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 植物病原细菌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


概 述
一、定义:
原核生物–––指由细胞膜和细胞
壁(或只有细胞膜)所包围的细
胞质组成的单细胞微生物。
二、主要类群



原核生物包括的成员有:细菌、放线菌、菌原
体。
绝大多数的原核生物是腐生的或自养性的,它
们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场所,从高山到海
洋,从赤道到两极,从植物到动物体内外,都
可发现有细菌存在。
能够侵染植物引起发病的原核生物称为植物病
原原核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和菌原体两大类群,
分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统称
为真细菌。
菌原体
放线菌
三、原核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一)繁殖

以裂殖的方式繁殖。

杆状细菌的分裂过程:

菌体伸长→细胞膜自菌体中部向内延伸→
形成新的细胞壁→母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
个子细胞。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组也同
步分裂,然后均匀地分散在两个子细
胞中,从而保证亲代的各种性状能稳
定地遗传到子代去。
细菌繁殖很快,大肠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每
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在其它条件适合时,温度对细菌生长和繁殖
的影响很大。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生长适温为26~30℃
左右,少数在高温或低温下生长较好,如茄青枯
菌的生长适温为35℃,马铃暮环腐病菌的生长适
温为20~23℃。
三、原核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二)遗传

遗传物质是细胞质内的DNA,主要在核区内。

在细胞中还有单独的遗传物质,如质粒。

核质和质粒共同构成了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
库——基因组。
三、原核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三)变异


经常发生变异。
原核生物常常发生变异,但原因不
十分清楚,一般有两种性质的变异。
(1) 突变:

突变——指基因内部变异或基因间变异,
即遗传物质DNA上碱基发生的变化。

细菌的突变率很低,通常为十万分
之一,但细菌繁殖快,繁殖量大,就增
加了发生变异的可能性。
突变有:
自然突变
 人工诱发突变

自然突变:


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时期后一些
性状就会发生变化,如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力
的减弱,可能是由于改变后的生活条件对细
菌的选择作用的结果。
类似的现象是一种植物病原细菌通过不同的
寄主植物,特别是抗性强弱不同的寄主植物,
它的致病力可以减弱或增强。
人工诱发突变:


是指人为加入强刺激因子,促使其突变。
如:紫外线、X射线、r-射线、快中子、
高能电子、超生波等(物理)、硫酸二
乙酯、亚硝酸(化学)。
(2)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的结合

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另一个
细菌体内,使DNA发生部分改变,
后者在分裂繁殖时,就形成性状不
同的后代。
这种变异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


两个有亲和力的菌体的结合
转化
转导
a.两个有亲和力的菌体的结合

被认为是细菌的有性生殖(电镜下
可看到两个细菌的成对结合)一个细菌
的遗传物质可以部分进入另一个细菌体
内,接受遗传物质的细菌在分裂繁殖时,
体内的两种遗传物质重新组合。
b.转化

由于分泌作用或菌体破裂,
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释放出来,
进入另一个有亲和力的同种或近
似种的菌体内,并作为后者的遗
传物质的一部分。
c.转导

当噬菌体侵染和在消解一种细菌时,噬
菌体内的DNA可以携带部分寄主细菌的
遗传物质,在侵染另一个细菌时,就可
以将遗传物质带到第二个细菌体内作为
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
形态结构与分类
一、形态:






细菌的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螺旋状。
个体大小为:
球 状: 0.5–1.3μm
杆 状: 0.5-0.8×1.5μm
螺旋状: 13-14×1.5μm
细胞多为单生,但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
的。
二、结构
(1)粘质层(shme layer):
(2)细胞壁(Cell Wall):
(3)原生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
(4)原生质(Cytoplasm)
(5)内含体:
(6)芽孢(spore):
(7)核质体(区)(nucleoid bodies):
(8)质粒(plasmid):
(9)鞭毛(Flagella):
(1)粘质层(slime layer)

位于细胞壁外,胶状,是细菌的代
谢产物。

粘质层薄厚不一。比较厚、而且固
定的粘质层称为荚膜。
(2)细胞壁(Cell Wall)

细菌的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占菌体细
胞干重的10––20%,其功能有三点:

①保护原生质膜,固定菌体形态。

②具半透性,可吸收水分、养分。

③抵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



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拟
脂类、蛋白质。
细菌的细胞壁经革兰氏染色后,可分
为两种:
(1)革兰氏阳性反应(G+)
(2)革兰氏阴性反应(G-)
两种不同反应的细胞壁结构性状区别
性状
G+
G-
厚度
壁较厚20–80μm
较薄10–15μm
层次
层次不明显,内外两
层均为稠密层,内层
与原生质膜难于分辨
明显多层次结构(至
少两层)有外层
(OM)、坚韧层
(R)、原生质膜层
(CM)
5–10%中间R层由脂
蛋白和肽聚糖组成
肽聚糖含 40–90%,中间电子透
量/胞壁干 射层肽聚糖最多
重
续前表:
性状
G+
含磷多聚体
有一系列含磷多聚
体,垣酸、糖醛酸
垣酸等
没有,以疏水的
多肽延伸于肽聚
糖间和外层间
少,脂溶性化合物
非常少
多,以脂蛋白共
价连结肽聚糖在
外层上有一大群
的类脂A
脂类化合物
脂多糖
脂蛋白
G-
(3)原生质膜
(Cytoplasmic membrane)


原生质膜紧贴于细胞壁下,由磷脂、
脂肪酸、蛋白质构成,具有半渗透性,
可控制细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和渗透。
当菌体细胞分裂时,在分裂部位,
原生质膜向内收缩,产生管状、层状和
囊状的内层,称作中体,中体甚至可以
延伸到核区。
(4)原生质(Cytoplasm)




在细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切片上,能看到包含在原
生质膜内较暗的原生质和中心较透明的核质。对
于细菌的原生质已了解到:
①原生质内填满了聚集的核糖体(ribosome)
(由2/3的核糖体和1/3的蛋白质组成)
②细胞液中含有丰富的酶,(包括碳水化合物的
糖降解酶、氧化酶、水解酶等)
③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样,细菌的原生质是不流动
的,其中也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
(5)内含体:


内含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包括:
异染粒、核糖体、气泡、液泡、中心
体等。
(6)芽孢(spore)

芽孢杆菌在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
子。抵抗力强,特别是对高温的
抵抗。
(7)核质体(区)
(nucleoid bodies):


细菌没有被核膜包围的固定的细胞核,
而是核物质(DNA、RNA)集中在细胞质
的中央,形成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
区。
在细胞分裂时,核质直接分裂成两份,
不形成真核生物分裂时的纺锤丝之类的
结构。
(8)质粒(plasmid)

有的细菌有独立于核质以外
的、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称为
质粒。
(9)鞭毛(Flagella)

鞭毛是细菌运动的螺旋浆式推
进器。它是从细胞质膜下粒状鞭毛
基体上产生的,穿过细胞壁和粘质
层延伸到体外。
鞭毛有不同的着生位置:




(1)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着生的–––极生鞭毛:
极生单鞭、极生丛鞭。
(2)在菌体整个表面着生–––周生鞭毛。
在细菌分类鉴定上,鞭毛的位置、数目、波
辐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鞭毛的直径:12––20nm、15––20nm。
(10)纤毛(Fimbria)和性纤毛(Sex
Pilus)

在菌体外表,除鞭毛外,还有纤
毛和性纤毛,纤毛的数量多可达上千
根,有的则少,性纤毛的数量更少。
以上是一般细菌的形态、结构
和大小,在这里强调一下植物病
原细菌的性状。
植物病原细菌的性状:





(1)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多为杆状,少为球状。
(2)绝大多数病原细菌有鞭毛,无芽孢。
(3)菌体细胞壁外有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
(4)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G-),少
数是阳性(G+)
(5)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大多数可在一般培
养基上生长。

植物菌原体的形态为圆球状至椭圆
形,大小为80-100nm。

无细胞壁,有质膜包围。

无鞭毛,不会运动。

无革兰氏反应。




植物螺原体形态为螺旋状。
繁殖时可分枝。
无细胞壁、无鞭毛、无革兰氏反
应。
可作旋转运动。
革兰氏染色阴性——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枯草芽孢杆菌
三、原核生物界分类系统
五界生物分类系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
1. 属: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
状、遗传性状。
2. 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具有遗传特征
的特异性,又具有一定的变异范围。





原核生物界通常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
薄壁菌门:壁较薄。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
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厚壁菌门:壁较厚。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包
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无壁菌门:菌体无壁。包括植原体。
疵壁菌门: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包
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门
薄壁菌门
表 3—2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属和代表种
属名
病原菌代表种
Agrobacterium 土壤杆菌属*
A. tumefacians 蔷嶶科根癌病
Acidovorax 嗜酸菌属
A.avenae 燕麦条纹病
Burkholderia 布克氏菌属*
A.cepacia 洋葱腐烂病
Erwinia
欧文氏菌属*
E.amylovora 梨火疫病
Liberobacter 韧皮部杆菌属*
L.asiaticum 柑桔黄龙病
Pantoea
泛生菌属*
P.ananas 菠萝腐烂病
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
P.syringae 丁香疫病
Rhizobzcter 根杆菌属
R.daucus 胡萝卜瘿瘤病
Rhizomonas 根单胞菌属
R.suberifaciens 莴苣栓皮病
Xanthomonas 黄单胞菌属*
X.campestris 甘蓝黑腐病
Xylella
木质部小菌属*
X.fastidiosa 葡萄皮尔斯病
Xylophilus 嗜木质菌属
X.ampelinus 葡萄溃疡病
厚壁菌门
Arthrobacter 节杆菌属
Bacillus
芽孢杆菌属
Clavibacter 棒形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短小杆菌属*
Rhodococxcus 红球菌属
Streptomyces
链丝菌属
无壁菌门
Spiroplasma
Pyhtoplasma
螺原体属
植原体属*
A.ilicis 冬青叶疫病
B.megaterium 小麦白叶条斑病
C.michiganese 番茄溃疡病
D.flaccumfaciens 菜豆萎蔫病
R.fascians 香豌豆带化病
S.citri 马铃薯疮痂病
S.citri 柑桔僵化病
P.aurantifolia 柑桔从枝病
四、主要属
长期以来,植物病原细菌仅限于5个属: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欧氏杆菌属(Erwinia)
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五属细菌分类检索表
A.革兰氏染色阳性,一般不能游动……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AA.革兰氏染色阴性,能游动。
B.鞭毛极生
C.鞭毛一般多条,在培养基上产生水溶性黄绿色或蓝绿色色素……假单胞
杆菌属(Pseudomonas)
CC.鞭毛一般单条,在培养基上产生非水溶性色素……黄假胞杆菌属
(Xanthomonas)
BB.鞭毛周生
C.鞭毛1––4条,引起肿瘤……………………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CC.鞭毛多条,引致腐烂或萎蔫………………欧氏杆菌属(Erwinia)
1.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

是薄壁菌门根瘤菌科的一
个成员,土壤习居菌、菌
体短杆状,单生或双生,
G- ,鞭毛1—6根, 周生
或侧生。好气性,代谢为
呼吸型。 无芽孢。
营养琼脂上菌落为圆形、
隆起、光滑,灰白色至白
色,质地粘稠。不产生色
素。
大多数细菌都带有除染色体之外的另
一种遗传物质---质粒,控制着细菌的致病
性和抗药性等。
侵染寄主引起肿瘤症状的质粒称为
“致瘤质粒”(tomor inducine plasmid,俗
称为Ti质粒)。
引起寄主产生不定根的“致发根质
粒”(rhizogen inducine plasmid,俗称Ri质
粒)。
代表种:


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nes),(or:
冠瘿病菌)
寄主范围广,可侵害90多科,300多种双
子叶植物,引起根癌病。如葡萄根癌,
苹果根癌等。
2.布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在组合培养基上形成光滑、湿润、
隆起和灰白色的菌落。
寄主范围很广,可为害100多种
植物。典型症状是全株呈现急性凋
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
可见有白色菌脓温出。能引起多种
作物青枯病。
可在土中长期存活,是土壤习居
菌。随土壤、灌溉水和种薯、种苗
传染与传播。侵染途径主要是伤口,
高温多湿有利发病。
3.欧氏杆菌属(Erwinia)

属薄壁菌门。

菌体短杆状,周生多根鞭
毛。

菌落灰白色, G-。

主要引致腐烂,如大白菜
软腐病。

鞭毛多根、周
生
主要性状



菌落:圆形、隆起
灰白色。
氧化酶:阴性寄生
性致病性生理生化
要求根据
过氧化氢酶:阳性
代表种


胡 萝 卜 欧 氏 菌 (E.
carotovora) 俗称大白菜软
腐病菌
寄生范围广,包括十字花
科、禾本科、茄科等20多
科的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
物,大多由伤口侵染,或
介体动物传带侵染,引起
肉汁或多汁的组织软腐,
尤其是在厌氧条件下最易
受害,多在仓库中贮藏期
间表现症状。
4.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




菌体形状:短杆状或
略弯,单生,无芽孢。
菌体大小:0.51.0×1.5-5.0μm
G反应:G好气性:严格好气性
代谢型:呼吸型
4.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鞭毛:
 1–4根或多根,
极生。

4.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


菌落:圆形隆起,
灰白色,有荧光反
应,白色或褐色。
氧化酶:多阴性,
少阳性
过氧化氢酶:阳性
代表种:

丁香疫病假单胞菌(P.syringae)
寄主范围广,可侵害多种木本、
草本植物的枝、叶、花、果实,
引起叶斑、坏死斑、茎杆溃疡等
症状。
该种包括41个致病变种,典型的有:


(1)桑疫病菌(P.syringae PV.mori)
危害桑树。
(2)黄瓜角斑病菌(P.syringae
PV.lachrymans)引起黄瓜角斑病。
5.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




菌体形态:短杆状,
多单生,少双生。
菌体大小:0.40.6×1.0-2.9μm
G反应:G好气性:严格好气性
代谢型:呼吸型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
鞭毛:单鞭
毛,极生。
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


菌落:圆形、隆起,
蜜黄色,产生非水
溶性黄色色素。
氧化酶:阴性
过氧化氢酶:阳性。
代表种:


(1)野油菜黄单胞菌(X.campestris),
俗称甘兰黑腐病菌,侵染十字花科植物,
尤以甘兰受害最重,引起黑腐病。叶缘
叶脉变黑,相邻的叶肉组织枯死,呈黄
褐色“V”形坏死斑。
(2)稻白叶枯黄胞杆菌(X. oryzae
PV.oryzae),引起水稻白叶枯病。
6.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
菌体形态:短杆状至不规
则杆状,无鞭毛,不产生
内生孢子.

革兰氏反应:阳性。

好气性,呼吸型代谢,
6.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
营养琼脂上菌落
为圆形光滑凸起,
不透明,多为灰
白色。
代表种:
马 铃 薯 环 腐 亚 种 (C.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m)病菌可引致马铃薯环
腐病。病菌大多借切刀的伤口传染,病株
维管束组织被破坏,横切时可见到环状维
管束组织坏死并充满黄白色菌脓,稍加挤
压,薯块即沿环状的维管束内外分离,故
称环腐病。
第三节
细菌的侵染传播与
病害诊断
一、细菌的侵染与传播
(一)侵染途径

植物病原细菌不能直接侵入植物,只能通
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其侵染途径及特点如下:
1.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
2. 各种伤口:
自然伤口(风雨、冰雹、冻害、昆虫)
人为伤口(耕作、施肥、嫁接、收获、运输)
3. 能从伤口侵入的细菌不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细菌一般能从伤口侵入。
4. 寄生性弱的细菌一般都是从伤口侵入;
寄生性强的细菌则从伤口和自然孔口都
能侵入。
5. 假单胞杆菌属和黄单胞杆菌属的细菌引
致叶斑病, 一般是从自然孔口侵入。
6. 棒形杆菌属、欧氏杆菌属和土壤杆菌属
的细菌引致萎蔫、腐烂和瘤肿, 多半是
从伤口侵入。
(二)传播
1.雨水: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风雨易造成伤口,
雨露和水滴飞溅有利于细菌菌脓或菌痂的扩散。
2.昆虫介体:也可传播细菌。如种蝇的幼虫和菜青
虫传播白菜软腐病。
3.工具传播:切刀可以传播马铃薯环腐病菌。
(三)侵染来源
1. 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带菌种苗是最重要的
初侵染来源,带菌种苗调运可远距离传播。
2. 病残体: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残余组织
中长期存活,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3. 土壤:主要存活与土壤中的作物残余组织。
4. 杂草和其他作物:相同寄主范围的作物。
5. 昆虫介体:玉米细菌性萎蔫病菌可以在玉米
叶甲体内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
二、细菌病害的诊断
一、症状特征

细菌在植物组织中繁殖蔓延,在组织
内部对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破坏和影响,
最后使植物外部表现出症状。

植物病原细菌侵染引起许多不同的病害
症状,具体有:
1.坏死:


主要是叶斑和叶枯,叶斑最常见。主
要由黄单胞杆菌和假单胞杆菌引起。
细菌性的叶斑的特征:



水渍状(尤以黄单胞)
有黄色晕圈
潮湿时有菌脓等
豌豆叶片
2.腐烂:


最典型的是果蔬、块根、块茎的软
腐病,根茎的腐烂。
主要由欧文氏杆菌和泛生菌引起。
十字花科软腐病
3.萎蔫:

一般是全株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主
要由棒形杆菌(Clavibacer)和欧氏
杆菌(Erwinia)引起。
瓜萎蔫病
4.畸形:




主要由
(1)菌原体属引起丛枝、皱缩;
(2)土壤杆菌属引起肿瘤和发根;
(3)假单胞杆菌属、红球菌属
(Rhodococcus)引起肿瘤等。
肿瘤
发根
丛枝
5.特殊症状:


小麦蜜穗病引起穗变小,叶片、茎
杆弯曲、穗部充满黄色菌脓。
甘蔗流胶病、顶腐流胶等症状。
二、显微镜检查 (菌涌现象)
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
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在
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
现象称为菌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菌涌现象为细菌病害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或
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菌涌现象
菌涌现象(喷菌现象)观察

细菌病害的病组织,内含有大量菌体,可通过
菌涌(溢)现象或诊断,具体方法:
①取病健组织交界部位一小块,置于截玻片
上。
②加一滴无菌水后,加盖玻片。
③低倍镜下,暗光,观察
④可看到病斑切口处有大量细菌云雾状涌出。

三、分离培养与致病性测定
培养基稀释法或划线法培养。观察单个
菌落特点。
将分离的细菌接种于寄主植物或过敏性发
应植物,观察所得症状,从而完成柯赫氏法则
的诊断程序。
柯赫氏法则(证病律):





柯赫1882年提出,1905年史密斯补充的证明某种微
生物致病性的必要步骤:
(1)经常观察到这种微生物与某种病害的联系;
(2)从病组织上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并使其单独在
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即所谓纯培养;
(3)将培养的这种微生物接种到健全的植物后,发生
与原先观察到的相同病害;
(4)从接种的植物上再分离,又得到相同的微生物。
四、链霉素防治:
植物病原细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用于防治细菌病害。
第四节
其他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无壁菌门:菌体无壁。
包括支原体、螺原体和植原体。
一、主要类群
1.螺原体属(Spiroplasma)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
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旋形。可以人
工培养,在培养基上形成“荷包蛋”状
菌落。
主要寄主是双子叶植物和昆虫。
如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是螺原体
侵染所致。
叶蝉是媒介昆虫,从吸食到传染也
须经2-3周的循回期,接种后到发病的潜
育期约4-6周。可以在多年生寄主的体内
越冬存活,也可在介体叶蝉体内越冬。
2.植原体属(Phytoplasma)
日本学者土居养二首先从桑萎缩病病组织切片
中 发 现 , 称 之 为 类 菌 原 体 (Mycoplasma-Like
Organism, MLO)。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圆球形或椭圆形。菌体大小
为80-1000nm。目前还不能在离体条件下培养。
传播介体是叶蝉。
在国内,除桑萎缩病外,还有枣疯病、泡桐丛
枝病、水稻黄矮病、水稻橙叶病和甘薯丛枝病等。
基本特性:
1. 无细胞壁,只有单位膜。
2. 昆虫介体传播。叶蝉和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是
主要媒介。
3. 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对青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因无细胞壁。
4. 引致黄化、矮缩、丛生、小叶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