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Lecture 4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Chapter 4 Lecture 4

结构化学
第四章 对称性与群论
1
主要内容
§4.1 前言
§4.2 对称操作与对称元素
§4.3 对称操作群与对称元素组合
§4.4 分子点群
§4.5 分子极性与旋光性
§4.6 群表示
2
光谱性质与对称性关系
1
v
2

a
k

 b d  0
3
一、 对称性及偶极矩
r
q+
q-
 = qr
4
例:一些双原子分子的偶极矩
分子
 /10-30C·m
r / 10-10m
er/10-30C·m
 / er
C=O
0.39
1.1283
18.08
0.02
H—F
6.37
0.9168
14.69
0.43
H—Cl
3.50
1.2744
20.42
0.18
H—Br
2.64
1.4145
22.66
0.12
H—I
1.27
1.6090
25.78
0.05
同核双原子分子:
异核双原子分子:

 0

0
D∞h
C∞v
偶极矩大,极性大,通常电负性差异大。

er
1
5
常见化学键的键矩(单位: 10-30 Cm)
键
H—C
H—N
H—O
H—P
H—S
C—N
C—O
C—S
C—Se
C—F
键矩
1.30
4.44
5.04
1.2
2.3
0.73
2.5
3.0
2.0
4.64
键
C—Cl
C—Br
C—I
Si—H
Si—C
Si—N
Ge—Br
Sn—Cl
Pb—I
N—F
键矩
4.90
4.74
4.17
3.3
2.0
5.17
7.0
10.0
11.0
0.57
键
N—O
P—Cl
As—F
S—Cl
C=N
C=O
C=S
N=O
P=O
P=S
注:表中左边原子带正电荷+。
键矩
1.0
2.70
6.77
2.0
3.0
7.7
6.7
6.7
9.0
10.3
键
P=Se
As=O
Sb=S
S=O
Se=O
Te=0
C≡N
N→B
N→O
O→B
键矩
10.7
14.0
15.0
10.0
10.3
7.7
11.8
8.5
14.3
12.0
6
1.计算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
   R   R   cos

2
例: H2O的偶极矩大小为6.17×10-30 Cm,求H-O键
的键矩(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
H-O
H O
2
104.5º
104.5
 2H-O  cos
2
H-O  5.04  10 C  m
30
H O
2
7
2. 判断分子极性
偶极矩
分子构型
SF6
μ = 0,键矩互相抵消
8
例: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及所属点群
9
3. 判断分子异构体
二氯苯的三种异构体的偶极矩


o /(C·m)
c /(C· m)
邻位
间位
7.58  10-30
4.9  10-30
8.7  10-30
5.0  10-30
对位
0
0
(下标o表示观察值,c表示计算值)
10
判据:对称元素是否仅交于一点
是: 正负电荷就落在此点上
 = 0 非极性分子
否: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 ≠ 0 极性分子
11
点群
对称元素
i
Ci点群

Cs点群
Cn
Cn点群
C
Cn+ nv
Cnv点群
Cn+ h
Cnh点群
Sn
Sn点群
Cn+ nC2(Cn)
Dn点群
D
Cn+ nC2(Cn) + h
Dnh点群
Cn+ nC2(Cn) + nd
Dnd点群
4C3 +3C2
T点群
4C3 +3C2 + 3h(C2) + I
Th点群
4C3 +3I4(含C2 ) + 6d
Td点群
高阶群
4C3 +3C4+ 6C2
O点群
4C3 +3C4+ 6C2 + 3h(C4) +6 d + i (3I4 +4I3)
Oh点群
6C5 + 10 C3+15 C2
I点群
12
6C5 + 10 C3+15 C2+ 15σ+15 I
Ih(Id)点群
只有属于Cs、Cn、Cnv点群的分子才可能具有偶极矩
 C1, 偶极矩无对称性的分子
 Cn, 偶极矩在转轴上
 Cnv, 偶极矩在平面交线(转轴)上
 Cs, 偶极矩在对称面上
 其它点群的分子没有偶极矩。
13
例:
C2h
=0
C2 与 h 交于一点
C2v
 ≠0
v通过C2,交于无数多点
14
例:烷烃的极性
(1)烷烃的偶极矩接近0
(2)同系物的偶极矩大致相等。
RX的偶极矩/(10-30C·m)
R
CH3
C2H5
n-C3H7
n-C4H9
n-C5H11
i-C3H7
R—Cl 6.24
6.84
7.01
7.04
7.08
7.18
R—Br 6.00
6.71
7.11
7.18
7.31
7.31
6.24
6.71
6.94
R—I
5.47
但由于键型的多样性,键矩及矢量加和规则仅在某些同系
物中得到较好的结果。
15
4. 分子的诱导偶极矩和极化率
极化过程
-
-
+
变形极化
-
+
-
+
 电子极化
 原子极化
+
定向极化
16
诱导偶极矩
诱   E
 ——分子的极化率
 表示分子变形性的大小, 大分子的变形性大。
  x    xx
  
  y     yx
  
  z    zx
 xy
 yy
 zy
 xz   E x 


 yz   E y 
 

 zz   E z 
影响分子变形性大小的因素:
外因:外加电场愈强,分子变形愈厉害;
内因:分子愈大,分子变形愈厉害。
17
二、 对称性与旋光性
旋转
旋光度α
18
分子的旋光性与其对称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机化学中常
依据分子是否有不对称性(手性碳原子)来判断分子是否
具有旋光性。这是一个简单实用但不够严格的标准。
例如,六螺烯分子,每个C原子的配位与苯环中C原子类同,
但整个分子6个苯环形成螺旋状,故有旋光性。
(CH3CHCONH)2分子有不对称C原子却没有旋光性。
CH3
H
(a)
NH
CO
CO
NH
H
CH3
(b)
分子旋光性与分子对称性、手性密切相关.下面将这三个概
念联系起来,得到旋光性的对称性判据.
19
1. 分子手性与对称性的关系
任何图形,包括分子,都可以设想用“镜子”产生其镜象。
a. 分子与其镜象完全相同, 可通过实际操作将完全迭合,这
种分子是非手性分子.
分子
镜象
反映操作
旋转
20
从对称性看, 分子若有虚轴Sn , 就能用实操作将分子与其镜
象迭合, 是非手性分子.
旋转反映
(具有Sn的)分子
反映
分子
镜象
旋转
橙色虚线框表明,分子与其镜象能够通过实操作旋转完全迭
合,而前提是“分子具有Sn”.
根据n的不同可以写出: S1=σ,S2=i,S4=S4。
结论:具有σ、或i、或S4的分子,可通过实际操作与其镜象完
21
全迭合,称为非手性分子。
b. 分子不具有Sn (也就没有σ、或i、或S4), 分子与其镜象只
是镜象关系,并不全同. 这种分子不能用实际操作与其镜象
完全迭合, 称为手性分子.
旋转反映
(没有Sn的)分子
反映
分子
镜象
旋转
橙色虚线框表明,分子与其镜象不能够通过实操作(旋转)而
完全迭合,原因来自“分子不具有Sn”这一前提(从而也没有σ
、没有i、没有S4 ) .
22
左手与右手互为镜象. 你
能用一种实际操作把左手
变成右手吗?
对于手做不到的, 对于许
多分子也做不到. 这种分
子就是手性分子.
结论:不能用实际操作将分子与其镜象完全迭合的分子是手
性分子,分子没有虚轴Sn ,也就没有σ、没有i、没有S4
(任何分子, 包括手性分子, 都能用“镜子”产生镜象, 但手性分子本身并无镜面
).
23
将分子与其镜象的旋光度分别记作R与R’ ,则
(1) 无论对手性或非手性分子,都有R’ = - R;
(2) 对非手性分子,又有R’ = R .
结论: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手性是分子产生旋光
性的必要条件.
24
小结:对称性与分子手性、手性与旋光性的关系
对称性
有虚轴(包括镜面或对称
中心)的分子是非手性分子
分子手性
有虚轴(包括镜面或对称
中心)的分子无旋光性
非手性分子无旋光性
旋光性
25
2. 分子旋光性的对称性判据
a. 具有虚轴Sn(包括σ、或i、或S4 )的分子是非手性分子,没
有旋光性;
b. 没有虚轴Sn(也就没有σ、i和S4 )的分子是手性分子, 具备
产生旋光性的必要条件(但能否观察到还要看旋光度的大
小).
c. 手性分子通常属于Cn 、Dn群.
26
点群
对称元素
i
Ci点群

Cs点群
Cn
Cn点群
C
Cn+ nv
Cnv点群
Cn+ h
Cnh点群
Sn
Sn点群
Cn+ nC2(Cn)
Dn点群
D
Cn+ nC2(Cn) + h
Dnh点群
Cn+ nC2(Cn) + nd
Dnd点群
4C3 +3C2
T点群
4C3 +3C2 + 3h(C2) + I
Th点群
4C3 +3I4(含C2 ) + 6d
Td点群
高阶群
4C3 +3C4+ 6C2
O点群
4C3 +3C4+ 6C2 + 3h(C4) +6 d + i (3I4 +4I3)
Oh点群
6C5 + 10 C3+15 C2
I点群
27
6C5 + 10 C3+15 C2+ 15σ+15 I
Ih(Id)点群
注意: 分子中有不对称C原子(C*) 并非都有旋光性,没有
不对称C原子的分子也并非都没有旋光性.
分子虽有C*, 但由于其内部作用而无旋光性的现象称内消旋
. 例如(R,S)构型的2,3-二氯丁烷就是内消旋体(meso).
28
例:
29
三、 手性分子与不对称合成
人工合成的手性分子,两种对映体分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因此是外
消旋产品,而天然动植物中的手性分子,往往只有一种对映体出现。
例如,组成α-蛋白质的20多种天然氨基酸,除甘氨酸无旋光性外,
其他基本上是左旋的,而组成核糖核酸的糖,基本是右旋的,这是
由于动植物中的手性分子是由生物酶的不对称催化作用产生的,在
不对称环境中形成。酶是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巨大的手性分子,
是不对称的催化剂,有强烈的选择性,由于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出不
对成蛋白质和核酸,由不对称蛋白质和核酸又产生不对称酶,所以
生命在不断地产生着手性分子。近年来,不对称合成成了合成化学
的热点,人们为了获得与天然纤维类似的人工纤维,与天然材料相
仿的人工材料,都必须选择不对称合成。
30
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上帝是一个弱左撇子
—— Wolfgang Pauli
化学教科书通常说:除旋光方向相反外,对映异构体有相同的物理
性质;除了对于旋光性试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能外,对映异构体有相
同的化学性质.
但是,现代科学中一直有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组成我们机体的重
要物质——蛋白质都是由L-氨基酸构成?而构成核糖核酸的糖又都是D
型?大自然这种倾向性选择的根源何在——它是纯粹的偶然因素还是有
着更深刻的原因?
31
许多科学家都关注着自然界这一类对称性破缺. 1937年,Jahn与
Teller指出,非线型分子不能稳定地处于电子简并态,分子会通过降低
对称性的畸变解除这种简并. 例如,MnF3中Mn3+周围虽然有6个F-配位
,却不是标准的正八面体,而是形成键长为0.179、0.191、0.209 nm的3
种Mn-F键. 在线型分子中,类似地也有Renner-Teller效应. 1956年,李政
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同年由吴健雄等证实.
到了21世纪, 物理学提出了五大理论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对称性破缺问题.
英国沃里克大学数学教授伊恩斯图尔特在《自然之数》一书中说:
互为对映异构体的分子,其能级并不完全相等. 例如,一个特定氨基酸
与其镜象的能级相差约10-17(注: 中译本无单位, 原文不详, 可能指能级差
的相对值). 尽管这是一个极小的数,但计算表明这一差异足以使低能形
式以98%的概率在约10万年间占支配地位!然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仍是一个谜.
32
药物分子的不对称合成
对称性破缺在生命科学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构
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都是由手性分子缩合而成
,生物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也受到这些分子构型的影响. 药物
分子若有手性中心,则对映异构体对人体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
作用,许多药物的有效成份只有左旋异构体有活性, 右旋异构
体无效甚至有毒副作用。例如,早期用于减轻妇女妊娠反应的
药物酞胺哌啶酮因未能将R构型对映体分离出去而导致许多胎
儿畸形.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仅举几例, 它们的有效对映体和
另一对映体的构型与作用如下:
33
乙胺丁醇( 抗结核药)
SS, 抗结核菌
RR,导致失明
氯霉素( 抗菌药)
RR,抗菌
SS,抗菌活性低
酮基布洛芬( 抗炎药)
S,
抗炎
R,防治牙周病
……
所以,药物的不对称合成就成为极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1990年以来, 世界范围上市新药中, 手性药物从55%逐步上升, 总
体趋势是越来越多, 其中1995年占59%. 世界手性药物的销售额
从1994年的452亿美元激增到1997年的879亿美元, 几乎每年以
20%~30%的速度增长.
当然, 不对称合成并非只对医药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材
料科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34
手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4种: (1)旋光拆分,(2)
用光学活性化合物作为合成起始物,(3)使用手性辅助剂,(4)
使用手性催化剂. 一个好的手性催化剂分子可产生10万个手性产
物.
21世纪的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威廉·S·诺尔斯、野依良
治、K·巴里·夏普莱斯, 就是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反应方面的贡
献.
35
生物分子的手性甚至会反映到生物体的外形上.试留心观察一下:自然界有无
“左旋蜗牛”?
打假新问题? ——真假“牛魔王”
你是假的……
你是假的!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