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六章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
共用品的消费者(个人)和提供者(政府)
之间不存在传递产品价格和稀缺性等准确信
息的市场,也没有简单的“买”与“不买”
的选择。
在公共部门中资源分配的决策方式是通过在
消费者(选民)与供给者(政府)之间插入
一个技术媒介——选举制度来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决定共用品供给的社会选择
问题。其代表理论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即各参与者依据某种协商规则,
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现实中存在哪些公共选择方式
(2)在这些公共选择方式下,最终选择能
否真正体现公共利益
通常公共选择的方式有:
(1)根据习惯或惯例作出
(2)由一个独裁者作出
(3)通过民主投票作出,其中又包括直接
民主和代议民主
各种公共选择方式的简单对比:
(1)独裁的好处是程序简单而且成本低,坏处
是决策可能会偏离公共利益的要求
(2)直接民主方式最能充分体现多数人的偏好,
但选择的成本高,而且不一定能保证全体成
员都来投票
(3)代议制民主虽不必事事全民公决,但又容
易造成被选举出的代表最大化自己私利的问
题
归根结底,成本—收益分析是公共选择方式
的决策根据。
第一节 直接民主制
6.1.1维克塞尔的“全体一致同意原则”
(1)含义
有关共用品及其成本分摊的所有集体决策只
有在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时才能做出
(2)特点
达到全体一致同意的公共选择,对于所有参
与者而言都是帕累托有效的,但是成本可能
非常高
一致同意原则能绝对平等地保障所有参与者
权利,但也可能为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
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
政”)
可以避免“免费搭车行为”的发生
6.1.2 林达尔均衡(Lindahl Equilibrium)———
一致同意原则的更精致模型
(1)林达尔均衡模型
林达尔将政府的作用看作是一个拍卖过程,
它首先将不同的税收份额提供给当事人A和B,
由A和B申报在这一份额结构下各自对公共支
出的偏好水平,如果两人不一致,则政府需
重新设置税收份额进行调整,直到双方在各
自不同的税收份额下偏好相同的公共支出水
平为止
(2)林达尔均衡的缺陷
“全体一致同意原则”可能导致决策成
本很高或者做不出决策,甚至少数人对
多数人的暴政
无法保证每个参与者都显示其真实偏好,
从而在有当事人耍花招隐瞒真实偏好
(使需求曲线降低)时损害其他人利益,
使林达尔均衡无法实现
6.1.3 多数票表决制的存在基础——对少数
人实行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1)少数人的利益不应因为考虑多数人的
利益而被忽略,但多数人的利益也不能
因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被忽略。由于每个
人都有可能成为少数人,同意多数票规
则就意味着个人同意可能对他自己实行
强制的投票制度(布坎南,《同意的计
算》)
(2)个人自愿接受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若决策所需人数小于N0,则外部成本会过高,当只
需一个人就能做出集体决策(即独裁)时,外部成
本最高;
若决策所需的人数大于N2 ,则决策成本会过高,当
需要全体一致同意时,决策成本最高;
若决策所需人数位于 N0与N2 之间,个人会因收益
大于成本而感到满意,而在 N1点,个人净收益最大
化,在投票理论中,这一点所对应的投票者比例
N1/ N*被称为理想多数;
若Bi过低,在N0左边或N2右边,则Bi<Ct个人将拒绝
强制。
以上分析表明:多数票规则下,“民主的强制”有其
合理的经济基础,它是个人理性的结果。
6.1.4 多数票规则(single majority rule)
(1)涵义
每人都有一票且只有一票,对提案进行表决,
若有一半以上的人投票赞成,则提案被通过;
如果有多个提案,那么对这些提案两两加以
比较,并按照传递性公理得出最后结论。
传递性公理指的是不需证明人们就会赞同的
这样一种情形:若x被认为好于y,y被认为好
于z,则可认为x好于z。这一公理使人们不必
将每一对提案都付诸表决,可以提高投票机
制的效率。
(2)多数票规则的缺陷1——投票悖论及其出路
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当参与投票的个
人的偏好顺序存在多峰时,集体的传递性不能得
到保证,从而多数票规则无法得出最终结果,出
现投票循环(vote cycling),或者出现议程操纵
行为。
原因——投票人的多峰偏好:
A. 在公共提供品有私人替代品时,多峰偏好很可
能出现
B.所表决提案不能按一个维度进行排序时,多峰
偏好很可能出现
投票悖论发生的可能性(概率)(%)
投票
者数目
3
5
7
9
19
25
∞
备选
3
5.6
6.9
7.5
7.8
8.3
8.4
8.8
对象
4
11.1
13.9
15.0
15.6
16.6
16.9
17.5
的
5
16.0
20.0
21.5
22.4
23.9
24.2
25.1
数目
10
32.4
15
41.8
48.9
60.9
消除投票悖论的可能出路:
单峰偏好——所有选民都呈单峰偏好是防止
投票悖论的充分条件
投票交易(互投赞成票)——互投赞成票可
使人们进行投票交易,通过个人之间交易选
票,一个更易于被通过的结果可能就确立了。
投票交易在表露偏好强度和建立稳定均衡方
面具有潜力,但是也很可能会出现特殊利益
集团由此得到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它给其他选
民所带来的损失,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
福利分布恶化的情形。
(3)多数票规则的缺陷2
“倒霉的少数”现象
“合乎理性的无知”和可能会出现“选
民冷漠”
例:湖北省潜江市前人大代表、独立参
选人姚立法的传奇-《我反对:一个人大
代表的参政传奇》 (1987-1998年的持
续努力)
可能会出现选举结果被利益集团操纵的
局面
(4)单峰偏好下多数票规则的中位选民定理
(median voter rule)
——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票
规则必有最终结果,而且反映的必然是中位
选民的偏好。
中位选民指的是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
列中间的选民,相对他而言,偏好更大规模
公共支出的人数与偏好更小规模公共支出的
人数恰好相等。
6.1.5 阿罗不可能定理
(1)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合理条件
理性条件(rationality):包括完备性和传递性
两个公理
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
无限制领域条件(unrestricted domain):不
能限制个人选择的自由
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非独裁性(non-dictatorship)
(2)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福利经济学第三
基本定理)
满足理性条件、帕累托原则、无限制领域条
件、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以及非独裁性的
阿罗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3)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启示
完美的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并不影响在某
些地方将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提供价值判断。
第二节 代议民主制
6.2.1 代议民主制概述
(1)概念
是指选民推举自己的代言人,由他代表自己
与其他选民推举出来的代表一起制定公共决
策。
(2)代议民主制存在的问题
除了直接民主制下可能存在的一切问题之外,
代议民主制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问题,主要
包括:
政治家与政党
官僚
利益集团
选民
厂商
代议民主制的主要参加者
6.2.2 当选政治家(politician)
(1)目标——追求当选,有时表现为选票
最大化
(2)行为选择——迎合中位选民的偏好
其他方面:见教材P106
6.2.3 公务员 /官僚 ( bureaucrats)
(1)官僚的作用
官僚所掌握的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大量的信息
被认为有助于政治家正确地做出决策,同时,
官僚的任职时间往往长于当选的政治家,可
以更加专注于长期公共利益
官僚也会利用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殊地位和
优势与政治家相抗衡,形成双边垄断
(bilateral monopoly),进而还可能与关键
的利益集团实现某种结合,形成铁三角(iron
triangle),充分谋求各自的私利而损害广大
选民利益
(2)官僚的目标(5P)
权力、收入、声望、提拔、特权(反例:中
国“辛德勒”何凤山)
Power,pay,prestige,promotion,perquisites
尼斯卡宁认为,实现5P的手段是使其预算最
大化,而要点就在于官僚的预算提案不是由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决定的均衡产量,
而是总成本等于总收益时的产量,这往往导
致政府支出过度扩张。P108图
(3)官僚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的途径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说明或争取政治家
(议员),使他们相信,支持扩大自己所在
机构的预算是维护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
官僚可以利用政治家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
预算只是其中之一的特点,向政治家要挟
“要么全要,要么什么都不干”,凭借信息优
势达到预算最大化的目的
若所提要求未能得到完全满足,官僚还可以
通过降低工作效率(拖沓)使实际价格上升,
因为官僚没有竞争对手,其提供的公共服务
往往是垄断的,并且绩效考核有难度
(4)解决政策制定者(政治家)与政策执
行者(官僚)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思
路
对官僚部门的激励
对官僚个人的激励
转向私人部门提供
6.2.4 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
groups)
(1)含义——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自然
人和法人)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并采
取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团体
(2)利益集团可能形成的基础
见教材P109
(3)铁三角与寻租活动(DUP,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y)
6.2.5 其他人物
第三节 政府增长的解释
6.3.1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1)内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
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2)解释
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
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导致了对商
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体系和管
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于是
需要将更多资源用于治安和法律设施
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会使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更
加突出,市场机制失灵现象会更趋严重,需要政
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居住
的高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需
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
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和福利服务的
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
加,人们对这些服务的要求增加得更快,
要求政府为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更
多的支持和优惠
6.3.2皮科克和怀斯曼的内外因素增长论
内在因素——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
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即使税率保持不变,税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财政支出便与GNP同步增长。
外在因素——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的压
力,如战争、饥荒、经济危机等,只有政府
采取行动才能缓解。
外部因素导致的三种效应:
(1)替代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
(2)审视效应(inspection effect)
6.3.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大,
因其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效应,应由政
府投资,政府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大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公共投资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对付市场失灵,政府投资占GDP比重
下降,而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升
经济成熟阶段: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要求提高,教育、卫生保健、环保、社会
保障、收入分配等具有需求收入弹性,注重
生活质量,需要政府提供,因此财政支出增
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
6.3.4 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
官僚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结果
多数票规则下互投赞成票也会扩大财政
支出规模
选举权扩大而增加福利支出的结果
6.3.5 政府增长的控制
改变官僚的激励机制
改变财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