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本章主要内容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现浇双向板肋梁楼盖
圆形平板与整体式无梁板结构
§9.1 概述
板
人孔
次梁
主梁
预制扇
形板
现浇
弧形梁
预制半
圆形板
现浇柱
柱
(a)
(c)
预制盖板
现浇或预制梁
现浇池壁
(b)
(d)
一、钢筋砼梁板结构分类
1.按结构类型:
肋梁楼盖:(1)单向板楼盖(2)双向板楼盖
(3)井式楼盖
(4)密肋楼盖
无梁楼盖(板柱结构)
2.按预应力情况:(1)RC楼盖
(2)PC楼盖
3.按施工方法:(1)现浇式楼盖(2)装配式楼盖
(3)装配整体式楼盖
二、单向板与双向板
单向板: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
荷载主要沿短边方向传递;沿长边方
向传递的荷载可忽略不计。
双向板:两个方向弯曲。
《规范》规定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l2/l1≤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3> l2/l1 >2.0,宜按双向板计算;弹性理论可按沿短边方
向受力的单向板;
3) l2/l1 ≥3.0时,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设计步骤:平面布置(并初选构件截面尺寸)、计算简图、
内力分析(计算)、配筋及构造和绘制施工图。
一.结构平面布置
布置原则:计算方便(尽量对称、等跨、等截面和同材料)
符合模数。
1. 柱网尺寸或承重墙间距:
(1)考虑给排水构筑物使用要求
(2)柱(墙)间距=梁的跨度。
主梁:(5~8)米;次梁:(4~6)米
板
主梁
次梁
主梁
板
次梁
壁板
2. 主梁的间距=次梁的跨度
3. 次梁的间距=板的跨度
§9.1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次梁
主梁
壁板
柱
4. 主梁的布置方向:
类型:(1)主梁横向布置,横向刚度大。
(2)主梁纵向布置横向刚度小,对建筑结构来
说室内净空面积减少。
(3)无主梁布置适合砌体结构,或小型水池。
次梁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5. 截面尺寸:
(1) 板: 刚度要求:h≥l/40(连续);
h ≥ l/35(简支);
h ≥ l/12(悬臂)。
使用要求:民用 h=60mm(最小);
工业 h=80mm(最小)。
(2)梁:次梁:h/l=1/18~1/12;
主梁:h/l=1/14~1/8;
h/b=2~3
二、荷载计算
(1) 池盖上作用的荷载分为永久荷载g(恒荷载)和可变荷
载q(活荷载)两种。
荷载g :结构自重,防水层重以及上覆土层重等。一般是
以均布荷载的形式作用于顶盖。
活载q :人群、临时堆积荷、施工荷及雪荷载。查《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与《 水工结构设计规范》
k
k
(2)荷载分项系数
恒载中结构和设备自重应取1.2;其他永久作用应
取1.27。活载可取1.4,特殊情况下查阅规范。
单向板:通常沿短跨方向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并按
多跨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因此板面荷载就可直接作为计算
单元板带上的线荷载而不必进行换算。
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其值为板面荷载乘以次梁
间距,即板的跨度)及次梁自重。计算单元为一根。
主梁:承担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自重按次梁间距分段
换算成作用位置相当于次梁传力位置的集中荷载,及主
梁的自重。计算单元为一根。
如:水池顶面荷载设计值:
覆土重
1.2×18×0.3=6.48kN/m2
板自重
1.2×25×0.1=3.0 kN/m2
抹面重
1.2×20×0.02=0.48 kN/m2
恒载
活载
总荷载
g=9.96 kN/m2
q=1.3×7=9.1kN/m2
g+q=9.96+9.1=19.06 kN/m2
次梁承担的
荷载带
板
池壁
Ⅱ
主梁
1
Ⅱ-Ⅱ
次梁
主梁
gl1(ql1)
柱
Ⅱ
次梁
柱
柱
g(q)
次梁
Ⅰ
G(Q)/2
次梁传给主梁
的荷载面积
池壁
G(Q)/2 G(Q)G(Q) G(Q) G(Q) G(Q) G(Q) G(Q)G(Q)
池壁 主梁
板
l1
单元板带
l2
Ⅰ-Ⅰ
Ⅰ
l1
1m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三.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
(一)计算简图
1.计算模型及简化假定
计算模型:
板:以次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梁
宽为1 米);
次梁:以主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
主梁:以柱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
小结:单向板楼盖结构可简化为三种不同的多跨连续梁。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简化假定:
(1)梁在支座处可以自由转动,支座无竖向位移(铰接) ;
(2)不考虑薄膜效应(即假定为薄板);
(3)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
(4)实际跨数小于和等于五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实际跨
数大于五跨且跨差小于10%时,按五跨等跨计算。
上述假定的物理意义:
对(1):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和柱对主梁的扭转
刚度;忽略了次梁、主梁和柱的相对竖向变形;由此带来
的误差通过“折算荷载”加以消除。
a)
θ
θ
b)
2
1
θ/
a)
c)
3
θ/
A
4
5
7
6
8
实际简图
B
1
D
C
3
2
E
2
F
G
I
H
1
b)
计算简图
d)
1
c)
A
负弯矩上部开裂
正弯矩下部开裂
2
B
3
C
3
C
C
图 9-5
3
3
C
1
2
C
B
构造简图
A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对(2):由于支座约束作用将在板内产生轴向压力,称为薄膜
力或薄膜效应,它将减少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这种有
利作用在计算内力时忽略,配筋计算时通过折减计算弯
矩加以调整。
对(3)(4):方便查表计算,可由结构力学证明。
2.计算单元和从属面积
(1)计算单元:板—取1米宽板带;
(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根梁。
(2)从属面积:板—取1米宽板带的矩形计算均布荷载;
(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相应的矩形计算均布和集中荷载。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3.计算跨度
1
2
3
计算跨度是指支座反力之间的距离。
a
计算跨度的取值原则:
b
l01=ln1+(b+a)/2
(1)中间跨取支座中心线之间
的距离;
(2)边跨与支承情况有关。
a b
l0  l n  
2 2
板边跨
h b
且l0  ln  
2 2
ln1
梁边跨
ln2
l02
或l01=1.025ln1+b/2
a b
l0  l n  
2 2
b
且l0  1.025ln 
2
b
ln3
l03
(二)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与折算荷载
1.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1)原则:A.活荷载按满布一跨考虑,即不考虑某一跨中作用
有部分荷载的情况;
B.在此布置下,相应内力最大(绝对值)。
(2)活荷载最不利布置规律
•A.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
隔跨布置;
•B.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或该支座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应在
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
(a) M1max M3max M5max M2min M4min VA右 VF左
q
g
q
g
①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E
F
M3max
M1max
(b) M2max M4max M1min M3min M5min
M5max
q
g
q
(c) MBmax
VB右
MBmax
VB左
q
M2max
M4max
q
g
(d) MC max
VC右
MCmax
VC左
q
g
q
(e) MD max
VD右
q
VD左
MDmax
q
g
(f) ME max
VE右
MEmax
VE左
q
g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折算荷载
A.折算意义:消除由于前述假定(1)所带来的计算误差;
B.折算原则:保持总的荷载大小不变,增大恒载,减小活载
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结构上时不折算;
C.折算方法:
g  g  q / 2,
'
对于板:
q  q/2
'
注意:主梁不作折减
g '  g  q / 4,
对于次梁: q '  3q / 4
(三)内力计算与内力包络图
1.内力计算
结构内力计算有两种方法: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即认为钢筋、砼均为弹性材料,利用结构
力学计算内力最不利组合对构件进行设
计,安全储备大。
对裂缝和变形控制较严的结构,如给排水构筑物
都采用弹性计算方法。
塑性理论:考虑钢筋与砼的塑性性质,解决材料浪费和配
筋困难问题,符合连续梁板的实际情况,一般
工业与民用建筑常用。
对于相应的荷载及其布置,当等跨或跨差小于等于10%
时,可直接查表用相应公式计算;
均布及三角形荷载作用下:
M  K1 g l 2  K 2 q l 2 

V  K 3 g l  K 4 q l

集中荷载作用下: M  K1Gl  K 2 Ql 
V  K 3G  K 4 Q


K1、K2——对应于恒载分布状态和活载分布状态的弯矩系
数,可由附录4-2查得;
K3、K4——对应于恒载分布状态和活载分布状态的剪力系
数,亦由附录4-2查得。
不等跨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可查有关手册,或采用结构
力学的方法求解。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内力包络图
(1)意义:确定非控制截面的内力,以便布置钢筋。
(2)内力包络图的作法:见附图。以五跨梁为例加以说明。
步骤1:由于对称性,取梁的一半作图;
步骤2:分别作组合A~D情况下的弯矩图;
步骤3:取上述弯矩图的外包线即为所求弯矩包络图。
(3)剪力包络图的作法同理。
1a
截 面
计算简图
序
号
①
A
GG GG GG GG
B
C
Q Q
②
Q Q
B
A
C
K或K 2
1b
K或K 2
B
2a
2b
K或K 2
K或K 2
K或K 2
C
K或K 2
M1a
M1b
Mb
M2a
M2b
Mc
0.238
0.142
-0.286
0.078
0.111
-0.191
153.3
KK
KK
或
或
2 2
91.5
K或K 2
-184.2
K或K 2
50.2
71.5
123.0
0.286
0.237
-0.143
-0.127
-0.111
-0.095
140.5
116.5
-70.3
-62.4
-54.5
-46.7
-341.9kN·m
263.1kN·m
12.2
Q Q
③
B
A
QQ
④
⑤
A
A
QQ
C
QQ
B
QQ
-0.048
-0.095
-0.143
0.206
0.222
-0.095
A-23.6
-46.7
-70.3
101.2
B
109.1
-46.7
0.226
0.119
208.2kN·0.103
m
-0.321
0.194
151.4
①+③
C
-0.048
180.6
111.0
293.8kN·58.5
m
-157.7
50.6
95.3
-23.6
-0.032
-0.063
-0.095
①+④
0.174
0.111
-0.286
-15.7
-30.9
-46.7
85.5
54.5
-140.1
①+②
293.8
208.2
-254.5
-12.2
17
-169.7
①+③
129.7
44.8
-254.5
151.4
180.6
-169.7
①+④
264.3
150.0
-341.9
100.8
166.8
-146.6
①+⑤
137.6
60.6
-230.9
135.7
126.0
-263.1
Q Q Q Q
B
C
①+⑤
①+②
C
§9.2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四)两点修正
1.支座边缘内力修正
(1)问题的提出:由于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直线,故所求得的
支座弯矩和剪力是支座中心线处的数值,实际最危险的截面应
该在支座边缘,所以应将所求得的数值加以调整,见附图。
(2)具体作法:整浇支座截面的内力设计值可按支座边缘处
取:
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剪力
V0
Me  M  b
2 支座中心弯矩
( g  q ) 均布荷载时
Ve  V 
b
2
当连续梁板直接搁置中砖墙上时,不修正内力。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连续板端支座为弹性固定时的弯矩修正
简化计算:
A
H
①先假定端支座为铰支,利用
内力系数计算连续板的弯矩。
B
C
l1
②将板第一跨与池壁看作两端固
定板,求顶端固端弯矩。
MA
MA
MWA
③力矩分配法将不平衡弯矩进
行分配。再与A点固端弯矩叠
加,得端支座弹性固定弯矩与
池壁顶端弯矩的近似值。
MWA
池外有土,
池内无水。
D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K s1
M A  M A  ( M A  M WA ) 
K s1  K w
M WA
Kw
 M WA  ( M A  M WA )
K s1  K w
EIS1
K s1  顶板第一跨的线刚度, K s1 
l1
EIW
KW  池壁线刚度, K w 
H
④假定MA只影响到B支座,取0.27 MA;最后与①叠加。
由于计算复杂,也可采取构造措施:加配构造钢筋。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a)
A
H
B
l1
(b)
(c)
(d)
(e)
C
D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四.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
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
(1)设计要点:
A.板厚的要求;
B.区分端区格单向板和中间区格单向板,前者的内支座弯矩和
中间跨的跨中弯矩可折减20%(附图)。
C.板一般不进行抗剪计算,因混凝土的能力足够且板上仅考虑
均布荷载。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配筋构造
1)受力钢筋:与板的短边平行,直径在6到12毫米之
间,直径不一多于两种;布置形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
;满足一定条件时(等跨、等厚度,活载与恒载之比
小于3等),可直接按该图进行钢筋的弯起或截断,否
则应作包络图。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板中构造钢筋:
A.分布钢筋,平行于长跨,布置于板底部,受力筋内侧,如下
图:
分布筋
受力筋
B.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如下图:
l0/4
板受力钢筋
l0/4
附加钢筋
次梁
主梁
300 500
8@200
2
9
200
6@250
l1/4
l1/7
1
8@200
500
500
500
500
柱300×300
4
6@200
4
6@200
500
300 500
500 300
4
7
7
6
6@200
6@200
2000
8@200
8@200
150
150
300 500
4
8@200
5
6
6@200
500
8@200
8@200
l1/7
3
l1/4
D.板角附加短
钢筋。
500 300
主梁250×650
次梁200×450
l1/7
5
500
l1/4
500
各 3 8@200 8
500
C.与墙体垂直
的附加负筋;
8@200
l1
2000
2000
2000
4500
3
4500
8@200
500
500
500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2.次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
(1)设计要点
A 配筋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
B 应计算纵筋与箍筋,并进行裂缝宽度计算。
(2)配筋构造
当等跨、等截面和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等于3时,纵
筋的弯起和截断可按构造布置,否则按包络图布置。见书
图。
(a)
①≥1/2跨中钢筋
架立筋≥A s/2且不少于2根
ln1/6
≥l a
≤A s/4
≤A s/4 架立筋
钢筋切断面积≤A s/2
①
50
ln1/5+20d
50
≥las
支座内设一箍筋
50
ln2/5+20d
ln1/3
ln2/3
ln2
ln1
(b)
≥la
①架立筋作
构造负筋用
As
ln2/3
ln1/5+20d
h
h
20d
ln1/3
ln1/5+20d
h
≤1/2跨中钢筋
≤A s/4
≤A S/2
50
50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3.主梁
(1)设计要点
A 内力计算时,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B 配筋计算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
50~60mm
次梁钢筋
主梁h0
上部钢筋布置按图:
30~35mm
A 主梁与次梁相交处
板中钢筋
次梁h0
主梁钢筋
(2)构造特点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B 对于主梁与次梁相交处的主梁上,由于间接加载,为防止
主梁腹部产生局部破坏,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如下图:
吊筋
b b h1
h1 b
s
主梁
h1
次梁
h1
附加箍筋
h1 b
b b h1
s
附加横向钢筋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箍筋加密以方便施工。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结构
计算公式: F  2 f y Asb sin   mnf y Asv1
式中
Fl ——由次梁传至主梁的集中力设计值, kN
fy——吊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 ——附加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附加吊筋弯起部分与主梁轴线夹角;
一般取450;当梁高h>800mm时,宜取a=600
在实际设计时,可以只设置附加箍筋或只设置吊筋。
m----在s范围内附加箍筋的根数;
n ----附加箍筋的肢数;
§9.3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一.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
l1
柱
l1
l1
§9.3 双向板肋梁结构
1.四边支承板弹性工作阶段的受力特点
l2
l2
l2
l2
l2 l1 2
(1)理论依据:弹性力学薄板理论;
(2)主要结论:相邻板带之间存在剪力,构成扭矩;主弯矩
作用下板底部将产生45度方向的裂缝。
板底
2.四边支承板的主要试验结果特点:
板底
板底部裂缝沿45度方向;板顶裂缝沿支承边发展呈椭圆形。
板顶
板顶
a)
b)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二、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
对于非规则的双向板,一般按薄板理论直接计算内力;对
于规则的双向板,根据薄板理论制成表格后,查表计算。现加
以讨论。
1.单跨(单区格)双向板
M  表中系数  ( g  q)l02
式中: M—计算截面单位宽度的弯矩设计值;
l0—板的较短方向计算跨度;
g、q—均布恒荷载和均布活荷载设计值。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计算公式的几点说明:
(1)表中系数的数值与板的四边支承条件和所求弯矩的
位置有关,见附录;
(2)上式未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实际计算时必须考虑,
此时混凝土的泊松比近似取0.2;支座弯矩系数不变,跨中
弯矩系数调整.
(3)上式所求弯矩是单位宽度的弯矩。
mx(  )  mx  m y
m
( )
y
 mx  m y
2.多跨(多区格)双向板
实际工程中单区格较少,一般为多区格楼盖。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实用做法:将多区格楼盖简化为单区格板,然后按单
区格查表计算。
1)求区格跨中最大正弯矩
由薄板理论可知,跨中产生最大弯矩时,荷载为棋盘布置,
可将多跨双向板楼盖分解为单跨板查表计算,将荷载重新组合
,如附图所示。
显然(a) 产生的内力= (b)产生的内力+ (c)产生的内力。
对于 (b),中间的板块,按四边固定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
端部的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
对于(c),按四边简支荷载为q/2的情况查表;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计算
设按 (b) 查表求得的
x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 ):
m0b , x
y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 ): m 0b , y

0
0
则考虑(泊松比时),
mb, x  mb, x  mb, y
(b)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
(b)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 m   m0  m0
b, y
b, y
b, x
同理按(c) 查表求得的考虑泊松比的弯矩为:
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 : m   m0  m0
c, x
c, x
c, y
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 :
mc, y  mc0, y  mc0, x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将(b) 、(c) 分别产生的x及y方向的弯矩叠加,即得跨中最
大弯矩为:
m x  m b , x  mc , x
m y  m b , y  mc , y
按上述计算值进行配筋计算。
2)支座最大负弯矩
最不利活荷载的布置形式为全部楼盖满布。
a.中间板块按四边固定的情况查表;
b.端部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
c.角部板块按二边固定二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
d.相邻支承边上的负弯矩取绝对值较大者。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l2
l1/2
l1
s1
s1
s1
l1/4
A s2
2
A s2
(1)由于板四周受到梁的约束,将使实际弯矩有所减少
A
A
A
2
。所以规范允许将计算弯矩值折减。中间跨的跨中弯矩 2
、中间支座弯矩可减少20%;其余部位视情况确定;角部
板块不折减。
l2>l1
l1/4
l2-l1/2
l2
l1/4
(2)双向板的短跨方向受力较大,其跨中受力钢筋应置
于板的外侧;而长跨方向的受力钢筋应与短跨方向的受力
钢筋垂直,且置于内侧,截面有效高度减少。
(3)区分中间板带与边缘板带。中间板带的跨中正弯矩
钢筋可以减少。
l1
A s2
2
1.截面设计
l1/4
三、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2.构造要求
(1)双向板的厚度h不宜小于80mm.
简支板,h / l0  1 / 45;
连续板,h / l0  1 / 50。
l0—板较小方向的计算跨度.
(2)板的配筋方式类似于单向板.
§9.2 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四、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
1.支承梁承担的荷载
板上作用的均布荷载按就近原则传递给支承梁,见附图。
2.支承梁的结构模型:多跨连续梁
3.设计步骤
(1)荷载简化:采用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将T形和三角形荷载
分布简化为均布分布。现以三角形分布为例加以说明。
pe
p
m
m
me
me
三角形等效荷载:
等效均布荷载
实际荷载
P
5
pe  p 
8
对于T形分布的均布
荷载:
P
L
L
a=αL
a
L
L
图 9-34 等效均布荷载的换算
pe  (1  2a12  a13 ) p '
l01
p  ( g  q)
2
l
a1  01
l02
'
各种类型分布荷载下两端固
定梁的等效弯矩可查有关
计算手册。
§9.3现浇双向板肋梁结构
(2)按最不利活荷载求控制截面的内力,原则同单向板楼盖梁。
(3)作包络图进行配筋计算。
§9.4圆形平板结构
9.4
圆形平板结构
圆形平板是沿周边支承于池壁上的等厚圆板,在给水排水
工程构筑物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可以用作圆形水池和水塔、水
柜的顶板和底板等。
一般情况下,当水池直经较小(一般小于6m)时,可采用
无支柱圆形平板;若水池直经较大,为避免圆板过厚及配筋过
多,可在圆板中心加一支柱,即成为有中心支柱的圆形平板。
一、无中心支柱的圆形平板
r
(一)内力计算
A
B
bc
a
V +dV
dθ
d
b
Mt
M r+dM r
0
c
x
V
a
半径方向的径向弯矩Mr
(b)
(a)
q
切线方向的切向弯矩Mt
dx
x
r
r
d
Mt
d
Mr
设计圆板时,需求出圆板各处的径向弯矩 M r
切向弯矩 M t 和剪力V。
1.周边铰支的圆形平板
Mr 
19
(1   2 ) qr 2  K r qr 2
96
1
Mt 
(19  9  2 ) qr 2  K t qr 2
96
式中 q ----单位面积上的均布竖向荷载(N/mm2);
r ----圆形平板的半径(mm);
x
  ----距圆形平板中心为x点的相对距离,
r
Kr——径向弯矩系数,由附录4-5查得;
Kt——切向弯矩系数,由附录4-5查得。
Mr是单位弧长内的径向弯矩(N·mm/mm),
Mt则是沿径向单位长度内的切向弯矩(N·mm/mm)
在周边铰支圆板的中心处,即   0处,
径向弯矩和切向弯矩为最大,且数值相等,
M r  M t  0.1979qr
,
2
在圆板周边简支处,  1 ,有
Mr  0
M t  0.1979qr 2
2.周边固定的圆形平板
当池壁与圆板整体连接且池壁抗弯刚度远大于圆板
的抗弯刚度时,圆板则可看作是周边固定的,此时径向
弯矩Mr和切向弯矩Mt按下列公式计算
1
M r  (7  19  2 )qr 2  K r qr 2
96
1
M t  (7  9  2 )qr 2  K t qr 2
96
 1
径向弯矩的绝对值最大,
M r  0.125qr
 0
2
径向弯矩和切向弯矩相等
M r  M t  0.0729qr 2
3.周边弹性固定的圆板
当池壁与圆板整体连接且池壁的抗弯刚度与圆板的抗弯刚度相
差不大时,则应考虑池壁与板的变形连续性,按周边为弹性固定的
圆板进行内力计算。
以周边为铰支,并
利用附录4-5及公
式(9-18)求出径
向弯矩Mr1切向弯
矩Mt1 ;
以周边为固定,求出
弯矩分配法对不平衡弯
支座处单位宽度的径
矩进行一次弯矩分配
F
向固端弯矩 M r
kr
0
F
F
F
M

M

(
M

M
)
并同时考虑池壁顶端
r
r
r
w
kr  k w
固端弯矩 M wF
kr
M  M  (M  M )
kr  k w
0
r
F
r
F
r
F
w
0
r
将求得的 M看作是作用于铰支圆
板周边的外力矩
令圆板内各点的径向弯矩Mr2、切向弯矩Mt2均
等于外力矩.
M r  M r1  M r2
M t  M t1  M t2
圆板沿周边单位宽度
的边缘抗弯刚度
Eht3
kr  0.1
r
池壁单位宽度竖向
截条的边缘抗弯刚
度
Eh3
kw  kM
w
H
为池壁
的边缘
刚度系
数
对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圆板,不论周边是铰支还是固定,
其最大剪力总是在周边支座处,根据平衡条件,沿周边总剪
力等于圆板上的总荷载,即
Vmax 2 r   r q
2
Vmax
1
 qr
2
(二)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1.圆板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00mm
V≤0.7
f t bh0
(二)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2.圆板中的受力钢筋是由环形钢筋和幅射钢筋组成,沿环
向每米弧长内所应配置的幅射钢筋数量由径向弯矩Mr的设
计值确定,而沿半径方向每米长度内所应配置的环形钢筋
数量则由切向弯矩Mt的设计值确定。
为了便于布置,辐射钢筋通常按整圈需要量计算,在离圆心为x处
整圈所需要的钢筋截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2 xM r
Asr 
f y s h0
Mr
s 
1000h01 f c
1  1  2 s
s 
2
Ⅰ-Ⅰ
I
Ⅰ
环形钢筋
辐射钢筋I
上层钢筋
下层钢筋
二、有中心支柱的圆板
当水池结构直径为6~10m时,为减小板厚,宜在圆板
中心处加设钢筋混凝土支柱。
柱帽作用:增强柱子与板的连接,增大板的刚度,提高
板在中间支座处的受冲切承载力,减小板内的跨中弯矩
和支座弯矩,可节约钢筋。
45o
45o
d -圆板直径
a)
c=(0.05~0.25)d
a<0.25d
b)
≥h/2 h
c=(0.05~0.25)d
(一)圆板内力计算及配筋形式
有中心支柱圆板的计算方法与无中心支柱圆板类
似,仅介绍内力系数法。
板中离圆心x处单位长度上的径向弯矩和切向弯矩可按
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M r  K r qr 2
M t  K t qr
K r、Kt
2
分别为径向弯矩和切向弯矩系数,
可根据圆板周边支承情况及柱帽
相对有效宽度c/d查得(附录4-6)。
剖面Ⅰ-Ⅰ
Ⅰ
Ⅰ
下层钢筋
上层钢筋
(二)有中心支柱圆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q
q
q
Ⅰ
Ⅰ
Ⅱ
Ⅱ
N
N
Fl ≤
h0I
h0II
Ⅰ
45°
h0
45°
Ⅰ
Ⅱ Ⅰ
Ⅰ Ⅱ
h0
Ⅰ
Ⅰ
N
c-2hc
c
a
c
c+2h0
0.7 f tmh0
  min(1.0 , 0.5 
10h0
m
同基础的抗冲切设计
)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Fl ≤ 0.7 f tmh0
冲切荷载设计值。
对有中心支柱圆板为中心支柱
对板的反力设计值N减去柱顶冲
切破坏锥体范围内的荷载设计
值;
截面的有效高度,取两个配筋
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
临界截面的周长,距冲切
破坏锥体底面0.5h0的周长
当尺寸受到限制而不允许采用上述措施,可配置受
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抗冲切。
h0
≤h0/350mm
≥1.5h0
450
450
2h/3
h/2
h≥150mm
≥30mm
450
450
1
≥20d
1
3
2
≥1.5h0
≥1.5h0
当配置箍筋时:
Fl  0.35 f t mh0  0.8 f yv Asvu
当配置弯筋时:
Fl  0.35 ft mh0  0.8 f y Asbu sin 
考虑到应控制箍筋或弯筋数量不致过多,以
避免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在使用条件下因冲切发生的斜裂
缝过宽,配置了箍筋或弯起钢筋的受冲切截面尙应符合下式
Fl  1.05 f t m h0
对配置受冲切的箍筋或弯起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尙应
按式(9-29)进行受冲切承载力验算,受冲切的箍筋或弯起钢筋,应符
合下列构造规定:
(1)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截面面积应全部配置在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
此外,尚应按相同的箍筋直径和间距向外延伸配置在不小于1.5h0(图942a)的范围内;箍筋应为封闭式,并应箍住专门设置的架立钢筋,箍筋
直径不应小于6mm,其间距不应大于h0/3。
(3)弯筋可由一排或两排组成,其弯起角度可根据板厚在300~450之间
选取(图9-41b),弯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斜截面相交,其交点应在
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范围内,弯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
一方向不宜少于三根。
(三)中心支柱设计
中心支柱按轴压构件设计,板传给支柱的轴向压力可按下列公
式计算,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当板周边为铰支或固定时,有
N  K N qr 2
当板周边为铰支,且板边缘作用有均匀弯矩
M r0
N  KN M r0
中心支柱的荷载系数
在进行柱的截面设计时,轴向压力尚应计入柱自重。柱的计算长
度l0可近似按下式确定
底部反向柱帽的有效宽度。
ct  cb
l0  0.7( H 
)
2
柱的净高
柱顶部柱帽的有效宽度
6
8或
6
1
1
8或
2
2
8或
10
6
3
3
10
6
8或
10
8或
10
8或 10
@100 ~150
1-1
2-2
3-3
(a)
( b)
( c)
a)无帽顶板柱帽;b)有帽顶板柱帽
图9-46 柱帽构造配筋
10@100 ~150
b/2 b/2
Me
M
Ve
V
(a)
(b)
/
a
ln/6
/
/
ln
/
/
/
/
/
/
/
/
/
/
/
ln
/
a
ln/6
/
/
/
/
/
/
/
/
/
ln
a
ln/6
/
a
ln/6
/
ln/10
/
/
(a)
(b)
ln/5
ln/10
ln
/
/
/
/
/
/
/
/
/
ln
/
ln/10
ln/10
a
/
/
/
/
/
/
/
/
/
/
/
/
/
(c)
ln
a
/
ln/10
a
/
a
/
ln/7
ln/5
ln/10
g
II
gq g
g
I
gq
g
gq
gq g
g
gq
g
gq
gq
q
2
g
g
gq
gq
g
g
gq
I
q
II
q
g
(a)
(a)
q
2
(b)  (c)
II  II
q
2
g
(b)

q
2
(c)
q
2
q
2
g
II
II
I
I
II  II
II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