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课标解读刘晓东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1版课标解读刘晓东

2011版思想品德课标培训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学习体会
上饶县七中
刘晓东
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也叫育人目标,是课程之魂,是指
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水平和质量要求。
课程目标一般可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
标。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
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
2011年版思品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
(一)整 合
(二)细 化
(三)增 加
课程目标
原思品课标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分为总目
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分类目标涵盖情感、
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而2011
年版没有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表述,将其融为
一体。
新课程目标
一、去掉“总目标”、“分目标”
的划分;
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四字形式的表述方式,改用
目标导向更强的完整语句来表达。
新课程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有公共
精神,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
在能力目标中,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
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
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
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
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这一能力要求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现实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
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
识”的内容,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表述更简洁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
公民奠定基础。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
第二、目标指向表现为两层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
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
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
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
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能力目标
(2011年版)(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
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
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
(2011年版)(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
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
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
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
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课程目标
课标解读:分类目标的修改主要体现在顺序的调整、措辞的润色以及个
别子目标的修改与完善上。
①原条文:“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修改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理由是:(a)原文“尊重法律”的提法比较中性,让初中生只是“尊重法
律”,其要求偏低,还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因此作了修改 。
(b)原文中,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三者在逻辑上不顺。(c)现
把“增强公民意识”作为分类目标之一,以回应胡锦涛提出的“加强公
民意识教育”。
②原条文:“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修改为:“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理由是:原文培养“鉴赏自然”的能力有点艺术化,培养“保护环境”
的能力,对初中生而言偏高。现在的要求比较具体、贴切、恰当、实在。
课程目标
③原条文:“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
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修改为:“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理由是:
(a)“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此句不够严密,且在小学部分着重强调
和学习。社会生活范围很大,可以分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或者
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相应的“必要规则”很多,这些“必要规
则”有些是法律规范性,有些不一定是法律规范。所以这样表述不够严密。
(b)原文陈述不够精练,其中“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
都在“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之中,实际上是一种重复。且:把法律规定
放在前面,把必要规则放在后面,逻辑上是由大到小,也不妥当。
(c)“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把法律常识教育的重点落脚在
守法、受保护上,是传统法律(法制)教育的提法,是一种被动意识和态度。
应该与时俱进,提升到权利义务观的更高层面和境界。
(d)目前的修改明确了知法的目标。法律的意义对国家对社团有不同的要求,
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流派对法律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更重要的是知道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诞生不仅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理念
要经历一次浴火重生,同时它也迫切呼唤有一大批富
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锐意改革的教师。思想
品德教师只有站在改革潮头,只有立足现实生活,以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
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我们才能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条
条框框中走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审视、规
划教学目标、内容,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落实新课标的内容。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将和新课程一起,伴
随着学生的成长,彼此热
爱,彼此扶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