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

慈幼會在中華
1
慈幼會在中華
初期發展
2
慈幼會在中華 — 初期發展




早於1845年,鮑思高神父已經對中國很感興趣。
在他的遺囑裡,他特別提及北京,並希望將當地
「貧苦無告的青少年」交托給慈幼會士。
首批6位由雷鳴道神父為首的慈幼會士於1906年2月
13日抵達澳門。
他們籌辦無原罪工藝學校,
給予裁縫、皮鞋和印刷的培訓。
3
慈幼會在中華—初期發展
1910年會士被迫離開澳門。
1912年會士返回澳門,開辦
學校。無原罪工藝學校日後
成為慈幼會中華會省和整個
東亞區的母院。
 自1911-1928年,會士在香山的傳教區工作並
在石歧建立會院。在這期間,教友人數由50
名增加至1697名。

4
慈幼會在中華 — 初期發展
1917年,會士們得到獨立傳教區—嶺南道,
但他們雖與其他傳教士一起工作。
 1920年該區升格為韶州代牧區。
 1921年雷明道神父擢升為主教。慈幼會士可
以獨立自主地在傳教區工作。
 20多名會士分別在四個山區,韶州河西的孤
兒院及勵群鮑思高學校服務。

5
6
慈幼會在中華 — 初期發展
1923年,母佑會修女來到傳教區與會士一起
工作。
 1930年,雷主教和高惠黎神父
為保護3位女青年,被土匪殺害。
 另外3名會士也在抗戰期間遭殺害。
 傳教區的教友數目,由1917年2497人增加到
1939年5450人。

7
慈幼會在中華 — 初期發展
聖召的種子亦在傳教區開花。在上述期間,
有3位年輕人升為神父。
 1928年,雷主教籌劃創立本
地的女修會。耿其光主教繼
承雷主教遺願,1932年,顯
主女修會正式成立。
 1938年,首批3名顯主會修女發願。

8
慈幼會在中華 — 初期發展




1923年,中華傳教區升格為準會省。「撒肋爵會」
的中文稱號正式改為「慈幼會」。
1926年,中華傳教區再升格為會省。耿其光神父為
第一任省會長。
1924年底,慈幼會接辦上海南市的新普育堂。
1927年,大部份會士離開上海,到東帝汶開辦一所
職業學校,並在香港接辦聖類斯工藝院。
9
慈幼會在中華
教育
10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1924年,認定在中國辦學是「作為傳教最適
宜的工具之一」。慈幼會繼續在國內及港澳
各地成立新會院,牧民模式以寄宿學校為主,
同時配合職業的培訓。
學校計有:
11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上海
上海
香港
昆明
上海
澳門
澳門
香港
徐州
澳門
北平
斯高學校
興華農藝學校
香港仔兒童工藝院
上智學校
本堂及學校
鮑思高中學
粵華中學
筲箕灣孤兒院
聖若瑟貧兒教養院
路環聖家農場
母佑育幼院
12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在戰時及戰後,慈幼會給人的印象漸漸改變為為青年辦教育。
澳門無原罪工藝學校改為
香港聖類斯工藝院改為
箕灣孤兒院改為
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改為
慈幼學校
澳門粵華中學
聖類斯中學
慈幼學校
香港仔工藝學校
九龍鄧鏡波學校
上海斯高學校
昆明上智學校
13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於60年代開始,中華會省繼續發展教育事業。
香港:
聖安多尼學校
鄧鏡波書院
聖鮑思高學校(慈雲山)
伍少梅工業學校
鮑思高學校(牛頭角)
14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慈幼葉漢小學
伍少梅工業學校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15
慈幼會在中華 — 教育
澳門:
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鮑思高粵華小學
臺灣:
慈幼中學
16
慈幼會在中華
神職培育
17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備修生
1923年,4名來自澳門的「拉丁生」在韶州河
西小修院接受培育;
 1928年,在上海設備修院;
 約於1946年,在北平設備修院;
 1930年,在香港設備修院,1957年遷往香港
筲箕灣慈幼會修院。

18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備修生
備修生人數常有50人之多,備修院於1972年
改名為維豪備修院。
 80年代至現在,備修生人數大減,備修院於
2004年改名為維豪中心並遷往香港協青社大
樓。

19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初學及神哲學生



1924年初,初學院在韶州河西成立,有8名外籍及3
名國籍修士。同年年尾,再有8名外籍修士接受培育。
1925年,哲學院在河西成立。因粵北的政局嚴峻,
初學及哲學生於同年8月遷往澳門。
1927年,神學院亦在河西成立,同年9月亦遷往澳門。
20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初學及神哲學生
 神學院於1930年遷往慈幼會修院;哲學生及
初學生亦分別於1931年及1933年遷往慈幼會
修院。
 1940年,初學生、哲學生及神學生遷往上海
南市。
21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初學及神哲學生




共產黨於1949年統治中國後,慈幼會在大陸的教育
及福傳工作停頓。
遠東哲學院於1957年在香港長州成立,培育來自中
國、菲律賓、越南、歐洲及美洲的哲學生;
神學修士和部份輔理修士則被派往歐洲攻讀神學。
初學院再於1964年在慈幼會修院成立,於1965年亦
遷往長州。
22
慈幼會在中華 — 神職培育
初學及神哲學生



1972年,哲學院及初學院,及神學生遷回慈幼會修
院。
時代變遷及修生人數減少,自80年代初,神、哲學
生都在香港教區聖神修院內接受培育。
自1997年初,初學院遷往臺灣屏東,又自2002年起,
初學生需前往菲律賓宿霧接受培育。
23
慈幼會在中華
會省本地化
24
慈幼會在中華
會省本地化
陳基慈神父於1952年任命北平的方廷忠神父
為會省首位國籍院長。
 蕭希哲神父任期結束時,會省內一半的院長
已由國籍會士擔任。
 1968年馬耀漢神父成為第一位國籍省會長。
 林仲偉神父於2006年成為第13任省會長。

25
慈幼會在中華
近年發展方向
26
慈幼會在中華
近年發展方向
 2001年,會省領導層年輕化已完成。
 2004年著手成立「發展工作室」,以支援及
統籌會省內全面的重整計劃,集中於為中國
的貧苦青年服務,特別關懷港、澳、台三地
慈幼會學校內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和提昇
慈幼會士團體之質素。
27
慈幼會在中華
出版
青年中心
其他青年服務及設施
新堂區會院及牧民區
祈禱及靜修場所
28
慈幼會在中華
出版
慈幼印書館在大戰期間於澳門及上海成立。
 1949年後,慈幼印書館的工作,由
香港的李嘉堂紀念出版社,
臺北的慈幼出版社繼承;
良友之聲出版社
接辦《明我》。

29
慈幼會在中華
青年中心
長州賽馬會鮑思高青年中心
聖類斯中學青年中心
香港慈幼學校青年中心
伍少梅中學青年中心
30
慈幼會在中華
其他青年服務及設施
臺灣
香港
澳門
香港
澳門
屏東潮州少年城
長州鮑思高青年營
祐漢中心
協青社
鮑思高青年村
31
慈幼會在中華
堂區會院及牧民區
香港:
聖安多尼堂落成
設立聖安多尼會院
中華會省辦事處落成啟用
管理九龍大角咀中華聖母堂區
聖母進教之佑堂成為堂區
臺灣:
臺南開展牧民工作
屏東開展牧民工作
臺北成立會院
成立聖若望鮑思高堂區
32
慈幼會在中華
祈禱及靜修場所
 1972年培育院遷往筲箕灣,改建為慈幼靜修
院。
 1991年開設少懷之家,為照顧年長的會士及
為會省祈禱的地方。
33
慈幼會在中華(總結)
鮑聖的中國夢自1906年第一批慈幼會士踏足中國大地開始發
芽。會士先以澳門為基地,在香山、韶州傳教。慈幼會以辦
學教導青年為主力,其後擴展到上海、昆明、北平等地。
 為培育神職人員,差不多在會士每到之處設備修院,在韶州、
上海、澳門、香港都在不同的年代設初學院、哲學及神學院。
 大陸赤化後,慈幼會中華會省的工作轉往澳門、香港及臺灣,
除了教育事業外,亦致力辦出版,及多種青年服務的設施等。
中華會省的發展已有100年,可惜慈幼會的事業現只限於澳港
臺三地。我們祈求天父、進教之佑聖母,使鮑聖的中國夢早
日在中華大地自由開花結果。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