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

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反应
广 州 血 液 中 心 付涌水
主要介绍内容

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况;

和血小板输注相关的主要输血不良反应;
—
—
细菌污染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
输血传播病毒概况;

血清学方法和NAT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应用;

一些能够经输血传播的病毒。
Risks Still Exist in Blood Transfusions
Bacteria
Introduced during
collection
Leukocytes
Adverse immune responses
and transfusion reactions
Emerging/Unknown
Viruses
Known Pathogens
False Negatives
For which no assay is
available
Limits of detection of
current assays (e.g.,
window-period issue)
输血不良反应
一、概念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
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其次是
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如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
分类
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
按时间
迟发反应:输血24小时后,甚至数十天。
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按免疫学
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即发反应
迟发反应
免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疫
过敏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性
溶血反应
输血后紫癜
反
输血相关的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
应
急性肺损伤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
非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免
空气栓塞
疫
出血倾向
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传染病)
性
枸橼酸中毒
如:肝炎、艾滋病等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发生率
无确切资料,各家报告发生率相差较大,且数字偏低。
403次输血反应分析*
反应类型
反应率(%)
发热反应
52.1(210/403)
过敏反应
42.6(172/403)
溶血反应
4.5(18/403)
循环负荷过重
0.7(3/403)
*美国芝加哥医疗中心报告
某院5个月输血反应率
输血人次
反应人次
反应率(%)
内科病房
124
20
16.1
内科门诊
63
7
11.1
外 科
80
1
1.3
60
8
13.3
61
6
9.8
手术室
66
1
1.5
传染病科
32
2
6.3
五官科
9
0
0
425
45
妇产科
儿 科
合 计
9.1
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
——————————————————————————————
成 分
反应率(%)
——————————————————————————————
全 血
0.88
白细胞
6.49
浓缩红细胞
1.06
洗涤或冰冻红细胞
0.47
血小板
0.40
血浆
0.44
——————————————————————————————
*加拿大多伦多三所医院综合报告
各类红细胞制品输血反应率
种
类
受血者人次
反应人次
反应率(%)
浓缩红细胞
23515
191
0.81
少白细胞红细胞
3731
17
0.46
洗涤红细胞
2805
2
0.07
冰冻红细胞
2767
3
0.11
输血死亡328例原因分析*
反应类型
溶血反应
死亡人数
182
死亡率(%)
55.5
丙 肝
44
13.4
乙 肝
26
7.9
33
10.1
过敏性休克
7
2.1
艾滋病
3
0.9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TA-GVHD
1
体外溶血
6
*美国FDA报告1976~1985年输血死亡数
0.3
1.8
血液监测体系近年来获得的资料

美国输血导致死亡的前五大原因依次为
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
细菌污染;
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
非细菌性感染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
1995~2002 UK SHOT结果

在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污染占65%(26/40),其中7例因
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死亡的病例中,6例是因细菌污染所致。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NHTR)
一、病因
1.致热原:极其少见;
2.免疫反应:国内比较多见。
白细胞
多次输入 HLA不相合的
血小板
白细胞抗体为主,其次为血小板抗体。
二、症状与体征
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内,突然发热、
寒战、体温38~41℃,血压多无变化。
三、诊断

1、输血开始至2小时以内体温升高1 ℃以上,并伴有发热症状
者。

2、有多次输血或妊娠史。

3、注意与轻症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血反应鉴别。
FNHTR与细菌污染血反应鉴别
FNHTR
细菌污染血反应
发 热
有
有
寒 战
有
有
血 压
无变化
低血压或休克
皮肤充血
无
有
对症处理
很快缓解
无效
四、预防

1、选用无热原技术配制血液保存液,制备成分血。

2、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1) 应用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
— (2) 紫外线照射灭活白细胞。
—

3、对于受血者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抗体时,应与献血者
做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以寻找合适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五、治疗

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
注意保暖,口服阿司匹林等;

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
物理降温。
过敏反应
一、病因
(一)1gA抗体和1gA 同种异型抗体:
1、1gA缺乏者:
多次输血
再次输血
→
类特异性抗IgA ———————→ 过敏性休克。
2、IgA正常者:
多次输血
→
1gA同种异型抗体
→
严重过敏反应。
(二) 过敏体质:
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牛奶、鸡蛋等),输血浆时也会引起过
敏反应。受者对青霉素过敏,而接受用过青霉素的供者血液。
(三) 被动获得性抗体:
如青霉素抗体(献血者含青霉素抗体)
二、临床表现
(一)轻度: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面部居多);
(二) 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
休克。
三、预防
1、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类药
物,如苯海拉明。
2、输血:
输洗涤血小板或添加剂血小板
四、治疗


1、单纯寻麻疹,减漫输血速度,用抗过敏药;
2、重度反应: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
切开。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细菌污染血输血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了含有大量
细菌的血液所引起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轻者以发热
为主,易误诊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重者可发生休克
,因严重的败血症而死亡。
一、细菌污染的发生率

报道不一致:

RBC : 1:38,500~200,000


Platelets :1:1,000~20,000

但发生严重细菌污染输血不良反应少。
法国RBC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率
法国PC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率
使用和不使用细菌检测技术输血传播细菌的发生
率
二、污染细菌的种类

红细胞制品:革兰氏阴性菌常见

血小板制品:革兰氏阳性菌常见。

死亡病例中:革兰氏阳性菌占23%

非死亡病例中:革兰氏阳性菌占65%
三、病因
㈠保存液、采血和输血器具消毒不严,血袋有破损;
㈡采血或成分制备中无菌操作不严格;
㈢献血者有菌血症(有局部感染灶);
四、临床表现
轻者以发热为主。
重者于输入少量血后发生畏寒、寒战、高热、血压下降,甚至
发生休克和肾衰。全麻时只有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不止。
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暖休克)
五、诊断
㈠取血袋剩余血直接涂片和找细菌(阴性不能排除);
㈡取血袋剩余血和病人血液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4℃、22 ℃ 和
37 ℃ ),二者细菌一致可确诊。
六、预防(1)

严格献血者筛选:询问病史,测体温;

消毒:环境、穿刺部位;

去除最初的10~42ml的血液:可以降低30~72.4%的细菌污
染发生率;

献血者献血后回告:病史询问不全或不准确;献血后3天内出现
感染;
—

2005年法国有7361例献血后回告的献血者(70%为输血传播疾病),
其中92%的回告时间是在血液发到临床使用之前。
缩短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大部分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发生在
储存3天以上的血小板;
六、预防(2)

白细胞过虑:
—
—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41%
白细胞抗原相关的免疫反应减少51%
细菌污染反应减少66%

血液采集后在室温保存2-20小时后再进行分离;

细菌培养:50%的细菌污染在24小时内培养阴性。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非心源性肺水肿 )
一、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和抗粒细
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血小板输给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二、发病机制
抗体(供者)+抗原(受者)、激活补体 → 中性粒细胞肺血管内
→ 聚集释放 → 蛋白酶、酸性脂质和氧自由基 →
伤,通透性↑→肺水肿或ARDS。
肺血管内皮损
三、症状和体征
输血后1~6小时,突然发热、咳嗽、气喘、紫绀、血压↓. 两
肺细湿罗音。X线示双肺浸润。
如输血量不大或速度不快而发生酷似心衰伴急性肺水肿的
表现,应怀疑本病。
四、治疗
停止输血并及时作对症处理
五、预防
妊娠3次以上的女性不宜作献血者。
(采出的血应去除血浆)。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TA-GVHD漏诊率高,疗效差,病死率〉90%。
1987年国外才首次确诊。
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必需具备三个条件:
(一)受血者有不能排斥移植物的条件
TA-GVHD发生于免疫系统严重缺陷或严重抑制的受血者。
(二)输注的血液成分中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输入供者淋巴细胞数量越多,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三)供、受者HLA不相容
一级亲属间(父母与子女)输血合并TA-GVHD的危险性
比非亲属间输血高11~21倍。
TA-GVHD发生机理
A2
A2
B8
B8
——————————
供者(HLA-A2、B8)
A2
A3
B8
B 14
———————
受者1
A6
A4
B3
B7
——————
受者2
二、临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
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
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
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
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r射线照射血液,通过
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
TA-GVHD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
者为“异己”而排斥。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
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
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输血后紫癜(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5~10天发病;
一、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
*
即:血小板PIA1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输血后紫癜(PTP)(续)
二、表现是血小板减少、发热、皮肤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
白种人群中2.1%为PIA1阴性,我国人群阴性者更少。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发病 5~10天后恢复,故报道较少
。
三、治疗是类固醇药物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输注;输随机供者
血小板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
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是指病人
在输注合适剂量的浓缩血小板后没有产生“适当的反应(appropriate
response)”,输入的血小板在病人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板输注的校
正计数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很差的病理状态。
据报道,在反复接受输血的病人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达
19%~100%。
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判断





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可根据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来判断。实验室通常以
检测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升高值及血小板存活情况来作为血小板输注疗效
的评价标准。
(一)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
是通过检测患者输注血小板1小时或24小时后的血小板计数来评价血小
板输注后的实际效果。通常认为,输注1小时后的PPR<30%或输注24小
时后的PPR<2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二)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
输注1小时后的CCI<7500或输注24小时后的CCI<4500,应考虑血小板
输注无效(PTR)。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

(一)血小板的质量

采集的血小板数量不足、离心损伤、不合适的保存温度和振荡频
率、保存器材的质量差、运输过程和输注过程操作不当等因素,
均会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
(二)非免疫因素

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发热、药物作用、DIC等病理性因素,
均可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而影响输注效果。

(三)免疫因素

同种免疫反应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主要原因。血小
板表面具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包括HLA抗原、HPA抗原、ABH抗
原,其中HLA抗原的同种免疫作用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的最主要原因,约占70~80%。
预防和处理

1、严格掌握输注适应症

2、输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
3、输HLA配合的血小板

4、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
5、紫外线照射

6、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

7、血浆置换
输血传播疾病(病毒)
人类发展指数----人民生活质量指标
•
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GDP国际美元值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
•
总入学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反映教育
发展程度。
国际上各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的分类
• 低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0-0.5
• 中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0.51-0.80
• 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0.81-1.0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
1950年

0.159

1980年

0.554

1990年

0.625

2000年

0.726

2002年

0. 721

2006年

0.
768
在有数据统计的175个联合
国会员国及香港、巴勒斯
坦两个地区中,属于人类
发展高水平的有63个国家
和地区,中等水平的有83
个国家和地区,低水平的
有31个国家。挪威、冰岛、
澳大利亚分列前三名,中
国名列第81位,属于中等
发展水平,而中国香港地
区名列第22位,已跻身于
高水平国家和地区之列。
中国在174个国家和地区
排第96位
中国人类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印度(为0.
577,相当于中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
;略低于俄罗斯水平,俄罗斯的人类发展指
标是从1990年转轨初期的0.824下
降到2000年的0.781,在世界位于
第60位;中国还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
全球血液供应(按人类发展指数HDI统计)
低 HDI
2%
中 HDI
高 HDI
38%
60%
LOW HDI
MEDIUM HDI
HIGH HDI
全球人口和全球血液供应
100
80
%
60
40
20
血液供应
0
人口
低和
中 HDI
高 HDI
输血传播传染病
全球状况

近5.8亿感染者
—
HIV
33.4 million
—
HBV
371.6 million
—
HCV
176.9 million
3-5% 的HIV感染是因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引起的
献血员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HDI
MDI
LDI

HIV
0 - 0.5 %
0 - 8 %
0 - 13 %

HBsAg
0 - 4.9 %
0 - 30 %
0.2 - 32 %

HCV 抗体 0 - 2.9 %
0 - 8.6 % 1.5 - 18 %
全血捐献者的病毒筛查
发达国家
(HIGH HDI)
发展中国家
(LOW & MEDIUM HDI)
100%
经过测试
57%
经过测试
43%
未经过测试
45 ,000,000捐赠者
30 ,000,000捐赠者
输血传播病毒的种类(1)

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毒(1)

病毒名称
缩写
可能引起的输血相关疾病

甲型肝炎病毒
HAV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病毒
HDV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戊型肝炎

庚型肝炎病毒
HGV
庚型肝炎

TT病毒
TTV
-

SEN病毒
SENV
?肝炎
输血传播病毒的种类(2)



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毒(2)
病毒名称
缩写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可能引起的输血相关疾病
艾滋病
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HTLV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等

巨细胞病毒
CMV
CMV感染

EB病毒
EBV

人类细小病毒B19
HPVB19
再障,慢性溶血,白血病

西泥罗病毒
WNV
西泥罗脑炎、脑膜炎等

人类疱疹病毒6
HHV6

人类疱疹病毒8
HHV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感染
第6病(Sixth disease)、脑炎等
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
美国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Stoand1995 Williams1997 Strong2002

Tabor2002

HCV
3,300
103,000
1,200,000
625,000

HBV
50,000
63,000
150,000
150,000

HTLV
69,272
641,000
641,000
-

HIV
40,000~
493,000
1,400,000

400,000
769,230
输血传播病毒的发生率

Relative Risk of the most frequent TTI(J Transl Med. 2007; 5: 25. )

Risk factor/infectious agent
Risk of TTI in blood products.
U.S.

Europe
Virus

HIV
1 in 2,135,000

HCV
1 in 1,930,000

HBV
1 in 277,000

WNV
1 in 350,000

HTLV-II
1 in 2,993,000

Bacteria
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RBC

Platelets
1 in 38,500
1 in 5,000
1 in 909,000-5,500,000
1 in 2,00,000 – 4,400,000
1 in 72,000 – 1,100,000
No reported cases
Not tested
对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项目及其方法

不同检测方法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免疫学方法

核酸检测(NAT)

HCV
70
10~30天

HIV
23(16)天
12天

HBV
56天
35天
该用怎样的血液筛查策略来
保障血液安全 ?
法国的血液筛查
1971
HBsAg
1985
HIV-1 抗体
1988
HBc 抗体 + ALT (2003年12月停止)
1989
HIV-1/-2 抗体
1990
HCV 抗体
1991
HTLV-I 抗体
2001
核酸检测 HIV-1 / HCV / (HBV 仅在军队和法国海外地区进行, 1.6%)
冰岛
荷兰
爱尔兰
英国
波兰
比利时
斯洛文尼亚
法国
Switz
西班牙
希腊
HCV-RNA强制性筛查
非强制性筛查
HIV-RNA强制性筛查
非强制性筛查
HBV-DNA 部分筛查
非强制性筛查
核酸检测引入后的优点

补偿血清学检测的漏检
- 窗口期
- 静默感染
- 病毒变异

评估风险和发病率的新方法

更好地告知献血员检测结果
法国残留风险(RR)的降低
(每百万血液单位)
1
-45%
0.9
0.76
0.8
0.7
0.7
HIV-1 RR (04-06): 1/ 1.290.000
HIV-1 RR (04-06): 1/ 2.350.000
0.58
0.6
0.47
0.5
0.4
0.38
0.42
0.32
serology only
serology and NAT
0.26
0.3
0.2
0.1
1
0
0.9
HIV 01-03
-83%
HIV 02-04
HIV 03-05
HIV 04-06
HCV RR (04-06) : 1/ 1.310.000
HCV RR (04-06) : 1 / 7.700.000
0.93
0.86
0.76
0.8
0.7
0.64
0.6
0.5
serolo
0.4
serolo
0.3
0.2
0.17
0.15
HCV 02-04
HCV 03-05
0.1
0.13
0.1
0
HCV 01-03
HCV 04-06
HIV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
30,1
8
7,5
7
6,5
6
5,5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5,0
4,4
1,8 1,9
0,8
0,4
0,2 0,3
0
0
0
0,25
0,13
0
0
)
M
,5
(1
a
ic
fr
A M)
h
ut ,09
So (0 )
na M )
hi 7 M
C ,1
(0 (8,2
K
H ali a M)
t r ,8
us (7
A da )
a
an M )
C (66 8 M
,
SA (0 )
U ni a 2M
e ,
ov (0
Sl gal M)
rtu 0,9
Po e ( )
ec M
re ,3
G (4 )
n
ai M
Sp (7,9 )
ly 3M )
Ita d ( 1 M
n 3
la y (
Po a n
m )
er M )
G ,7 M
(2 0,6
L ( )
N um M
gi 6,4
el
B e (1
c
an
Fr
Vox Sang 2005; 86: 289
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
Transfusion 2007;47:2011
Vox Sang 2005; 89:128
Vox Sang 2006; 91: S3
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
Vox Sang 2006; 90:204
Transfusion 2007;47:1783
HCV核酸筛查产生的结果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320
22,5
13,8
12,5
10
4,58
0,64
0,49
0,74
0,25
2,5 2,17
1,4
2,05
0
0,31
1,4
0
)
9M
,0
)
(0 )
na M ,7 M
hi
C ,17 a (0
(0 ic
K fr )
H A M
5
h
ut 01 )
So (0, 2 M
pt (8,
gy
E alia )
tr M
us ,6
A a9
ad )
an 6 M )
C
6
(
8M
0,
SA (
U nia M)
e 9
ov 0,
Sl e ( M)
ec ,2
re (0
G al )
g
rtu ,9 M
Po (6 )
n M
ai ,8 )
Sp (10 7M
y 0,
al (
It nia )
e M
o v ,9 )
Sl d 5 1 M
n
la (3
Po any
m
er )
G M
(4 ) )
L
N 2M M
(2 ,4
K 6
U e (1
nc
a
Fr
Vox Sang 2005; 86: 289
Vox Sang 2006; 91: S3
Transfusion 2007;47:1783
Vox Sang 2005; 89:128
Mediterranean Meeting Chiron 2007
Transfusion 2007;47:2011
Vox Sang 2006; 90:204
Transfusion 2007;47:1102
IPFA/PEI 15 th workshop 2008
核酸检测在HIV慢性感染期的局限性
从2001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法国HIV核酸检测共筛查了1640万单位血液
NAT
Ab
N=233
阳性
阳性
216 (92.7%)
阳性
阴性
7* (3%)
阴性
阳性
10**
阴性
阴性
1***
* 1 HBc Ab +
** 3 HIV-2 and 7 HIV-1 with low VLs
*** Najioullah et al. J Med Virol 2004; 73:347
InVS, INTS, EFS, CTSA
核酸检测在HCV慢性感染期的局限性
从2001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法国HCV核酸检测共筛查了1640万单位血液
NAT
Ab
N = 1652
阳性
阳性
1166 (70.6%)
阳性
阴性
10* (0.6%)
阴性
阳性
476 (28.8%)
阴性
阴性
0
* 1 ALT, 1 HBc Ab, 5 WP, 1 IS, 2 unknown
InVS, INTS, EFS, CTSA
单个标本的核酸检测在HBV慢性感染阶段的局限性
法国海外 + 军队 (2005-2007)
总数
被检测的血液
130 078
NAT 阳性 / HBsAg 阳性
102 (93.6%)
NAT 阳性 / HBsAg 阴性
21 (1.8%)
NAT 阴性 / HBsAg 阳性
5 (4.6%)
总结
109 2
1 WP (anti-HBc negative), 1 OBI
2 108/109 anti-HBc positive
1
InVS, INTS, EFS, CTSA
HIV 阳性血液 NAT+/ Ab –
4/7 (57%)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 抗原阳性
3/7 (43%)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抗原/抗体阳性

法国 :

美国 : 2/12 (17%)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抗原阳性

南非 : 25/43 (42%) 的核酸检测出的样品中 p24 抗原阳性
(Stramer et al.New Engl J Med 2004;351: 760)
(ISBT Congress, Macao, June 2008)
结论 (1)
 筛查策略必须考虑:
 生物学方法的特性
当地流行病学状况
 当地组织机构
 当地资源和健康优先权

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核酸筛查的替代选择
 必须计算投入/产出效益
http://www.bloodsafety.info
结论 (2)
 如何能获得更安全的血液 ?
 更敏感的试剂
血清学 : 分析灵敏度 / 病毒多样性
核酸筛查 : 单个标本检测和 /或更敏感的试剂

病原体灭活
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
(一)HBV

1. HBV为双链环型DNA病毒

2. HBV有较强的抵抗外环境的能力

3.全球携带HBsAg的人超3亿 .我国有40%~60%的人受过HBV感染.

4.HBV携带者发生HCC的危险性高

5. HBV的传染源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6.病毒的浓度以血液、血清和患者伤口渗液最高,唾液、精液、阴道分
泌物次之,而尿液、汗液、泪液、乳汁及粪便中含量较低

7.HBV感染后是否慢性化和感染的年龄有关

8.50%输血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将慢性化,8~10年后约20%~30%演化
成肝硬化
HCV

1. HCV单股正链RNA病毒

2.HCV在室温中存活时间较短

3.全世界1亿7仟万人感染,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约为3%

4.HCV感染者较HBV感染者更易慢性化和发展成HCC

5. 可将HCV基因分为6种不同的基因型, HCV1b和HCV1a呈全球性分布

6.我国流行的HCV基因型(亚型)主要为1b,约占整个感染人群的70%

7. HCV可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主要是输了“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

8.近年来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更多见于非输血人群

9.HC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26周,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病毒性
肝炎潜伏期较短,约在输血后5~12周发病。
HAV



1.HAV为单链RNA病毒
2.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但也有经血液或血液成分传播
的报道
3. 未将之列入献血员的筛查范围
HDV

HDV为缺陷性的单链RNA病毒,仅存在HBV感染的人
群,在排除HBV感染者献血时,亦将HDV感染者筛除
HEV

为RNA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和生活条件和饮食
卫生有关。

在美国感染率非常低,未见输血传播的报道
HGV

为RNA病毒,普通人群中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经输
血传播HGV的报道。但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HGV不
致病或仅有很弱的致病性
TTV

TTV在普通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已经在有些血
液和血液成分中发现含有TTV,但无致病的报道
SENV

对该病毒了解较少,有引起输血后肝炎的可能。研究
发现血透的病人SENV感染率较高
HIV(1)

1.HIV为RNA病毒

2.对物理因素抵抗力较弱

3.艾滋病在我国仍呈上升态势 ,累计有100万人感染了HIV

4.云南、新疆、广西、广东、河南、四川、北京、安徽和上海报告HIV
感染较多

5.西部地区感染者以吸毒人群为主,中部地区以既往有偿供血者为主,
东南部地区和大城市以性病患者、暗娼等为主

6. 至2001年6月,经非法采集血浆而感染HIV的人数为996例,专家估算
实际感染者为3~5万人.

7.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性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
— 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 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尚未阻断
HIV(2)






9.HIV的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带病毒者。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
、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液及乳汁中
10.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经静脉注射吸毒、经血液
途径和性途径感染的分别占68%、9.7%和7.2%
11.皮肤刺伤并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后感染的危险性估计为1/300~1/400。当完整
皮肤、粘膜暴露于感染的血液时,被感染的危险性为1/1000
12.日常接触,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或办公室、共用电话、接触门
把、便具、汗液及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不传播HIV。
13.艾滋病的潜伏期为1~10年,平均5~8年,一般感染HIV在10年内发展成为
艾滋病,发病后5年内死亡。
14.受血者感染HIV后,由于输血途径带入的病毒量非常大,很快就会发展为艾滋
病,成人平均潜伏期是3~5年,儿童约为2年
CMV(1)





1.CMV是一种DNA病毒
2.人对CMV普遍易感, 发达国家献血者中抗体阳性率(美国、西欧、
澳大利亚)为40%~70%, 发展中国家为81%~100%
3. CMV可以一种或多种形式在白细胞内成潜伏状态。
4.CMV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唾液、尿液、精液、
子宫颈分泌物、乳汁、血液及其内脏器官等均可存在CMV。
5.CMV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器官移植、性接触传播和输血传
播等。输血后CMV感染可分三类:①初次感染②再活化的感染(激活
性感染) ③再感染
CMV(2)




6.不论CMV抗体是否阳性,输入CMV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都可能
引起CMV感染,除部分患者可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一般不
出现临床症状
7.对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 病毒往往以潜伏感染的形式持续终生;对免
疫功能低下的病人,CM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可直接或间接引起
这类病人死亡
8.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病人接受CMV抗体阳性的血液制品或CMV抗体
阳性的器官,血液或器官中的CMV可激活内源性CMV感染,引起病人
移植后发热,也可增加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机会,造成间质性肺炎、肠
炎、心肌炎、脑膜炎、肝炎等,
9.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不必采取预防措施预防CMV感染。对免疫功能低
下、免疫系统不成熟或由于疾病治疗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病人,需选
用CMV抗体阴性血液、器官或骨髓作移植术的供者,输血时输注去除
白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份
HTLV

1.HTLV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分离的逆转录病毒

2.主要分布在日本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土著人居住地区和拉丁美洲特
别是加勒比海地区,我国HTLV的感染率较低,0.1%左右

3. HTLV-I/II的传播主要通过母乳喂养、性传播、输血、静脉吸毒共用针头等几
条途径




4.输注HTLV-I/II阳性血液及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是HTLVI/II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输注保存时间>7d 的血液,不会感染HTLV-I/II
5.HTLV-I/II病毒感染,大部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疾病征象,但它能引起感染宿
主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引起细胞转化,长潜伏
期后发生恶性肿瘤
6.为控制HTLV-I的输血传播,日本(1986)、美国(1988)、法国(1991)、
荷兰(1993)、叙利亚(1994)、瑞典(1994)先后施行了献血者HTLV-I抗体筛查
制度
7.是否应在献血者中规定对HTLV-I/II抗体的筛选,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看,
人类细小病毒B19





1. HPVB19是1975年在常规检测献血者血清HBsAg时,偶
然在标号为19的献血者中发现的一种单链线状DNA病毒
2.人群HPVB19抗体阳性占60%~65% , DNA 阳性率约为
0.1%
3. HPVB19可通过器官移植或输血传播
4. HPVB19一般为无症状性感染,但也可以出现感染性红斑和
关节炎,或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一过性再生障碍危象和免疫
缺陷患者的慢性贫血
5.对HPVB19感染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患者
WNV

1.WNV(West Nile Virus)为单链RNA病毒

2.主要存在于非洲、西亚和中东地区

3.鸟类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的叮咬是其传播途径

4.WNV感染的潜伏期为3~14天,症状持续3~6天,临床症状大多为流感样
症状,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症状



5.该病毒1999年首次进入美国的纽约地区,引起149人感染,2002年美国共
有WNV感染病例4156例,其中284例死亡,病毒感染播及美国的44个州;
2003年9月,美国再次出现4827例WNV感染病例,93人死亡
6.虽然蚊子叮咬是WNV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该病毒也可经输血、器官移植和
人工喂乳等传播。如在2002年病毒爆发流行期间,美国有23人是由于输血感
染了WNV
7.2003年,美国对250万单位血液进行WNV核酸检测,发现1285分血液为
WNV阳性,并且发现用混合法检测病毒的RNA尚不够敏感,有2例漏检
EBV

1.人类普遍对EBV易感

2.该病毒主要感染人的B淋巴细胞


3.病毒感染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处于潜伏状态,
但也可以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别是给那些免疫
缺陷的患者,如器官移植的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4.已有输血传播EBV的报道
HHV6



1.HHV6一种非常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
2.人类感染HHV6后,病毒在唾液腺复制,然后在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处于潜伏状态。但有
时也可引起较严重的后果,如骨髓抑制、脑炎、器
官排斥、甚至死亡
3.目前尚未见由输血引起HHV6传播的报道
HHV8

1.不象HHV6,普通人群HHV8的感染率约为3%,

2.被发现和卡波氏肉瘤及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相关

3.该病毒可通过器官移植传播,是否通过输血传播
尚无定论
输血相关病毒的预防措施

1、招募无偿献血员

2、严格献血员的筛查和检测

3、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
4、自体输血

5、使用血液的替代品或药物

6、血液的病毒灭活
血液拯救生命

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