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ppt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
前言
 災難與災難治理
 災難救援社會工作的任務
 社會工作的災難救援過程
 救災人員壓力紓解
 結論

前言
災難(disaster)
 人為或非人為的破壞力量, 未預警地對人類
常態社會功能產生重大的瓦解性的影響
(Grossman,1973)
 是一種自然、人為環境與社會過程間複雜的
互動之下,產生的顯著地對人類與永續環境
的傷害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ISDR)
 人為災難:戰爭.散播有毒物質.化學爆炸.交通
運輸失事…
 天然災難:地震.水.火.風.雪.蟲….

第一節 災難與災難治理
一、災難的性質
 1.突發性
 2.不熟悉
 3.難預料
 4.地區性
 5.重傷害











災難發生, 涉入者包括受害者(傷亡)及家屬, 目睹者, 救災人
員, 有時還有加害者
每一組人因涉入「人在危險情境中person-in-crisis
situation」所處的位置不同, 而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1.依災難發生的時序可分三階段
(1)災難發生時—驚嚇.麻木.失控….
(2)災難發生後一段時間—沮喪.悲傷.焦慮.失眠.害怕孤獨..
(3)復原或重建後期—認知改變.接納.適應新環境….
2.對災難的理解不同, 行為反應也不同
3.早年未解決的困擾, 影響當前處理危機的效能
4.災難期間受災者的求助與自助意願高
5.災難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最佳時機
二、災難治理

災難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是指從
預防災難發生到災後服員、重建的一系列
過程, 木得是減少災難造成的傷害
ABCD模式(Roberts, 2006)
 1.A災難救援人員抵達
 2.B建立救援系統
 3.C危機介入
 4.D發展後續計畫






災難管理四階段(林萬億)
(一)災難前的準備:防災與整備階段
(二)災難應變期:災難影響的高峰期的緊急救災
階段. 救災人員的救援動員與技術, 針對相關人
員進行悲傷輔導.壓力管理.緊急安置等緊急服務
是工作重點
(三)災難復原階段:災難趨於緩和到災難結束前
的階段. 主要救災人員已經離開, 進行過渡服務,
包括住宅.就業.就學.社會救助.家庭重建.創傷後
壓力症候群的處理. 投入的人力以社會工作.心
理.醫療保健.教育.就業服務人員
(四)災後重建階段:災難結束到創傷壓力症候群
的治療結束為止. 署長期社會暨心理重建的時期,
提供穩定服務. 一套中長期的災後重建計畫有其
必要, 包括長期住宅安置, 社區重建, 心理復健…
第二節
災難救援社會工作的任務
Rogge(2003)
 P480

第三節 社會工作的災難救援過程
一、災難預防與整備
 二、緊急救援
 (一)進駐災區
 (二)參與緊急救援
 (三)管理緊急收容中心
 (四)後勤支持









三、災民安置
(一)類型:
1.緊急安置:在災難發生初期立即將災民安排
到避難場所,以減少傷亡
2.短期安置:非久居的暫時安排
3.長期安置:永久性的居住環境安排
(二)地點:
1.原地安置:就近安置於災區鄰近的安全地點
2.異地安置
(三)短期安置/中繼工作期間社工的任務:
 1.轉進短期安置場所
 2.管理短期安置中心
 3.發放慰問.救助金
 4.社會暨心理復原
 5.捐款專戶管理
 6.規畫長期住宅安置計畫

四、復原與社區重建
 (一)復原力取向:
 復原力是指能在逆境中重新恢復的能力,
能夠積極的回應危機與挑戰的成長過程;
並且有能力承受生命的挑戰, 從生命挑戰
中重新恢復; 極是個人或家庭本身具備的
能力或特性, 使期處於不利環境中能發展
出保護機制, 不受壓力與挫折情境的影響,
可重獲自我控制能力, 並發展出健康的因
應行為

第四節
救災人員壓力紓解
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創傷事件包括二要件
 1.人們面對某一事件, 引發確實或理解生命受到
威脅
 2.對此事件產生恐懼.無助.高度害怕等情緒反應

精神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四版定
義PTSD疾患有以下症狀
 1.再經驗創傷的感覺
 2.刻意避免災難相關事物
 3.以麻木的方式面對
 4.過度警覺反應






救災人員常有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指臨床工作者與案主互動而受影響, 致產生
創傷經驗
一種助人者內在經驗的轉變, 是同理投入於
案主的創傷題材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創傷壓力愈快處理愈好
Mitchell(1983)發展的危急事件壓力紓解
(CISD), 又稱創傷事件紓解TED,或多重壓力
紓解MSD, 是一種小團體的危機介入技術,
能有效消除創傷後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