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键下载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右键下载

可燃有机岩矿床
可燃有机岩矿床是指有机成因的,可供工业开
采和利用的地下可燃有机物质自然聚集体。按
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1)固体燃料矿床,
如煤、油页岩等;(2)液态燃料矿床,如石
油等;(3)气体燃料矿床,如天然气等。
可燃有机岩矿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现代能源主要由石油、煤、天然气
提供,此外,可燃有机岩矿产还是化工和医药
的重要原料,单从石油中可提炼出1000多种产
品。世界上每年开采的矿产,就产值而言,约
70%来自可燃有机岩矿床。
煤矿床
煤矿床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用途
煤是指在沼泽盆地中堆积的大量植物(包括高
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的遗体残骸,经过沉积成
岩作用形成的固态可燃矿产。
根据成煤植物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
(1)腐植煤 由高等植物在沼泽盆地中形成,包
括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
(2)腐泥煤 由低等植物在湖沼中形成,包括藻
煤、石煤等。
• 基本特征
煤矿床产于一定时代沼泽相或湖沼过渡相
黑色或灰黑色沉积岩系内,分布面积广,层位稳定,
产状与相邻沉积岩层一致。矿体多呈层状或似层状,
亦可呈凸镜状或豆荚状,矿石以块状、薄层状构造为
主,煤层中的有机组分极易氧化,经氧化的部分主要
是一些粘土矿物,当煤层出露地表或近地表分布时,
常见白色粘土线。
• 煤的用途
首先是人类最主要的燃料之一,其次又是
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例如,通过煤的热解作用
得到的煤焦油、煤气等,是化肥、人造化学纤维、塑
料、医药等工业重要原料;从煤灰中可以用收稀有元
素;煤中有机成分可以改良农田土壤。近年来人们用
煤灰与粘土混合烧制砖瓦,既经济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于世界前三
名,在能源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国民经济建设
中的重要资源。
• 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作用
• 成煤条件
(1)植物条件 煤是植物遗体变成的,有了植物才有成
煤的可能。从全球煤的形成历史看,只有在植物大量
繁殖时期才有大规模煤层的形成,例如我国的石炭纪
-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分别是孢子植物、裸子植
物和被子植物繁殖的极盛时期,相应地也是最主要的
四个聚煤时期。
• (2)气候条件 潮湿、温暖的气候最有利于植物的生
长和繁殖,但也有些煤形成于较冷的潮湿环境中,如
岗瓦纳大陆的二叠纪煤;潮湿气候又加快植物的腐烂,
同时迅速被沼泽水淹没,使植物遗体与大气水隔开,
避免遭完全氧化而得以保存。
• (3)地理条件 形成大面积的煤层,必须具备
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宽缓的低
洼地区最为理想,主要有滨海平原、内陆大湖
泊、宽广河谷、大河口三角洲、海湾泻湖和山
间盆地等。
• (4)构造条件 地壳保持长时期平稳缓慢下降
是形成较厚煤层重要的构造条件,地壳下降速
度与植物埋藏和聚积速度大致平衡最为理想。
同一沼泽中能形成多个煤层的条件是地壳在总
体下降过程中能发生多次升降或间歇性下降。
成煤作用
从植物遗体转化成煤,主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1)泥炭-腐泥化作用
植物遗体转化为泥炭是在微生物参与下发生的复杂
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早期植物遗体对于沼泽浅部多
氧环境下,植物的组成部分中有些被彻底分解,变成
气体和水分;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
的有机化合物,未遭受分解的部分,特别是稳定组分
被保留。接下来,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早
期保留下来的植物成分经厌氧细菌的分解及早期分解
产物的化学合成作用,转化为腐植酸、腐植酸盐类及
沥青等;这些合成物质与部分分解的和尚未分解的植
物遗体,同沼泽中的泥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泥炭。
有些低等植物如藻类等,机体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
繁殖在湖泊或较深的沼泽中,死亡后遗体下沉水底,
经分解形成腐泥。腐泥与泥炭不同,腐泥中沥青质多,
泥炭中腐植质多。
(2)煤化作用
• 由泥炭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转变称为煤化作用。
包括先后进行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 沼泽中堆积的泥炭和腐泥被泥砂等沉积物覆盖后标志
着煤化作用的开始,在上覆沉积物静压力作用下,泥
炭层发生压实、脱水、孔隙度减少和增碳等一系列变
化,逐渐固结、煤化而转变成比重较大,较致密的褐
煤。这一过程即为煤化中的成岩作用。
• 当褐煤层继续受到地壳下降运动的影响而逐渐埋深时,
温度和压力也不断增加,引起煤层内部分子结构、物
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在结构更紧密、密度
增大,并产生了粘结性,颜色变深至黑色,光泽增强,
腐植酸消失,碳质增加,褐煤逐渐变成烟煤。褐煤变
成烟煤的过程是一种浅变质过程。烟煤进一步变质就
成了无烟煤、无烟煤呈致密块状,硬度大,金属光泽,
具导电性。
煤的物质组成及煤的分类
• 1.煤的物质组成
• 化学组成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有机质主
要为碳、氢、氧、氮等组成的化合物,是组成
煤的主体部分;无机质包括水分和矿物,是影
响煤质量的有害组分。
• (1)碳 是煤中最主要的成分和最主要的可燃
物质。煤中碳含量越高,发热量越大,煤质也
越好;通常碳含量随煤变质程度加深而增高。
• (2)氢 在煤中含量较少但比较重要,燃烧热
相当于同重量碳的4.2倍,其含量一般随变质程
度加深而减少。
• (3)氧 煤中氧含量变化较大,并随着煤化程
度加深而减少,风化煤层中氧含量明显增高。
• (4)氮 煤中氮含量较少,主要来自成煤植物
中的蛋白质。
• (5)硫 是煤中最有害的杂质,硫燃烧生成
SO2 既腐蚀金属设备,又污染环境。焦炭中混
入硫,严重影响钢材质量。煤中无机硫以黄铁
矿、石膏等形成存在。
• (6)磷 是煤中另一主要的有害杂质,以磷灰
石和微量有机磷存在于煤中。炼铁时,焦炭中
的磷进入生铁中使钢铁性能变脆。
• 此外煤中还有砷、氯、汞、硒及氟等有害杂质,
总体含量少,但局部集中时也易造成环境污
染。。
• 2.煤的分类
•
•
•
•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矿产,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沉积岩。
(1)煤岩学分类
通过煤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等将煤分成四类:
镜煤 黑色、光泽强、质匀、性脆、具贝壳状断口,垂直层理
方向裂隙发育。成分中凝胶化物质一般在95%以上,挥发分和
含氢量高,灰份低,粘结性强。含镜煤较多的烟煤宜炼焦。
• 亮煤 黑色但颜色比镜煤稍浅,光泽较强,仅次于镜煤,性较
脆,有时具贝壳状断口,均一程度较镜煤差,隐约可见微细层
理。成分由多量凝胶化物质与少量形态分子组成。亮煤可用于
炼焦。
• 暗煤 灰黑色,光泽暗淡,坚硬,致密,韧性较大,断口呈不
规则状,不显层理,成分中凝胶化物质较少,矿物质含量较多,
形态分子多而复杂。暗煤不适合单独炼焦。
• 丝煤 暗黑色,具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形如天然木炭,硬
度小,脆性大,染手,成分中丝炭的植物组织、细胞结构保存
完整,细胞腔常被矿物填充,碳含量高,氢含量低,灰份高,
不宜炼焦。
(2)工业分类
•
•
•
•
根据工业用途的不同,我国将煤分为十大类,除褐煤和无
烟煤之外,某余八种统称为烟煤。
褐煤 颜色多呈褐色,光泽暗淡,有时可见到木质结构,比
重最轻,含碳量及发热量较低,含水分较多,挥发分大于40
%,无粘结性。一般用于化工和民用。
长焰煤 在烟煤中煤化程度最低的,呈褐黑色,沥青光泽,
燃烧时有较长的火苗,挥发分大于40%,胶质厚度在0~5mm
之间,粘结性差,主要用于燃料及化工工业中干馏焦油。
气煤 为低煤化烟煤,黑色,弱玻璃光泽,挥发分大于30%,
胶质厚度5~25mm,粘结性较强,加热时能产生大量气体和
较多的焦油,是制造煤气的优质原料,也是良好的炼焦配煤。
肥煤 为中等煤化的烟煤,黑色,玻璃光泽,挥发分在25%
左右,加热时产生较多的胶质体,胶质最大厚度大于25mm,
粘结性最强,是炼焦配煤的主要煤种。
• 瘦煤 属高等煤化烟煤,黑色,强玻璃光泽,挥发分
14~20%,胶质厚度0~12mm,粘结性弱,主要作炼焦
配煤。
• 焦煤 为中等煤化的烟煤,黑色,玻璃光泽挥发分大于
14~30%,胶结最大厚度25~28mm,粘结性和出焦量均
较好,是炼焦炭的最好用煤。
• 贫煤 是煤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烟煤,灰黑色,具极强玻
璃光泽,挥发分大于10~20%,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
无粘结性,燃烧火焰短,多为动力或民用煤。
• 弱粘性 属低-中等煤化的烟煤,挥发分大于20~37%,
加热时仅能产生少量胶质体,粘结性很弱,胶质厚度
0~9mm,作燃料及气化煤原料。
• 不粘煤 属低-中等煤化的烟煤,挥发分大于20~37%,
无粘结性,作动力、民用气化用煤。
• 无烟煤 是煤化程度及变质程度最高的煤种,呈灰黑色,
似金属光泽,硬度和比重在所有煤种中最大,火力耐
久,含碳高而含氢最低,挥发分0~10%,为民用煤及
化工用煤。
煤层和煤系
1.煤层 煤层是自然界中植物遗体聚集层经过成煤作
用后形成的可燃有机岩层,是人们开采和利用的对
象。煤层由煤与混入的矿物质或夹石组成。在含煤
岩系正常层序中,直接伏于煤层下面的沉积表层称
为煤层的底板;直接盖在煤层上面的沉积岩层称为
煤层的顶板。
• 煤层底板主要是沼泽相粘土岩,泥质岩和粉砂岩。
富含植物根化石或痕木化石,表明它曾经是成煤植
物生长的土壤。煤层顶板岩石按沉积环境不同分为
两类,即湖泊相的泥质岩、粉砂岩和浅海相的石灰
岩和泥质岩;前者常含丰富植物枝、叶化石,后者
常含正常海相动物化石。
• 煤层的厚度是指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按可采厚
度 分 为 薄 煤 层 ( 小 于 1.3m ) 、 中 厚 煤 层
(1.3~3.5m)、厚煤层(大于3.5m)。
顶板
0.45
0.10
总
厚
度0 . 2 0
m
0.65
可
采
厚
度
m
0.55
0.48
0.20
底板
煤 层 厚 度及 顶 底 板 示 意图
煤层分不含夹石层的简单结构煤层和含
夹石层的复杂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中夹石层少者几层,多者
十几层至几十层。夹石层的岩性主要有
炭质泥岩、泥质岩、砂岩,其次有粘土
岩、石灰岩和砂岩,有时可见到油页岩、
菱铁矿层、火山碎屑岩等,造成复杂结
构煤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壳总体匀速
下降过程中出现多次快慢反复,打破了
成煤过程中的均衡速率体系;其次由于
间歇性气候变化,雨水增多,较多的泥
砂搬运到沼泽中,破坏成煤环境。
2.含煤岩系
含煤岩系是指聚煤盆地中的一套含有煤层的
沉积岩系,简称煤系;也有人称为含煤建造。
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是一套黑色、灰黑色为
主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泥质岩和煤层,
有时也见灰岩、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等;②煤
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沼泽,因而煤系中一般都含
有沼泽相沉积建造;③具明显的旋回结构,即
在剖面上可见到岩性、岩相等按一定规律交替
出现;④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且多集中于煤层
附近,底板多见根化石,顶板多为叶化石。
根据含煤岩系沉积时的不同环境,可分为近
海型煤系和内陆型煤系两类。
时 岩性
代 柱状
时 岩性
代 柱状
3
J1
2
J1
C3
1
J1
D
J1
北京某矿下侏罗统含煤岩系柱状简图
(引自四川矿业学院《煤矿地质》)
河 北 某矿 太 原 组 煤 系岩 性 柱 状 图
(1)近海型煤系
近海型煤系的沉积区,地形多比较简
单,主要为滨海平原、泻湖、海湾及浅
海等。这类地区地壳多发生频繁的升降
运动,即使幅度较小,也可引起较大面
积的海进和海退,浅海和陆相沼泽相交
替出现,近海型煤系分布面积广,岩相
稳定,岩石组合较简单,旋回较清楚,
煤层也稳定,对比容易,我国华北石炭
-二叠纪及华南晚二叠世煤系,均为重
要的近海型煤系。
(2)内陆型煤系
内陆型煤系的沉积区为内陆地区,主要有内
陆盆地、山间盆地及山前盆地等。煤系分布范
围小,且全由陆相沉积物组成,其中粗碎屑比
例显著增加,在煤系地层剖面上可见到各种陆
相沉积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内陆盆地,煤系
底部为河床相或湖滨三角洲相的各种粒度的砂
岩,往上是河漫滩相粉砂岩,再往上则为沼泽
相泥岩和煤层,煤层之上是深湖相的粘土岩和
粉砂岩。在山间盆地和山前盆地,河床相砂岩
之下多出现山麓相砾岩。这类煤系中煤层数目
变化大,厚度稳定性较差,结构比较复杂,煤
层对比难。我国中、新生代煤系绝大部分属于
内陆型煤系,如东北、西南及陕北等地区(侏
罗~第三纪)、新疆天山北麓(早、中侏罗
世)。
1
A
B
2
3
4
1
2
C
D
3
4
内陆盆地地型煤系岩 性、岩相示意图
聚煤盆地、煤田及我国主要成煤时代
1.聚煤盆地
聚煤盆地是指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为含煤
岩系提供沉积场所的盆地。按成因聚煤
盆地可分成侵蚀盆地和坳陷盆地。
(1)侵蚀盆地 盆地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
关,完全是由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其特
点是盆地基底常起伏不平,形成的煤系
厚度小,变化大,分布零星,我国云南
省第三纪的一些煤田中常见这种类型。
(2)坳陷盆地 盆地的形成直接受控于地壳
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基底逐渐沉降,沉
降物不断地补偿过程中形成的聚煤盆地。这类
盆地常形成波状起伏的坳陷,盆地坳陷范围大,
沉降幅度中间大、边部小,形成的煤系中间厚,
最厚可达数百米,向两边逐渐变薄。我国华北
石炭-二叠纪煤系就是在这类广阔的坳陷盆地
中形成的。构造运动也可形成断陷聚煤盆地,
其构造是盆地一侧或两侧有断裂分布,基底面
不连续。辽宁省阜新煤盆地属断陷盆地,为侏
罗纪以后断裂带长期活动造成断块下陷造成。
煤系由一套洪积、冲积和湖相陆源碎屑岩组成,
岩性厚度变化都很大。
波 状坳 陷 盆地 示 意图
2.煤田
煤田指聚煤盆地经后期构造改造后保留下来的
产煤区域。一个聚煤盆地被后期构造改造后常
分隔成若干个煤田。煤田面积变化大,从数平
方公里至数百平方公里,最大可达上千平方公
里。两个煤田的实例:沁水煤田和阜新煤田。
(1)沁水煤田 该煤田位于山西中部,北临五台
山,南至太行山,呈一近南北向延伸的长圆形
盆地,为一暴露式煤田。
煤的形成时代为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基底为
太古界花岗质片麻岩、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
系,含煤的石炭-二叠系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
之上,上覆地层为晚二叠世的石千峰组,二叠
系和第三系。煤田构造形态简单,为一平缓开
阔的向斜构造,断裂构造多发育在煤田边部,
主要为张性正断层。
形成煤田的聚煤盆地属波状坳陷型,为华北石炭-
二叠纪大型波状聚煤坳陷的一部分,含煤岩系由一
套在近海条件下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本溪
组和太原组由海陆交互相的泥岩、粉砂岩、砂岩及
灰岩组成;山西组由砂岩、泥岩等陆相、过渡相的
碎屑岩组成;石盒子组为一套纯陆相的碎屑岩。太
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的含煤层位,其厚度较稳定,
沉积旋回清楚,主要可采煤层厚度较大,多为中厚
煤层。本溪组和石盒子组一般不含可采煤层,多呈
煤线出现。
整个煤田的煤质属中等变质到高级变质的腐植煤,
自北向南呈现出带状分布特点,南北两端以贫煤和
无烟煤为主,煤田中段是肥煤和贫煤。
O1
O1
2
A
R r1
P 2 Sh
QT
2
C
O1
太原
O1 2
C P1
P2
Sh
Q
N2
P 2 Sh
P1
2
C C2
3
O1
O1
2s
T
A
C
2
C Z
N2
Q
2
O1
2
P1
O1
P2
2
C Z
C2
Sh
P1
O1 2 C2
3
2s
3
沁 水煤 田 地质 示 意图
2
阜新煤田 该煤田位于辽宁省中部,沿南西延伸
至义县、锦州,呈-“S”型的狭长盆地。
• 成煤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J3-K1),含煤
岩系为晚侏罗-早白垩世一套碎屑岩系,与下
伏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其上
为白垩纪碎屑岩和第三纪玄武岩 。分布在煤田
中部的含煤地层基本呈一单斜构造,向南东平
缓倾斜(倾角20°左右);其上又发育新丘、
海州、清河门等五个短轴背斜。煤田中断裂构
造较为发育,尤其是煤田东侧,长期活动的大
巴锦州断裂,控制着阜新聚煤盆地的形成和发
展。聚煤盆地在成煤期为一典型断陷盆地,而
今煤田的构造形态属地堑型构造。
• 组成煤田的含煤岩系有阜新组、九佛堂组和义
县组。其中以阜新组最为重要,该组厚约
450~1200m,由一套陆相碎屑岩组成,岩性、
岩相和含煤的组合特点再分为五个旋回即五个
层群(图P263),一般高德、水泉层群中煤层
厚度较薄;太平、中间和孙家湾层群中煤层厚
度较大,多为厚层煤和巨厚层煤,但横向上厚
度变化较大,向盆缘断裂一侧,冲积相的砂砾
岩增加,厚煤层逐渐分叉、变薄,最后完全被
洪积相的砂砾岩所代替,煤层尖灭。九佛堂组
厚800~1000m,一般分为三段;中段为含煤段,
由一套以砂岩、泥岩为主的陆相碎屑岩组成,
煤层为薄煤层和中厚煤层;上投为深湖相的泥
岩和油页岩层。
我国主要的成煤时代
我国主要的成煤时期为石炭纪、二叠纪、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其
中以晚石炭-早二叠世、侏罗纪和第三
纪最为重要,主要聚煤期。
表 我国主要聚煤期地理分布及主要特点
聚煤期
主要聚煤地区
主要特点
第三纪
东北、广东、广西、云南、
台湾
白垩纪
东北、内蒙
侏罗纪
东北、内蒙、西北、华北、
华南
属陆相煤系,煤层厚,产状平缓,
多为褐煤或低级烟煤,一般北方含
煤层较南方老。
属陆相煤系,煤系与煤层较不稳定,
零星分布、规模小,主要在早白垩
世
属陆相煤系,煤系与煤层较不稳定,
多为弧立煤盆地,一般南方含煤层
较北方老,总储量约占全国一半。
晚二叠世-早三叠
世
华南、北方局部地区
晚石碳世-早二叠
世
华北、东北南部
早石炭世-早石炭
世
华南、西北
以海陆交互相为主,少量陆相,煤
系与煤层较稳定,以华南晚二叠区
煤系较重要
海陆交互相,煤系与煤层稳定,煤
层厚,为各种级别烟煤,煤质优良,
总储量全国三分之一。
海陆交互相,分布局限,规模小,
极少数具工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