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群島之洋--南島系列
AUSTRONESIAN ANTHROPOLOGY
胡正恆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04)26328001
#17545
(方濟樓208室)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onesian People
胡正恆




我們的南島:音樂藝術成就
我們的南島I:考古和體質人類學的觀點
參考網站:生物多樣性中的社會考古學(物質環境)
http://140.128.27.114/beha/migration/
我們的南島II:日常語言中的生態觀(文化價值)
大學

Part I
Introduction to Austronesians


現令所談論的大洋洲,包含美拉尼西亞、密克
羅尼西亞及玻里尼西亞, 是由法國探險家社斐
爾悅‘Uvrille ) 於西元1832 年在巴黎地理學會中
所提出。由於玻里尼西亞島民具有相當晚近的
共同起源,使得玻里尼西亞的島民具有文化、
體質以及語言上顯著的相似性。
反應了在當時歐洲人有關「種族、膚色與文明
進化程度都呈單一演化路線推進」的偏見

從生物學上來說,
動物地理學者華萊
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及韋伯
(Wilhelm Carl Weber
) 曾長期研究島嶼東
南亞、新幾內亞及
澳洲上的動植物分
布, 分別於西元
1859 年及1902年先
後畫出兩條分界線:
華萊士線及韋伯線

就生態上而言, 在印尼與美拉尼西亞西部﹒ 甘
露、芋頭、香蕉、麵包果、椰子、甘煎及西古
(sago ) 都囑於可食用的原生植物, 而且很早就
被人類加以培植利用,然而索羅鬥群島以束之
大洋洲諸島, 可供利用的動植物種類相較之下
就少了許多。


格林( Roger Green ) 教授在1991 年提出將太平
洋依照人類進入此一地區的時間順序劃分為遠
近兩大洋洲的觀念, 來取代原先的分法
古代近大洋洲( Near Oceania「近大洋洲J )代表
了從更新世晚期以來就有人類活動的島嶼,擁
有近四萬年人類居住活動的歷史,包含了自畫
畫灣、菲律賓一直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北索羅
門群島一帶。說著分屬南島語族和巴布亞語族
兩大不同語言的人群在此互相影響交流長達數
千年之久, 造成了人種、膚色、語言、文化各
方面的複雜變異現象。

而遠大洋洲( Remote Oceania ) 則代表了太平洋
當中其他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從未有人
居住過的地方,涵蓋了索羅門群島南部、萬那
杜、新喀里多尼亞、整個玻里尼西亞及密克羅
尼西亞。這個整塊區域的人類歷史最早可追溯
至距今約三千六百年前在新幾內亞北邊的俾斯
麥群島的新石器時代喇匹塔Lapta的文化

所發展出來的「玻里尼西亞而且型文化J (
Ancestral Polynesian culture) 又將是一切玻里尼西
亞文化的始粗, 影響了數千年來在廣闊海洋中
的文化進程。
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的近大洋洲


大約在六萬年前後的冰河時期,當時海平面下降比現在的海拔低上一
百五十到一百三十公尺﹒現今的亞洲大陸和印尼群島之間的淺海在當
時是一片陸地, 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一直到位於小異他群島
(Lesser Sundas ) 極西端的巴皇島在當時都與亞洲大區相連結,因此當
時亞洲大陸的東南邊界要比現在的海岸線往東多出約一千一百公里。
只有菲律賓以及東印尼的蘇拉維西( Sulawesi ) 、摩鹿加群島( Moluccas
‘即香料群島)及小異他群島一直處於與大陸隔絕的狀態。
現今的澳洲、塔斯曼尼亞島( Tasmania) 以及新幾內亞在當時也是互相
連絡的陸地,稱為薩胡爾大陸(Sahul continent ).從與澳洲最為接近的帝
汶島(Timor ) 和塔寧霸島( Tanimb缸)出發向東行抵達薩胡爾六陸必須穿
過至少九十公里的深海海域, 因此雖然考古遺址中並未出土任何形
式的航海工具,但根據推測這是人類史前史上所知最旱的渡海航行紀
錄,較世界上其他地區早上大約三萬年之久。從遺傳學研究的結果顯
示, 現在的菲律賓、馬來半島和安達曼島( Andaman ) 的海洋黑種人
與澳洲及新幾內亞的原住民仍有相似的體質特徵, 從另一方面證賣
了人群由亞洲大陸往太平洋移動的方向﹒
巴布亞語族原住民的祖先。


距今六萬到三萬年之間這些初期的移民者, 基本上是靠
著打鐵、採集以及捕魚、維生。在此區也出土了許多打製
薄片石器( flake stone tools ) 以及巨大的石斧。登上薩胡爾
大陸之後的將近一萬年內,他們先後佔領澳洲的西北角、
東南邊的塔斯曼尼亞及新幾內亞的高地, 並且在此後演
化出顯著的文化差異
距令約八千到一萬年前, 海平面上漲同時也隔絕了澳洲
與新幾內亞,使得這兩塊陸地上的原住民走上了不同的文
化發展路線。雖然只隔著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 ) 與新幾
內亞南岸相望, 且不乏雙方貿易往來的證據,澳洲卻一
直保持了說澳洲士語、不使用陶器及弓箭類用品,不養豬
也沒有從事農耕的習慣, 和大部分的新幾內亞居民大不
相同
缺乏可以馴養的動植物、貧膺的土地以及不穩定的氣候等因素,促使澳
洲原住民幾萬年來一直維持著打獵與採集的生活

澳洲原住民維持了小規模旦適宜在各地依季節
及垂直物豐盛程度流動的社群,同時發展出以
定期放火來牧糞土地及動物的方式( firestick
farming) ,提昇土地的產值。除此之外,修築複
雜的水渠系統捕捉淡水繕﹒ 採集野生小米、西
古、山藥等近似定居式農漁業的生業行為也在
距今約五千年前於澳洲出現。隨之出現在考古
遺址中的則是小型石瓣器、尖器、石斧等石器
工具,在距令一千年前則出現了與新幾內亞南
岸相似、以貝殼製作魚鉤的技術
世界上六大農業起源地之一( Bellwood 2002: Fig.2. 1 ) . 甘康、
香蕉、蔬菜、核果、沼澤芋頭及其他根莖作物﹒幾乎可以確定是
新幾內亞
的原住民
則在漫長
的時間裡
馴養了當
地的植物
原產於新幾內亞, 又在當地馴化的。麵包樹、山藥及普通的芋頭
或許也是在新幾內亞及鄰近的島嶼東南亞栽培出來的( Yeo
1991 )。由於缺乏可以馴贅或是獵蔽的野生大型哺乳類動物,新
幾內亞原生的有袋動物( marsupials )在距4年約兩萬年前就被人類
從新幾內亞帶去俾斯麥群島作為食物>V ( AlIen 1984, 2003; AlIen
and Oosden 1996 ) 。貝類、魚類、鳥類、蜥蜴、蛇和蝙蝠也都在
當時的菜單中出現( Pavilides and Oosden 1994; Smi血1995 )。石
器與貝器的發展增進了符獵的效率, 使得多種原生鳥類絕跡。在
距今約兩萬年前索羅鬥北部的布卡島(B uka ) 出土的石器顯示出
對芋頭等根莖類作物加工的痕跡﹒ 雖然大部分島嶼都位於目視距
離之內,但其中位在索羅鬥北部的布卡島必須航行穿越一百六十
公里才能到達( Specht 1974b; Wickler 1990, 2001 b ) 。因此當時的
澳洲與新幾內亞原住民必定已經掌握相當程度的航行技術,擁有
適於長途航行的船隻及導航工具,並且傾向於維持島嶼間的交換
貿易以獲取稀有的資源。考古學家在新幾內亞高原上的庫克遺址
( Kuk) 發現了距令九千到一寓年前的排水溝渠, 據推測應當是
當地人為了在沼澤區中種植芋頭所發展出來的(Oolson 1990,
1991 )。到了距令六、七千年前, 這些種植用的排水溝渠已經增
加到兩公里長兩公尺深的梯田式巨型農業設施,顯示出新幾內亞
的巴布亞語族使用者在當時就已然獨立發展出灌溉培植以及農業
耕作的概念

在一萬年前的新幾
內亞及其北邊的俾
斯麥群島間, 已經
由低密度的沿海採
集生活發展進入利
用短距離航行的技
術及獨木舟將動植
物和黨曜石在近距
離的鄰近島嶼之間
傳送的生活方式,
顯示出當地已有相
當程度的海上交換
體系出現


在新不列顛島的威托力火山( Mount Witori ) 在距
今約五千六百年及三千五百年前共爆發兩次,
被稱為WK-1 及WK-2 事件。火山灰所形成的堆
積在地層中造成明顯的區隔,使得考古學家對
於此地的文化轉變可以做更精確的年代認定。
讓考古學家推論黑曜石產地對於其使用者來說
必定含有特殊的意義。這些意義不光是由黑曜
石本身的材質良旁所造成的, 而是顯示出參與
交易的雙方都重視彼此之間的關係, 並且主動
要維持關係固定, 以便經由固定交易圈取得拓
展時所需要的資源。經由交易圈所建立出來這
種跨世代的信賴民對於不斷向外殖墾的移民社
會必定造成7 重大影響和貢獻, 以至於這樣以
交易圈穩固新移民社群與其母族之間關聯的手
法一再重複的出現

新幾內亞主島絕大部分地區至今未能找到任何
早期帶有統點壓印紋喇匹塔陶器的碎片, 而且
喇匹塔陶器的分布地區與現令當地的南島語族
人群分布地區完全重合, 因此考古學家推論,
當大約距令三千五百年前, 由於巴布亞語族的
人群數量眾多,且有自行發展的農業技術可以
與之抗衡,因此當同樣具有農業技術的南島語
族自西向東移民進入太平洋的時候, 這些新到
的移民者只能在鄰近的俾斯麥群島或是新幾內
亞北部極少部分的海岸線上取得立足點,而喇
匹塔陶器就是南島語族人群往太平洋其他島嶼
移動時所留下來的證據。由島嶼東南亞向東跨
海而來南島語族人群不但帶來了陶器、石器、
貝器等新式工藝技術手法,也隨身攜帶了他們
慣常食用的動植物種類到新殖民地使用。

跟隨著南島語的族群由
島嶼東南亞傳進來的物
質文化及技術、物種和
新觀念( lntrusion ) , 配
合根莖類作物的種植技
術以及黑曜石的採集交
易網絡等新幾內亞當地
原有的傳統(Integration)
, 再加上因為文化衝
擊所產生的創新理念及
技術( lnnovation) ,三者
結合而成就了三千五百
年前在太平洋中的大躍
進﹒
語言多樣性中的社會考古學



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是一群跨越了大洋洲與東南亞的複合民族群
體,包括現代族人說著、或是祖先曾說過的300到500種不同南島語
語言(a body of peoples speaking Austronesian languages)(Blust
1996)。
其分布東西跨越全球57%經度(206度),西始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44°E),東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110° W ),是全
球唯一以島嶼分布為主的大語群。
南島語族人口主要的居住於台灣(0.4 million people in 2008)、馬來西
亞 (12.3 million)、印度尼西亞 (222.8 million)、菲律賓 (87.5 million)、美
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說屬於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
約有1億5千萬,其中絕大多數居住在東南亞,自新幾內亞以東只有百
餘萬人(張光直,1988)。
blue dashed line for Eastern Oceania,
red for non-Oceania.
pink region is Papuan,
brown is Thai-Kadai
俾斯麥群島「拉匹達文化(Lapita Culture)


島嶼太平洋居民的遷移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其人類始祖大約在4萬年
前通過 Wallace Line ,在3100年前(3100 BP)逐步遷移到波里尼西亞區域。島
嶼太平洋的各族群在史前文化上,甚至可更進一步被起源於俾斯麥群島「拉
匹達文化(Lapita Culture)」關連起來。
拉匹達陶器在1909年第一次發現於新不列顛北部的瓦通島(Watom island)。「
拉匹達」(Lapita)這一名稱因新卡列多尼亞(New Caledonia)的一個考古遺址而
命名。拉匹達文化最典型的紋飾包括複雜的幾何圖形,也有風格化的人面,
除了陶器之外,拉匹達的物質文化也包括利用大貝殼製成的貝錛、貝珠、貝
墜、手鐲、臂環、削皮器、魚餌器等;另有骨器、石錛、石錘、石磨、石銼
以及用燧石及黑曜石製成的切割器。
blue dashed line for Eastern Oceania,
red for non-Oceania.
pink region is Papuan,
brown is Thai-Kadai
NAN前拉匹達 vs. AN南島拉匹達



考古遺址中,拉匹達文化人長年使用海岸資源,採貝、網魚,或是射
魚維生,有些遺址中卻出現海龜、鱷魚或是儒艮(dugongs )、不常見
捕食的海鳥、秧雞及鴿子。拉匹達文化分布的西區很少見到大鼠及其
他森林動物類。遺址中也發現植物殘留,農業可能是主要的生產方式
,卻少有豬、狗、雞的遺骨及其他根莖作物遺留。
在太平洋島嶼上新石器時代的拉匹達文化遺址中找不到稻米的證據,
這也許和在美拉尼西亞已經有另一種「前拉匹達文化」(pre-Lapita
)的新幾內亞原住民農業傳統有關。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或是7000
年前,在Papua新幾內亞本島已有養豬及種芋頭的技術,雖然豬骨只
出現於俾斯麥克岩蔭遺址的先拉匹達文化層中。(cf. 何傳坤:南島
語族祖先、擴散到大洋洲、攜帶的農業生計)
在後拉匹達文化的數百年間,島嶼太平洋居民的航海大突破,
3500BP出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外海小島。3200BP就到達遠大洋
洲的索羅門南部、萬納度,3100BP到達新喀里多尼亞,2950-2750到
達斐濟、東加和薩摩亞,以迄東太平洋的三大尖端:夏威夷、復活節
島、紐西蘭。
Human-Species Seascape


Express Train to Polynesia (ETP) 快車說或出台灣說:澳洲考古學家貝爾
伍德(Peter Bellwood)及語言學家白樂思(Blust)的說法,在距今
5000年前南島語族由台灣分7個階段向南、東、西擴散。由中國華南
地區進入台灣,先移進菲律賓,再繼續至馬來西亞、印尼,向西到達
馬達加斯加島,向東擴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
此「快車說」(express train model)推測在4000 BP,東南亞新石器
時代的航海者快速地自原鄉經由美拉尼西亞擴散至波里尼西亞
Bismarck Archipelago Indigenous Inhabitats (BAII) 俾斯麥群島起源說或本
土說:認為起源於東亞或是東南亞的動植物及物質文化要素,是由巴
布亞族主動由東亞或是東南亞採借而來,並且在當地加以改良。之後
巴布亞族及混雜其中的少數南島語族在殖民過程中遇到瓶頸效應(
BOTTLE NECK)現象,只有少數具備南島語族特徵的人存活下來,因
此在之後的兩千年間南島語族人口大增,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南島語族
分布現象
Human-Species Seascape



Slow Boat to the Bismarck (SSB)慢船說或出印尼說:考古學家泰勒爾
(John Terrell)提出的「慢舟模型」(Slow Boat Model)認為南島語
族經過巴布亞族的領土邊緣,只有少量互動,但是需要時間來累積殖
民所需之人口數量。因此是由A到B再到P,沿路停留,有極少數上船
下船的情形發生,但是到達P的絕大多數是南島語族。此說要求的停
留時間過長,不大符合考古證據的年代。
Voyaging Corridor (VC)航海廊道說:認為南島語族在發展出拉匹達
文化前長期受到巴布亞族的影響,特別是島嶼東南亞( Island
Southeast Asian)並以印尼為主。
Triple-I(TI) 三源論:認為南島語族在發展出拉匹達文化前長期受到
更廣大的巴布亞族人群影響,包括台灣在內的區域。殖民動植(作)
物是由大多數的南島語族在進入巴布亞族的領土之後採借巴布亞族的
當地資源加以整合,帶著由東亞、東南亞以及巴布亞的動植物,經過
刪選之後帶進遠大洋洲。由A到B到C再到P,沿路停留,然而混雜在
其中的巴布亞族人口仍是少數。P會有A和B,也會有A+B之類的東西
,端看當地需求而定。
生物多樣性中的社會考古學
原住民族動植物DNA為太平洋殖民路線提供研究線索
Part 1
Introduction to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utline
1.
2.
Introduction to Austronesian languages 南島語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

3.
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Sociolinguistics
構詞學 / 語法學/ 語義學 / 台灣南島語
Cognitive linguistic insights into Formosan languages



Number, Kinship
Space / Landscape
Metaphor : Space as Time
“Austronesian”南島語


Austronesian means ‘southern islands.’
It is formerly called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 南島語

: 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
With about 1,200 members,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 is among the world's largest
(making up about 20% of world’s languages).
 全球6000種語言,南島語1200種(20%)!

It is second in terms of its geographic sprea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地理跨幅
Apparent Relations 直觀上的相似性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排灣
宿霧
爪哇
馬拉加斯語 所羅門群島 夏威夷
A Language, A Worldview









4000 BC: Neolithic settlers introduced grain agriculture, pottery making, and
domesticated animals to the island from the adjacent mainland of China
3500 BC: northern Philippines
3500-2500 BC: throughout Indonesia
2000 BC: around the northern coast of New Guinea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with highly seaworthy outrigger canoes, dispersion evid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Lapita pottery).
In four centuries: The colonization of Melanesia as far east as Fiji
May have reached the atolls of Micronesia not long after the settlement of Fiji
and western Polynesia
After 1000 years: the settlement of central and eastern Polynesia
The past 1,500–1,700 years: Hawaii
the past millennium: New 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