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09课

医学信号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曹银祥
Dept. of Physiology & Pathophysi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第十讲
生物信号的频域分析
(1)频域分析方法概述
(2)简单信号和复杂信号
(3)FFT算法和自回归模型(AR)算法
(4)频域的相关性分析(Coherence)
(5)频谱分析举例-脑电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方法概述
频域分析是信号处理中非常重要的方
法。通过频域分析可知道各频率分量的分
布情况,知道信息是集中在低频部分,还
是集中在高频部分。根据频谱的变化可以
判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复数
付里叶( Fourier)级数,三角级数
简单波和复杂波
一个复杂的连续信号,一般来
说,总可以分解为许多正弦波的叠
加。在有限区间上的复杂信号表示
成简单波的叠加,这在数学上称为
付里叶级数(付氏级数)。
简单波(正弦波或余弦波)
正弦波可以用下式表示
f (t )  A sin( 2ft   )
其中A为振幅,θ为初位相,f 为频率(1/f 为
谐波的周期)。
对长度为T的时间区间而言,其基频f 0 = 1/T,
n次谐波可写成
f n (t )  An sin( 2f 0t   )
复杂波由N个简单波叠加而成
时域表示与频域表示的对应关系
复杂波由N个简单波叠加而成
的计算机演示
频谱分析算法
付里叶变换与反变换
对于周期为T的信号,可用付里叶级数表示;对于
非周期的信号,可用付里叶积分来表示。用付里叶变
换,可以由信号求出它的频谱;反之,用付里叶逆变
换,可以由频谱求出原始信号。
对于有N个点的离散时间序列,它所对应的离散的
付氏变换和反变换式子为 :
N 1
X (m)   x(n)e  jmn2 / N (m  0,1,..., N  1)
n 0
N 1
x(n)   X (m)e jmn2 / N (n  0,1,..., N  1)
m 0
快速付里叶变换(FFT)
直接用公式求N个点的频谱,要做N(N-1)次复
数加法和N2次复数乘法,当N大到数千点乃至更大
时,计算工作量很大,在当时即使用最快的计算
机,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因而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1965年,Cooley和Tukey提出了快速付氏变换方法,
简称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使计算量
大为减少。由于FFT的出现,使付氏变换得以广泛
应用。
时域分解FFT算法
Nlog2N次加法和N(log2N-2)+2次乘法
频域分解FFT算法
Nlog2N次加法和1/2N(log2N-2)+1次乘法
信号的幅度谱、相位谱和功率谱
用FFT求得的谱是复数形式的,
求它的模得到幅度谱,求它的辐角得
到相位谱,求模的平方得到功率谱。
自回归模型(AR)算法
自回归模型(AR)是一种最大熵谱
估计法,较之FFT算法具有较高的
分辩率, 自回归模型(AR)有Burg、
Marple等递推算法。
自回归模型(AR)计算公式
自回归模型(AR)表达为:
x(t )  a(1) x(t  1)  a(2) x(t  1)  ...  a( p) x(t  p)  e(t )
其中e(t) 为预测误差,a(p) 为待定系数。
P阶AR模型的系统传递函数为:
H ( z) 
1
p
1   a(k ) Z  k
k 1
PSD可由下式求得:
P( f ) 
e( p )
p
1   a (k )e  jkwt
k 1
2
频域的相关性分析(Coherence)
相干性分析用于分析两信号中各
频率成分在幅度和相位上的相似性。
相干系数的值在0-1之间。如某一频率
的相关系数为0,则提示两个信号中此
频率的谐波毫不相关,反之,如某一
频率成分的相关系数为1,则提示两个
信号中此频率的谐波完全相关。
相干系数公式
2
CPSD xy( f )
k (f)
PSD ( f ) * PSD ( f )
2
x
y
* CPSDxy 信号x(t)和y(t)的互功率谱
(Cross Power Spectrum Density)
* PSDx 信号x(t)的功率谱
* PSDy 信号y(t)的功率谱
频域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



肌肉在强直收缩时,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产生疲劳,
表现为收缩力下降,肌电频谱中高频成分减少。
脑电图的频率主要分为4个波段:δ波、θ波、α波
和β波,各占一定比例,当出现病理变化时,波段比
例异常,并可出现棘波、尖波等高频成分。
当血管硬化时,脉搏波频谱中高频成分增加,中心频
率右移。
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中,RRI频谱中的高、低频分
别反映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波动性,LF/HF
可用以评判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况。
脑电波的形成



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
然而,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显然不足以引起皮
层表面的电位改变,必须有大量的神经元同步发生
突触后电位,才能总和起来引起皮层表面的电位改
变。
某些自发脑电的形成,就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射
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
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脑电图的波形分类,主要依据其频率的不同来划分。
各种波形都可在皮层的不同区域引得,但在不同脑
区和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可有显著的差别。
脑电图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脑电图描记是检查脑功能正常与否的一种
重要手段。如大脑皮层有肿瘤时,由于肿瘤本
身不发生电波,但脑瘤对周围组织有破坏作用,
在检查时即可在脑瘤部位记录到周围损伤组织
不正常的θ波或δ波,由此可诊断脑瘤的大小
与部位。又如癫痫病人,脑电图常出现高振幅
的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等“抽搐放电”的
波形。这些波形的改变对协助诊断、疗效观察
与评价预后都有一定意义。
脑电波的成分图示
脑电波的成分




δ波-频率为0.5~3次/秒,波幅为20~200 V 。
θ波-频率为4~7次/秒,波幅约为100~150 V 。
 波-频率为8~13次/秒,波幅为20~100V。
β波—频率为14~30次/秒,波幅为5~20 V 。
正
常
脑
电
波
的
功
率
谱
癫痫波图示
青霉素致痫实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