并影响乘数效应,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
引起的通货膨胀。
17
3、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当经济萧条时,政府为了抑制经济的衰退,依照农产品价格保
护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
定水平上并影响乘数效应,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
太多。
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售出
库存的农产品,平抑农产品价格,无形中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
加并影响乘数效应,从而降低了消费和总需求水平。
18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⑴政府应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
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⑵斟酌使用的具体表现:按照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原则,交替使
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
用。
19
财政政策的运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
减税
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应
增加政府支出
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政府公共工
个人所得
公司所
转移支
税↓(主要是 得税
程支出与购
付↑→
买↑→有利
降低税率)
↓→公
个人消
→个人可
于刺激私人
司收入
费↑
投资
支配收入↑ ↑→投
→消费↑
资↑
总需求↑
总需求↑
20
财政政策的运用
2、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
减少政府支出
政府公共工程
支出与购买↓
转移支
付↓
有利于抑
制投资
个人消费↓
个人所得税
↑(主要是提
高税率)
个人可支配
收入↓
税
公司所
得税↑
投资↓
总需求↓
21
四、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影响比货币政策迅速得多。当然,财政政
策从认识到决策存在较长的内部时滞,从执行到效果存在较短的
外部时滞。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G↗
AD ↗ Y ↗
→ L ↗ r ↗ i ↘ AD↘ Y ↘
⑴
⑵
(相反的方向同学们可自己演绎)
22
(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
的现象。
传导机制中的Y差,就是挤出效应
LM不变,政府支出g增
加或削减税收并产生乘数
效应,IS右移, y增加,
均衡点利率r亦上升
r%
IS1
IS2
LM
△r
利率r上升会抑制私人投
资i与消费c,导致 y下降
y3-y2为“挤出效应”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23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及其传导
m=L1+L2=ky-hr
Kg=1/(1-β)
因素
β
k
h
d
利率
+
+
-
+
k
m
LM : r y
h
h
a e 1
IS : r
y
d
d
挤出效应
机制
+
支出乘数β的大小。β↗,→利率r↗,→
投资i↘,挤出效应越大 。
+
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k的大小。
k ↗,→ L1 ↗,→L2 ↘ ,当m=L时,利
率r ↗ ,挤出效应越大。
-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的大小。
h↘,当m=L时,→利率r ↗,→投资i↘ ,
挤出效应越大。
+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的大小。
d ↗,由 i=e-dr→ i ↘ ,挤出效应越大。
24
(三)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
响。
财政政策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看出。
1、政策效果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5
1、LM位置不变、IS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分解图)
IS平坦,IS移动时收入变化小,利率变化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IS陡峭,IS移动时收入变化大,利率变化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r
r
LM
IS'
IS'
r1
r0
IS
IS
E'
E
r1
E"
r0
LM
E'
E
E"
(平坦)
O
y3
y0 y1
(a)政策效果小
y
(陡峭)
y2 y3
y0
(b)政策效果大
y
图5-2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而异
26
教材中的综合图形
IS2
r
r2
r1
r0
o
(陡峭)IS2
(平坦)IS1
E
0
LM1
E
IS1
E
1
LM2
2
E
3
y0
y1 y2 y3
图5-2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y
27
IS曲线越平缓,由公式
a e 1 β
a e dr
r
y,或 : y
d
d
1 β
可知d值越大,由i=e-dr可知: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i较大幅度
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此时政府采
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y增加,对L1也同时会增加,引起r上升;
而r的上升必将使i减少许多,“挤出效应”较大,y增加的幅度较小。
因此,IS曲线越平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挤出效应就越大,
被挤出的i就越多,y增加得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r变动一定幅度将
引起i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
投资i需求对利率r的弹性越小,政府支出增加产生的“挤出效应”
较小,因而国民收入y增加得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28
⑵IS曲线斜率不变、LM
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
策效果的影响
LM越平坦,财政政策引发
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张的
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LM越陡峭,财政政策引发
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张的
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
于较高收入水平,接近充分
就业。
ky m
LM:r
h
h
r%
LM
r5
r4
r3
r2
r1
IS3
IS6
IS4
IS5
IS2
IS1
y1 y2
y3 y4 y5
y
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效果
29
教材中的综合图形
r
IS2
IS1
LM1 (陡峭)
E1
r1
r2
LM2 (平坦)
E2
r0
E0
o
y0
E3
y1
y2
y3
图5-3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y
30
由公式
k
m
hr m
L1 ky ; r y , 或 : y
h
h
k
k
可知LM曲线较陡峭,⑴表示h值越小,由L=ky-hr可知:L对r的
反应较不敏感,L的增加需要r较多地上升;又由i=e-dr可知:r上
升得越多,对i挤占得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导致了财政政策
效果越小。⑵表示k越大,y提高所引起的L增加得越多,在m不
变的情况下,L增加得越多,r上升越高;r上升得越高,i减少得
越多,y增加的就少,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小。
LM曲线越平坦, ⑴表示h越大,由L=ky-hr可知:当政府借了
大量的货币L增加支出,也不会使r上升许多;又由i=e-dr可知:
r上升得越小,对i产生的影响越小,挤出效应越小,当政府支出
增加时,将会使y增加许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⑵表示k越小,
在m不变的情况下,y提高所引起的L增加得越少,利率r就上升
得越少,从i减少得也越少,“挤出效应”则越小,y增加的就多,
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大。
31
2、财政财政效果特例
⑴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LM为水平、IS为垂直。此时,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LM : r
a e 1
a e dr
k
m
hr m
IS : r
y, 或 : y
y ,或 : y
d
d
1
h
h
k
k
IS垂直:有d→0,由i=e-
dr可知;i不随r变动而变动,
其变化对于y没有作用。货
币政策无效。
LM水平,有h→∞,r →0;
由m=L=ky-hr可知,m增加
不会降低r和促进i,对于y
没有作用。货币政策无效
r%
IS1
IS2
LM1
LM2
r0
y1 y2
y
凯恩斯极端的财政政策情况
32
⑵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IS为水平、LM为垂直。此时,财
政政策完全无效。
a e 1
k
m
IS
:
r
y, i e dr
LM : r y , L L1 L2 ky hr
d
d
h
h
IS水平:有d→∞,由i=e-
dr可知;此时i完全随r而负
向变动。挤出效应无穷大,
财政政策无效。
LM垂直,有h→0 ,由
y=c+i、LM曲线表达式可知,
i增加引发y的增加会增加r,
挤出效应无穷大,财政政策
无效。
r%
LM
IS1
IS2
r0
y0
y
古典主义极端的财政政策情况
33
(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经济形势难以准确判断。
第二,政策决策到实施有一个时间差。
第三,支出乘数难以准确估计。
第四,社会阻力的大小。
34
四、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
财政思想是财政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几种主要财政思想:
(一)平衡预算财政思想:财政预算应当努实现收支平衡。
年度收支平衡
周期收支平衡
(二)功能财政思想。财政预算目标应当服从于宏观调控的目标—
—由实现收支平衡转向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
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35
(三)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
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2、实际的预算盈余是指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
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充
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以BS*
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代表充分
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t、G、TR 分别表示
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则:
BS* ty * G TR; BS ty G TR
BS * BS t ( y * y)
36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
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y时则有:BS*>BS
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即: y* <y时有:
BS*<BS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
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y时有:BS*=BS
37
(四)赤字与公债
1、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
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向中央银行借债——大多数结果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
筹资,结果是通货膨胀。
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向国外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38
3、公债的本质是一种负债,不宜过大。与税收不同,发行公债
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存量时,
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的
部分。
4、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率的指标是债务——收入比率,它是一国
债务与GDP的比率。
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公债的实
际利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当非利息
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的利率越高,GDP的增长率越低,这一比
率将会上升;若非利息预算盈余不断增加,实际利率有所下降,
实际GDP不断提高,则这一比率将会逐步下降。
39
第三节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一、银行制度
(一)银行体系
按照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
银行体系
ÖÐÑ ëÒ øÐ Ð
政策性银行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40
1、商业银行(chartered
bank)
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贷(making loans)和投资
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
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
①国有控股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国有独资——农行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华厦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
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及烟
台、蚌埠储蓄银行。
③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④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青岛国际银行、中国国际
金融有限公司
⑤外资银行
41
(central bank)—— 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
2、中央银行
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三个职能:
①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②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
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③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
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
场活动等等。
42
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
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
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
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
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
治周期的影响。
43
3、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
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①国家开发银行——不设分支机构
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设省一级
③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设营业性分支机构
44
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不同
①资本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多由政府出资建立,业务上由政
府相应部门领导。商业银行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业务上自主经
营、独立核算。
②资金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
款。而商业银行以存款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③经营目的不同。政策性银行是为了支持某些部门的发展而专
门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相应的产业部门关系密切。而商
业银行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业务范围广泛。
45
4、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
以发行股票和债券、
接受信用委托、提供
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
,并将所筹资金运用
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
机构。
(1)城市信用合作社
(2)农村信用合作社
(3)信托投资公司
(4)财务公司
(5)金融租赁公司
(6)证券公司
(7)证券交易所
(8)保险公司
(9)其它
①投资基金组织
②典当行
③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
46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创造
几个基本概念
1、活期存款: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称为存款准备金。
3、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定比例(大约10%左右)上交
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
2、存款准备金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
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47
•2、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
A
(支票)80
B
(支票)64
C
(支票)51.2
D
活期存64
活期存100
活期存80
甲
丙
贷
80
付
80
乙
设
备
··
·
活期存51.2
戊
贷
64
贷51.2
设
备
丁
庚
设
备
己
48
存款总和=100+80+64+51.2+ ····
=100(1+0.8+0.82+0.83+ ···· 0.8n-1)=100/1-0.8=500
1
5
从上式的推导可以看出,货币创造乘数=
1 0 .8
•3、货币创造乘数的一般推导
一般地,用D表示存款总和,用R表示原始存款,用rd表示法定准
备金率,则有:
原始存款
R
存款总和
, 或:D
法定准备金率
rd
1
式中, 为货币创乘数, 用k m 表示,
rd
1
k m , 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rd
存款总和
即
货币创造乘数
原始存款
49
1
(四)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k m
成立的前提条件
rd
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
定准备金后全部放贷出去。
⑴超额准备金(率)含义
⑵考虑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
1
km
rd re
⑶当再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
50
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
式进行。
若客户将得到的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
就会形成一种漏出,若以rc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此时,货
币创造乘数就为:
1
km
rd re rc
51
(五)货币创造乘数的完整公式
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由于基础货币
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
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高能货币 = 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
=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
若用Cu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
备金,H表示高能货币,则:H = Cu+ Rd + Re,这是商业银行借
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
2、货币供给:货币总供给是通货(Cu)与活期存款(D)之和,
即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即:M= Cu + D,则:
52
则货币创造乘数为
C u D
M
。 再 将 上 式 中 右 端 的子
分 分 母 都 除 以 D, 则 得
:
H
C u R d R e
Cu
1
rc 1
M
D
C u R d R e rc rd re
H
D
D
D
Cu
Rd
Re
式 中 , 代 表 漏 现 率c,
r 表 示 法 定 准 备 率d,
r 表 示 超 额 存 款 率e r
D
D
D
这一公式与前面公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前面公式仅把活期存款
总和当作货币供给量,而这一公式已将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
当作货币供应量。
(六)最后要说明的是:货币创造乘数效应既可以呈正数多倍
地放大,也可以呈负数多倍地缩小;这种多倍地放大与缩小只有
通过一国的整个银行体系才能做到。
53
二、货币政策工具
1.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
率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货币量利率总需求与总供给
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调节货币量是手段。
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
货币量增加的效应
短期效应:既增加实际GDP,又使物价水平滞后上升;
长期效应:物价水平进一步上升,实际GDP回到原来充分
就业水平。只有物价上升,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54
2.货币政策基本工具
法定准备金。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
率来控制贷款量,增减货币供给量。中
国央行最主要工具
属于直接货币政
策,力度强、见
效快
贴现政策。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利率,来影
响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
主要是国库券。美联储最主要工具
决定是否发行国债是属于财政政策,而发行后
属
于
间
接
货
币
政
策
的一级、二级市场上的买卖属于货币政策。
55
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
节经济。
在萧条时期
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贴现率并放构贴现条件
降低准备率
扩张性货
币政策
……
AD AS M r AD
56
在繁荣时期
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
提高准备率
………
紧缩性
货币政策
AD AS M r AD
57
其他工具
第一,道义上的劝告。这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或
书面的谈话或声明,劝说商业银行自动地遵循中央银行所要求的
信贷政策。
第二,垫头规定。这种一种限制证券投机的管制办法。规定购
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现金比例,这就是必需支付的“垫头”。
第三,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
第四,信贷配额。中央银行变动规定商业银行贴现或贷款的最
高上限,以此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
币供给量。
58
四、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
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
59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异同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而货币政策间接影响总需求
规模¨¨¨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
给量
市场利率
总需求
货币量 利率 投资 总需求 国民收入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总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
需求的变动
目标是利息率
60
(四)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hr
m
y
k
k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
动货币供给量m对于总需
求的影响。
如果能够使得利率r变
化较多,
并且利率r变化导致的
投资i较大变化进而 y变
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
强。
r%
IS
LM1 LM2
y1 y2
y
货币政策效果
61
1、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⑴LM曲线形状基本不
变,IS曲线的斜率变化
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IS曲线越平坦,LM曲
线移动对国民收入y变
动的影响就越大;
IS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y
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r%
IS1
LM1
LM2
IS2
y2-y1<y3-y1
y1y2 y3
y
货币政策效果因IS的斜率而有差异
62
证明:
IS曲线越平缓,可知d值越大,由 r
a e 1 β
y 、i=e-dr可知:
d
d
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当货币供
给量m的增加导致利率r下降时,投资i将增加许多,国民收入y水
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
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利率r变动一定幅
度将引起投资i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m增加使LM
曲线向右移动而导致利率r下降时,投资i不会增加许多,国民收
入y增加就越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63
⑵IS曲线的位置不变,LM曲线的斜率不同对扩张
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r%
IS1
IS2
LM1
LM2
货币供给m增加
LM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
大。
y2-y1<y4-y3
LM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
小。
y1 y2 y3 y4 y
货币政策效果因LM的斜率而有差异
64
证明:
LM曲线越陡峭,由 r
k
m 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y
h
h
值越小,货币供给量m只要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r下降许多,因而
货币供给量m变动对利率r变动的作用较大,使得增加货币供给量
m的货币政策将对投资i和国民收入y有较大的影响。
LM曲线越平坦,同样由上式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
大,因而货币供给量m变动对利率r变动影响较小,货币政策对投
资i和国民收入y的影响较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
65
2、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极大化分析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a e 1
IS : r
y
d
d
k
m
LM : r y
h
h
r
LM1
E1
LM2
E2
IS1 ( IS2 )
r1
L=L1+L2=ky-hr
i=e-dr
O
y1
y2
y
图15—8 古典主义极端
66
⑴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原因
LM曲线垂直,→h等于零、r→∞。由i=e-dr知,r对i的反向冲
击及大;此时人们将手中的全部货币拿去购买有价证券、已无现
金
政府如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出售公债)向私人借钱
→私人部门抽出既有投资支出来获得货币并借给政府的前提条
件是政府的借款利率r一定要上涨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
→政府(出售公债)向私人借钱增加多少,将使投资支出减少
多少,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就是完全的,因此,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IS曲线水平,说明d→∞,由i=e-dr,利率r的稍微变动都会使
投资i大幅度反向变动。当政府因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而向私人部
门借钱时,利率r稍有上升,私人投资i便会大大减少,使挤出效
应达到完全的地步。
67
⑵货币政策的完全有效性的原因
a e 1
IS : r
y
d
d
k
m
kr m
r y ,或 : y
h
h
k
k
垂直的LM曲线表明h → 零,由L2=-hr为零可知,人们没有对货
币的投机需求。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会被人们全部用来增加交
易需求L1,L1=ky。为此,国民收入y必须大大增加。
水平的IS曲线说明d无限大,由i=e-dr知,货币供给m的增加
使利率r有一点点下降,投资i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y增加
极大。
68
(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
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Why?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
利率进而对于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于经济的影响
就要打折扣。在开放的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
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货币从投放
到产生效果有一个时间差。
第四,货币乘数
第五,公众预期
69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单独使用的效果
两种政策如各自单独使用,虽然都会提升收入y,但同时会引
起利率大起大落。
初始点E0,均衡收入y低,
不利于充分就业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IS1右移至IS2;收入y增
加,但利率r上升
r%
r1
r0
LM1
E1
E0
LM2
E2
r2
IS1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LM1右移至LM2。收入y增
加,但利率r下降
IS2
y0
y1 y2
y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70
二、而搭配使用
目标:实现利率稳定的同时,增加充分就业下的收入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利率r上升,同时扩张性
货币政策,使得利率r降
至原有水平,投资i不被
挤出。
r%
r1
r0
r2
LM1
E0
E1
LM2
E2
IS2
IS1
IS和LM移动的幅度相
同,产出y增加时,利
率r不变。
y0
y1
y2
y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71
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d,投资函数为
i=4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s=1250,价格水平P=1.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收入为y*=5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
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4)若用增加供给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
72
c 600 0.8 yd
i 400 50r
g 200
解:(1)将
代入y=c+i+g
IS方程y=6000-250r
L 250 0.5 y 125r
将
M s 1250
P 1
代入(MS/P)=L
(2)联立
LM方程y=2000+250r
y 6000 250r
均衡收入y 4000
y 2000 250r
均衡利率r 8%
73
(3)∵ y*=5000,而现在的均衡收入y=4000,∴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缺口Vy=1000
1
1
财政政策乘数为
2.5
(1 ) dk / h (1 0.8) 50 0.5
125
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的政府购买为:
Vy
1000
G
400
财政政策乘数 2.5
d
50
(4)货币政策乘数为
1
(1 )h dk (1 0.8) 125 50 0.5
若用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的货币供给为:
V
1000
M
1000
货币政策乘数
1
74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运行处于自由竞争的
资本主义经济阶段,主流观点是要素供给是国民收入Y的决定决
定因素,政策走向是奉行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理论,自由放任阶
段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出现。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此的束手无策。主流观
点是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是国民收入Y的决定决定因素,刺激
有效需求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人为调节,即总
需求管理。其政策走向是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
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凯恩斯发表《通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是最成功最全
面的试验。二战后,各国政府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繁荣
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全面系统地干预经济,实施凯恩斯的
政策主张。
75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部分资源项目约束,西方国家相
继出现了“滞胀”,迫使他们对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反思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认为
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凯恩斯所描述的那样“由
于IS曲线较陡,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总
需求和产出有直接的、较快的和可靠的作用。 ”
二是资本主义市场并不是凯恩斯所描写的那样不稳定。因此,
如果让经济真正自由地活动,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就可避免剧烈
波动。政府在自由竞争社会中的职能是制定竞争规则并按规则裁
决交易双方的行为,同时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性的“单一规则” 的
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
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
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的作
用。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发展
76
供给学派认为:
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
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严重挫伤企业主的
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从
而使生产和就业停滞,并由此导致“滞胀”,
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
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使政府课
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
也会消失。
77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人的预期是理性的。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会预料到政府的政策所
造成的后果,从而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对策”会抵消政策的作用,因之而使政策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是不要为追求自己认为的最优目标而
不断去戏弄公众,用不断变换政策的把戏去和公众“斗智”,而应
当尽量减少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即放弃短期的政策规则变动,
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
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真心取信于民,解除心理戒备,使经济稳
定发展。
78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市场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
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而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正常
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考虑理性
预期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然会有积极作用,国家干预
经济的政策仍有存在的必要。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