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掌握会计概念的基
础上,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及其客观环境;了
解和掌握会计的职能、目标、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要素、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
般原则。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
理解和掌握会计概念、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
则。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
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
序和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的概念以及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几种
不同的观点;接着介绍了会计的四个基
本假设、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会计的
六大要素、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最
后详细的介绍了会计核算的十三项一般
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课
堂提问等教学方法,并配以适量的习题
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
学手段教学。
本章结构:
第一章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会计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会计的概念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
第四节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第五节 会计要素
第六节 会计的基本程序与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七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本章小结与练习题
第一节 会计产生与发展
一
二
三
概
述
从我国看
从国外看
一
概
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
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随着人类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
断完善起来的。
1、简单再生产时期: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用以取得有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资料)
2、扩大再生产时期:会计是管理生产的独立的职能
部门。(用以计算,考核物质资料的收支和成果)
3、商品经济时期:会计是管理生产的重要的职能部
门。(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各
项经济业务)
二
从我国看
会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官厅会计)
1、西周:“会计”一词已经出现。“司书”、“司会”就是
当时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吏,“零星算是为计,总会算是
为会”就是对会计的解释。
2、西汉:出现“计簿”或“簿书”帐册,以登记会计事项,
并产生了收付记帐法。
3、唐、宋:负责会计工作的高级官吏——户部尚书已位列中
央政权机构的重要成员;由“月记帐”和“总清帐”相结合
的帐簿体系已经形成;已经建立了每年一次编制“计册”即
会计报表的制度。
宋初产生了“四柱清册”的会计方法:旧管+新收-开除=实
在。
4、明清:出现“龙门帐”,清末“四脚帐”。
三
从国外看
1、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共和国中的“会计官”、原始
的印度公社里有了农业“记账员”;
2、13、14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发展起来的威尼斯簿记;
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会计之父”)
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对威尼斯薄
记中的复式记帐作了系统的介绍。是会计发展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
4、19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的100年间,会计的理
论技术和方法都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1)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中心,包括成本会计在内的会计学
科;
(2)完成了簿记到现代会计的重大转变(传统簿记只是记账、
算账、报账,是企业自身行为,不需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3)公共会计师职业出现;(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
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4)颁布了会计准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
5、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
计两大分支(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公司制企业的出现
“两权”分离
所有者与经营
的不同信息需求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第二节 会计的概念
1.会计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有独特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有一系列完善的专门方法;
(4)会计的目的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
效益。
2.会计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单位
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
分析,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为人们
提供所需的信息;同时它本身也是现代经济组织
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
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描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三种观点。
(一)会计管理活动论
(二)经济信息系统论
 (三)会计控制论
(一)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在现代社会里,
会计的特点主要用货币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资
产和发生的耗费 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分
析和检查。
(二)经济信息系统论
经济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对经济过程
中占用的资产和发生的耗费等各种原始数据
进行会计处理,最后形成会计报表。
(三)会计控制论
会计控制论认为,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受
企业所有者的委托,负责经营,他们应当有效
地对企业所有的和企业所控制的资产,悉心经
营,以期取得最大利润。所以他们的责任,不
仅在于保管资产,更重要的还在于操作经营。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对会计中尚未确知的
事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做的合
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四个
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2. 持续经营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4. 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
特定单位。其目的在于使每一经济实体在会计上成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 ,在处理一切会计实务
时,均基于自身立场去做,从而使它提供的会计信
息能确切地说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
管所有权关系或相关因素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界
限。
从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
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
状况、编制独立的会计报表。
持续经营假设
又称营业继续性假设,是指会计核算
应当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
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显示的形式和现
实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
范围。
会计分期假设
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
期间人为的加以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它可
以是公历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也可以是
财政年度(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财政部
2000年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
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
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年度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货 币 计 量
货币计量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前提。其基本含
义是:在会计工作中必须以货币作为统一的综合
计量单位来度量,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并报告其
结果。根据这个前提,会计的内容只限于那些能
够用货币来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
货币计量的假设必须以币值基本不变假设为
前提。
第四节 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一、会计目标
二、会计职能
一、关于会计目标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
济信息系统,与其他任何人造的系统一样,
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
向和最终归宿。
会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3)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我们将会计信息使用者划分为如下几
类:
•(1)国家宏观管理部门。
•(2)处于企业外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
营管理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与
潜在的)。
•(3)企业的管理当局。
•(4)与企业相关利益的各个集团。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
样的会计信息
不同的使用者,其决策与目的
的不同,需要的会计信息就不同,
但共同关注的信息是: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通过一系列程序与专门的方法:
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
个基本程序,设置帐户、填制凭证、
登记帐簿、货币计价、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
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职能
1、概
述
2、会计的职能
概
述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
计本质的体现。
会计的职能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带有客观必然的
要求,因而成为确定会计目标的客观依据;
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向会计信息系
统提出的主观要求,但会计目标的提出,
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
1
2
3
4
5
核 算
监 督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济业绩
预测经济前景
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
认、计量、记录、分类、整理、汇总、报告等方法
和程序把大量的、零星反映个别经济活动的原始资
料,转换成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系统数据,向会计
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主要特征:
(1)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其显著的
特点;
(2)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经济业务;
(3)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根
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经济管理的要求,通过调
节、指导、控制等方法,对经济活动实行监
督。
主要特征:会计监督的对象是资金运动,
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主要表现在:(1)
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
提供信息、支持决策:
收集数据、提供信息、讨论各种备选方
案,直到最后作出选择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的活动是其中的一
部分,则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是决策的参
与者和支持者,故具有此职能。
评价经济业绩
财务会计方面:
业绩的评价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完成的,
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肯定成绩
(计划有没有完成、实现多少等)、发现问题
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
管理会计方面:
业绩评价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责任
中心,通过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的。
预测经济前景
财务会计: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
预测企业的经济前景:企业的财务报告包括会
计报表、附表、报表注释与财务状况说明书,
其中财务状况说明对有关企业面临的机会、风
险、潜在的盈利能力、技术水平进行说明,也
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描述。
管理会计:它是以企业未来的资金运动为
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
预测并加以规划是它的主要职能。
第五节 会计要素
一、概念
1 会计对象
2 会计要素
二、会计要素
1 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2 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3 案例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的客体,也就是会计核
算与监督的内容。会计对象是一切能以价值形
式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一切能以货币表
现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
方面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会计用
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
会计要素既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分类,同
时也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列六个会计要素,
它们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利润。
1 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1)资 产
2) 负 债
3)所有者权益
资
产
(1)、资产的涵义
资产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
的,目前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预期能为
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2) 、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
能力。
2)、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3)、资产的分类
任何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都必须
拥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资产。为了正确反映企
业的财务状况,通常将企业的全部资产按其流
动性,划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负
债
(1)负债的涵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
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1) 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义务,是由过去已
经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经济义务。
2) 负债必须偿还,或以资产,或以劳务,或
两者兼而有之。
3)负债必须有能用货币计量或合理预计的金
额。
4)负债有确切的收款人和偿还日期。
(3)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
与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
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它包括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
预提费用及预收帐款等。
2)、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
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它包括长期借
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涵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
的经济利益,其余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它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
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2
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确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
用、利润,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具体分述如下:
1) 收 入
2) 费 用
3) 利 润
收
入
(1)收入的涵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
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收入是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
项中产生;
收入可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表现为企业负债的
减少,或者表现为二者兼而有之;
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流入。
(3)收入的内容
收入包括销售商品、产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和他
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收入。
费
用
(1)、费用的涵义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
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的特征
费用是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的耗费;
费用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费用的发生可以表现
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3)、费用的内容
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费用按其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或
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
用。这些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利
润
(1)、利润的涵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
也就是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差额。
(2)、利润的构成
是由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组
成。
(3)、净利润的形成及分配
企业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即为企业净利润。
企业的净利润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包括弥补
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分配红利或股利等。
某企业月末各项目余额如下:
1.银行里的存款120000元;
2.投资者投入资本7 000000元;
3.向银行借入二年期的借款600000元;
4.出纳处存放现金1 500元;
5. 向银行借入半年期的借款500000元;
6. 仓库里存放的原材料519000元;
7.应付外单位货款80000元;
8.机器设备价值2 500000元;
9.房屋及建筑物价值420000元;
10.仓库里存放的产成品194000
11.应收外单位货款100 000元;
12.以前年度尚未分配的利润750000元;
13.正在加工中的产品75 500元;
14.对外长期投资5 000000元。
要求:
1.判断上列资料中各项目的类别(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并将各项目金额填入下表。
金 额
项
目
资
合
产
负
债
所有者权益
计
2.计算表内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第六节
会计的基本程序与
会计的核算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如何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所
需要的会计信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会计信
息系统在提供信息时,有着其独特的一套会计
程序与方法。
一、会计基本程序
二、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会计基本程序
会计的基本程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加
工数据并形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所特
有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会计确认
2 会计计量
3 会计记录
4 财务报告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
或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交易发生时,项目作为何种要素来记录、报
告;(确认标准问题)
2、何时记录、报告;(确认时间问题)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紧接着确认所要解决的会计程
序,即以何种尺度为标准来确定财产物资的量
。包括两方面的内涵:选择计量尺度(货币、
实物、时间量等)、选择计量属性(计量对象
可供计量的某种特性或标准)。
会计计量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何种既相关
又可靠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等。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对经过确认而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
各项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各种帐户,运用一
定的文字与金额,按照复式记帐的有关要求在帐
簿中进行记录的过程。
只有经过会计记录这个基本的程序,会计才
有可能最终生成有助于各项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最
终产品——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个会计信
息使用者的手段。财务报告分为:年报、
半年报、季报、月报;财务报告包括基
本的财务报表(核心组成部分)、财务
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表和其他财务报
告(我国称之为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会计的核算方法
为了全面、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会
计核算的方法,即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货币计价、
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
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其核算方法体系如下图所示
会计循环即是指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必须根
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
进行试算平衡,经过调整结清各账户的记录,最后编
制出会计报表的程序。会计核算总是按照这个基本程
序有步骤地、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其循环
过程如下图所示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发
生
经
济
业
务
由各
有关
部门
填制
原始
凭证
接
收
原
始
凭
证
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
原始
凭证
审核
编制
记账
凭证
登记
账薄
实行成本计
算,保证按
实际成本计
量资产,确
定盈亏
编制会计报表
由会计部
门填制原
始凭证
原始数据
对账
财产清查
加工处理
信息输出
会计循环过程示意图
日记账
原始凭证
(或原始凭
证汇总表)
①
记账
凭证
②
④
总分类账
②
③
成本计算
④
明细账
⑤
财产清查
注“
”表示相互核对
会
试算平衡 计
报
⑥
表
第七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活动的法律
法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
本要求。根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会
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13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
面的基本要求:
1.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2.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业务,
以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
真实、数字准确、信息可靠。
真实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
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相关性原则
是指会计信息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
关联。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国家宏观
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
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
理的需要。
(三)及时性原则
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
用。
(四)一贯性原则
是指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特定的
会计选择,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前后会计期间
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不得
随意变动。
但这并不是说,对会计程序和方法不能做必
要的变动。
(五)可比性原则
是要求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同一期间尽可能
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以提供相互
可比的会计资料。
(六)明晰性原则
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简明、
便于理解和运用。数据记录和文字说明必须清
晰、简明、易懂,对复杂经济业务应该用规定
文字加以表述。
2.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
确认、计量、报告是会计学中有特定含义的三个
概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企业会计
准则》明文规定了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成本原则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配比原则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一)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或实际成本原则,要求一
切经济业务和事项,一律以原始成本为入帐
的标准,把会计建立在原始成本的基础上。
之所以按历史成本计价主要有以下几
点考虑:(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买卖
过程中所确定的交易价格。(2)历史成本
较真实地反映取得资产时的价值。(3)由
于历史成本的确定比较容易,他是可以验
证,检查与控制的计价标准。(4)按历史
成本计价,也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
实际交易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净收益的确
定比较真实客观可比。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它是对以货币
为直接目的经济组织的各项业务,以权利、
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它
要求把成果和损失归入导致发生收入或支出
的那个报告期,而不归之于实际收付的那个
报告期。
操作规则是:凡属于本期已获得的收入,
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凡属于本期应付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否支出,
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是不应归入
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收到并入帐,都不应
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不应归属本期的费
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费用
处理。现有的记帐基础还有收付实现制。所谓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以现金是否收到或
付出,作为确认该会计期间收益与费用是否发
生的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
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三)配比原则
获取营业收入必然有相应的耗费。配比
原则指的是某一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应当
和为获取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配合、相比
较,以求得企业在该会计期间的净收益。
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它们的配
比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
(1)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企业的某些收入项目与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内容上存
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收入是由于一定的费用耗费
而产生的,或者说,这些费用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而
产生的,故凡是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的收入与费用都应
直接配比。例如:销售商品的收入与销售商品的成本
之间就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2)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
系进行配比。某些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收入项目之
间的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应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
相配比。
由此可见,配比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费用与
收入的合理配合、比较,来确定某一会计期间的净收
益。它是以收入实现原则为基础,并建立在权责发生
制基础之上。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
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是指会计核算
应当严格区分两者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
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
本会计年度收益,即仅仅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不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
生的支出,即该项支出的发生有助于以后几个会计
年度取得收益。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除了前述两类一般原则外,还有一些属于
对前述原则加以补充、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
这主要是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
形式原则,
即在遵循以上所述一般原则的同时,还要
考虑以下三个补充因素。
(一)谨慎性原则
(二)重要性原则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
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预计时,应
保持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
低估负债或费用。
这一原则,在我国集中表现在对应收帐款年末
余额计提坏帐准备金,存货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
固定资产折旧在经过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用
加速折旧法,可以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对长期
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计提 减值准
备等。
我国的谨慎性原则体现了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
(二)重要性原则
是指在保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
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前提下,要根据一
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
策产生重大影响,来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
确程度,以及是否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单独反
映。
衡量重要性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要具体
情况具分析。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质是指经济
实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当经济业务
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
内容时,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与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
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
其经济实质。
本章小结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
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
报告和分析,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
督,为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同时它本身也
是现代经济组织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可使信息
使用者作出决策、使从事的经济事业取得成
功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会计基本职能:核算与监督;
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
他们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六大要素为:资产、负债、所
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的核算方法为:设置帐户,复
式记帐、货币计价、审核和填制会计凭
证、登记帐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
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为13项:真实
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
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
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
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复习思考题与作业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概念的不同观点,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述。
2.什么叫会计要素?各个要素的涵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
作业:练习一、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