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例1 A

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中抽象数学模型
2、灵活运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
生活中求距离、高的问题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例1 A、B两地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某人在 A地的同侧,
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定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
∠ACB=75°.求A、B两地间的距离(精确到0.1m)
解: 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C

,
sin C sin B
B
AC sin C
sin B
55sin 75

sin(180  51  75)
 AB 
55 sin 75 

sin 54 
 65.7(m)
A
C
答: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5.7米。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变式一:如图,某货轮在A处看灯塔B在货轮的北偏东75,
距离为12 6海里, 在A处看灯塔C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
为8 3海里,货轮由A处向正北航行到D处时,再看灯塔B在
北偏东120,求A与D之间的距离。
北
120°
D
C
B
30°
75°
A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例2 如图,C、D两地都在河的对岸(不可达),设计一种测量C、D两地间
距离的方法
某同学在河岸这边选取点A、B,测得AB  3km, BAC  45, DAC  75,
ABD  30, DBC  45, 且A、B、C、D在同一平面内
D
C
A
B
例2 如图,C、D两地都在河的对岸(不可达),设计一种测量C、D两地间
距离的方法
某同学在河岸这边选取点A、B,测得AB  3km, BAC  45, DAC  75,
ABD  30, DBC  45, 且A、B、C、D在同一平面内
解:  BAD  BAC  DAC  120, ABD  30  ADB  ABD  30
在ABD中,AD  AB  3
根据正弦定理得
AC  sin ABC 
AB
3
6 2
 sin 75 

sin ACB
sin 60
2
在ACD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CD  AD  AC  2 AD  AC  cosCAD
2
2
2
6
2 2
6 2
 3 (

)  2 3 
 cos75
2
2
2
5
 CD  5
即C、D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5km.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D
C
30°
60°
75°
45°
45°
30°
A
变式二
B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变式二:要测量不可达河对岸A、B两地之间的距离,在
3
河的这边测出CD的距离为 km, ADB  CDB  30,
2
ACD  60, ACB  45, 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例3 如图,在高出地面30m的小山顶上建造一座电视塔CD,在距离B点60m的
地面上取一点A,若测得∠CAD=45°,求此电视塔的高度。
30 1
D
解:设 CD  xm,BAC   , 则 tan  
 ,
60 2
又DAB  45  
 tanDAB  tan(45   )
tan 45  tan 

1  tan 45 tan 
3
又tan DAB 
BD x  30

AB
60
C
45°
x  30

3
60
A
B
 x  150
答:电视塔的高度为150m。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变式三 : 在一座20m高的观测台测得对面
一水塔塔顶的仰角为60,塔底的俯角为
45,观测台底部与塔底在同一地平面,
那么这座水塔的高度是多少呢?
学习目标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测量距离,高度问题的
一般步骤是:
学习目标
画图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
分析
三角形
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
求解
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
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
例1
变式一
例2
变式二
例3
变式三
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优化方案》第10页
第12页
互动探究1
随堂自测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