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7-6

第六节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
• 国际放射界将像质评价的方法分主观评价法、
客观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三个方面。
• 一、主观评价法
• 心理属性的主观评价法(subjective evaluation)
是通过人的视觉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来评价像质
的。从1938年Heilron提出金属网测试法开始,
已有五十多年的历程,内容丰富,用途很大。
现在常用的方法有两个:Bureger法(或分辨力
评价法)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法。
• 所谓分辨力法是指以人的视觉感觉到的
能分辨清楚的影像细节来评价影像质量
方法,其单位是每毫米中能分清楚的线
对数,单位记作LP/mm,这是一种主观
的数值评价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缺
点是仅是一个数值的评价法,可因人而
异,也不全面。
• 在主观评价法中主要介绍ROC曲线评价
法。
• (一)ROC曲线评价法
• ROC曲线法又称ROC解析法,是以通讯工程学
中信号检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SDT)
为基础,以心理临床评价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
线解析和数理统计处理为手段的一种评价方法。
信号检出理论是在1948年N.Wiener等撰写的有
关控制理论著作中提出的,用于雷达系统的信
号识别。1960年由Lusted首先提出在放射诊断
范围内应用这一理论,即用ROC曲线法来评价
像质,完成这一方法的是1970年初芝加哥大学
的Rossmann、Goodenough、Metz等学者。
• 1.基本概念 美国生物统计百科全书中关于ROC
的定义为:“对于可能或将会存在混淆的二种
条件或自然状态,需要试验者、专业诊断工作
者以及预测工作者作出精细判别,或者准确决
策的一种定量方法”。它源于信号检出理论,
属统计假设检验的范畴。
• (1)2刺激(s,n)×2判断(S,N)矩阵:统计理论
是在观察事件中,选择两个统计假设时的最好
决策行动理论。信号检出问题是由统计决定的,
要求对统计的假设进行判断。
• 信号检出问题,是在一定时间间隔条件下观察
判断发生的事件是否含有信号。在一定时间间
隔内发生的事件有仅有噪声和仅有信号两种情
况,问题是要对这两种情况进行选择。最终要
在二者中选一个。观察者看了以后若有“信号”
就回答“yes”。若无“信号”就回答“no”。
• 观察者在规定某一时间间隔,并在各个时间间
隔内回答出仅有噪声或仅有信号,即yes(有信
号),no(无信号,是噪声)。但必须注意,在各
时间间隔里一定含有某种随机噪声,信号出现
一次,在下次出现信号之间出现噪声,即便是
信号实在不存在时,刺激也是连续变化的。
• 若给观察者观察的噪声和信号分别用n和s表示,
观察者判断为噪声和信号分别用N和S来表示。
其信号检出的刺激及反应结果有:①真阳性
(true positive;TP),表示对信号(病灶s)作出正
确的回答yes,是信号S;②真阴性(true
negative;TN)表示对噪声(无病灶n)作出正确的
回答yes,是噪声N;③假阴性(false negative;
FN)表示对信号(病灶s)作出错误的回答no,是
噪声N;④假阳性(false positive;FP)表示对噪
声(无病灶n)作出错误的回答yes,是信号S。以
上就是2刺激(s,n)×2判断(S,N)矩阵的意义
(图7-5)。
•
•
•
•
•
•
由图7-4可得出如下数学表达式:
T(s)=TP+FN
(7-1)
T(n)=TN+FP
(7-2)
T(S)=TP+FP
(7-3)
T(N)=TN+FN
(7-4)
式中T(s)表示信号总数,T(n)表示噪声总
数,T(S)表示判断阳性总数,T(N)表示判
断阴性总数。
• 若用T代表n和s刺激观察者的总数,可用
下列式子分别计算信号s和噪声n的概率:
T s 
• P(s)= T
(7-5)
T n 
• P(n)= T
(7-6)
• 式中P(s)、P(n)分别代表信号s与噪声n的
概率。
• 观察者在观察信号s和噪声n时,有可能
出现误判,即将信号s误判为噪声N,将
噪声n误判为信号S。
• 这就出现了本章第一节中讲述的条件概率问题:
• P(S|s)= TTP(s)
(7-7)
• P(N|n)= TTN(n)
(7-8)
• P(N|s)= TFN(s)
(7-9)
• P(S|n)= TFP(n)
(7-10)
• 式中P(S|s)表示真阳性概率(true positive
fraction;TPF),P(N|n)表示真阴性概率(true
negative fraction;TNF),P(N|s)表示假阴性
概率(false negative fraction;FNF),P(S|n)
表示假阳性概率(false positive fraction;
FPF)。
•
•
•
•
而且它们之间还有如下关系:
P(N|s)=1-P(S|s)
(7-11)
P(S|n)=1-P(N|n)
(7-12)
随着观察者的正确判断和误判数量改变,
其判断基准Xc就发生变化,即向坐标的
左或右移动(图7-6)。图中f(x|s)、
f(x|n)分别表示信号和噪声呈正态分布。
• 观图7-6可知:

• P(S|s)= x f x s dx(7-13)
c
• P(N|n)=
• P(N|s)=
• P(S|n)=

xc

xc




xc
f x n dx
(7-14)
f x s dx
(7-15)
f x n dx (7-16)
• 在ROC解析中,设计的测试刺激观察者的
信号s和噪声n数量是已知的称金标准,
把观察者判断的(包括误判的)N、S的结
果可与金标准进行对照,或者说诊断医
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会出现对病灶s和
无病灶n的影像既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又可能作出误判。ROC解析就是将判断结
果与预先已知的金标准进行比较(表7-1)。
刺
激
判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
阳性(S)
阴性(N)
合
阳性(s)
真阳性TP
假阴性FN
TP+FN=T(s)
阴性(n)
假阳性FP
真阴性TN
FP+TN=T(n)
合
TP+FP=T(S) FN+TN=T(N)
计
计
• 若用P(S|s)表示纵坐标,P(S|n)表示横坐标,用测试结
果绘制成的曲线就是2剌激(s,n)×2判断(S,N)的ROC曲
线(图7-7)。
• (2)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sensitivity)是
指观察者对信号s正确判断数TP与信号s的总数
TP+FN=T(s)之比,用下式表示:
• 敏感性(%)= TP  100%  TP  100% (7-17)
TP  FN
T s 
• 特异性(speciality)是指观察者对噪声n正确
的判断数TN与噪声n的总数TN+FP=T(n)之比,
用下式表示:
• 特异性(%)= TN  100%  TN  100% (7-18)
TN  FP
T n 
• 显然,敏感性和特异性表示的是观察者正确判
断能力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存在,是因
为成像系统探测器的探测能力和观察者(诊断
者)判断能力决定了f(x|n)和f(x|s) 的2种正
态分布有重叠部分原因,决定了对信号s和噪
声n的正确的判断和误判,形成判断基准Xc,
随着观察者能力大小或者成像系统探测器的探
测能力大小变化,Xc由A移到D,可求出各敏感
性和特异性数值,并且可以描绘出相应变化的
敏感性-特异性曲线(图7-8)。它可全面反应判
断者判断能力,或成像系统的性能。但当Xc一
定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就确定了,不会同时增
加或减小。
• 2.ROC曲线的制作方法 常用的制作ROC曲线的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2阶求法;一种是5阶求法。
• (1)2阶求法:2阶求法有的称二等级法,也
有的称二分类法。它解决是或否的问题,即要
求诊断者必须作出二者择其一的明确判断(诊
断)。如对信号s,即病灶的存在或不存在、
恶性或良性等,不允许有第三种诊断。这种
ROC曲线的绘制及描述采用二阶法,即由1位或
几位观察者(诊断医师或实验测试人员)分别
以不同的诊断界值对观察的每一幅影像(实验
模型照片影像或临床放射诊断影像)作出二者
择其一的诊断,然后与金标准相对照,分别计
算各自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样每次会得到一
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数值。
• 每一对数值都可计算出对应的P(S|s)和P(S|n)
一对数值,可以描出一个点,将此点与2个角
联起来就成为一条ROC曲线。2个观察者就有2
条ROC曲线,此种方法求出的ROC曲线仅有3个
点联起来的,是一条折线,很难描成一条光滑
的ROC曲线(图7-7)。此方法的依据就是前述
的2刺激(s,n)×2判断(S,N)矩阵。一般
不用此方法。
• (2)5阶求法:5阶求法又称多阶法。实际上
观察者(放射诊断医师)往往是面临多种选择
的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目前放
射影像文献中用多阶法有4阶法、5阶法、6阶
法,常用5阶求法。
• 5阶求法是,观察者面对信号s或噪声n可有5种选择:
①肯定没有;②好像没有;③不清楚;④好像有;⑤
肯定有。这里需指出的是,若对信号s判断,其中的好
像没有是指好像有噪声n,肯定没有是指肯定有噪声n
的意思;若对噪声n的判断,其中好像没有是指好像有
信号s,肯定没有是指有信号s。表2-6中的数据,是由
观察者对100个信号和100个噪声的判断结果的例子。
表7-3中的数据是对表3-6中的数据的累积。表7-4中的
数据是对表7-3中的数据计算出P(S|s)和P(S|n)数值。
表3-6、3-7、3-8中的数据是判断基准Xc,由xc1移动到
Xc2、Cc3、Xc4、Xc5时f(x|s)和f(x|n)概率分布曲线下围
成的面积值(图7-9)。由表7-4中的P(S|s)和P(S|n)
的数据就可绘制成2×5的ROC曲线(图7-10)。
表7-2
用5阶法观察者判断的结果(数值)
判
类
别
断
结
果
1
2
3
4
5
肯定没
有
好像
没有
不清
楚
好像有
肯定有
真阳
性数
2
14
34
34
16
假阳
性数
16
34
34
14
2
表7-3
类
5阶法观察者判断的真阳性和假阳性数各自的累积
别
判
断
结
果
1+2+3+4
+5
2+3+4+5
3+4+5
4+5
5
真阳性数
的累积
100
98
84
50
16
假阳性数
的累积
100
84
50
16
2
表7-4 2刺激(s,n)×5判断(S,N)矩阵
类
别 1+2+3+ 2+3+4 3+4+5 4+5
4+5
+5
5
P(S|s) 1.0
0.98
0.84
0.5
0.16
P(S|n) 1.0
0.84
0.50
0.16
0.02
• 5阶法制作ROC曲线的读取信号s和噪声n
获 得 的 P(S|s) 和 P(S|n) 数 值 , 多 应 用
CEMetz的ROCKI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5阶法比2阶法能反应出更多的信息量,
ROC曲线的估计更为稳定和精确,且效率
更高。
• 3.ROC曲线的种类 见《医学影像成像原
理》第三章有关内容。
• 4.ROC曲线的评价指标及应用
• (1)ROC曲线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有
多个,常用的有3个:①对应的每一个
FPF所得到的TPF,即传统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指标;②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z),
ROC曲线越靠近左上角,Az值的面积就越
大,当Az=1.0时,表示观测者的诊断
(或判断)是完美的,没有假阳性和假
阴性的错误,当Az=0.5时 ,表明观测者
的诊断(或判断)结果毫无意义,无法
区分有病(信号)和无病(噪声),Az
值的范围为0.5~1之间;
• ③ROC曲线下的部分面积值(Az),由于Az表
示从0到1整个FPF数值范围内敏感性的平均值,
当测试的2条ROC曲线有相交时,Az值就不能反
映某一范围内ROC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
劣,甚至可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必须应用
ROC曲线下部分面积,即某一FPF数值范围内敏
感性平均值来比较ROC曲线的特性才能反映真
实情况。除此之外,ROC解析的参数还有斜率
(b)截距(a)、检测能力dˊ和deˊ,这些
参数的物理意义在医学成像原理教材中有叙述,
在此不再赘述
• (2)ROC曲线的应用:应用四个方面:①不同
成像方法效能的比较,包括某种成像系统对某
种疾病的诊断绝对性评价;可以对2种或2种以
上的成像系统对某种疾病的诊断作出相对性评
价,即在影像检查技术中每一种成像方法、显
示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笼统地说
哪一方法更好,只能说对某种疾病的检查有优
势,用ROC曲线的客观性指标Az可进行参照比
较;②对不同的测试者运用同一成像方法的技
能比较,即在影像诊断中,用同一成像方法获
得影像信息,请多位观测者在同一观测条件下
进行判断,将数据制作成ROC曲线,比较与观
测者对应的ROC曲线Az值大小,看谁的诊断能
力高,谁的诊断能力相对较低;
• ③对不同的成像条件运用相同观测者的效果比
较,即在一种影像检查技术中,运用不同成像
条件,如不同管电压70kV、80kV、100kV、
110kV、120kV,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屏-片组合胸部X线摄影的效果,根据测试数据
制成ROC曲线,比较不同管电压下成像的ROC曲
线的Az值大小,看哪个kV值条件下对某种信号
显示最好;④用ROC曲线的Az面积大小比较CR、
DR等数字成像系统后处理功能不同参数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可
靠,最好所用评价Az值是用3位以上观测者的
平均值,防止出现较大偏差。
二、客观评价法
• 所谓像质的客观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法是指用构成影像中的一些物理
属性特性量来进行测定的评价法。在医学影像
成像中,影像信息传递功能是由影像的对比度、
密度、锐利度、影像上的噪声(也常指照片斑
点)等相关物理量显现出来的。现在常用的客
观评价法有三个: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评价法、噪声评
价法、噪声等价量子数(noise-equivalent
quanta;NEQ)和DQE评价法。
• (一)MTF评价法
• MTF是1946年法国的Duffieux以傅立叶变
换的手段,用光学传递函数(optical
transfer function;OTF)来评价像质
提出的。1962年国际放射界将OTF引入X
线成像系统,并借用通讯工程学信息论
的“频率调制”概念,将其以时间为自
变量频率响应函数,换成空间频率
(LP/mm)为变量的MTF。
• 1.基本概念 评价X线照片影像清晰程度的量
化指标是用MTF来完成的;而MTF又是描述影像
模糊度的量化指标。只是影像的清晰度和模糊
度是两个描述输入成像系统影像信息量再现率
的、数值大小相反、实质内容一样的物理量。
影像的模糊值为零,其MTF就等于1.0,表示输
入影像信息再现率为百分之百,影像的清晰度
最好;反之,影像的模糊值大到一定程度,其
MTF等于零,表示输入成像系统的影像信息量
是完全模糊不清的,影像的清晰度为零。一般
情况,成像系统输出的影像信息再现率不是零,
也不是1.0,而是0<MTF<1.0。由上述可知,
MTF是通过测试成像系统的模糊值大小来完成
的。
• (1)空间频率:时间的周期和频率是用于通讯工程学中的物理量,
若用T表示时间的周期,即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时间,f表示时间
的频率,即每单位时间内(每秒)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用次/s
或周/s,单位用Hz表示
• f=1/T
•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常用的信号不是随时间而变化,而是随
空间而变化的,若用纵坐标表示信号f(x),横坐标表示空间距
离x(图7-11)
• 若用λ表示空间周期,即代表一个波长,单位空间距离内
完成的空间周期的次数称空间频率ω,一般
• ω=1/λ
• 空间距离用mm为单位,ω的单位是LP/mm或line/mm。LP表
示一个线对,如果空间波是正弦或余弦形式的,一个L.P
中表示含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若空间波是一个矩形波
(图7-12),一个L.P中包含“一白线条、一黑线条”。
• (2)调制度:影像上的信号是通过对比度显现出来的。
引用一个调制度的概念来定量的描述信号显现程度
(图7-13)
• M来表示,M的定义为:
• M=[1/2(Imax-Imin)]/[1/2
(Imax+Imin)]=Ia/Io
• “调制度”是由无线电波调幅程度转义过来的。
Io 表示影像正弦信号的平均亮度值(或密度D
值),Imax、Imin分别表示影像正弦信号的最
大亮度和最小亮度,Ia表示振幅。显然,影像
正弦信号的亮度分布表达式为:
• I(X)=Io+IaCOS2πωX或
• I(X)=Io(1+ IoCOS2πωX /Io)= Io(1+
MCOS2πωX)
• 由于亮度不能为负值,必须是Ia≤Io。M值的
范围是0<M<1。为简化,往往将Io 作为一个单
位,I(X)可写为:
• I(X)=1+ Mcos2πωX
• (3)MTF:如果成像系统是理想的,输入的正
弦波与输出的正弦波影像应是完全一样的。但
现实中理想的成像系统是不存在的,往往输出
的正弦波影像与输入的有差别(图7-14)。
• 若用M物表示输入的正弦波或理想输出的正弦波
影像,M物为:
• M物= Ia/Io
• 若M像表示经过一个成像系统后输出的实际正弦
波影像,M像为:
• M像= Ia’/Io
• 因为Ia’≤Ia,所以M 像 ≤M 物 ,即实际输出的正
弦波影像信号的调制度只会降低,不会提高。
降低程度有成像系统的优劣来决定。我们用
H(ω)表示MTF,其定义式为:
• H(ω) = M像(ω)/ M物(ω)
• 显然,MTF是以ω为变量的函数。其数值
变化的范围是:0≤H(ω)≤1。其物理意
义是:当H(ω)=1时,表示成像系统能够
将在所有ω质范围内的输入信号一点也
不损失的再现出来,这是最理想的成像
系统;当H(ω)<1时,表示成像系统只能
将部分输入信号再现出来,而且随着ω
值增大,输入信号损失越严重;当信号
完全损失时,即H(ω)=0时,ω值称截止
空间频率(图7-15),
•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H(ω)<1时体现的是光能重
新分配,而不是光能损失,从图7-13(A)中可以看出:
光亮线亮度降低所损失的能量(实线在上虚线在下所
夹的面积值),正好弥补暗线亮度增加所需的光能
(实线在下虚线在上所夹的面积值)。另外还需说明
的一点是,正弦波测试卡信号成像后,除了对比度降
低外,还可能出现相位移动,即实际成像的线条位置
不再理想线条的位置上,而是沿着X轴方向移动一段距
离,这段距离可以用mm来表示,也可以用θ角来表示,
当移动的这一段距离X刚好等于λ/2时,即θ=π时,
就出现黑线条移动到原来白线条的位置上(波峰移到
波谷的位置上),出现黑的变白,白的变黑的伪影,
或称伪解像。我们把θ成为相位传递,而且随着ω值
而变化,把随ω值而变化的θ(ω)称作相位传递函数
(phase transfer function;PTF)。
• 2.MTF测试方法 在光学系统中测试MTF的方法
很多,适合于X系统的方法有两种:对比度法
和傅立叶变换。
• CR和DR成像系统的MTF测试方法、其测试的MTF
指的是成像系统的最后的MTF,即包括成像系
统的数字打印系统的MTF,称为最后的(final)
的MTF,用符号MTFfinal来表示:
• MTF  MTF  MTF  MTF (7-9)
final
pre
filter
prim
• 式中的MTFpre表示预抽样(presampling)MTF,
MTFfilter表示画像处理等的MTF,MTFprint表示激
光打印或CRT的MTF。
• 由于技术的原因,CR和DR的抽样间隔不能充分小,大
多在100~200μm之间,称作抽样不足。使测试的MTF
与模拟成像系统的不同,不能表示真实的MTF,其原因
就 是 由 于 抽 样 不 足 产 生 了 混 叠 误 差 ( aliasing
error)。
• 由于测试成像系统MTF的狭缝宽10μm,长1000μm,CR
和DR的IP和FPD的抽样间隔多是100μm和200μm,显然,
用10μm的狭缝平行或垂直放置来测试抽样间隔的MTF
时,包括不了一整个间隔,故采用倾斜2º~3º角放置狭
缝(图7-16)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X线摄影获得狭缝
像后,用显微密度计对狭缝变化位置进行扫描,获得
多个光密度LSF(图7-17),其中最尖锐的是中心校正
的LSF,最尖锐的或者说是最平缓的是位移校正的LSF,
然后,对中心校正和位移正的线量分布LSF作傅氏变换,
获得最后的中心校正的MTF和位移校正的MTF。
• 测试时,要测垂直和平行X线管两个方向上MTF。其
表达式为:
• MTFOC  MTFpre  aliasin g  MTFfilter  MTF
(7-20)


• MTFOS  MTFpre  aliasin g  MTFfilter  MTF
(7-21)
• MTFOC 表示中心校正的MTF,MTFOS 表示位移校正的
MTF,将(7-20)和(7-21)式相加可得:
• MTFOC  MTFOS  MTF pre  MTF filter  MTF prim (7-22)
2
• 比较(7-19)和(7-22)式可知:
• MTF  MTFOC  MTFOS
final
2
(7-23)
• 显然,最后的MTFfinal是从中心校正和位移校正
MTF求出的。由此可知,测试CR和DR的最后MTF
时,不必测试抽样间隔和激光打印机的MTF了。
• 总的混叠误差=MTFOC-MTFfinal
(7-24)
• 可用图7-17来表示。在这里总的混叠误差和
总的中心校正MTF中的“总的”含义是,指包
括了大于尼奎斯特空间频率的误差。如果抽样
间隔充分小,即满足了抽样定理,在尼奎斯特
空间频率以下的混叠误差就为0,此种情况下:
•
(7-25)
MTFfinal  MTFOC  MTFOS
• 这与模拟成像的MTF就一样了,实际情况是抽样间隔越大,
最后的MTF越小,总的混叠误差就越大。图7-18表示抽样
间隔是200μm和100μm的CR设施测试最后的MTF和总的混
叠误差。
• 3.MTF的应用简介
• (1)成像系统的MTF:一个成像系统往往包括几个子
系统,如X线管焦点、滤线栅、屏-片组合等,若知道
每个子系统的MTF,就比较容易计算出整体成像系统的
MTF,其计算式是:
• H(ω)=H1(ω)·H2(ω)·……Hn(ω)
• 此式表示整体成像系统的MTF等于各子系统的MTF乘积,
显然对于一个成像系统来说,每个子系统的MTF值都会
降低整体成像系统的MTF,整体成像系统的MTF都比每
个子系统的低,这就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子系统的MTF不
降低的道理。
• (2)不同成像系统的MTF的比较:当测试出某个成像
系统的MTF并绘成MTF曲线(图7-19(A))后,就很清楚
地看到对应于一个MTF值为零的空间频率ω值,表示在
这个空间频率值所形成影像信号完全模糊了,这个ω
值称为此成像系统的极限分辨力或者截止空间分辨力。
• 实际上人眼观察影像信号模糊的空间频率值并
不是理想的极限分辨力,而是MTF等于0.05时
所对应的鉴别频率。有成像系统的极限分辨力
可以比较几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图6-19(B))
但并不全面。观图可知:A成像系统的极限分
辨力比B的小,即B好于A系统,而在ω值小于A、
B两个成像系统MTF值相等的ω值范围内,A好
于B系统。
• (3)数字成像系统后处理参数的作用比较:
以CR成像为例,其后处理有关的参数可提高影
像信号的对比度,改善成像系统的MTF值,通
过实验测试比较,可比较出CR设备对不同人体
组织影像最适宜的成像参数值。
• (二)噪声评价法
• 1.噪声评价法的提出 噪声(noise)在X线照片
上原来称X线照片的粒状度,也称照片斑点
(mottle),噪声和斑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谓斑点就是指X线量子统计涨落在照片上记
录的反映。由屏-片组合形成的模拟影像上的
斑点是由X线量子斑点、增感屏结构斑点和胶
片的粒状性形成的。随着成像设备增多,如
MRI、CR、DR等的出现,形成影像上的斑点原
因增多,如量子噪声、与A/D转换形成的比特
(信息单位)数量、读取时的噪声等,现在已
经将照片影像上量子统计涨落都称为噪声,很
少称斑点了。
• 影像上的噪声能淹没影像上微小的信号(病灶),国
际放射界对噪声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描述噪声特性
的物理量有两个: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
值、威纳频谱(Wiener spectrum ;WS)。1963年美
国芝加哥大学的Rossman对此就有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由于WS的计算非常繁杂,没有性能很好的电子计算机
是无法完成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快发展,应用WS来
评价影像噪声特性已成现实了。
• 2.RMS 医学影像的亮度分布或密度分布是随机的。影
像上微小的亮度差或密度差往往是微米(μm)级的,
用一般的透视密度计很难测试,用显微密度计扫描可
以测出照片上随机变动密度值分布曲线,然后用显微
密度计的10μm测试孔去等分,得到若干个密度值大小
不等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
• 为了描述这些大小不等的离散随机变量的差异
程度用标准差(RMS)σ(D)来表示,σ(D)的
计算公式为:
( D  D )2  ( D  D )2    ( D  D )
1
2
n
σ(D) 
n
• 式中n表示测试的点数,一般应在1000个点以
上,点数越多测出的RMS 值越精确,表示各点
的平均密度值, D1、D2……Dn代表测点的密度
值。RMS值反映出了照片上各点的密度差程度,
或者说总体上偏离数学的期望值(即平均值)
的程度。RMS值小,代表照片的噪声轻。
• 3.WS
• (1)WS的物理意义:在物理学声学中,把干扰信号的
无规则的、紊乱的、断续的一种无调声称噪声;在无
线电通讯中出现的传输信号以外的干扰也称为噪声;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把所需要的、可以预测到的信号称
为确定性信号,把不需要的、无确定性的、不可预测
的干扰信号称随机信号;医学影像照片上的淹没微小
信号的无规则的微小密度差称为噪声。上述噪声、随
机信号,从物理本性上讲是一样的,既无规则的、随
机的、无用信号,故对医学上的噪声的频率特性描述
就借用了物理学声学中的噪声。在通讯工程学(或声
学)技术中描述噪声的频率特性,是以时间为变量的
功率频谱(power spectrum;PS),而在医学影像检
查技术中描述噪声频率特性是以空间长度为变量的,
故冠以N.Wiener,即WS是以空间长度为变量的函数。
• WS的物理意义就是:医学影像上在单位长度
(mm)上的密度差随着空间频率(LP/mm)变化
而分布的状况。其数值等于噪声的自相关函数
的傅立叶变换。很明显,测得的医学影像上的
噪声,即随机的微小密度差,它相当于测得物
理声学中噪声的振幅瞬时值,噪声功率频率单
位是明确的,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在某一频带的噪声能量,频率单位是Hz;而WS
的单位却是mm2,其原因是单位长度上的医学影
像噪声“能量”分布的WS值,“能量”值的影
响噪声的微小密度差,由于密度D是无量纲的,
所以推导出的WS单位是mm2,看似是面积单位,
实际上不是面积单位,其数值大小只是描述噪
声随着空间频率(LP/mm)而变化的特性(图720)。
• (2)WS的测试方法:WS的实验条件与RMS的实
验条件相似,但测试点数需10万个。但一般单
位不具备测孔为10μm的显微密度计,故对WS
的测试有困难。
• (3)WS的应用简介:①用WS计算形成屏-片组
合噪声结构的比例;②WS反映的是噪声的频率
特性,通过分析WS曲线图,可知道在各个频率
上的噪声分布变化情况;③可以比较不同成像
系统的成像噪声大小;④可以比较同一个成像
系统应用不同的成像条件所形成的影像噪声情
况;⑤通过测试不同图像后处理参数所形成影
像噪声多少,可知控制数字成像噪声的方法。
• (三)噪声等价量子数评价法
• 1.提出用NEQ评价像质的原因 NEQ原是20世纪
60年代应用于评价天体物理摄影系统成像质量
的一个物理量。随着CR、DR等数字成像设备的
相继问世,由于其后处理功能而出现的噪声特
性与解像力特性相反特性问题,即图像后处理
使影像的对比度提高,MTF值增大的同时,影像
上的噪声也增加了,换句话说,通过图像后处
理使影像的信号显示更清楚、更多了,同时影
像上的噪声又淹没了一些影像上本应显示的微
小信号(病灶),所以,用原来评价影像质量
所应用的物理量:γ(对比度)、MTF、WS中的,
单独哪一个都不全面。于是用影像上的信噪比
SNR概念来评价像质的问题就提出来了,而NEQ
就是用SNR来评价影像质量的具体应用。
• 2.NEQ的物理意义 NEQ定义为一个成像
系统输出的SNRout的平方(图7-21),
• 量子利用率:η
• 在医学影像成像系统中NEQ表达式为:
•
(7-26)
2
NEQ( )  ( SNROUT )
(lg e) 2  r 2  MTF 2 ( )

WS ( )
• 式中ω代表空间频率(LP/mm),e是常数
2.71828。显然,NEQ将评价影像质量的独立参
数γ、MTF、WS等联系起来了,这就在评价影
像质量时,既注意影像上显示的信号多少,又
注意影像上出现的淹没微小信号噪声多少,即
SNR大小的道理。
• 3.DQE的物理意义
• DQE称作量子检出效率,可解释为成像系统的
有效量子的利用率。DQE一般定义为成像系统
中输出侧与输入侧的信噪比的平方之比,即:
2
2
•
(7-27)
qout

SNRout 
qout
DQE 



2
2
SNRin 
 
q
in
qin
• 也就是说,DQE是指成像系统中输出侧的信号
与输入侧的信号之比。显然,DQE总是小于1,
这是由于成像系统不可能将输入的信号完全探
测和包含在影像中信息的损失造成的。
• 由式(7-28)和式(3-140)可知:NEQ与入
射剂量和探测器的性能之间有如下的关
系:
• NEQ=q×DQE
(7-29)
• 式(3-141)表示的物理意义是,NEQ与入
射剂量成正比。另一方面,对于X线量子
探测而言,它还表示了入射的量子数仅
有一部分转换成影像信息,这一部分就
是探测器的DQE值。
三、综合评价法
• (一)概念
• 综合像质评价法是以诊断要求为依据,用物理
参量作客观评价手段,再以成像的技术条件作
保证,三者有机结合,而且注意尽量减少病人
受检剂量的综合评价像质方法。这一问题国际
上尚无统一方法。但欧共体在1989年发布了放
射诊断影像质量的评价标准,1996年又对像质
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具有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很有借鉴价值。
• 我国的放射技术工作者,对综合像质评价法非
常关注,做了不少工作,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
已初步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综
合评价标准(草案)。
• (二)概述
• 以欧共体1996年公布的放射诊断质量标准为例,
综合评价法梗概为:
• 1.目的 通过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患者接受的
辐射剂量、摄影技术等的选择,获得:①满意
的影像质量;②每次摄影合理的低辐射剂量。
• 2.获得优质影像应遵守的一般原则 ①影像的
标识,如标记号、检查日期、定位标记及摄影
人员编号标记等;②X线成像设备的质量控制:
包括输出剂量和检查体位时所应用的相关技术
参数值;③正确体位摆法;
• ④X线束的限制,即把X线束限制到满足所需诊
断信息要求的最小照射野;⑤防护屏蔽;⑥摄
影曝光条件选择;⑦屏-片组合的选择;⑧照
片密度值的测量:要求总体范围在0.5~2.2之
间,照片灰雾值不超过0.25;⑨每次检查的曝
光次数;⑩阅片室的视读条件选择:观片等的
亮度应使入射到观片者眼睛的光强在100Cd/mm2
左右,照片密度值范围为0.5~2.2左右,观片
灯光强均匀,颜色应为白色,阅片室的环境照
度要小,具有能分辨0.1mm以下最小影像细节
的2~4倍的放大镜等。另外,还要注意最佳照
片冲洗技术
• 3.影像质量的诊断学要求 ①影像标准:指照
片影像能看到的一些重要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
并用性质可探知、细节未显示的性质可见
(visualization);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
但不能清晰地辨认的细节显示(reproduction)
和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的细节清晰显
示(visually sharp reproduction)三级可
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②重要的影像细节:指
给出了最小可辨认细节的极限尺寸,作为影像
质量定量评价,有些细节可能是正常的解剖学
细节,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 4.X线摄影的具体要求 由于摄影位置很多,其具体要
求仅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例一胸部后前位:①诊
断学要求,包括深呼吸(由横膈上的肋骨位置进行评
价即前6肋后10肋)后屏息摄影;胸廓两侧对称显示,
指由两锁骨近端与胸椎棘突中心之间的位置来确定;
肩胛骨内侧缘投影于肺野之外;横膈以上的整个肋骨
架显示;整个肺野的血管影像,特别末梢血管清晰显
示;气管和临近的支气管、心脏和主动脉边缘、横膈
和双侧肋膈角的解剖结构应清晰显示;心脏后肺野和
纵隔可见;透过心脏影像可见脊椎;②重要影像细节
要求,包括整个肺野(包括心后影后肺野)中微小圆
形细节显示指标,即高对比度影像下0.7mm直径、低对
比度影像下2.0mm直径;外周肺的线状和网状细节显示,
即高对比度影像下0.3mm、低对比度影像下2.0mm宽度;
• ③患者辐射剂量标准,指标准体型(体重70kg)患者
体表入射剂量为0.3mGy;④最佳摄影技术,包括带有
静止或活动滤线栅的立位摄影架、标称焦点值≤1.3、
总滤过≥3.0mmAl当量、滤线栅r=10、40线/cm、屏-片
组合标称感度为400、焦点-胶片距离为180cm(140~
200cm)、摄影管电压为125kV、曝光时间﹤20ms、防
护屏蔽按标准防护。例二乳腺内外侧斜位:①诊断学
要求,包括要求胸大肌的角度正确;乳房下角可见;
上外侧腺体组织清晰显示;腺体后脂肪组织清晰显示;
乳头的整个轮廓清晰地位于浮现组织之上(有标记指
示);看不到皮肤皱褶;左、右乳腺影像对称;若在
强光下皮肤轮廓可见,无强光时几乎看不到;可见透
过最密集实质的脉管结构显示;所有脉管、纤维束和
胸大肌边缘均清晰显示;沿胸大肌的皮肤结构清晰显
示;
• ②重要影像细节要求,主要指0.2mm的微小钙
化显示;③患者辐射剂量标准要求,对标准体
型患者(乳房压迫厚度4.5cm)的体表入射剂
量(有滤线栅)为10mGy;④最佳摄影技术,
包括专用钼靶(Mo)X线装置、0.3mm的X线管
焦点、27线/mm的滤线栅、专用高分辨力的屏片组合、60cm的焦点至胶片距离、28kV的管电
压、自动曝光控制、2s的曝光时间等。
• 欧共体在综合像质评价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不仅制定了屏-片组合成像的,而且还制
定了CT的。
• (三)我国的《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草案)简介
•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借鉴欧共体影像综合评价标准,
制定了我国的X线影像综合影像评价的标准,称之为
《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草案)。
• 1.前言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
辐射剂量、最好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信赖的医
学影像信息。它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成像过程的最优化来
实现。
• 该标准以成像过程最优化中的以下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
合评价标准:①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②以能满足诊断
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③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
查的辐射剂量。
• 该标准为医学影像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达到的标准,但是
未能给出某些特殊临床状况下应具备的影像质量标准,
此外,不可能对医学影像的所有程序进行评价,因此只
给出了最常见、最典型的五个部位的影像标准。
• 2.影像质量控制
• (1)诊断学要求:①影像显示标准:指在照
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
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可分3
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
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的细节可见,
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
剖学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以上规
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影像上看到,
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
设计、患者的配合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性能;②
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
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
信息,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
• (2)体位显示标准:该标准以相应的摄影位
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 (3)成像技术标准:本文件给出的成像技术
标准是较为合理的组合,推荐的意义在于因X
线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成像中未能满足其中一
些要求时,以此来知道如何加以改进和提高成
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
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栅比、屏-片组合的
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曝光控制探测野、曝光
时间、防护屏蔽等10项。
• (4)受检者剂量标准:该标准提供在各种摄
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患者体表入射剂量的参
考值。
• (5)照片影像上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密
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
质。本标准设定的不同部位特点解剖点的密度
范围,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
考值。
• 3.标准影像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 该规则适用
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①影像显示
能满足诊断学要求;②影像注释完整、无误;
③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④用片尺寸合理、分
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⑤引整体布局美观,
无影像诊断的变形;⑥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
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⑦影像呈现
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 0.25~2.0之间。
• 4.常见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
• (1)颅骨
• 1)颅骨后前位:①诊断学要求:颅骨穹隆内、外板结
构及额窦、筛窦、内听道应清晰可见;影像细节显示
指标为0.3~0.5mm;②体位显示标准:颅骨正中矢状
线投影于照片正中,眼眶、上颌窦左右对称显示,两
侧无名线或眶外缘至颅外板等距;岩骨上缘投影于眶
内上1/3处,不与眶上缘重叠;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
颌骨升支;③技术条件:70~80kV;30~40mAs;曝光
时间要少于1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中间室;焦点-胶
片距离(focus-film distance;FFD)为100~120cm;
屏-片组合(感度级)为400;焦点为0.6mm;滤线栅的
r =10:1、40线/cm;总滤过大于2.5mm铝当量;④体表
入射剂量为小于5.0mGy;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单侧
眶上缘中点向上2cm处取点的密度为0.95~1.15;内听
道中点的密度值为0.55~0.60。
• 2)颅骨侧位:①诊断学要求:颅骨穹隆内、
外骨板、血管沟以及蝶鞍结构清晰可见;影像
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②体位显示标准:
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半
月状,无双边影;前颅窝底重叠为单线,双侧
外耳孔、岩骨投影完全重合;照片包括全部颅
骨及下颌升枝,额面缘投影应与胶片缘近似平
行。③技术条件:75~80kV;25~30mAs;曝
光时间为小于100ms;自动曝光为中间室;FFD
为100~120mm;屏-片组合(感度级)为400;
焦点为0.6mm;滤线栅为r=10:1,40线/cm;总
滤过大于2.5mm铝当量;④体表入射剂量小于
3.0mGy。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颅内前后径中
点为0.45~0.50;鞍内为0.55~0.65。
• (2)膝关节
• 1)膝关节前后正位:①诊断学要求:股骨远端及胫骨
近端骨小梁清晰可见;髌骨隐约可见,周围软组织可
见;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②体位显示标
准:照片包括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周围软组织;关
节面位于照片正中,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腓骨小
头与胫骨仅有少部分重叠(约为腓骨小头的1/3)。③
技术条件:管电压为55~65kV;毫安秒为10~12mAs;
曝光时间小于2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一);FFD为
100~120cm;屏-片组合(感度级)为200;焦点为
0.6mm;滤线栅为(一);总滤过大于2.5mm铝当量。
④体表入射剂量小于1.0mGy。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软组织(腓骨小头旁)为1.7~1.8;关节内外腔为
0.9~1.1;股骨皮质为0.4~0.5;股骨与髌骨重叠区
中点为0.4~0.5;胫骨上端中点为0.55~0.65。
• 2)膝关节侧位:①诊断学要求:股骨远端及胫
骨近端骨小梁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可见;影像
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②体位显示标准:
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合;髌
骨呈侧位(平行四边形)显示,无双边,股髌关
节间隙完全显示;腓骨小头前1/3与胫骨重叠;
股骨与胫骨长轴线夹角为120°~130°;③技术
条件:55~65kV;10~12mAs;曝光时间小于
2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一);FFD为100~
120cm;屏-片组合(感度级)为200;焦点为
0.6mm;滤线栅为(一);总滤过大于2.5mm铝当
量;④体表入射剂量小于1.0mGy;⑤照片选点密
度范围:关节腔前缘为1.2~1.4;关节内后缘为
1.0~1.2;胫骨上端中点为0.6~0.7;髌骨中点
为0.8~0.9。
• (3)腰椎
• 1)腰椎前后正位:①诊断学要求:椎弓根、椎间关节、
棘突和横突均清晰可见;骨皮质与骨小梁结构清晰可
见;腰大肌可见;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②体位显示标准: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
腰大肌;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
称显示;第三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
象,椎间隙清晰可见;③技术条件:75kV~90kV;
35mAs~60mAs;曝光时间小于4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
中间电离室;FFD为100~120cm;屏-片组合(感度级)
为400;焦点小于1.3mm;滤线栅的r=10:1,40线/cm;
总滤过大于3.0mm铝当量;④体表入射剂量小于10mGy;
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腰3横突中点为1.1~1.3;腰椎
间隙不与骨重叠为1.1~1.2;腰大肌(腰3~4椎间隙水
平的腰大肌中点)为1.4~1.6。
• 2)腰椎侧位:①诊断学要求:椎体骨皮质与骨
小梁结构清晰可见;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
织可见;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影像
细节显示指标为0.5mm。②体位显示标准:照片
包括胸11至骶2椎骨及部分软组织;腰椎体各缘无
双边现象,尤其是腰3;腰骶关节可见。③技术
条件:管电压为80kV~95kV;毫安秒为80 mAs~
150mAs;曝光时间小于10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
中间电离室;FFD为100~120cm;屏-片组合(感
度级)为400;焦点小于1.3mm;滤线栅的r=10:1,
40线/cm;总滤过大于3.0mm铝当量。④体表入射
剂量小于30mGy。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腰3椎体
正中为1.1~1.3;腰3棘突正中为2.0~2.2;腰
3~4椎间隙为1.2~1.4;腰骶关节中点为0.5~
0.7。
• (4)腹部泌尿系平片:①诊断学要求:骨骼
清晰可见;肾脏轮廓、腰肌影像及腹壁脂肪线
可见;肠道清洁良好,对诊断无影响;影像细
节显示指标为1.0mm的钙化点;②体表显示标
准:从肾脏上端到膀胱整个泌尿系统全部包括
在照片内,腰椎序列投影于照片正中并对称显
示;③技术条件:75kV~95kV;30mAs~60mAs;
曝光时间小于200ms;自动曝光控制为中间或
两侧;FFD为100~120cm;屏-片组合(感度级)
为400;焦点小于1.3mm;滤线栅的r=10:1,40
线/cm;总滤过大于3.0mm铝当量;④体表入射
剂量小于10mGy;⑤照片选点密度范围:肾区
(肾下极向上2cm,无肠气重叠点)的为0.4~
1.1;腰2横突中点为0.9~1.25;闭孔中心为
1.25~1.35。
• 我国的《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草案)
内容虽然还不全,但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差距,使
我国放射技术者树立了影像质量管理具
体标准观念。当然,象CT、乳腺、MRI等
很多影像质量标准还未制定,但我们相
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完成的。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