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专题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消费者专题

2
消费者理论专题
1
消费者理论专题




从对偶理论开始分析,并且更为完整地讨论效用,间接效用
与支出函数之间的关系.
考虑古典的“可积分问题”,并探求为了使价格与收入函
数有资格成为一些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它们应
该满足什么条件?
提供显示偏好理论来替代效用函数.
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2
2.1、对偶理论
意义:
效用最大化:
max
u x
x
s.t. px  y
支出最小化:
min
px
x
s.t.
u x  u


x*  x  p , y 
x*  x h  p , u 


当 y  e p, u 、 u  v  p, y  时,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
和支出最小化问题的解相同,即:
x  p, e  p, u    x h  p, u 
xh  p, v  p, y    x  p, y 
3
2.1.1:支出函数和偏好关系









定理2.1由支出函数构建一个效用函数:对已知的任意的函数
E(P,u):Rn++R+ R+ ,如果它满足支出函数的七个特征,则它
是支出函数。即有:
min
E  p, u  
px, s.t. u  x   u
x
准备知识:支出函数的七个特征:
1.在u取最低效用水平时,支出函数e(p,u)为零
2.在定义域e: Rn++R+ R上连续
3.对于所有p>>0的,支出函数在u上递增并且无上界
4.在价格p上递增
5.在价格p上一阶齐次性
6.在价格p上为凹函数
7.如果效用函数严格拟凹,有谢泼德引理:
(p
e 0 , u0) h 0 0
 x(p
, u ) ( i =1, . . . , n)
i
pi
4
E  p, y  


min
px,
x
x2
A  p0 , u  
x p x  E p , u 
0
A  p, u 
0
x1

u x  u
第一步:构造效用函数u(x)
第二步:证明满足支出函数特征的E(p,u)是支出函数,即有
x2

s.t.
x1
(p0.u) Rn++R+E(p0.u)
超平面: p0x=E(p0.u)
5
•
闭半空间:

A  p0 , u   x 

A  p1 , u   x 
n


Au  
n


p0x  E  p0 , u 

p1x  E  p1 , u 
A  p, u   x 
n

px  E  p, u  , p 
闭集,凸集
n


p 0
闭集,凸集
6
定理2.1:支出函数效用函数:
函数E(p.u): Rn++R+ R+满足支出函数的七个特征,

Au   x 
n

px  E  p, u  , p 

n



,则由 u  x   max u  0 x  A  u 
定义的函数
u: Rn+ R+递增、无上界、拟凹。
7

证明:u(x)max{u≥0xA(u)},而xA(u) 意味着有px
≥E(p,u)(A(u)的定义) ,所以,有:
u(x)max{u≥0 px ≥E(p,u) p>0},
1.证明上述定义有意义,即max{u≥0 px ≥E(p,u) p>0},有解。
E(p,u) px , E(p,u) 有最大值, E(p,u)max=px,
E(p,u) 在u上为增函数,所以E(p,u)在取最大值时,u
取最大值:umax=û。
8
2.证明:u(x)递增:x1≥x2, u(x1 ) ≥u(x2 )
证明:取x1≥x2,和p>0, 有px1≥px2;根据u(x)的定义,有px2
≥E(p,u(x2 )),和 px1 ≥px2 ≥E(p,u(x2 )),
x1A(u(x2))
但u(x1 ) 是满足x1A(u(x2))的最大效用u,因此,
有u(x1 ) ≥u(x2 )表明u(x)是递增的.
9
3.证明无上界:

U()在Rn+上的无界性可借助E()关于p的
递增性,凹性,齐次性与可微性等性质来证
明,并且也可以借助事实,即u的定义域是在
Rn+上的一切数.
10
4.证明拟凹:




取x1、x2,线性组合xt=tx1+(1-t)x2,t[0,1]
求证:u(xt)≥min[u(x1), u(x2)]
证明: 设u(x1)u(x2) E p, u  x1   E p, u  x2 
E(p,u)在u上递增
1
2
tE
p
,
u
x

1

t
E
p
,
u
x
   
 
有





 E  p, u  x  
 



 tE p, u  x1   1  t  E p, u  x1 


1
11
•根据u(x1)和u(x2)的定义


px  E  p, u  x  
 tE  p, u  x    1  t  E  p, u  x  
px1  E p, u  x1 
2
tpx1  1  t  px 2
2
1
2
  
pxt
 E p ,u x1

pxt  E p, u  x1 



u  xt   max u  x1  pxt  E p, u  x1 
 u  x1 
 min u  x1  , u  x 2  

12
定理2.2:引致效用函数支出函数

函数E(p,u):Rn++  R+ R+满足支出函数的七个
特征,u(x)为定理2.1中由函数得到的递增、无
上界和拟凹函数。对于所有的非负价格和效用,
如果有
min
E  p, u  
px, s.t. u  x   u
x
则,函数E为引致效用函数u(x)导致的支出函数。
13
证明:

关键证明对于所有的u(x)≥u,有:
E  p, u   min px 

  E  p, u   min px
E  p, u   min px 

①证明: E
 p, u   min px
固定p0>0, u0≥0,并设u(x)≥u0,根据u(x)的定义,
有px≥E(p,u(x)).函数E满足支出函数七特征,
在u上递增,所以有px≥E(p,u0),这适用于所有的p0>0 ,
因此,对于任意给定的价格向量p0,对于任意的x,有:
E  p0 , u 0   p0 x
E p , u
0
其中 ,x满足 u(x)≥u0
0

min
x
p0x
其中 ,x满足 u(x)≥u0
14
②证明: E  p, u   min px
E(P,u)在价格上一次齐次性,满足欧拉定理(A2.7)
E ( p, u ) 
E ( p, u )
p
p
p
(p. 5)
0
E(P,u)在价格上为凹函数,有:
f(x)
g  x  f
x 
0
f   x 0  x  x 0 
f(x)
f(x0)
x0
x0
x
15
我们利用E ( p, u ) p  (E ( p, u ) p1 ,..., E ( p, u ) pn ) 来表示
E的价格偏导数向量,而且由于 E ( p, u )关于p是凹的,
定理A2. 4( p443) 蕴涵着,对于所有p  0,有
E ( p 0 , u 0 )
E ( p, u )  E ( p , u ) 
( p  p0 )
p
0
即
0
0
( p.6)
E ( p 0 , u 0 )
E ( p 0 , u 0 ) 0
E ( p, u )  E ( p , u ) 
p
p
p
p
0
0
0
E ( p 0 ,u 0 )
得到
0
0

E
(
p
,
u
)
E ( p, u 0 ) 
p
p
p
0
( p.7)
16
E ( p 0 , u 0 )
函数E满足谢泼德引理,有:
 xi ( p 0 , u 0 )
pi
令
E ( p 0 , u 0 )
x 
, 我们将(p.7)改写成
p
0
px0  E ( p, u 0 )
p
0
(p.8)
依据u ( )的定义  u ( x 0 )  u 0
此外在(p 0 , u 0)处给(p. 5) 取值,从而得到
0
0

E
(
p
,
u
) 0
E( p0 , u 0 ) 
p 
0
0
0 0
pi
  E( p , u )  x p

 x0 p 0

当x0最小化px0时,E ( p 0 , u 0 )  x0 p 0  min xp 0
当x0没有最小化px0时,E ( p 0 , u 0 )  x0 p 0  min xp 0
17
2.1.3 间接效用与消费者偏好




对偶性允许我们如何由支出函数分析走向直接效用函数分析.
定理2.1是从支出函数构造效用函数;定理2.2是引致效用函数构造支出
函数.支出函数与间接效用函数是如此密切联系,彼此互逆.
由间接效用函数开始分析并可以最终返回到潜在的直接效用函数.
这一节将概括直接与间接效用函数之间的对偶性.
设直接效用函数u ( x )  间接效用函数v ( p, y ), 那么,依据定义
( p25) 对于每个x  R+n ,以及每个p  0,v ( p, y )  u ( x )成立。此外,
典型地存在一些价格向量,它可使不等式变成等式。
实际上,我们可以写成
u ( x )  min
v ( p, px)
n
p
(2.2)
+
因此,
(2.2)给出由间接效用函数所生成的知识恢复直接效用
函数u ( x )提供了一个工具。定理2.3给出一个规范解释。
18
定理2.3:间接效用函数和直接效用函数的对
偶性
u ( x )
u ( x )在Rn  上拟凹,可导,
 0。对所有x  Rn ,
xi
v ( p, p  x ), 即由u ( x )生成的间接效用函数在Rn  上获得
了关于p的一个最小值,并且有:
u ( x )  min
v ( p, px )
n
p
(T .1)

证明:间接效用函数v ( p, y )  max u ( x ),
x
s.t
px  y
v ( p, y )  v ( p, px )  u ( x )
对任何价格水平,有
u ( x )  min
v ( p, px )
n
pR
( P.1)
要证明 u ( x )  min
v ( p, px ) ,只要证明
n
pR
u ( x )  min
v ( p, px )
n
pR
或者说,找到一个价格向量 p0,有
u ( x )  v (p0 , p0 x )
构造价格向量p0:给定p0   u ( x 0 )(边际效用等于价格)
19
u ( x 0 )
  0 pi0  0
xi
i  1,..., n
p0  x0  y 0
( p.2)
( p.3)
因此,(x 0, 0)满足p 0  x  y 0 约束的消费者最大化问题
max u ( x )的一阶条件。此外,依据定义1.4
(p 22),由于u ( x )
是拟凹的,那么,这些条件将可充分地保证在p=p0和y  y 0
时,x 0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因此,
u( x0 )  (
v p 0,y 0)
=(
v p 0,
p 0  x 0)
结果,对于( p 0,
x 0),
u ( x)  (
v p,
p  x)成立,由于x 0是任意数,
我们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于每个x  0,对于一些
p  0,u ( x )  (
v p,
p  x)成立.
20
正如在支出函数的情况下那样,人们可以利用(T .1)表明:
如果一些函数V( p, y) 具有由定理1. 6给出的一个间接效用函数
,那么,V( p, y) 实际是一个间接的效用函数。
最后,我们注意到(T .1)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可能更方便。
注意,由于v( p, y) 关于( p, y) 是零次齐次性的,每当p  x>0时,
我们便有v( p, p  x) =v( p p  x, 1) 。
n
因此,如果对于p  R++
, x  0与p*  0最小化了v( p, p  x) ,那么,
n
对于p  R++
, pˆ  p* ( p* , x )  0最小化了v ( p,1), 使得p  x  1。
此外,v( p* , p*  x) =v( pˆ , 1) 。因此,我们可以将(T. 1) 重写成:
u( x) =mi n
v( p,1)
n
pR++
受约束于p  x=1
( T. 1 )
21


例题2.1设v( p, y )  y ( p1  p2 )
 1
推出直接 效用函数。
根据用
(T .1(P71)去求u(
)
x)
设y  1,便得到v ( p,1)  ( p1  p2 )
 1
。因而,间接效用
函数将因此是最小化函数
u( x1, x2 ) = min( p1  p2 )
 1
p1 , p2
,
受约束于 p1 x1  p2 x2  1
首先,求解最小化问题,然后在解点给目标函数取值,以便
形成最小值函数。对于拉格朗日函数,一阶条件要求最优的
p1*与p*2满足
(1 )
1


 1
((p1*)
(p*2)
)  (p1*)
  * x1  0
1
*  (1 )
2
 1
((p ) (p )) (p*2)
  * x2  0
* 
1
1  p1* x1  p*2 x2  0
(E.1)
(E.2)
(E.3)
22
由(E.1)与(E.2)消除 *,有
x1 (1  1)
)
x2
*
p1* p(
2
(E.4)
把(E.4)代入(E.3)并再次用
(E.4)
1
有p 
*
1

x1( 1)
( 1)
x1
(E.5)

 x2
( 1)
1
p 
*
2

x2( 1)
( 1)
x1
(E.6)

 x2
( 1)
将这些函数代入目标函数




x1( 1)  x2( 1) 1
u ( x1 , x2 )  [ 
]

( 1)
( 1)
x1
 x2
有:
 [ x1
( 1)
定义 

 x2
( 1)
 1
]

,则有
( 1)
u ( x1 , x2 ) (x1  x2 ]
1

(E.7)
23
NOTES:




我们刚获得的最后的对偶性结论与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相
关.
在整个第二章里,我们集中考察普通的马歇尔需求函数-这里需求量可被表达成价格与收入的函数.
我们可以将商品i的需求价格视为商品i的一切其他商品的
数量地方函数,并可以写成pi= pi(x).
对偶性理论为推导消费者反需求函数方程组提供了一个简
单方法--定理2.4(对偶性与反需求方程组.
24
定理2.4:Hotelling定理
u(x)为消费者的直接效用函数,在收入为y=1时,
对商品i的反需求函数为pi(x)为,
u  x 
xi
pi  x   n
 u  x 

x

j


x
j
j 1


25
P(x)x=1
证明:
min
u  x   v  p  x  ,1 
v  p,1 , s.t. px  1
p
对最小化问题求解,构造拉格朗日函数:L
(P.1)
 p,    v  p,1   1  px 
应用包络定理,
u ( x)  ( p* ,  * )

  * pi*
xi
xi
i  1, 2,..., n
( P.2)
这里p*  p ( x), 并且 *是拉格朗日乘数的最优值,
设 u ( x) xi  0, 我们便会有 *  0
给( P.2)两边乘xi,并将i个式子相加有:
n
n
u ( x)
*
*
*
xi
   pi xi    pi ( x) xi   * ( P.3)

xi
i 1
i 1
i 1
n
由于p ( x)  x  1,将 ( P.2)与 ( P.3) 联立并注意pi*  pi ( x)就得到结论。
26
例题2.2 如果
u ( x1 , x2 ) (x1  x2 )  ,那么,
1
1
 u ( x)
(x1  x2 )  x j 1
x j
给这个式子乘以x j , 并加总j  1, 2个等式,形成要求的比率,
并借助定理2. 4给出了收入y=1时的反需求函数的方程组:
1
p1  x1 (
x1  x2 ) 1
1
p2  x2 (
x1  x2 ) 1
将  (   1)代入后,正好是例题2.1
(p 71)中一阶条件(E.5)
与(E.6)的解。这不是巧合。一般言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的解给出了作为价格函数的马歇尔需求,而其对偶问题,即(规
范化)的间接效用函数最大化问题的解,产生出作为数量函数的
反需求函数。
27
2.2 可积分性







需求函数的特征:
预算平衡性
零阶齐次性(可借助预算平衡性与对称性推出)
对称的的替代矩阵
负半定的替代矩阵
Cournot加总
Engel加总
28
定理2.6:可积分定理
预算平衡性
对称的替代
矩阵
定理2.5
负半定的替
代矩阵
零阶齐次性
Cournot加总
Engel加总
29
定理2.5:预算平衡性与对称性蕴涵齐次性
如果x( p, y )满足预算平衡性并且其斯拉茨基矩阵是对称的,那么,它关于p与y也是
零次齐次的。
证明:由定理1.17的证明可知,当预算平衡性成立时,我们将会对预算方程求关于求
价格与收入的导数,并获得如下的式子(i =1, . . . , n) :
n
x j ( p, y )
j 1
pi
 pj
  xi ( p, y )
( P.1)( p53)
并且
n
 pl
x j ( p, y )
y
j 1
1
( P.2)( p53)
对于所有t  0,固定p与y,那么,设f i (t )  xi (tp, ty ), 我们必定会表明f i (t )关于t
是不变的或者对于所有的t >0,f i(t )  0。
给f i 求关于t的微分从而给出:
xi (tp, ty )
x (tp, ty )
pj  i
y (借助P.1)

p

y
j 1
j
n
f i(t )  xi(tp, ty )  
( P.3)
n
tp  x(tp, ty )  ty , y   p j x j (tp, ty ) ( P.4)
j i
30
方括号中的项是斯拉茨基矩阵的第ij项,依定理,该项是对称的。因此,在这些括号
内,我们可以交换i 与j ,并使得等式保持不变,从而得到:
xi (tp, ty )
xi (tp, ty ) n
f i(t )  xi(tp, ty )  
pj 
p j x j (tp, ty ) (借助P.1)

p j
y
j 1
j i
n
f i(t ) 
n
 pj[
j 1
x j (tp, ty )
xi

x j (tp, ty )
y
]
n
x j (tp, ty )
j 1
xi
 [ p j
( P.3)
n
]  xi (tp, ty )[ p j
j 1
x j (tp, ty )
y
]
x j (tp, ty )
x j (tp, ty )
1 n
1 n
 [ tp j
]  xi (tp, ty ) [ tp j
]
t j 1
xi
t j 1
y
1
1
 [ xi (tp, ty ) ]  xi (tp, ty ) [1]
t
t
0
这里的导数第二个方程由 ( P.1)与( P.2)推出,并在(tp, ty)处取值。
31
定理2.6 可积分定理
n
一个连续可微的函数x, R
 Rn当(并且仅当效用是连续的,严格递增的且严
格拟凹的),并且该连续函数满足预算平衡性,对称性与半负定性,它便是由一些递
增且拟凹的效用函数生成的需求函数(即所谓的一体性定理)
证明:(我们只证明函数x满足预算平衡性,对称性与半负定性,那么,x是由递增
的,拟凹的效用函数导出的需求函数)
证明的要点是找效用函数
考虑一个任意的支出,e( p, u) - - 它由一些递增的拟凹效用函数u( x) 生成,并假设
u( x) 生成了马歇尔需求函数xm ( p, y )。在此阶段,设x()与e(),x()与u()或者x()与xm ()
之间但正是出于讨论的目的,设x()与e()正好存在如下关系:
e( p, u )
 xi ( p, e( p, u )),
( p, u ), i  1,...n.
pi
( p.1)不必存在联系。
32
那么,我们对x( p, y )与引出了e( p, u )的效用函数u ( x)之间的关系能谈些什么?
实际上,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如果 ( p.1) 成立,那么,x( p, y) 是由效用函数u( x) 生成
的需求函数,即x( p, y) =xm ( p, y )。
我们现在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注意,如果谢泼德引理是可利用的,那么,( p.1)左边将会
等于x h ( p, u ), 使得 ( p.1)将意味着:
x h ( p, u )  x( p, e( p, u )),
( p, u )
( p.2)
此外,如果定理1.9可利用,那么,希克斯与马歇尔需求函数将可以如下方式联系起来:
x h ( p, u )  x m ( p, e( p, u )),
( p, u )
( p.3)
x( p, e( p, u ))  x m ( p, e( p, u )),
( p, u )
将 ( p.2) 与( p.3) 联立获得:
( p.4)
但现在回顾,作为一个支出函数,对于每个固定的p,e( p, u )假设其每个非负的数随着u
在其定义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p.4) 等价于:
x( p, y )  x m ( p, y ),
( p, y )
33
这正如所断言的(尽管事实也许既不是谢泼德引理,也不是定理1.9可被应用,前面的结论
可被成立)。
因此,如果依据 ( p.1),函数 x( p, y )与支出函数联系,那么,x( p, y )是由一些递增的、拟凹的
效用函数生成的需求函数(例如,依据定理2. 1,效用函数生成了支出函数)。因此,我们的任务
已被简化为,表明存在一个支出函数e( p, u) - - 依据(p. 1) ,它同 x( p, y )相联系。
现在,发现一个支出函数,使得(P.1)成立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任务,确实,(P.1)在数学文献
中是偏微分方程组。尽管这种方程组时常是难以实际求解的,有一个重要的结论  他精确地告诉
我们什么时候一个解保证存在。并且,对于我们的目的而言,存在性是充分的。
但在陈述这个结论前,注意如下的内容:如果(p. 1) 有一个解e( p, u) , 那么,对两边关于p j 求
微分,我们将会得到:
e( p, u )
 xi ( p, e( p, u )),
pi
( p, u ), i  1,...n.
 2 e( p, u ) xi ( p, e( p, u )) e( p, u ) xi ( p, e( p, u ))


p j pi
p j
p j
y
依据谢泼德引理,利用(p. 2) ,并设y=e( p, u) , 这个式子可以写成:
x ( p, e( p, u ))
 2 e( p, u ) xi ( p, y )

 x j ( p, y ) i
p j pi
p j
y
( p.6)
注意依据杨格定理, ( p.5)的右边关于i与j是对称的,因此,( p.5)蕴涵着右边关于i与j也是对称的。
因此,右边关于i与j对称性是( p.1)的解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
34
例题 2.3
设存在三种物品并且设一个消费者的需求行为
由如下函数表达:
xi ( p1 ,
p2 , p3 , y ) 
i y
pi
i  1, 2, 3
这里 i  0,  1   2   3  1。
检查需求向量x ( p, y )满足预算平衡性、对称性
与负半定性是十分直观的。因此,依据定理2. 6,
x ( p, y )必须由效用函数生成的。
我们应该打算去推导出在先前证明中满足(p.1)
的一个支出函数。并且可以利用定理 2.1的构建去恢复效用函数
  它生成了我们在此获得的支出函数。恢复的效用函数因此
将生成我们开始分析的需求行为。
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发现e( p1 ,
p2 , p3 , u ), 它求解出了如下
的偏微分方程组:
y
 e( p, u )
e( p, u )
(p.1):
 xi ( p, e( p, u ))  i  i
i  1, 2, 3
pi
pi
pi
e( p1 , p2 , p3 , u )
 e( p1 , p2 , p3 , u )
. i
i  1, 2, 3
35
p
p
首先注意,它可以被改写成:
 ln e( p1 , p2 , p3 , u )

 i
pi
pi
i  1, 2, 3.
( E.1)
现在,如果当f ( x )   x 成立时,被要求去找出f ( x ),
通过积分,我们有f ( x )   ln x  C。但 正好说明这里
f  ln e。记住唯一附加的因素是当求关于pi的偏微分时,其他所有
变量,p2 , p3与u是当常数处理。
于是有:
ln( e ( p , u ))   ln( p1 ) 
c1 ( p2 , p3 , u )
ln( e ( p , u ))   ln( p2 ) 
c1 ( p1 , p3 , u )
ln( e ( p , u ))   ln( p3 ) 
这里ci
( E.2)
c1 ( p1 , p2 , u )
( ) 函数如同在f ( x )前的常数。但我们必须选择ci ( )函数,
使得这三个等式同时成立。我们有:
ln( e ( p , u ))   1 ln( p
1
)   2 ln( p )   3 ln( p )  c (u )
2
3
此处,c ( u )是u一些函数,但这意味
e( p, u ) 
1
2
3
c (u ) p1 p 2 p 3
由于我们必须确保e ( )关于是严格递增的,我们可以选择c (u ) 成为
任何严格递增函数。这并不重要,因为隐含的需求行为独立这种严格递增的转换。例如,
我们可以选择c ( u )  u,使得我们的最终解是:
1
2
3
e ( p , u )  up1 p 2 p 3
36
2.3:显示性偏好
偏好基础上的(公理性)消费者理论:
偏好关系消费者需求
效用最大化:
max
u x
x
s.t. px  y

x*  x  p , y 
曾经做的工作
消费者需求x(p,y)的特征:
预算平衡性
负半定性
对称性
37
打算做的工作



选择基础上的消费者理论:
x  p, y 
消费者的选择行为需求函数
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选择函数x(p,y),在价格为p收入为y时,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束为
x(p,y) 。
需求函数: x(p,y) ,定义:P.21:
“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x(p,y) 在被看作是价格p和
收入y的函数的时候,被称为需求函数”。
选择函数不是需求函数x(p,y) 。
求证:在消费者的行为即选择函数x(p,y)满足某些条件时,该
选择函数为需求函数,即该选择函数是效用最大化问题的解。
38
方法:一体性定理:


连续可导的函数x:Rn+1++ (Rn++  R+) Rn+
在满足预算平衡性、对称性和负半定性特征时,它是由某
个递增的、拟凹的效用函数产生的需求函数。
求证:选择函数x(p,y)连续可导且满足预算平衡性、对称性和负半定
性
证明步骤:
1.选择函数必须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
(只有满足WARP的选择行为才有意义——选择具有一致性)。
2.(假设)选择函数x(p,y)满足预算平衡性
3.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零阶齐次性
4.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负半定性
5.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对称性
6.应用一体性定理
39
显示(性)偏好:


在某一价格p和收入水平y下,如果两个不同的消费束x0
和x1都是消费者能够支付得起的(p x0y , p x1y),消
费者选择了x0而没有选择x1 ,则说,消费者的这一选择
行为揭示出在消费束x0和x1之间,消费者偏好x0 。
此定义存在的问题:
x1
x1
x0
x0
40
显示性偏好的弱公理(WARP):


某消费者在价格p0下选择x0 ,在价格p1下
选择了x1 ,x0和x1是不同的消费束,如果
p0 x1 p0 x0 ,有p1 x1 p1 x0则说该消费
者的行为满足WARP。
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的行为揭示出消费
者偏好x0甚于偏好x1 ,而x1始终没有被揭
示出优于x0 ,则说该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满
足显示性偏好的弱公理(WARP)。
41
≾≺≽,≾≴ ≻



如果p0 x1 p0 x0 :在价格p0下 ,两个消费束都是可支付得起的;
在价格p0下, 消费者选择了 x0 ,根据显示性偏好的定义, x0
≻ x1 ,这意味着只要两个消费束都是可支付得起的,消费者将
始终选择x0 ;
在价格 p1下,消费者选择x1而没有选择x0 ,这意味着在这一价
格水平p1下, x0是消费者支付不起的,即p1 x1< p1 x0 。
p1
p0
在价格p0 下,消
费者选择x0。
x0
42
显示性偏好的意义:
•消费者行为具有一致性,不“朝三暮四”。
p1  x1
p1  x1
p0  x0
p0  x0
43
假设消费者行为满足显示性偏好的弱公
理。
证明步骤:
1.选择函数x(p,y)必须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只
有满足WARP的选择行为才有意义——选择具有一致性)。
2.(假设)选择函数x(p,y)满足预算平衡性
3.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零阶齐次性
4.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负半定性
5.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对称性
6.应用一体性定理
44
选择函数x(p,y) :不是需求函数
(假设)选择函数满足预算平衡性:px(p,y)=y
消费者行为x(p,y)
①必须满足显示性偏好的弱公理
②必须满足预算平衡性
45
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零阶齐次性
•求证:对于所有的t>0,有x(tp,ty)=x(p,y)
•证明:
•设在任意价格p0和收入y0下,消费者选择x0 ;在价格p1和
•收入y1下,消费者选择x1 。设p1 =tp0, y1 =ty0
求证: x0 =x1
假设x0和x1 是两个点,根据预算平衡性假设,有
p0 x0  y 0
(1.1)
p1x1  y1
(1.2)
46



将p1=tp0,y1=ty0,代入到(1.2)中,得到
p0x1=y0
(1.3)
也就是说,在价格p0和收入y0下,x0和x1都是消费者能
够支付得起的商品束,但是消费者选择了x0 ,因此,消
费者偏好x0 ,根据WARP,
p1x1  p1x0



(1.4)
但是,把p1=tp0,y1=ty0,代入到(1.1)中,得到
p1x0  y1  p1x1
(1.5)
(1.4)和(1.5)相矛盾,所以x1和x0是同一个点。
47
证明选择函数x(p,y)负半定
p 0 , y 0  x0
1
1 0
p ,p x
x1  p1 , p1x0   x1  p1 , y1 
x0
根据显示性偏好原理,
p 0 x0 < p 0 x1
预算平衡性,
(1)
p1 x 0 = p1x  p1 ,p1x 0  (2)
(2)-(1)
p1x0  p 0 x0  p1x  p1 ,p1x 0   p 0 x1
1
0
0
1
0
1
1 0
p

p
x

p

p
x
p
,p

 
  x
48
令
p1  p 0  tz
+ ,
T>0,zR
T>0
tzx 0  tzx  p1 ,p1x 0 

zx0  zx p0  tz,  p0  tz  x0

固定z,令t变化且其取值使p0+tzR ,有

f  t  。
zx p0  tz,  p0  tz  x0
令t=0

f  0   zx  p 0 ,p 0 x 0   zx 0


 
即,在t=0时, f  t   zx p0  tz, p0  tz x0
f  t   0
取最大值,所以有
49

f  t   zx p 0  tz,  p 0  tz  x 0

0
0
 xi  p 0 , y 0 


x
p
,
y

i
0
0
f   0    zi 
z j  x j p , y 
zj 
p j
y
i 1 j 1


0
0
n
n
 xi  p 0 , y 0 


x
p
,
y

i
0
0
z j  0
  zi 
 x j p , y 
p j
y
i 1 j 1


n
所以,由
n
 xi  p 0 , y 0 
 pj
 x j  p0 , y 0 
 xi  p 0 , y 0 
y
i, j  1,..., n
构成的矩阵负半定。
50
证明:选择函数x(p,y)满足对称性
假设选择函数x(p,y)满足对称性。根据一体性定理,该选择函数为需
求函数。存在支出函数e(p,u),它与选择函数x(p,y)有下列关系
e  p, u 
pi
 xi  p, y 
当选择函数具有三项特征时,为需求函数。
而根据定理2.1和2.2,支出函数能够衍生出效用函数。
也就是说,选择函数是该支出函数衍生出的效用函数的
解:需求函数。需求函数肯定满足WARP.
51
证明:





选择函数为需求函数时,效用函数使所观察到的
行为合理化。
两种商品情况下:WARP和预算平衡性意味着齐次
性和负半定性,预算平衡性和齐次性意味着对称
性,所以选择函数是需求函数。
多种商品情况下:WARP和预算平衡性无法导出对
称性。
显示性偏好的强公理:定义了显示性偏好关系中
的传递性。
结论:消费者行为满足WARP、SARP和预算平衡性
时,选择函数为需求函数。
52
2.4: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




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消费束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概率分布——赌
局
概率分布:{Pi} , Pi =1, Pi>0
结果的有限集: {ai} ,i=1,…,n
53


假设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分为三档:
{0,60,100},获得各个分数的概率为:{u(0), u(60),
u(100)}
A:{0.8,0.1,0.1}
B:{0.2,0.6,0.2}
选择:B
A:{0.8,0.1,0.1}
C:{0.2,0.2,0.6} 选择:C
B:{0.2,0.6,0.2}
C:{0.2,0.2,0.6} 选择:C
解释:目标: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选择变量:概率分布假设成绩简单分为两种
①{0,60,100}
②{60,80,100}
两种情况下获得各个分数的概率都为A:{0.8,0.1,0.1}
选择:②
54
①
0, 60, 80,100
,
②
0, 60,80,100
,概率分布为A1:
0.8,0.1,0,0.1
,概率分布为A2: 0,0.8,0.1,0.1
选择:A2
结果的有限集: A  a1 ,..., an  ,A上的概率分布:
n


Gs   p1 1 ,..., pn  n pi  0,  pi  1, i  1,..., n 
i 1


被称为简单的赌局的集合或简单的概率分布的集合。
55
复合赌局:赌局的结果为赌局




彩票:
复合彩票:
赌局集合的几何表示:
单纯形

Gs   p1 1 , p2  2 , p3  3

a3

pi  1, pi  0

i 1

3
g
p1
p2
g   p1 , p2 , p3 
p3
a1
a
56 2
复合赌局简单化:
a1
gf
a2
p1
p2 g s
g s 1  p1  p2
a1
a1
p
p1  p 1  p1  p2 
g
a2 1  p
a2 p2  1  p 1  p1  p2 
g是由复合赌局gf诱生的简单赌局
57
max
g  Gs  g 
ug
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max
x  B x
max
g  Gs  g 
u x
ug
效用函数如何表示?
偏好关系的公理如何确定?
不确定性条件下,消费者在概率
分布集合G上
1:完备性公理
有偏好关系≿ ,满足以下定理:
2:传递性公理
3:连续性公理
4:单调性公理
5:替代性公理
6:复合赌局简单化公理
58
1:完备性公理







对于赌局集合G中的任何两个赌局g和g´,有或者g≽g´,
或者g ´≽g 。
例子
假设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分为三档:{0,60,100}
获得各个分数的概率为:
A:{0.8,0.1,0.1}
B:{0.2,0.6,0.2}
选择:A≽B或B≽A
59
2:传递性公理≾≺,≾≴
•对于赌局集合g中的任何三个赌局g 、g´和g,
•如果有g ≽ g´ , g´ ≽ g ,则有g ≽ g 。
例子:
假设
a1
a2
...
an
在a=1时,有:

在a=0时,有:
g
a1 , 1    an 

g
a1 , 1    an 
最好的结果肯定发生
最差的结果肯定发生
60
3:连续性公理
对于G中的任何赌局g ,存在某个概率α[0,1] ,使得
g (αa1,(1- α)an)
例子:假设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分为三档(0,60,100}最好的结果
为100分,最差的结果为0分。假设在概率分布集合中存在一个
概率分布(0,1,0)根据连续性公理,存在某个概率α[0,1] ,
它使得  100分, 1    0分


与概率分布(0,1,0)即60分无差异。可能
如:(0.7,0.3)
61
4:单调性公理

对于所有的概率α,β[0,1],当且仅当,
α,β有:

①
②

a1 , 1    an 
a1 , 1    an 


a1 , 1    an 
a1 , 1    an     
     a1 , 1    an 

a1 , 1    an 
62
例子:
假设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分为两档:


100分 , 60分 
an 
 a1

获得各个分数的概率为:
A:


0.8 ,0.2 


B:


0.7 ,0.3
 

根据单调性定理……
63
5:替代性公理
如果 g   p1 g 1 ,..., pk g k   G 和 h   p1 h1 ,..., pk h k   G
对于每一个 i  1,..., k
,有hi≻ gi ,则有hg
①:对两个赌局中相对应的结果(可能是复合赌局、简
单赌局或确定的结果)无差异
②:概率分布相同则对两个赌局无差异。
64
6:复合赌局简单化公理
对于任何赌局
g G
如果
是由g诱生的简单赌局,有
 p1
 p1
a1 ,..., pn an 
a1 ,..., pn an 
g
65
von Newmann-Morgenstern效用函
数
连续的实值效用函数反映概率分布集合上的偏好
关系
 公理1、2和3保证了连续的实值效用函数的存在
 效用函数:在实际概率上线性的效用函数
定义:期望效用函数的特征:
效用函数u:GR具有期望效用特征,如果对于每一个gG,有

n
u  g    pi u  ai 
i 1
其中,g s   p1 a1 ,..., pn an  是由g诱生的简单赌局。
66
n
u  g    pi u  ai 
:效用的期望值
i 1
区别期望效用与期望值:前者是效用函数的期望。
n
期望效用最大化: max
u  g    pi u  ai 
g G
i 1
a1  u  a1 
a1  u  a1 
p1
q1
pi
g 1s
pn
ai  u  ai 
an  u  an 
g s2
qi
qn
ai  u  ai 
an  u  an 
67
定理2.7:VNM效用函数的存在性

G上的偏好关系
满足公理1-6,则存在效用函数u:GR反映
此偏好关系,使得u具有期望效用特征。
证明: f : A  B A中每一个点,在B中有唯一一个点与其对应。
效用函数u:GR,概率分布集合(赌局集合)G中每一个点
(概率分布、赌局)g ,在实数空间有唯一一个点与其对应。
68




①概率分布集合G中任意一个点,在实数空间有点与其对
应。
②有唯一的点与其对应:①和②定义了实值函数
③证明该函数反映偏好关系
④证明该函数有期望效用特征
证明:1.概率分布集合G中任意一个点g ,在实数空间
有点与其对应。
设结果集为 A  a1 ,..., ai ,..., an  并且设
a1
a2
...
an
对任意的概率分布 g  G ,根据公理三——连续性公理,存在
u  g   0,1 ,使得
g~
  u  g  a1 ,1  u  g  an 
即,对概率分布集合G中任意一个点g,在实数空间有点与其对应。
69
2.与g相对应的点u(g)是唯一的。
假设 v  g   0,1 满足公理三,并且 v  g   0,1 的存在使得
g ~  v  g  a1 ,1  v  g  an。于是根据传递性公理,有:

 v  g  a1 ,1  v  g  an  ~u  g  a1 ,1  u  g  an 
假设
v  g   u  g  ,进一步设 v  g   u  g 
,根据公理四——单调性公理,有:
v  g 
a1 ,1  v  g  an 
u  g 
a1 ,1  u  g  an 
这显然与上面的结论矛盾,因此,
v g  ug 
70


也就是说,在实数空间里,有唯一的点与
g相对应。
由于g 是赌局集合中任意的点,因此,对
赌局集合G中每一个点,在实数空间中存
在唯一的点与其对应,这就定义了函数
u:GR
71
3.证明函数反映偏好关系
g g   u  g   u  g 
即对于 g , g   G
g g   u  g   u  g 
①证明
g ~  u  g  a1 ,1  u  g  an 
g  ~  u  g   a1 ,1  u  g   an 
g
g
u  g 
a1 ,1  u  g  an 

 u  g 
a1 ,1  u  g   an 
(传递性公理)

u  g   u  g 
(单调性公理)
72
②证明
u  g   u  g   g
g
u  g   u  g 
u  g 

a1 ,1  u  g  an 
u  g 
a1 ,1  u  g   an 
(单调性公理)
g ~  u  g  a1 ,1  u  g  an 
g  ~  u  g   a1 ,1  u  g   an 

g g
(传递性公理)
73
4.证明该函数有期望效用特征
对于任意概率分布gG ,它可能为简单赌局或复杂赌局,
其所对应的简单赌局为: g s   p1 a1 ,..., pn an 
证明上述函数有期望效用特征,即
n
u  g    pi u  ai 
i 1
根据公理六,g ~ g s
有
u  gs   u  g 
所以只需证明:
n
u  g s    pi u  ai 
i 1
u  ai  :根据公理三,有 ai
令
 a 
~u
i
a1 ,1  u  ai  an 
i
u
a
a
,1

u
a
a

q




 i 1
i
n
74
有
定义
a1
~
q1
a2
~
q2
an
~
qn
g    p1 q1 ,..., pn q n 
根据替代公理:
g    p1 q1 ,..., pn q n 
~
 p1
a1 ,..., pn an   g s
g    p1 q1 ,..., pn q n 
75
复合赌局简单化:
a1
q1
1  u  a1 
p1
g
pi
u  ai 
an
a1
qi
1  u  ai 
pn
u  an 
an
a1
qn
1  u  an 
an
76
n
 n



g  ~ g s    pi u  ai  a1 , 1   pi u  ai   an 
i 1


 i 1

gs
有
~
g
n
 n



g s ~   pi u  ai  a1 , 1   pi u  ai   an 
i 1


 i 1

根据连续性公理,有:
gs
~
u  g 
s
a1 , u  g s  an 
根据传递性公理,有:
u  g 
s
a1 , u  g s 
n
 n



~
an    pi u  ai  a1 , 1   piu  ai   an 
i 1


 i1

n
根据替代公理,有:
u  g s    pi u  ai 
i 1
77
定理2.8
假设VNM效用函数u(•)反映偏好关系。对于所有赌
局、 VHM效用函数、标量和标量,有≿.对于所有赌
局g、 VHM效用函数、标量α和标量β,有
v  g      u  g  时 v(•)反映该偏好关系。

证明:
充分条件:效用函数u(•)反映偏好关系≿.另一效用函数
v  g      u  g  ,则 v 
反映同一偏好关系。
必要条件:效用函数 u(•)和v(•)反映同一偏好关系,
v g     u  g 
78


充分条件:效用函数u(•)反映偏好关系≿ ,另一效用函数
v(g)=α+βu(g),则v(•)反映同一偏好关系。
证明: 设 g ≿ g
g
g :
 u  g   u  g 
  u  g    u  g 
u(•)反映偏好关系≿
 0
    u  g      u  g 
α为标量
 v  g   v  g 
79
必要条件:效用函数 u(•)和v(•)反映同一偏好关系,
v g     u  g 
设
如果
g   p1 ,..., pn 
A  a1 ,..., an 
证明:
a1
a1
...
an
an
a1
an
为确定性事件。
效用函数u(•)反映偏好关系≿,有
u  a1   ...  u  an  , u  a1   u  an 
有唯一的 i  0,1 使得:
80
u  ai   i u  a1   1  i  u  an 
i 1,..., n
 i u  ai   1   i  u  ai    i u  a1   1   i  u  an 
u  a1   u  ai 
u  ai   u  an 

1  i
i
u(ai)为u(a1)和u(an)的加权平均。
u  a1   u  an   i  0
根据定义2.3“期望效用的特征”,有
i u  a1   1  i  u  an   u i a1 , 1  i  an 
所以,有
ai
~
 i
a1 ,1   i
an 
81
效用函数v(•)反映偏好关系≿,有
v  ai   i v  a1   1  i  v  an 
 i v  ai   1   i  v  ai    i v  a1   1   i  v  an 
v  a1   v  ai 
v  ai   v  an 

1  i
i
u  a1   u  ai 
u  ai   u  an 

1  i
i

v  a1   v  ai 
v  ai   v  an 
v  ai      u  ai 
82


u  a1  v  an   v  a1  u  an 
u  a1   u  an 
v  a1   v  an 
u  ai   u  an 
v  ai      u  ai 
g   p1 ,..., pn 
n
v  g    pi v  ai 
i 1
n
  pi    u  ai  
i 1
n
n
i 1
i 1
  pi    pi u  ai 
   u  g 
83
w1  u  w1 
风险厌恶
p1
VNM效用函数u:R+R
g
财富:w R+
赌局: g
pi
1
s
  p1 w1 ,..., pn wn 
wi  u  wi 
pn
wn  u  wn 
n
赌局(概率分布g)的期望值: E  g    pi wi
i 1
 n

期望值的效用: u  E  g    u   pi wi 
 i 1

n
期望效用: u  g    pi u  wi 
i 1
84
假设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分为三档:{0,40,100}
概率分布为g=(0.1,0.5,0.4)
期望值为:60分
在确定的60分和上述概率分布之间选择:
85
定义:
怕冒风险: u  E  g    u  g 
u(g)为凹函数
风险中型: u  E  g    u  g  u(g)为线性函数
好冒风险: u  E  g    u  g 
u(g)为凸函数
g   p1 w1 ,1  p1 w2 
E  g   p1w1  1  p1  w2
u  g   p1u  w1   1  p1  u  w2 
86
u  w
u  w2 
u  E  g 
ug
u  w1 
w1
Eg
w
w2
g   p1 ,1  p1; w1 , w2  E  g   p1w1  1  p1  w2 u  g   p1u  w1   1  p1  u  w2 
87
确定性等价:Certainty equivalence (CE)
给定赌局g,与该赌局无差异的确定的财富
u  CE   u  g 
风险报酬:risk premium (P)
承担风险的报酬:赌局的期望值与确定性等价之间的差。
P  E  g   CE
CE  E  g   P
u  g   u  CE   u  E  g   P 
88
风险厌恶程度:
好冒风险:严格凸函数,u  w  0, u  w  0
风险中性:线性函数, u  w  0, u  w  0
怕冒风险:严格凹函数,u  w  0, u  w  0
u  w
w
89
v  g    u  g 
用二阶导数衡量风险厌恶程度存在的问题。
v g     u  g 
v  g    u  g 
v  g    u  g 
用二阶导数衡量风险厌恶程度存在的问题:
v g     u  g 
v  g    u  g 
v  g    u  g 
v  g   u  g  u  g 


v  g   u   g  u   g 
90
Arrow-Pratt绝对风险厌恶系数:
u  w
Ra  w  
u  w 
Ra  w  0
厌恶风险,u(w)凹函数
Ra  w  0
风险中性,u(w)线性函数
Ra  w  0
爱好风险,u(w)凸函数
91
求证:
•消费者1和2,VNM效用函数分别为u(w)和v(w),在 [0,∞)
上, u  w , v  w  0 Ra1  w  Ra2  w 即, Ra2  w  Ra1  w  0
,
消费者1比消费者2更厌恶风险。
证明:假设
x  v  w  0,   ,
定义函数h:[0, ∞)R 为
w  v 1  x 
h  x   u  v 1  x  
u和v二阶可导,有:
h  x  
u  v 1  x    0
v  v
1
 x   0
0
92
u   v 1  x  
h  x  
v  v 1  x  
v  v 1  x    u   v 1  x  
 v  v 1  x   


v  v 1  x  
v  v 1  x  
2
 u   v 1  x   v  v 1  x   
u   v 1  x   


1
1
u   v  x   v  v  x   




2
 v  v 1  x   


0

0
1
2

u   v 1  x   

R

R
a
a


 v  v

1
 x   
2
0
0
因此,函数h(x)为严格递增、严格凹函数。就是说,
h  x   h  v  w   上严格递增、严格凹。
93
设赌局 g   p1 ,..., pn ; w1 ,..., wn  。wˆ 1 为消费者1的确定性等价,
wˆ 2 为消费者2的确定性等价。也就有:
n
u  wˆ 1   u  g    pi u  wi 
i 1
n
u  wˆ 2   v  g    pi v  wi 
i 1
n
u  wˆ1    pi u  wi 
i 1

  pi h  v  w   
i 1

 h  x 凹
n


 h   pi v  w   
 i 1
 
n
 h  v  wˆ 2  
 u  wˆ 2 
94
有 u  w1   u  wˆ 2  ,u  w  严格递增,有 w1  wˆ 2
。
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概率分布(赌局),消费者有更小
的确定性等价,更厌恶风险。
注意:没有假定u(w),v(w)为凹函数,或者先验假定消费
者1和2厌恶风险,而只是假定1比2更厌恶风险。
Ra  w
w
Ra  w
w
Ra  w
w
0
: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在财富上递增
0
: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在财富上递减
0
: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在财富上固定
95
例题2.6:投资者的初始财富为w,其中用于风险投资
的部分总额为β,投资收益率为ri,i=1,…n,相应的
概率为pi。求最优解。
解:在状态i中,投资者的财富为
w      ri   w  ri 
消费者的问题:
max

n
u  g   u  p1 ,..., pn ; r1 ,..., rn    pi u  w  ri  
i 1
s.t., 0    w
96
*

首先探讨消费者不投资的情况,即边界解  0 ,
*
*

0
所需满足的条件。当投资者选择   0 时,即意味着
使得期望效用最大,此时,
一阶条件满足 n
n
 piu  w  ri  ri  u  w  pi ri  0
i 1
i 1
在期望收益非正时,投资者不进行风险投资。
97
ug
0  *  :
w
假设有内解
n
 p u  w  r  r  0
一阶条件:
i 1
i
i
i
n
二阶条件:
2

p
u
w

r

r


 i
i
i 0

i 1
 0
把β看作是财富的函数,一阶条件等号左右两边对w求导,得到:
 pi u  w   *ri  ri  ?????
n
d*

dw
i 1
*
2

p
u
w


r
r
 i 
i i
n
i 1
0
0
98
求证:在绝对风险厌恶系数递减(DARA)时,
风险投资随财富增长。
Ra  w   *ri  
u  w   *ri  ri
u  w   ri  ri
*
, i  1,..., n
u  w   *ri  ri  Ra  w   *ri  ri u   w   *ri  , i  1,..., n
,
绝对风险厌恶系数递减(DARA)时,
当 ri  0 有
Ra  w   Ra  w   *ri 
当 ri  0 有
Ra  w   Ra  w   *ri 
99
对上两个不等式左右两边同乘以ri ,得到:
Ra  w  ri  Ra  w   *ri  ri
i  1,..., n
u  w   *ri  ri  Ra  w  ri u   w   *ri  , i  1,..., n
对上式取数学期望,得到:
 pi u  w   *ri  ri  Ra  w  pi ri u  w   *ri   0, i  1,..., n
n
n
i 1
i 1
0
d*
0
dw
:随着财富的增长,风险投资增加。
100
a3
g
p3
p2
p1
a1
g
a2
101
财富为连续变量:
w0
概率分布表示为累积分布函数: F  w    f  w  dw
期望效用函数为: u  F    u  w dF  w 
  u  w f  w dw
u  w  :Bernoulli效用函数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