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动态电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6. 动态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6章
动态电路
1.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加深对动态电路的理解,掌握一阶电路
动态响应的实验方法,初步掌握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
验研究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实训内容
1)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的实验研究(基本技能性实训)。
2)一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基本技能性实训)。
3)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设计性实训)。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1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的实验研究
6.1.1 实训目的
1)加深对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的理解。
2)熟悉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动态响应的特性。
3)掌握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的实验研究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1.2 实训原理
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是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一种应用。
在一定条件下,RC电路既可以构成微分电路,也可以构成积
分电路。
将RC电路的电阻端作为输出端,在电路参数满足T >>τ
时,便构成了微分电路,如图6-1所示。由于τ值远小于脉
宽T值,电容的充放电时间极短,所以电阻两端输出电压为
正负尖峰波形,如图6-2所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微分电路波形
图6-1 微分电路
图6-2 微分电路输入、输出波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积分电路波形
将RC电路的电容端作为输出端,在电路参数满足τ>>T
时,便构成了积分电路,如图6-3和图6-4所示。
图6-3 积分电路
图6-4 积分电路输入、输出波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1.4 实训内容与步骤
1.微分电路实验
RC 串 联 微 分 电 路 如 图 6 - 5 所 示 。 电 路 参 数 : R=
1KΩ/3W,C1=0.1μF,C2=0.01μF,信号发生器= 5V/
方波。
电阻R两端电压作为输出端,信号发生器分别输出
100HZ、1KHZ、5KHZ、10KHZ和20KHZ等方波信号,用示波器
观察输入和输出电压波形,并将测试数据填入表6-2中。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微分实验电路
图6-5
微分实验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积分电路实验
RC串联积分实验电路如图6-6所示。电路参数与操
作步骤同微分电路。电容C两端作为输出端,调节信号发
生器分别输出100HZ、1KHZ、5KHZ、10KHZ和20KHZ等方波
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入和输出电压的波形,并将测试
数据填入表6-3中。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积分实验电路
图6-6
积分实验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1.6
注意事项
1)用示波器观察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方波,防止失真。
2)示波器的探头与电路连接时,接地点不能接错,否则
信号将被短路。
3)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电路的地端应连接在一起,即
共地,以防止干扰。
4)用示波器观察UC和IC波形时,由于信号幅值相差较大,
要缓慢调节Y轴的灵敏度,使波形清晰可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6-1 实训项目完
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2
一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
6.2.1 实训目的
1)加深对一阶电路动态响应的理解。
2)熟悉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特性。
3)掌握一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2.2 实训原理
1. 零状态响应
储能元件的初始值为零,仅由激励引起的响应叫做零
状态响应,如图6-7所示。这是一个RC串联电路,电容C的
初始值为零,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在t=0时刻,开关S由2
转到1时,电源Us经R向C充电。
图6-7
一阶RC电路动态响应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零输入响应
当电路中激励为零,仅由储能元件的初始状态引起的
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在图6-7所示电路中,开关S置1时,
电路已达稳态。在t=0时刻,将开关S由1转到2,电容C经
电阻R放电。
图6-7
一阶RC电路动态响应原理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 全响应
由电路的非零初始状态和外加输入共同激励下,产生
的响应为全响应,如图6-8所示。在t=0时刻,将开关S闭
合,此时,电路的响应就是全响应。
图6-8
一阶RC全响应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2.4 实训内容与步骤
1. 零状态响应实验
电路如图6-10所示。电路参数:直流电源Us=10V,R1=
2KΩ,R2=300Ω,电解电容C=1000μF,S为转换开关。
图6-10 一阶RC电路动态响应实验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操作步骤
1)转换开关S首先置于2位,电容充分放电,使电容的
初始储能为零。
2)在t=0时刻,开关由2转到1,电源Us经R向C充电,
电压表显示Uc开始增加,电容逐渐充电到10V,用秒表记
录时间,按照表6-5所列出Uc定值,逐点求出时间τ,并
将测试数据填入表6-5中。
3)此时,电路的响应为零状态响应,用双踪示波器观
察分析波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零输入响应实验
实验电路如图6-10所示,电路参数不变。
图6-10 一阶RC电路动态响应实验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操作步骤
1)开关S首先置于1位,使电容充分充电,C达到稳态,
电压表显示Uc=10V。
2)在t=0时刻,开关由1转到2,电容C向R放电,电压
表显示Uc开始下降,用秒表记录时间,按照表6-6所列出
Uc定值,逐点求出时间τ,并将测试数据填入表6-6中。
3)此时,电路的响应为零输入响应,用双踪示波器观
察分析波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2.6
注意事项
1)连接电解电容器时,要注意正负极性。如果极性接
反了,漏电流会大量增加,甚至会损坏电容器。
2)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时,要根据被测信号幅值不同,
调节幅值开关的灵敏度,使波形清晰可测。
3)示波器的探头与实验电路连接时,接地点不能接错,
否则信号将被短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6-2 实训项目完
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3
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
(设计性实
训)
6.3.1 实训目的
1)加深对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的理解。
2)了解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的实验研究方法。
3)初步掌握设计性实训的思路和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3.2 实训原理
1)RLC串联电路,无论是零输入响应,或是零状态响
应,二阶电路动态过程的性质,
完全由特征方程
LCP  RCP  1  0
2
的特征根
R
R 2
1 2
2
2
P1,2  
 ( )-( )  δ δ-ω
0
2L
2L
LC
来决定的。
式中
  R / 2L,ω0  1 LC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L
C
1)如果R>2
,则P1,2为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过阻尼非震荡过程;
2)如果R=2 L ,则P1,2为两个相等的负实根,电
C
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临界阻尼过程;
3)如果R<2 L ,则P1,2为一对共轭复数,电路过
C
渡过程的性质为欠阻尼振荡过程。
改变电路参数R、L或C,均可使电路发生上述三种不
同性质的过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电路发生振荡时,其振荡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况:
1)衰减振荡: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振荡幅度按指数
规律逐渐减小,最后衰减到零;
2)等幅振荡: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振荡幅度保持不
变,相当于电路中电阻为零,振荡过程不消耗能量;
3)增幅振荡:此时电压或电流的振荡幅度按指数规
律逐渐增加,相当于电路中存在负值电阻,振荡过程中
逐渐得到能量补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3.4 实训内容与步骤
RLC 串 联 二 阶 电 路 如 图 6 - 1 1 所 示 。 电 路 参 数 : L=
100mH,电位器R=4.7KΩ,C=0.1~1μF,信号发生器输
出电压=2V/50~100HZ/方波。
L为电感线圈,C为可变电容,R为可变电阻。改变电
容或电阻的参数可获得各种响应状态。信号发生器接地端
与示波器的接地端并联接地。
振荡电路中电流I,在电阻R上产生电压作为取样信号
电压加到示波器的Y输入端,即能观察到测量值的波形与
数值。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实验电路
图6-11
RLC串联的二阶电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操作步骤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方波输出频率为50~100HZ,输出电
压2V固定不变,L为电感线圈,C选用0.2μf电容,R为可变
电阻4.7KΩ,在0~500Ω~2KΩ范围可调。用示波器观察分
析R<2
L/C
L / C、R=2
以及 R>2
L / C 条件下的响应特性。
测定RLC电路非振荡临界响应时,必须仔细观察振荡
电流是否经过最大值后逐渐衰减至零,如果电流衰减中,
有变向至负值,再衰减为零,则说明还是振荡状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3.6
注意事项
1)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方波信号容易失真,要用示波器
观察波形,防止失真。
2)使用信号发生器时,要缓慢、准确地调好频率。
3)示波器的探头与电路连接时,接地点不能接错,否
则信号将被短路。
4)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实验电路的地端应连在一起,
即共地,以防止干扰。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3.7
设计报告要求
主要内容:
1)实训目的、基本原理和实训设计方案。
2)电路图、所需仪表、元器件和电路参数。
3)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4)数据测量与分析。
5)设计总结。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6-3 实训项目完
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