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营管理概论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运营管理概论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Operations Management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王波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课程性质和目的

性质:专业必修课

目的: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的理论知识,
学会运用定量(尤其是运筹学方法)、定性分析
方法来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
上训练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
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管理经济学、
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基础
知识。
CHECK-IN
你对本课的期望?
其他你想说的话
想问的问题
课程要求
评分方法:
平时成绩(出勤、练习、课堂汇报)30% + 期末考试 70%
积极参与
保证出勤
完成作业
认真对待课堂汇报
广泛阅读
教材与参考书
 教材
李震、王波主编,运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9
月第二版
 参考书
季建华主编,运营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张群 ,运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陈荣秋、马士华 ,运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Richard B. Chase等,运营管理(原书第十一版), 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7年7月
第一章
运营管理概论
明确几个问题
 1、企业的三大职能是什么?
营销
 运营(生产运作)
 财务
营销

组织
运营
运营
财务
营销
财务
 2、“运营管理”概念的演变及其原因是什么?


生产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原因
 服务业的兴起
 系统论的发展
运营管理(OM)
生产管理--运营管理--运营管理
服务业
制造业
农业
美国就业百分比份额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7年劳动力就业百分比
国家
美国 日本
巴西 中国 印度
第一产业
0.6%
20%
43%
60%
第二产业
22.6% 27.8% 14%
25%
12%
第三产业
76.8% 67.7% 66%
32%
28%
产业类型
4.5%
—— 2008年《世界概况》
 国家统计局划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范围
(2003)


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
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
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发达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图:以美国为例
教育、卫生、食
品、旅馆业及其
他行业
26%
制造业
18%
采掘业
1%
建筑业
5%
商业批发
6%
州与地方政府
14%
交通与公用事业
5%
联邦政府
3%
零售业
16%
金融、保险业
6%
上表表明: 60%左右的人从事无形产品的生产;24%左右 从事
有形产品生产;17%左右的人在政府工作。
随着技术与社会进步, 第三产业人口就业还将增大。这是一个
发展趋势)
 系统论的发展

共性


“投入-变换-产出”过程
产出结果的特征
使用价值
 需要投入资源,变换得到其使用价值
 投入劳动,实现增值


生产管理的研究范围从制造业扩大到了非
制造业。这种扩大了的生产概念,即“投
入--产出”的概念,在西方管理学界被称
之为“operations”,即运营。
投入主要是人力、资金、物料、设备、技术、
能源、土地、信息
 产出主要是产品和服务

附属于生产过程的业务和服务过程分离
有形产品制造
提供无形产品的服务行业
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扩大
把有形产品的生产与无形产品的服
务都纳入生产的范畴
“运营”:包括制造与服务在内的广义生产概念
图1 生产与运作概念的发展
 3、为什么要学习运营管理?




运营管理活动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居核心地位:
世界上就业人员中有过半数的人从事运营管理活
动。
运营管理活动包括:顾客服务、质量保证、生产
计划与控制、进度安排、工作设计、库存管
理……
社会组织所有其他方面的活动都与OM活动相互联
系,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营销……
……
第一节
运营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一、几个概念
生产?
生产:形容以加工制造为
主,产出有形产品的制造
业的特征。
运作?
运作:形容以提供劳务为主,
产出无形产品的服务业的特
征。
运营(生产运作):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
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投入
人力、财力、物
质、土地、技术、
信息、商誉、专
利、政策等
转换
产出
制造产品
和提供劳
务
有形产品、
无形产品
运营系统: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投入
→转换→产出”功能的综合体。
1、一般模式
顾客的参与
输
入
转 换
反
馈
输 出
(1)输入的是生产要素:
人、财、物、信息
①前提条件
②实现目标的保证
③质量、数量、时间必须符合生产需要
④按一定比例结合成有机的体系
(2)转换过程也就是生产制造过程或服务过程
要求:采用最经济的形式进行。
(3)输出的是产品、服务与信息
品种、质量、数量、成本、交货期、服务
(4)反馈
信息明确,反馈迅速
运营管理:指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
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各种管
理活动的总称。


运营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
运营设施的地点选择、运营设施的布置、服务交
付的系统设计和工作的设计。
运营系统的运行,主要是指在现行的运营系统中
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用户的需求生产合格产
品和提供满意服务。运营系统的运行主要涉及生
产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
运营管理
运
营
管
理
概
述
运
营
系
统
设
计
运营
系统
的运
行与
控制
图:运营管理内容图
运
营
系
统
的
改
善
二、制造生产与服务运作的区别
制造业
服务业
 产品物质形态不同
 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
 顾客参与程度不同
 运营场所的集中性和规模不同
 在质量标准及度量方面不同
制造业
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
资本密集型
企业辐射范围大
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少
绩效相对易于度量
服务业
产品是无形的、不耐久的
劳动密集型
企业辐射范围小
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频繁
绩效难于度量
三、运营管理的地位
 首先,它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管理
中起保证作用,处于执行的地位。
 其次,运营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一切活动的
基础。

对生产活动管理不好,企业就很难按品种、质量、
数量、期限和价格向社会提供产品,满足用户要
求,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四、运营管理的作用
 生产与运营管理是一切企业(制造业、服务业)
的三个主要职能之一
 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面的花费在销售收入中所占
比例最高
 运营管理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生产率=产出/投入
 提高生产率就意味着改善生产过程

 运营管理的水平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 提供诱人的事业发展机会
 运营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也被广泛用于企业其他职
能领域
第二节
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制造管理阶段
 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
 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
动,机械力取代了人力,手工作坊制度转变
成工厂制度。
 代表国家:刚刚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
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
小瓦特等
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工厂制度刚出现时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
一书中,最早注意到了生产经济学。

劳动分工优点


技能或熟练程度得到发展;时间的节约;发明出机器工具
来。
《国富论》是生产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运营管理这门学科,从完全叙述的阶段,发展到
了具有一门应用科学特征的阶段。
 查尔斯·巴贝奇的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英
国人查尔斯·巴贝奇扩大了斯密的观察范围,
提出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和经济学方面带有
启发性的观点。
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1832年)
 劳动分工的其他优点

对技巧订出界限作为支付报酬依据的原则
 小瓦特科学生产管理的自觉实践:早在19世
纪初,英国一家工厂就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管
理的尝试。 1800年,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之
子小瓦特接管工厂,自觉地运用了一些早期
的科学管理措施。
 评价:这一阶段的生产管理,仍然深受小生
产方式的影响,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生产管
理理论和模式。生产管理的依据主要是个人
经验,没有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
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弟
的做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二、生产管理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 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
 主要代表事件: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福特
的流水线生产、梅奥的霍桑实验、运筹学在
生产布局与作业计划中的应用(管理科学运动)
等。

 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运
营管理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



(1)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和改进;
(2)建立在方法研究基础上的差别计件工资制;
(3)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
(4)设立计划部门,负责合同管理、方法研究与标
准化、进度安排、成本分析、业绩考核与工资发放以
及纪律检查等管理职能。
 福特的流水线生产

1913年,福特在其汽车工厂内安装了第一条汽车
流水线,揭开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序幕。他所创立
的“产品标准化原理”、“作业单纯化原理”,以及
“移动装配法原理”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均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1924—1932年,梅奥的霍桑实验
 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
性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 管理科学运动:19世纪20年代开始,以美国和
欧洲的学者为代表相继提出了各种数量模型,
促成了运筹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些数量模型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勤组织和武器系统设计提
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在工业生产组织中获
得了广泛应用。
三、运营管理阶段
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现在
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机械化、自动化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着不断进行技术
改造、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并相应地改变
工作方式的机遇和挑战,生产系统的选择、
设计和调整成为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进一
步扩大了生产管理的范围。

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被应用到服务业
 生产管理课程与运营战略理论的出现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同于在工业工程和运筹学领
域的研究,专家们开始专门研究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



1957年,爱德华·布曼(Edward Bowman)和罗伯特·法特
(Robert Fetter)的著作《生产与运作管理分析》出版。
1961年,埃尔伍德·布法(Elwood S. Buffa)的《现代生产管
理》一书面世。
这些专家注意到了生产系统所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及把生产作为
一个独立系统的重要性。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排队论、仿真和
线性规划在运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自此以后,运营管理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
196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尉克汉姆·斯金纳(Wickham
Skinner)首先提出制造战略问题
 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
 新生产方式的影响
 基于供应链的生产运营
表: 19世纪以来运作管理发展演进的重大事件
年份
概念和方法
发源国别
1917
科学管理原理、标准时间研究和工作研究
美国
1931
工业心理学
美国
1927-1933
流水装配线
美国
1934
作业计划图(甘特图)
美国
1940
库存控制中的经济批量模型
美国
1947
抽样检验和统计图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美国
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
美国
工作抽样分析
英国
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多种训练小组方法
英国
1970
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形解法
美国
1980
运筹学快速发展,如模拟技术、排队论、决策论、计算机
技术
美国和欧
洲
车间计划、库存控制、工厂布置、预测和项目管理、MRP
和MRPⅡ等
美国和欧
洲
JIT、TQC、工厂自动化(CIM、FMS、CAD、CAM、机
器人等)
美国、日本
和欧洲
TQM普及化、各国推行ISO9000、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
划(ERP),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
(LP)、电子商务、因特网、供应链管理
美国、日本
和欧洲
1950-1960
1990
第三节
现代运营管理的特征及其主要发展趋势
一、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 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反应能力低
 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 单一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 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二、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更新的内容

在生产方式上,从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精益生产


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
“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

拉动式生产。即企业的生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准时地组织
各环节的生产,一环拉动一环
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设计、计划编制、生产组织实施等
各个环节,都以零件为单位组织安排,它不仅在生产阶段内
部“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是以零件为单位,而且在各阶
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也是如此
运营管理手段,由手工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管理

建立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综合管理体制与模式,并进
一步朝着经营与生产一体化、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
方向发展 。

生产品种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转变为多品种、
小批量生产


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
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
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使生产工
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灵活转换成为可能。
在管理制度上,由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
转变为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
运营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
代运营管理要求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
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
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
理。
三、现代运营管理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全球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对
生产管理的影响?
 生产经营一体化
 生产与运作模式的主流发生转移——多品种
生产、快速响应与灵活应变
 人本管理与不断创新
 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 追求“绿色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