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十三章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计算单位:纳米(nanometer,nm)
大型病毒200-300nm痘类病毒
2、根据大小可分为 中型病毒80-150nm流感病毒
小型病毒18-30nm脊灰病毒
微生物
的大小
比
1、葡萄球菌 1000nm
3、衣原体 390nm
5、大肠埃希菌噬菌体
6、流感病毒 100nm
8、乙脑病毒40nm
较
2、立克次体 450nm
4、痘苗病毒 300×230nm
65×95nm(头部) 12×100nm(尾部)
7、腺病毒 70nm
9、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电子显微镜
3、测定病毒大小的方法 超滤膜法
超速离心法
4、病毒的形态
球 形——流感病毒
杆 形——烟草花叶病毒
丝 状——流感病毒
弹 形——狂犬病毒
砖 形——痘类病毒
蝌蚪形——噬菌体病毒
第二节
1、基本结
构部分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核心(一种核酸)
核衣壳
衣壳(蛋白质壳微粒)
2、辅助结构部分:包膜或衣壳外
镶嵌的突出物。
※
病毒核心:
1、由RNA或DNA一种核酸组成
2、主要携带病毒基因,基因数目随病毒种类
有差异
3、决定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
核 酸:又称感染性核酸。
感染性比病毒体弱,因易受核酸酶破坏
感染范围比病毒体广,因不受受体限制
※
病毒衣壳
1、由若干蛋白质微粒围绕核酸聚合而成
2、根据数量和排列,可分为三种形式
◇
螺旋对称
◇
二十面立体对称
◇
复合对称
3、衣壳的功能有:
◇
保护核酸,不受核酸酶破坏
◇
感染细胞的配体,与致病相关
◇
与病毒穿入,脱壳相关
◇
具有抗原性
※
病毒包膜
1、为宿主细胞的胞质膜或核膜成分,一脂蛋白
复合物。
2、包膜上有突出物——刺突
3、包膜与免疫源性、致病性、变异性相关
注:
裸病毒:核衣壳等于病毒体
有膜病毒:核衣壳不等于病毒体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增殖方式——复制
(二)增殖过程——增殖周期(五个阶段)
1、吸附
①是病毒穿入易感细胞的基础
②两种方式
通过静电接触易感细胞
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
第一种方式:
▲
不需生理性温度
▲
与带电阳离子(Na+ Mg++ Ca++)有关
▲
为非特异性,是可逆的,可用于病毒分离
第二种方式:
▲
是配体与受体结合,取决于病毒的亲嗜性
▲
是特异的,不可逆的,故称真吸附
▲
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2、穿入:通过吞饮、融合方式穿入
3、脱壳:通过脱壳酶作用
4、生物合成:
① 不同核酸类型的病毒,生物合成方式也
不同
② 此阶段关键产物是mRNA
③ 此阶段宿主细胞找不到完整病毒颗粒,
一称“隐蔽期”
※
DNA病毒生物合成
以病毒DNA为模板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转录出早期mRNA
翻译成早期蛋白(依赖DNA的DNA多聚酶)
DNA多聚酶
以亲代病毒DNA为模板
复制大量子代病毒核酸
以子代病毒核酸为模板
转录出晚期mRNA
翻译成晚期蛋白
衣壳蛋白
包膜蛋白
※
RNA病毒生物合成:
RNA+→蛋白质
RNA-→RNA+ →蛋白质
RNA+具有mRNA功能
转录出早期蛋白,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翻译成晚期蛋白
正链RNA病毒核酸,既是模板,又是mRNA
◆
逆转录病毒生物合成
病毒RNA为模板
逆转录酶
转录出互补DNA
RNA、DNA杂交中间体
进一步形成双股DNA,整合在宿主细胞DNA中
复制时从宿主细胞DNA脱落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转录出病毒RNA,再按RNA复制方式进行
组装释放:
有膜病毒芽生释放,无膜病毒破胞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
◆
宿主细胞(非容纳细胞)不提供酶、原
料、能量
◆
不能复制出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缺陷病毒
◆ 由于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
◆ 只能复制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病毒干扰现象
◆ 概念: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或细
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增
殖复制现象。
◆ 类型:异种干扰、同种干扰、同种异型干扰。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1、毒力变异:
▲
病毒的毒力可在自然界感染的宿主中逐
渐下降,出现同一病毒具有不同毒株。
▲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连续传代使毒力减
弱,生产疫菌。
一、病毒基因组
二、基因突变
1、条件致死突变株(温度敏感株)
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3、宿主范围突变株
4、耐药突变株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1、共同感染
2、基因转移与互换
3、子代病毒基因重组
4、交叉复活、多重复活
四、基因整合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核壳转移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灭活:指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
使病毒结构破坏或失去感染性,称病毒灭活
(inactivation)。
注:灭活病毒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
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特性。
影响病毒因素有:
物理:温度、pH、射线及紫外线
化学:脂溶剂、酚类、氧化剂
抗病毒药物
第六节
病毒分类
1)根据核酸类型分RNA和DNA(单链、双链、
正链、负链等)
2)根据病毒大小形态(弹形、砖形、冠状等)
3)根据结构(有膜、无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等)
4)根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流感病毒、肝
炎病毒等)
5)亚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肮粒等)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病毒入侵机体的方式和途径常决定感染
的发生和发展。
病毒的传播方式
从流行病学角度把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方式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
自然因素:空气、飞沫
★
生活交往:直接或间接(衣物、食品、性
交、接吻、虫媒)。
★
医源性:注射、输血、拔牙、骨髓或器官
移植等。
2、垂直传播:是指母体内存在的病毒经胎盘
或产道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导致感染。
水平传播
个人
人群
人群
垂直传播
亲代
胎盘产道
乳接触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易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产
早产
垂直感染的后果
先天感染
先天畸形
死胎
病毒的传播途径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入侵的三大重要门户:
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
◆ 局部播散:由侵入门户附近组织向全身
◆ 血液播散:病毒在局部增殖,引起病毒血
症,经血液扩散。
◆ 神经播散:病毒感染外周组织,经神经纤
维播散。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类型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侵
入门户与机体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根据病毒感染后有无临床症状:隐性感
染、显性感染。
★ 显性感染根据症状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
的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
★ 持续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
抗
感
染
免
疫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特
异
性
免
疫
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
障等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细胞等。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
体液免疫:抗体、抗毒素等
细胞免疫:Tc细胞、Th1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一、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
人和动物细胞(巨噬细胞、体细胞及淋巴
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
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分泌性蛋白。
种
类:
α干扰素
人白细胞产生
β干扰素
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γ干扰素
由T细胞产生 Ⅱ型(免疫干扰素) 免疫调节++++
抗病毒++
特
点:
◆ 广谱性(广泛性)
Ⅰ型
抗病毒++++
免疫调节++
◆ 间接性
◆ 相对宿主特异性(种属特异性)
◆ 差异性
干扰素抗病机制
磷酸二酯酶
2′-5′合成酶
蛋白激酶
降解mRNA
抑制多肽链延伸
抑制翻译
阻止病毒蛋白合成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由于病毒属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和体积微小需电镜观
察,故病毒检查与细菌大不相同。
病毒检查条件:
◆
需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
◆
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及试剂
◆
需敏感的动物或组织
一、病毒的检测方法
1、病毒的形态检查——电镜观察
2、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2)鸡胚接种
(3)组织细胞接种(原代细胞、次代细胞、
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
PMK
组织细胞接种
原代猴肾细胞
MDCK 传代犬肾细胞
MDBK 传代牛肾细胞
二、免疫学检查
(一)抗体检测
(二)抗原检测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