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ppt

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
社會領域 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
1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尹玫君 博 士
碩士論文研究生:
楊易霖 2011.2
報告者:
10067606洪翊平
2012.11.3
大綱
2
 緒論
 文獻探討
 研究設計
 結果與討論
 結論與建議
緒論(1/11)
3
 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在近幾年蓬勃發展,它的影響力遍
及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當然,教學領域亦隨之發生
變化。當ICT進入教學的領域,面對時代的脈動「教」
與「學」亦隨之發生變化。
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特別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個重
大議題之一,強調必須將其融入各領域的學習,以增
進學習效果,可見得資訊科技和教育結合開始受到大
家的重視。
緒論(2/11)
4
 最近十多年來,互動式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 IWB)開始應用在教室教學的科技產品,它是
一種教學媒體,能以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可以整合
影片、Flash、圖片......等素材),並可即時書寫文字
或手繪圖形,而且不用走到電腦前,即可開啟教學相
關多媒體程式,是 ICT 蓬勃發展下的產物,很適合在
課程進行中與學生做即時的互動。
緒論(3/11)
5
 台灣目前幾乎 25 縣市都在「建構 e 化教學環境」方案
補助之下,試辦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
 到底投資大筆經費在 IWB 上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有
幫助,本研究旨在將電子白板導入教室的學習活動中,
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
動機與成效有何影響?
緒論(4/11)
6
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 政府於 1997 年起實施擴大內需方案,補助縣市逐步完
成 ICT 教育基礎設施,並推動資訊種子學校團隊培訓、
充實與整合教學資源,作者也是種子教師的一員。
 動機
 (一):瞭解教師實施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於教學後對
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探討。
緒論(5/11)
7
 (二)研究者乃嘗試將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社會領域教
學活動中,藉由實際實施教學,分析記錄其過程
與結果,以為後續實施者參考
 (三)希望瞭解 IWB 融入教學在教育上的影響,進一步
探討 IWB 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整個學生的學習
成效與學習動機是否有提升。
 (四)本研究將探討學生學習成效及保留的影響(是否只
是因新奇效應才有所提升)
緒論(6/11)
8
二、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研究目的:
(一)探究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方法和傳統式的教學
方法,對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上是否有差異性。
(二)探究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方法和傳統式的教學方法,
對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是否有差異性。
(三)探究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方法和傳統式的教學方法,
對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的學習保留測驗上是否有差異
性。
(四)探究教學觀察之老師對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社會
領域教學的看法。
緒論(7/11)
9
 三、名詞釋義
 (一)互動式電子白板 (Interactive White Board, IWB)
是一大型的觸控板,連結單槍投影機與電腦即可進行
運作。
 1.本研究所指的互動式電子白板即為接上電腦、單槍
投影機後,透過軟硬體與教學素材的結合,師生可以
操作互動式電子白板搭配投票器,進行教學上的互動。
緒論(8/11)
10
 2.互動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模式可以透過互動式電子白
板可達成與學生的互動功能(例如:拖曳、遮罩、配對、
翻牌……等),輔助說明教抽象的學習概念,並將學習內
容遊戲化、競賽化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增強學生學
習的動機。
 3.本研究所採互動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教學模式,即是老師
先行備課分析教材,整合數位媒材透過 SMART Notebook
軟體、書商提供之數位素材進行教材編製,利用軟體(如:
圖層互動概念、遮罩等互動小工具)及 Flash 模版的互動
功能搭配硬體投票器(可以進行全班性互動教學,及學生
學習狀況、學習精熟度的調查與測驗),透過 IWB 進行
之互動教學模式。
緒論(9/11)
11
 (二)社會領域指九年一貫將自然科學、地理學、歷史
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哲學、道德、
宗教、藝術等均列為相關的領域(教育部,2003)。
 而本研究選取的是2008 年審定通過之南一版六年級社
會領域教材--「台灣的生活與經濟發展」單元。
緒論(10/11)
12
 (三)傳統的教學方式係對照組教師依教學指引所進行
的教學方式包含講述、問答、板書、地圖操作、蒐集
資料、報告等教學方法,最後教師再綜合歸納整個學
習的內容。但仍以講述的方式為主。
 (四)學習成效本研究係指研究對象於實驗單元教學後,
填答由研究者自編的「台灣的生活與經濟發展」單元
成就測驗。填答後的成績成績越高,表示學生學習成
效越好。
緒論(11/11)
13
 (五)學習動機:學習者在學習動機量表上所測得的分數
高低。
 本動機量表是採用邱惠芬(2003)根據Keller 的ARCS
動機模式所編製的量表。主要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設
計,在一般教學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中探討學習動機
的關係。
文獻探討(1/9)
14
 一、IWB 之發展
 從複寫式白板(Copy Board)、週邊式白板到現階段
IWB,已是第三代了。
 所謂的IWB 融入教學,係指一具有高靈敏度感應式大
型螢幕,老師需搭配一台電腦與一台單槍投影機,投
影在感應式螢幕上,老師可以於螢幕上進行書寫,書
寫的過程中感應螢幕會將所有數據藉由 USB 傳入電腦
進行運算,並藉由單槍投影機將電腦螢幕的畫面投射
於感應螢幕上。
文獻探討(2/9)
15
 (一)一般而言 IWB 可以區分為六種不同的技術,包括:
壓感式、電磁感應式、超音波式、光電式、紅外線矩
陣式和光學成像式。紅外線矩陣式、感壓式的 IWB書
寫時用手即可;電磁感應、超音波式的 IWB 書寫時;
則需要使用到感應筆。
 本研究選用的白板為加拿大 SMART Board 公司所製
作壓感式的 IWB , 在全球佔有 52% 的市場,在技術
層面非常穩定。
文獻探討(3/9)
16
 (二)IWB 在教學互動上可使用的模式
 模式一: IWB 結合軟體
老師透過圖層、遮罩、 Flash 、影片、動畫……等方式引
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競賽或是示範的方式與學生進行
教學互動。
 模式二: IWB 結合軟體及硬體
加上實物投影機、數位顯微鏡、數據提存器、數位相機、
視訊攝影機、投票器……等硬體,提供老師在互動教學中
可以選擇進行分組或全班性的互動學習。
 本研究依課程設計需求,在教學上採用模式一、二交替使
用。
文獻探討(4/9)
17
 二、IWB 與學習動機的關係
 張春興(1997)對學習動機的定義如下:學習動機是指引學





生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
師所設定的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Keller(1983)所發展出的 ARCS 模式中,可定義出四個提昇學
習者學習動機的四 個 必 要 要 素 : A : 注 意 (attention) 、
R : 相 關 (relevance) 、 C : 信 心(confidence)、S:滿足
(satisfaction)。
IWB 互動學習的模式
1.教師-機-單一學生之間的互動(適用於個別化教學)
2.教師-機-群體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扮演控制者與指導者的
角色)
3.學生-機-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彼此之間透過 IWB 的操作,
發表自己的意見)
文獻探討(5/9)
18
 IWB 的優勢之一是增加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
的學習動機。
 本研究期望透過 IWB 的教學互動設計,呼應 ARCS 動
機策略(附件一),來引起學習者的「注意」,並透過
教師之引導使學生覺得教學主題與學生具有「相關
性」,經由學習活動的參與,讓學生逐漸熟悉教材以
建立其「自信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學會且對該
單元內容有所瞭解,可能對社會課中所進行之學習活
動產生「滿足感」。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就,並增進
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態度之效。
文獻探討(6/9)
19
 三、IWB 與社會領域教學的關係
 依據Roblyer(2003)的看法,一般教師將資訊科技整
合於教學時會運用不同的策略,而現行較常用之策略
概分有:指導式教學法、建構教學法及兩者整合三種
模式。而國外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大部分都採用
「建構取向」的學法,如:探究教學法、專題研究、
問題解決教學法等等,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教
師則是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教材也由以學科為主體
轉變為以問題為基 礎 的 生 活 化 教 材 ( Dias, 1999;
Danker,2000; Stang & Street,2007;Sprague & Dede,
1999; Taylor & Duran, 2006)。
文獻探討(7/9)
20
 王全興(2003)認為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是在最適當的
時機,將資訊科技運用於最適當主題的教學流程中,而
IWB 的互動教學模式在教學的設計上,也採學生成為教學
活動的中心,教師則是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
 黃冠達(2002)認為資訊科技在社會領域教學可發揮的功
能包括:提高教師備課的效能、提供教材更好的呈現和互
動效果、提供跨時空的學習管道……等。
 使用 IWB 融入教學一定要達到所謂的「互動」層面,教
學互動包含溝通、回饋、參與等面向(Wagner,1994)。
 研究者希望透過 IWB 在教學過程中提供更多的師生互動,
以下針對傳統的教學與IWB融入教學的差異進行比較(附件
二)
文獻探討(8/9)
21
文獻探討(9/9)
22
 四、IWB 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的相關研究
 研究者找到國內與IWB 相關研究,對象是國小學生且
採實驗研究的有 26篇; 有 22 篇研究提及學習成效會有
差異,對於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的提升也有 20 篇給
予正向的肯定,不過探討到保留部份的研究較少,僅
有 3 篇。
 國外有關 IWB 的研究文獻,多數均指出應用 IWB 對
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增進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促進
師生資訊能力有正向效應。
研究設計(1/11)
23
 一、研究設計(附件二)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國小兩班六年
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一個班
級,實驗組與對照組皆以 98 學年度的社會領域能力測驗
的成績( 98上學期學期總成績)當作前測,並進行實驗教
學。
實驗組學生以 IWB 融入社會領域進行相關的互動教學活動,
對照組採用傳統講述法進行教學活動,實驗研究進行六週
12 節課共 480 分鐘,實驗教學結束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
生接受社會領域的學習測驗後測,並填寫動機量表。
經過兩週後,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保留測驗,比較其保留
效果。
研究設計(2/11)
24
 二、研究架構(附件三)
 自變項、依變項、控制變項
 本實驗研究進行前,為了排除學生在學習上的新奇效
應,而導致學習動機與成效呈現短暫提升,在進行本
實驗前,實驗組班級即已經實施一年的 IWB 常態教學,
讓實驗組學生習慣在使用IWB 的環境下進行課程內容
的學習。
 最後,將上課的內容錄影並分享給其他老師進行觀摩,
再針對有觀摩的教師進行深入訪談,了解老師對於
IWB 應用於社會領域教學的看法。
研究設計(3/11)
25
 (控制變項)共變量:
 研究者於實驗教學前,先針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實
施「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的調查,
採用t考驗看看兩組之間的差異性。於實驗教學結束後,
針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再實施「國小六年級社會領
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的調查,前後測之學生學習動
機量表為同一份,因此後測部分採共變數分析來比較
兩組之差異性,將學習動機量表前測當作共變量排除。
研究設計(4/11)
26
 三、研究對象
 台南縣某國小六年級兩班學生,選取兩個班進行實驗
教學。
 由於學生在四年級升五年級時,以該學期智育總成績
進行 S 型常態編班,故假定這兩班學生為來自相同條
件下母群體的樣本,並將研究樣本六年級 98上學期社
會領域學期總成績,經 SPSS 之獨立樣本t檢定,檢驗
兩組學生的社會科學習成績分配是否有差異。
研究設計(5/11)
27
 四、研究工具
 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
 1.「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附件四)採用
為邱惠芬(2003)邱惠芬(2003)參考孫琇瑩(2000)依據
Keller 未出版的 IMMS(教材動機量表),所改編適合國內
國小高年級程度學生使用之學習動機量表,
也經此位研究者同意後,故作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因此
在之前做過的信度上的係數為 0.93 ,其信度相當高。
 本量表使用李克特氐(Likert)五點評定量表的方式編製而成,
共包含 36題,當中有12題為反向題。
研究設計(6/11)
28
 2.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
 利用雙向細目表(附件五)的分類,儘量使試題的取材
能夠充份涵蓋所要評量的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黃炳
煌,2002)
 最後在效度上,請指導教授與三位學者專家給予的建
議,並與該領域的七名教師進行討論,對本測驗之題
目進行審查,審查結果一致通過保留全部試題;之後也
隨機挑選三個班級做為預試對象,接著進行預試。
研究設計(7/11)
29
 預試結果分析- 挑選出鑑別度 0.3 以上,難度 0.4~0.8 之間的題目,最
後選定正式測驗試題為20題。
 再測信度分析--預試後相隔一個月,對相同三個班級
學生再施測一次,進行再測信度分析,得相關係數
為.717,結果顯示本測驗題目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 3.社會科學習保留測驗—
 題目與「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測驗」相同,但題號與選
項會有所不同,藉以避免學生練習與記憶的影響。
研究設計(8/11)
30
 4.半結構性訪談大綱—
 研究者訪談有觀看實驗組教學過程(或影片)的五位老
師進行個別訪談,這了五位老師本身也有使用過 IWB
進行教學;其中三位為教授社會領域課程之教師,兩位
為資訊團隊教師,教學年資五年以上)。
 訪談大綱(附件六)內容是採半結構性訪談,是由 8 個
問題所組成。
 訪談目的在於能深入了解老師的想法,也提供未來教
學改進之參考。
研究設計(9/11)
31
 五、 IWB 融入社會
領域實驗設計與實
施步驟
 1.IWB 導入教學現場
的配置圖
研究設計(10/11)
32
 在實驗組的教室中安
裝了兩台攝影機,利
用 ezRecording 錄製
軟體,將老師上課時
IWB 呈現的電腦畫面、
老師給予課堂中學生
的互動訊息與學生回
饋給老師的反應,同
時進行錄製,方便其
他老師可以清楚的了
解上課時的情況。
 錄製畫面如右圖 :
研究設計(11/11)
33
 2.本實驗採取南
一版社會領域
 「台灣的生活與
經濟發展」單元,
教學流程
結果與討論(1/9)
34
 一、IWB 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
差異分析
 1.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在學習成效測驗前測分數未達顯著
差異( t=.236 , p>.05 ),表示兩組學生在學習社會領域之
起點行為並無不同。
結果與討論(2/9)
35
 2.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後測得分表現
在實施「IWB 融入教學」後,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
領域的學習成就,與一般「傳統講述法教學」相較之下,有
助於提高學習成績,且兩者達到顯著差異。
結果與討論(3/9)
36
 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保留測驗之差
異情形
 由下表可知,在實施「IWB 融入教學」後,對於國小六年級
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成就的保留效果,顯著的優於一般「傳
統講述法教學」。
結果與討論(4/9)
37
 二、IWB 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差異
分析
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動機量表之前測分析--為瞭解實驗
組與對照組在「傳統講述法教學」與「 IWB 融入教學」
下,其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有顯著差異,在進行共
變數之前,本研究先進行「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分析
結果變異量均未達顯著差異(自變項與共變項的交互作用
並未達.05 的顯著),表示共變項(前測分數)與依變項
(後測分數)間的關係不會因自變項各處理水準的不同而
有所差異,故不違背變異數同質性的基本假設,符合迴歸
係數同質性的假定,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結果與討論(5/9)
38
2.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 本研究以組別為自變項,「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
學習動機量表」四分量表之前測分數為共變數、後測
分數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所得結果如
下:注意(F=13.131,p<.001)「關心」(F=16.123,
p<.000)「信心」(F=27.842,p<.000)「滿足」
(F=13.177,p<.001)
 由此可知,在實施「 IWB 融入教學」後對於國小六年
級在社會領域的學習動機,與一般在「傳統講述法教
學」相較之下,在學習動機部分有顯著的提升,並達
顯著差異。
結果與討論(6/9)
39
3.「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分量表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分析
結果與討論(7/9)
40
 上述表格結果顯示, 在社會領域使用「 IWB 融入教學」
之實驗組學生在「注意」、「關心」、「信心」、
「滿足」四個向度方面,均顯著高於「傳統講述法教
學」之對照組學生。
結果與討論(8/9)
41
 三、參與觀看教學觀摩活動的老師半結構訪談之分析
 研究者之半結構訪談題目逐題對應分析,共 8 題,結果歸
納如下:
 1.老師覺得使用「 IWB 融入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可以引起
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 2. 「 IWB 融入教學」互動多元,可以跟學生做很多不一
樣的互動,讓老師馬上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讓老師可
以了解學生學習成效。
 3.學生能融入在使用 IWB 與投票系統進行複習的情境,可
以提升學習效率與成效,學生複習時的學習動機也比以
往高。
結果與討論(9/9)
42
 4. 老師都想嘗試「 IWB 融入教學」,認為藉由互動學




習方式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喜歡上課。
5. 「 IWB 融入教學」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學生專注且關
心學習的內容,學習動機與教學成效才會提升。
6. 「 IWB 融入教學」的互動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增
加課堂上的討論,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
7. 「 IWB 融入教學」會讓學生記憶深刻,課堂中複習上
一節課的課程內容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成效非常
不錯。
8.「 IWB 融入教學」在社會領域部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
模式,更容易透過互動幫助學生釐清模糊的概念。
結論與建議(1/2)
43
 結論:
 一、使用「 IWB 融入教學」的學生在社會領域上的學
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教學」
 二、使用「 IWB 融入教學」的學生在社會領域上的保
留測驗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教學」
 三、使用「 IWB 融入教學」的學生在社會領域上的學
習動機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教學」
 四、參與觀察教學的教師對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
社會領域都表正面的態度
結論與建議(2/2)
44
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 (一)研究方向: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學習的成效就一
定也會提升嗎?學習成效如果沒提升,學習動機就一定也
不會提升嗎?這一方面建議可以做為日後探討及研究的方
向。
 (二)研究分析:未來研究上可以深入探討,「 IWB 融入
教學」是班級成績前段的學生成效提升較多,還是中段或
是後段的學生提升的學習成效較多。
 (三)教學模式:一般學校大都僅能提供模式一(IWB +
軟體)的互動情境協助老師教學(僅提供老師 IWB ),
無法提供老師模式二投票器與IWB 同時使用的教學情境,
這種不一樣模式的互動情境是否會影響學生學習動
 機與成效的提升,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報告完畢
謝謝聆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