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危害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
課 程 大 綱
生物簡介
 生物性危害
 生物性危害分級
 傳播方式
 生物危害預防與控制

生物簡介
動物:
植物:
具運動性
不具運動性
無光合作用
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
運動性??
光合作用??
微生物
病毒 (VIRUS)
 細菌 (BACTERIA)
 真菌 (FUNGI)
 藻類 (ALGAE)
 原生動物 (PROTOZOA)

病毒
(Virus)
20-300 nm
(1 nm = 10-9 m)
 無完整細胞結構
 核酸 + 蛋白質外殼
 絕對寄生

流感
登革
熱
小兒麻痺
SARS
www.guardian.co.uk
Coronavirus
Avian influenza
Influenza A virus
(Lederberg J, 2001)
細菌(Bacteria)
細胞結構
 0.5-1 μ m ×
2-5 μ m
(1 μm = 10-6 m)
 獨立自主

細菌型態 – 球菌(coccus)
肺炎鏈球菌
MRSA
金黃色
細菌型態 – 桿菌與螺旋菌
乳酸桿菌
螺旋菌
Tuberculosis
誰是肺結核病人?
費雯麗
蕭邦
勞倫斯
林徽音
濟慈
魯迅
史達林
林黛玉
Reservoir
of
legionella
退伍軍人症

是由退伍軍人桿菌所引起的傳染病。退伍
軍人菌在自然界十分普遍,尤其在溫暖的
環境(25°至45°C,最適合的溫度為35°C
左右)。此症有兩種狀況:
較嚴重的感染,通常引致肺炎
 較輕微的呼吸道感染,不會引致肺炎


病症流行季節多在夏、秋兩季
退伍軍人症症狀

嚴重症狀:發高燒、發冷、乾咳或有痰。
部份患者會有肌肉痛、厭食、倦怠、頭痛
、腹痛及腹瀉等症狀。有可能引致肺炎。

輕微症狀:有發燒和肌肉痛,不會有肺炎
,通常在2至5日內不藥而癒。

嚴重症狀患者潛伏期約2至10日,輕微症狀
患者則更短,只有幾小時至2日。
退伍軍人桿菌
溫而不流動的水將提供其理想的生長環境
。該菌可在水溫20℃至50℃繁殖,而最理
想的生長溫度是32℃至40℃
 鐵銹、水垢和其他微生物也可促進其在水
中之生長。
 冷卻水塔、蒸氣冷凝器、冷卻器、增濕器
、霧機、蓮蓬頭、下水道、鍋爐產生的霧
氣,都含有此病菌,如吸入會引發此病。

真菌(Fungi)





似植物體
缺乏葉綠素
本身酵素分解有機物
包括:黴菌 (mold)
、酵母菌(yeast) 與
蕈/菇類
(mushrooms)
多細胞或單細胞結構
yeast
mold
細菌內毒素 (endotoxin)
革蘭氏陰性細菌所產生之有害物(多醣體的成分)
 存在於細胞壁中,為細胞結構的組成物
 細胞分解時釋放

(多醣體成分釋放至空氣中)
對熱穩定,無法以高溫滅菌法
將其破壞

真菌毒素 (mycotoxin)
由真菌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
 賦予一真菌超越其它真菌與細菌之競爭優勢
 具細胞毒性:

可破壞許多細胞結構,如:細胞膜
 干擾重要生命程序,如RNA與DNA的合成


致癌:黃麴毒素
節肢動物
疾病傳播方式:
叮咬或吸入排泄
物 (蟎)
 常以哺乳類動物
為宿主 (如:鼠)

蟎
高等植物
花粉熱
高等動物
實驗動物
 鼠兔貓狗猴等
 動物咬傷
 皮屑
 人畜共同傳染病
 節肢動物

生物性危害(Biohazards)
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
 可影響人類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適具潛在風險
 生物性危害:

感染
 過敏
 中毒
 心理恐慌

生物性危害

感染 (Infection):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長所
致 (如:流行性感冒、痲疹、肺結核TB)

過敏 (Allergy):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
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 (如:過
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
中毒 (Toxicity):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 (
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 所致(如
: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感染(Infection)



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
長所致
真菌、細菌、病毒、寄
生蟲等
足癬、肺結核、流行性
感冒
過敏(Allergy)


生物體以過敏原角
色經重覆暴露致使
人體免疫系統過度
反應所致
過敏性肺炎、氣喘
、過敏性鼻炎
Indoor allergen
Outdoor allergen
中毒(Toxicity)

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
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

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傳播方式
實驗室中:
 血液體液-傷口
 空氣-離心、氣懸、
攪拌、實驗動物噴
嚏
 動物咬傷與接觸
經血液體液傳染之物質特性
傷口 (含叮咬)、輸血、親密接觸行為
 暴露事件的可見性
 傳染源—人、動物
 如:HIV、B肝HBV

空氣傳染性物質特性
來自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 (如:咳嗽、
噴嚏或講話產生的生物氣膠)
 來自環境 (如:水、土壤)
 以結核桿菌、退伍軍人菌為例
 傳染範圍廣
 暴露無可見性

生物對不良環境的抗性

差異極大
結構:菌體與孢子
 環境:潮濕與陽光、痰液與飛沫


以SARS冠狀病毒為例
心理的恐慌
 SARS
 Bird
flu
 TB
 AIDS
 Dengue
 腸病毒
擔心與恐慌
有不好的病菌
 可能傳染到我
 結果會很嚴重

健康風險
危害的存在
 暴露的可能性
 暴露的程度
 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力

真的會發生健康影響嗎?
危害 (Hazards) 的存在
 接觸暴露劑量 (Dose)

強度與時間
 防護具與防護設備


暴露風險
危害存在
 接觸暴露


健康風險
暴露風險
 疾病嚴重程度 (健康風險)
 個人體質差異

生物的分級
生物危害分級

考量因素


其他


環境與社會衝擊、政治考量
現有分類


人體健康危害、傳播能力、控制措施、治療
方法
美國、歐盟、世界衛生組織、其他國家(加拿
大、澳洲)
等級低 危害低
生物危害分級


國科會「基因重組實驗手則」附表二,
2004
生物種類



變性蛋白(Prions) 、病毒、立克次體、披
衣菌、細菌、真菌、寄生蟲
致病嚴重度、治療性、預防性
Risk Group (RG) 1-4
生物危害分級(NSC)

RG1:與健康成人之疾病無關


如:Escherichia coli-K12
RG2:對人類很少引致嚴重疾病,且
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如:細菌、披衣菌、真菌、寄生蟲、病毒
細菌如:Legionella spp.
Neisseria gonorrhoeae
病毒如:Hepatitis A-E viruses, Mumps virus
Coxsackie viruses type A&B

生物危害分級(NSC)(續)

RG3:對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
可
能有預防及治療之方法,如:

變性蛋白(Prions) :Transmissible spongioform
encephalopathies(TME)
細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病毒:Hantaviruses, HIV type 1&2、SARS-CoV
 立克次體、真菌:Coccidioides immitis、Histoplasma

capsulatum
生物危害分級(NSC)(續)

RG4:對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
病,但通常無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
如病毒:Ebola virus
Marburg virus
Equine morbillivirus
生物危害預防與控制
生物危害管理方法

實驗室操作程序
10% 硬體設計與設備

安全設備:操作櫃、
密閉式容器、個人防
護具
90% 操作

實驗室設計
實驗室安全
實驗室操作程序
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所有生物等
級
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
第二級至第四級
 高等級涵蓋低等級


人員訓練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 實驗進行中的門禁管制
實驗進行中
避免污染實驗產品
 非該實驗室人員的暴露
 避免生物物質外洩
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洗手


接觸具感染性物質
、脫掉手套後、離
開實驗室前
使用具殺菌效果之
洗手乳液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
禁止飲食、抽煙、處
理隱形眼鏡、化妝

可以喝水嗎?

一般常識卻最易違反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
消毒工作檯面
 每天至少一次
 發生生物物質洩漏或噴濺後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禁
止
以
口
吸
取
液
體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減少噴濺及氣霧的產生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耐用、防漏密閉、可滅菌之容器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高溫高壓滅菌處理所有培養物、儲存
物及其他具感染廢棄物
15 pounds
121 C
30 min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
以防穿刺、防洩
漏、可密封的容
器運送尖銳物品
與檢體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二級)






嚴格門禁:特殊訓練人
員進出
標示:警告標誌、負責
人姓名電話、進出特殊
要求
工作人員免疫接種與定
期檢驗
特殊危險物安全手則
定期訓練、意外通報
無關動物管制

小心操作尖銳物品


不脫針、不折斷針頭、
不回套、單手回套、防
穿刺洩漏的收集筒
不徒手處理破碎玻璃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三級)

隨時關閉實驗室門

確認工作人員熟悉標
準操作程序與相關設
施

須在生物安全操作櫃
中處理感染性物質,
並宜使用抗污紙墊

所有可能遭感染物
品(含:實驗衣)均
須經消毒後才丟棄
、使用或送洗

不可有與工作無關
之動植物存在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級)


特殊門禁:上鎖、多
人管制、進出時間、
登記、緊急應變措施
必須經由更衣室(更換
所有衣物、手套、鞋)
及淋浴室才得進出實
驗區域、緊急應變措
施

物品運送:雙門設備(
如:高溫高壓消毒器)

自實驗室或生物安全
操作櫃中移出具活性
第四級物質時:放入
兩層密閉防破裂容器
中再經消毒處理 (如:
消毒槽浸泡)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級)


除須保持活性生物外
,其他物質移出前均
須高溫高壓滅菌或消
毒
不得有不相關的動植
物與衣物

完善通報系統:意
外、相關疾病與醫
療處理、檢疫、隔
離等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

避免暴露於處理微生物過程
中所產生的噴濺或氣懸物質
 物理性阻隔
 金屬或玻璃板
 固定式手套
空氣阻隔
 空氣過濾系統
 紫外線滅菌燈
依是否具人員保護、產品保
護以及完全隔離等分為I、II、
III級

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

I 級:
未過濾向內氣流
(75ft/min)
 人員保護
 手套或無手套設計
 操作物未受保護
 離心器等之置放
 多被 II 級取代
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

II 級:
過濾內向氣流
(75ft/min)
 人員與操作物保護

安全設備:生物安全操作櫃

III級:






完全氣密式
內在負壓
手套操作
高效率濾材雙
層過濾排出物
人員、外界環
境與操作物的
最高保護
生物安全等級
第三、四級
其他安全設備

密閉式容器

安全離心器 (防止離
心時氣霧的外洩)

個人防護設備

實驗衣物、安全眼
鏡、呼吸防護具、
手套、面具、鞋
安全設備(第一級)

無須特殊防護設備

建議穿著實驗衣,以免污染外出服

皮膚受傷或出疹時,須戴手套

預期噴濺時,使用安全眼鏡或面罩
安全設備(第二級)


穿著實驗衣,不可穿至其
他非實驗區域,工作單位
清洗或丟棄

II 級生物安全操作櫃
使用情形:

接觸感染源時須戴手套,
建議穿戴雙層手套,且不
得穿離實驗室


操作櫃外有噴濺可能時,
須保護臉部
可能產生氣霧或噴濺
的操作步驟,如:離
心、研磨、攪拌、劇
烈搖盪或混合、超音
波震盪、開啟內外壓
差大之感染源容器
使用高濃度或大量感
染源
安全設備(第三級)

必須使用手套,並
穿著實驗衣 (同第
二級要求)

使用 II 或 III 級生
物安全操作櫃

在操作櫃外作業時,
務必使用個人防護設
備 (如:特殊防護衣
物、呼吸防護具、手
套、面具) 與物理性
防護設備 (如:安全
離心器)
安全設備(第四級)

所有活動必須在:



III級生物安全操作櫃
II級生物安全操作櫃
,並穿戴連身式具支
持生命系統通風設備
之正壓工作服
例外,如:


設施內已完全消毒
未使用第四級生物
※更衣室內更換實驗衣物,離開更衣室前除去個人防護設備
結語
多大的風險 -- 多大的防護
 未知的風險 -- 保守謹慎的態度


對病原菌特性、傳播途徑、致病機轉
、診斷與治療的知識與經驗累積 – 改
變風險的程度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