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美國特殊教育的 獨特在那裏? 蔣伯川博士 威斯康辛大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美國特殊教育的 獨特在那裏? 蔣伯川博士 威斯康辛大學

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美國特殊教育的
獨特在那裏?
蔣伯川博士
威斯康辛大學
引言﹕美國特殊教育的文化與社會背景

從文化的層次看殘障
1. H. G. Wells (1904)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文化自大,智慧相對論
2. 兩百多年前,Martha’s Vineyard 居民,1/155 聽障
3. 許多的智障,學障,情障屬于社會人為定義 (social constructs)

從社會的層次看殘障
1.
2.
3.
4.
5.
個人發展機會較多的美國
多元化每日益增的美國
對差異的包容性較大的美國
對隱私的尊重較多的美國
對獨立自主比較強調的美國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







使用有效教法
需要較高資源
處理挑戰行為
個別化的程度
早期介入性質
轉銜工作場所
立法司法角色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使用有效教法
 直接教學 (Direct Instruction, or DI)﹕直截了當,清楚明確,
減少因為猜測,引申,假定造成的不必要錯誤。增加舉例說明
與反覆演練,多用圖片,具體教具,循序漸進。
 互動教學 (active learning)﹕避免填鴨式教法,鼓勵實際參
與,在可預料的例行常規與新奇挑戰之間尋求平衡,注意學習
了解在何時何地,妥當應用之類化能力。例如﹕PALS
 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不僅依賴機會教育,納
入固定課程學習,包括課外作業練習所學技巧。
 實用生活技能(functional skills)改善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
 強調學習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有效運用時間,記筆
記,考試技巧,記憶妙訣。。。
 重視如何教 (how to teach),勝過教什麼 (what to teach)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需要較高資源
 根據2005全美資料, 每一個普教學生一年教育經
費美金 $6,556, 學障學生 $10,558, 多重障礙學
生 $20,095.特教學生平均教育經費美金
$16,921.
 Child-count basis: 每一個特教學生,聯邦政府
每年津貼,大約美金$700. 新趨勢將依據學生總
人數(census basis) 決定津貼數量。
 相關專業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
療師,社公人員,。。。) 與來回交通接送費用昂
貴。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處理挑戰行為
 預防危機訓練 (Crisis Prevention Institute or
CPI)
1. 特教老師,六小時的訓練後,獲取特別執照,了解如何
應對嚴重行為問題學生用口語和身體,預防傷害老師或
其它同學。
2. 訓練教如何下界限應對失控學生罵人,不服從—解釋什
麼行為不妥,為何不妥,給學生選擇,給學生時間,準
備執行規則。
3. 訓練教如何防範失控學生出手打人,抓人,踢人,抓頭
髮,如何控制,運送失控學生,如何求救。。。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個別化的程度

1.
2.
3.
4.
5.
個別化教育計劃 (IEP)
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契約
根據特教需要量身製做的教學
學習成績的預估與保證
參與融合教育時間的明確計劃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早期介入性質
 聯邦特教法明確規定,全美公立學校必須提
供, 三歲到五歲的學前特教。
 IFSP: 服務對象包括學童的家人,服務場所
包括學童的家裏。
 從學前特教轉銜到幼稚園。學前特教如何
(那些變數 variables)預測爾後的發展。
 有效的引薦 (refer)與評鑑 (evaluate)。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轉銜工作場所
 聯邦特教法規定十六歲起,IEP 包括轉銜工
作場所, (威州規定十四歲起).
 學校,家長,與有關社福,社服機關密切聯
系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 建立”單一窗口”(One-Stop Career
Centers),減少家長到處奔波,增加協調效
率。
 增加轉銜工作場所長期追蹤研究
(longitudinal research).
特教與普教不同于:聯邦特教法(IDEA)
與司法判案至關重要的角色
 特教學生(多半屬情障, 學障, 好動兒) 違
背校規時,休學,開除額外規定。提供替代
性高中(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 雙重標準的弊病。
 給特教學生產生誤解,進入社會後反而不能
適應。
美國特教發展未來趨勢
行為主義(behaviorism)與人本主義 (humanism)在理念與實
用,繼往開來
 責任績效(accountability)理所當然,談何容易
 特教評鑑孩童缺陷而去彌補的模式開始受到挑戰。特教目的變成
不是治愈或修理缺陷。
 訓練學生自我了解(self-awareness),自我決定(self-determine)
與自我導向(self-advocacy)大勢所趨
 家長關注仍至關重要
兩大潮流,有時異曲同工,有時相互矛盾
1. 成功的融合教育,除團隊合作有待落實外,亟需大量資源和相關
配套設施,並且搜集學生學習成績的證據。
2. 特教與普教的改革相輔相成--介入反應 (RTI),進步檢測
(progress monitoring)方興未艾,前景可觀。融合教育最理想
的結果,正如謝韻如在特教壇生命的圓與缺提到的,是打破特教
與普教的體制界限和兩元系統的對立。

孩童缺陷模式與多元心智

北卡羅來拉大學小兒科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的Mel
Levine (1992) All Kinds of Minds , 發現不一樣的心智,
呂翠華 翻譯(2008), Levine “一直致力於擴展社會大眾對於
學習差異(learning differences)觀念的正確認識 。。。
大人應多賞識孩子的優點及興趣,有時我們過度急於幫助孩子克
服他們的弱點,卻忽略去仔細檢視及發展孩子的長處”。(呂翠華)

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 Norman Geschwind 假定 “學障孩子經常
是左拐子, 有語言困難,但是在具有視覺與空間上 的優勢。”
艾氏症的北科羅拉多大教授Temple Grandin倡導多元性的神經
系統 (neurodiversity)。
自我了解, 決定, 與導向





了解你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與學習傾向 (learning style)–- 包括
你的需要,不要過分注意標記, 尤其是多重的或者隱性的障礙
(LD,ADHD),但是要了解你的殘障對你在各方面的影響(impact)。
了解要有信心 (而非習得的無力感),知道如何去(和向誰去)表
達你的需要 (也是教育他人)和爭取你的權益和相關配套設施
(support services)。
了解你的權利與責任。
自我導向就是做選擇與做決定。自我導向不局限於學校,在家裏,
在社會,工作場所都適用,自我導向,如同其它的技能,需要適
當的教導與練習才會進步。
自我導向與個別化教育計劃 (IEP)
家長關注
 Autism Speaks 2007年 募款﹕舉辦徒步
認捐 ($27million), 音樂會($8 million),
公司商店 ($2.2 million)。。。
 支助研究﹕捐獻三千萬美金于自閉症研究
 公共關係﹕用電視廣告($81 million),增
加大眾認識.
 影響政策﹕活動國會通過擊敗自閉症法,撥
款&162 million。
 主辦自閉症年會,900 專家參加。
家長關注
 注意力不足好動兒協會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ADD)1987 年創立。
 成立全美好動兒資源中心。
 全美各地200 分會,20000 會員。
 主辦年會, 1200 專家參加。
融合教育



根據哲學、道德或倫理立場--事關社會公義的原則,培養公理心,促進社會和諧。
全盤融合 (full inclusion)-- Mara Sapon-Shevin, Stainback & Stainback
優質的團隊合作,特教學生的需求,是普教與特教老師的共同職責。有效的融合教
育必須周詳計劃,專業付出,學校適應孩子,而非孩子適應學校。合作教學,知易
行難。
融合教育牽涉無障礙學習環境,所有教材,教法,與教室的設計,包含彈性,選擇,
與替代—”universal design”.
融合教育不可忽略維護正面的教室與學校氣氛 (climate).
http://goal.learningpt.org/winss/scs/sampques.asp?survey=E
http://goal.learningpt.org/winss/scs/sampques.asp?survey=H
S
----------------------------------------------------------------------------融合教育對學障學生學習成績的證據不理想

James Kauffman, Illusion of Full Inclusion 全盤融合的迷思





http://www.newhorizons.org/spneeds/inclusion/syste
ms/jenkins.html
Laurence Lieberman, Death of Special Education 特殊教育的終日
合作教學 (co-teaching) 的不同模式
一個老師講課,一個老師巡迴支助
較適于比較深奧學科,像數學,生物。。。普教老師精通

學科內容。 特教老師流動教室,提供支援,預防和解決行為問題。
兩個老師各負責一個教站, 有些學生自
習,學生輪流移動于不同教站。
平行教學—兩個老師教同樣的教材
兩個老師合教
介入反應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RTI)
兩大目標﹕
 落實早期介入與預防
 改進殘障評鑑方式
 取代以智力與學習成績差異公式評鑑學障的缺陷典
範 (deficit model).
 降低標準化測驗之使用,即時提供學習困難者,逐
漸強化的二或三層次有實證支持的介入,若學生在
課程進步檢測反應不滿意,開始學障服務。
 普教老師之負擔大增,對臨界學生的特殊需求,極
為有利。平衡鑑定與教學之重要性。
 網路為主的進步檢測扮演重大角色。
第三級預防:
特殊教育
全校支助程序
~5%
~15%
主要預防:
提供全面核心課程
給所有學生
大約80% 學生
次要預防:
提供小班和個別
補習給有困難的
學生
結論:美國特殊教育的獨特…
不是在融合教育的風潮中專注合作教學( co-teaching) , 團隊諮詢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或
調整課程與教法 (accommodations) 也不是在服務型式與服務人員
型式或者與普教的關系中朝三暮四 地追逐時髦(shifts in service
delivery patterns and staffing patterns for special educators
and in special education‘s relationship to general education).
而是在教改的大環境中,重新找回它的教學根 (instructional roots)—
個別化,以研究為基礎(data-based),反覆演練 (recursive)。 把
過去帶到將來 (back to the future),增加一些對孩童和環境的敏
感 (該改的改,該試的試),把工具箱的工具添多一些,不斷地實
驗。特教是一個年輕的卻具有研究歷史的學科,我們有能力自我
調整錯誤,進行根本的特教改革(Kauffman, 1993, radical
educational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