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概論—第二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國防科技概論—第二章

第二章 海洋科技與國防
海軍戰略是隨海戰史的發展而發
展的,古代海軍作戰行動,多為
陸上作戰的從屬,尚未形成“海
軍戰略”這一概念。隨著海上戰
爭和海軍的發展,海上作戰行動
逐漸伸向遠洋,從而脫離了對陸
上戰場的從屬地位。
第一節海權之重要性
一、海權理論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艾
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1840─1914)美國海洋歷史學
家、美國海軍少將,近代海權
論的創立者。他認為海軍戰略
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
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
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
科學技術、國際形勢以及可能
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
二、海權的基本要素:
(一)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
居中央位置的島嶼,
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
上,有良好的港口和
海軍基地。
(二)地形:
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
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
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
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
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
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
身海洋
(三)國土之大小:
馬氏認為國土的大
小必須與人口、資源
及其他權力因素相配
合。一個國家人口的
總數與海岸線總長度
的比例,具極大重要
性。否則廣大的領土
可能反而成為弱點。
(四)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和素質對
海權均為重要基礎,海
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
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
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
的人數更應站相當高度
的比例。
(五)國民性:
國民對海上貿易的意願
及航海生產能力的心理因素
亦極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尋
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自然
蓬勃。
(六)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須明智而
堅毅,始能對海權作
長期發展。英國的成
功主因即在此。
第二節
海洋科技與國家安全之關係
1拿破崙時代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1798年征埃
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
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來證明發展海權強大掌握制海
權,可確保國家安全。
2.海權的發展屬外線作戰,以攻擊為主要任務,陸權則以防
禦為主;有優勢之海軍,優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與敵
人抗衡,發揮海權之力量
3.島嶼如獲有優勢的空權與海權,則可發揮其控制陸權之戰
略據點價值。
4.台灣中華民國,在四面環海資源有限,本島戰略縱深不足,
戰時當以臺海週圍之海域為決戰戰略縱深,自然平時海、空
交通運輸安全之確保,即是我國的生命線。
台灣諸島群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之中央位置,
是控制中共向海洋發展必經要衝,為了維護
中華民國的永續生存發展,或是抵制中國的
威脅,以維護海、空航道安全,臺灣均不得
不致力於發展制陸空海權實力。
第三節
臺灣海洋戰略環境趨勢
一、台灣地理位置分析
台灣位處太平洋及亞洲
大陸交接海域的鏈形島
嶼上,地處中國大陸東
南沿海,形成中共海洋
戰略所稱第一島鏈
二.台灣地緣戰略分析
台灣位居東北亞與東南亞接點
,就地緣戰略來看台灣是太平洋
「第一島鏈」上最重要的一環,
扼控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海運航
道,對中共發展海洋戰略而言,
具有限制或確保其海軍兵力通過
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的效能;在
中共積極氣圖突破「第一島鏈」
,跨入「第二島鏈」的關鍵位置
上,中共若是不能突破「第一島
鏈」,就難以順利進入大洋。
三、經濟上價值
台灣海峽為亞太重要
航道,直接影響日、
韓等國之海上航路運
作,對於中國大陸來
說, 南、北重要商
港之重要外貿航線中
,就有3條必須經過
台灣海峽,對其經濟
發展之深遠影響
第四節
兩岸海軍兵力結構及海洋戰略威脅
(一)中共海軍
人民解放軍海軍目前兵員近廿六萬,驅逐艦
和巡防艦有五十艘以上,柴電動力潛艦近六
十艘,另有六艘「漢級」和「夏級」潛艦,
登陸艦則近五十艘。這支武力還有數百艘小
型輔助巡邏艦艇;海航部隊兵員五百餘人,
直升機則有近卅架。
現代級驅逐艦
艦長:155.6 M
艦寬:17.3 M
排水量:7,625噸
航速:36節
船員:350名
主要武裝:
SA-N-7 對空飛彈
SS-N-22 白蛉反艦飛彈
RBU 1000型6管
反潛火箭
53型魚雷
AK-130雙管130 MM艦砲
反潛直升機
中共旅大級驅逐艦
雙管130 MM主砲
雙管37 MM及25 MM砲
多管火箭發射器
海鷹飛彈
中共江滬級巡防艦
雙聯裝海鷹飛彈
100MM 砲
37MM 砲
反潛火箭發射器
深水炸彈發射器
水雷敷設軌二座
基洛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排水量:
2,350噸(水面)
3,000噸(水下)
艦長:73.8M,艦寬:9.9M
航速:
11節(水面)
18節(水下)
續航力:
400海浬/3節(水下)
7,500海浬/7節(通氣管狀態)
下潛深度:300米
魚雷:T3T-71型線導魚雷
水雷:24枚
(二)臺灣海軍
臺灣海軍約有6萬8000名人員,擁有
約40艘主要海上戰鬥艦艇。除此之
外還有4艘潛水艇,約100艘巡邏船、
30艘水雷戰艦、以及25艘兩棲艦艇。
二、中共海上作戰能力
(一)、水面作戰:
完成外購「現代級」飛彈
驅逐艦,自製大型作戰艦、
大型綜合登陸艦及新型飛
彈快艇,未來將持續加強
適應資訊化條件下作戰所
需之海上機動兵力整建,
提升近海整體作戰及遠洋
作戰能力,以達成拒止外
軍自海上介入戰區之目標。
(二)、潛艦:
中共近年加速研製新型
核子動力潛艦及傳統動
力潛艦,並自俄羅斯採
購K級潛艦,大幅提升其
水下作戰能力,具備局
部封鎖本島海上交通線
及阻滯我海上截擊兵力
之能力。
(三)、航空母艦
中共近期積極展開
航母研製工程,顯
示其發展遠洋制海
戰力之意圖與決心。
三、中共海洋戰略:
中共確定今後主要作戰方向為:「第一是東南沿
海,第二是南海,第三是中印邊境」,以「東出
太平洋,南向南海」為國家海洋策略之基本面,
其東出太平洋必先控制台灣,瓦解環西太平洋島
鏈圍堵態勢,使台灣成為中共太平洋戰略前哨;
西出印度洋必須掌握南中國海,而台灣在南沙的
太平島更成為其南中國海前進部署最具戰略優勢
的據點。
四、 台灣海洋戰略
我國國防地略處於類似航母的島嶼空間,戰略屏衛部署基
本上類似一個航母戰鬥群;基本上,僅就「軍事」著眼,
一艘不沉但卻距近大陸不能移動的航母,守勢作戰理念者
在「不將戰爭帶入本土」,則整體安全策略方向即應朝向
航母影響的「海洋戰略經營」觀念。將制海(海洋)戰力,
結合台(基地)能量,積極擴展海域戰略縱深,來落實
「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作戰指導。
第五節
我國海洋科技之發展
一、海洋與台灣之關係
台灣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為海洋所環繞,為了國家的永續
生存,我們當然更要重視海權的發展,將台灣建設成為一
個海權國家。台灣發展海權的戰略除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
上軍事力量外,國家海洋政策的規劃更是相當重要的,那
是主導國家面向海洋、經營海洋、開發海洋、運用海洋、
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徑。海洋孕育著台灣,也護衛著台灣,
使得海島的子民生生不息,無論對外經貿活動、國民漁業
生計、海洋資源供應、以及國家安全的確保,台灣始終與
海洋脫離不了關係。
二、台灣海洋科技
我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聲新技術的採用和新型水聲裝
備的研制和提高。在遠程目標探測技術方面,將進行海底
地形探測和海洋聲場建模,以期建立可供快速預報的半經
驗模型。在水聲新技術方面,將重點研究合成孔徑技術。
魚、水雷目標的探測和識別技術正向智能方向發展。包括
磁力異常探測技術等在內的非聲探測技術的發展將用於反
潛戰。
海洋遙感遙測技術除使用已有軍用極地氣象衛星和
海洋衛星以外,將聯合建立以衛星遙感為主的全球
觀測系統。在航空遙測方面,將進一步研制和裝備
先進的探測儀表,如海洋水色儀、合成孔徑雷達、
雷達溫度計、微波散射計和光學傳感器等。今后將
利用海洋監視衛星上的被動式雷達和紅外遙感器,
對艦艇和其它海上目標進行跟蹤,並監視雷達和通
信信號,為制定戰略、戰術和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為確定攻擊目標提供准確數據
海洋監偵衛星
一、紅外線及合成孔徑雷
達成像
二、可探測艦艇、潛艦、
水深及淺水地形
三、目前部署4組共16枚
美國『白雲』海洋監偵衛星
為加強對空、海岸的防禦能力,國軍透過外
購、技術引進和自行研製等各種途徑積極發
展制導武器,至今已裝備了16種20餘個型號
的飛彈,實現了防空、反艦和反裝甲武器的
飛彈化,並不斷陸續引進和研製的一批新型
飛彈,已基本建成了以本島為中心,由飛機、
地空飛彈和高炮組成的聯合防空體系。
三、我國海上武器科技之發展
海軍是我國海上實施
防禦戰略的重要力量
之一,因為台灣四面
環海,對台灣島的全
面軍事佔領,主要靠
渡海攻堅,遠端轟炸
、空降作戰涌起到決
定性作用
台灣現有4艘潛艇
,水面作戰艦艇主
要有護衛艦、驅逐
艦、掃雷艦、登陸
艦、導彈快艇、補
給運輸艦等。其中
護衛艦最多,共50
多艘
艦用武器主要有S-70CM1反潛直
升機、S-70海上救援直升機、
500MD“防禦者”輕型反潛直升機、
“標準”Ⅰ型艦空導彈、“海上
小桷樹”艦空導彈、“雄風”Ⅰ
型艦艦導彈、“雄風”Ⅱ型反艦
導彈、“魚叉”反潛導彈、“阿
斯洛克”反潛導彈、SUT魚雷、
MK46魚雷、MK44魚雷、MK10多管
反潛火箭炮、MK54深水炸彈、
WSM-110水雷、WSM-210水雷、
MK6水雷、MK38火炮、MK30艦炮、
“奧托”76毫米/62緊湊型艦炮、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