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媒體、 讀者新思維 李月蓮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網絡與媒體、 讀者新思維 李月蓮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網絡與媒體、
讀者新思維
李月蓮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世界是平的
Globalization 3.0時代
(2000 現在)
個人更大的有力量踏足世
界
更多人參與網絡互動
網上藝人照片風波
互聯網:新的共享場所
Web 2.0 經典媒體事件
(非專業傳媒人製作及發布)
萬千網民熱烈參與
傳統媒介及互聯網的互動
挑戰
認識新的傳媒環境
新媒體在年青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新世代年青人和媒體打交道的技巧
傳媒新世代
從 Web1.0 到 Web2.0
Web1.0
Web2.0
第一代互聯網
第二代互聯網
1990-2000年
2000年-現在
網站提供內容及服務,
用户上網瀏覧及查閱
用户不僅是使用者,還
可以製作網站內容
例如:YouTube、
wikipedia
接駁電話線上網
單向發佈資訊
寬頻上網
雙向互動製作資訊
特色:
可讀可寫的互聯網
(read/write Web)
强調人與人的交流和溝
通
資料為本使用者為本
自主媒體 (We Media)
在網上由個人及群體發展的傳播力量
媒體內容並非由傳媒專業人士作,由一般人
(業餘者)泡製
視頻網站 (YouTube) 、市民新聞網站、網誌、
維基百科
科技賦予大眾簡便和低
廉的傳播工具 傳媒製
作人 走向世界
「入場費」低
個人及小群體:極大解
放
YouTube
典型的 Web 2.0應用
YouTube 現象:大批網
民熱中於觀看、拍攝及
分享短片
參與式傳媒環境
YouTube與其他草根網
站形成龐大網上社群 
參與式傳媒環境
Henry Jenkins: 參與式
文化 (participatory
culture)
YouTube 媒介分析
表一: YouTube和傳統媒體的媒介特色
YouTube
傳統媒體
內容製作
-由下而上
-使用者是內容提供者
-全面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內容製作權賦與公眾
-享有絕對創作自由
-由上而下
-傳媒專業人士是內容提供者
-有限制:並非每一個人都可參與
-內容製作權掌握在傳媒機構手中
-創作自由受一定程度的限制
傳達形式
-先播放,後過濾 (沒有審查)
-以影象為共同溝通語言 (國際參與者沒有
語言
障礙)
-傳遍世界村 (沒有地理、種族及階級疆界)
-社群分享
-先過濾,後播放或出版
-以本土語文為溝通語言 (國際參與者存在語言障
礙)
-受到地域限制 (只能傳達至特定觀眾群)
-並非社群為本
YouTube的社會文化影響
自主媒體如
YouTube的興起,
顛覆了現存的社會
人際關係、權力結
構和傳播遊戲規則
1. 顛覆了傳播者和受眾的分野


「全民播客」--分享製作權
促使「使用者主導內容」(user-driven content)進
入社會傳播主流

Super Bowl TV commercials

Wiki novel
2. 打破傳統媒體的社會監察權

傳媒:第四權、政府監守人

全民監察
顛覆了記者和讀者的關係

「人人可以當記者」
3.顛覆了廣告人與消費者的關係

YouTube用户推銷產品、甚至推介自己、

政客宣傳
4.帶來具爭議性社會問題:

網上惡搞

侵犯私隱

侵犯版權
表三: 有關YouTube社會效應的新聞報道
N
%
了解名人、藝人及體育明星
的軼事及娛樂動態
83
18.1
引致當局關注或敦促執法
53
11.5
獲取娛樂
51
11.1
免費宣傳
38
8.3
助人成名
24
5.2
發揮政治影響力/ 提高政治意
識
23
5.0
分享創作
22
4.8
提升公眾對特定社會議題的
關注/ 鼓勵公眾討論
21
4.6
社會教育
16
3.5
增進公眾知識
8
1.7
宣洩社會怨氣
5
1.1
分組總計 (正面/中立)
344
74.9
破壞名譽/ 傷害別人感受
37
8.1
侵犯版權
23
5.0
挑戰法紀/ 鼓勵越軌行為
21
4.6
侵犯私隱
13
2.8
鼓吹暴力
11
2.4
誤導大眾
10
2.2
分組總計 (負面)
115
25.1
學生校園被毒打短片熱播
表四: 新聞報道對YouTube短片的評價
N
%
191
129
139
41.6
28.1
30.3
26
352
81
5.7
76.7
17.6
品味:
正面
中立
頁面
16
380
63
3.5
82.8
13.7
批判性:
正面
中立
負面
49
254
3
16.4
83.4
0.2
創意:
正面
中立
負面
71
377
11
15.5
82.1
2.4
整體:
正面
中立
負面
道德責任感:
正面
中立
負面
市民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傳統媒體的市民新聞
開設「民間記者」平台:
#重大突發新聞邀請讀者提供第一手的稿
件、圖片及錄像 – 海嘯、校園槍擊
#「民間記者」欄目
- BBC (i-can)
- CNN (i-Report)
- ABC News (i-
Caught)
- MSNBC (First
Person)
- ATV (「第一手真相」)
- 東方報業集團 (「人人
做記者」)
-台灣公視Peopo
邀請讀者提供新聞題材及線索:
- 蘋果爆料
-
ontv: 觀眾爆料
-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有線人
- 英國《太陽報》(收賣故事)
- 中、港、台:爆料熱線
爆料動機?
網誌
傳媒媒體開設網誌
邀請讀者參與,引入讀者提供的內容
開設「網誌」:
-《紐約時報》(blog 101)
- 英國《衞站》(獨立的網誌網址)
- MSNBC (多媒體網誌)
- 《美國今日報》(記者+讀者+專家)
- 人民網 (强國博客)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
網上消息
西藏動亂
CNN辱華事件
做人別太CNN!
網聞
傳統新聞怎樣報導網絡消息?
年青人的傳媒習慣
Y世代 (Generation Y) 的成長
80年代後出生的年青人:
與網絡一起生活
不相信單一權威
多角度了解問題
不喜歡被「灌輸」知識
熱愛交談、喜歡表達意見
及分享生活感受
喜愛參與及探索
主動的讀者
Web2.0世代的讀者:
1. 逐步向網絡遷移,從不同的新聞發佈渠道
拿取資訊,如:新聞網站、RSS、
Podcast、流動電話
2. 新世代的讀者要參與
BBC節目總監:「他們不想只坐在那裏,
而是有興趣去参與、辯論、創作、溝通和
分享。」
裸照風波學生調查
網上討論區
個人或資訊網站
轉寄電郵
MSN (家人或朋友傳送檔案)
手機
家庭:娛樂及資訊傳遞中心

The specialized stage

The interactive stage
在新的傳媒環境資訊的傳遞方式改變了,讀
者也改變了
媒體力量分享到普羅大眾 (尤其是年青人)手
中,他們怎樣去運用?
怎樣可以讓這些草根媒體力量作正面貢獻?
教育怎樣可以幫上忙?
傳媒教育2.0
傳媒道德新思維
對傳媒教育的挑戰
傳媒教育:指導年青人跟傳媒打交道
傳播科技放變傳媒教育的課程及取向相應
修訂
傳播科技革命性改變 (自主媒體的出現)範
式轉移
接收範式(舊範式 )
Receiver Paradigm
面對單向溝通的媒體

報紙、電台、電視、第一代互聯網
主要任務:訓練精明的傳媒消費者
目標:批判自主
(不受傳媒誤導、享受傳媒樂趣)
參與範式 (新範式)
Participatory Model
面向互動媒體
面對參與式傳媒環境 (人人可以當記者、導
演、社會監察員、行銷員、作者、博客…)
新任務:培育反思傳媒使用者 (同時是具批
判能力的傳媒消費者及負責任的傳媒製作人)
表五:傳媒教育的範式轉移
接收範式
參與範式
假設
-受眾僅是傳媒資訊接收者
-傳媒受眾不認識傳媒,需要接受培訓
-受眾是傳媒使用者(既是傳媒消費者又是傳媒製
作人)
-傳媒使用者有豐富的媒介經驗
任務
-訓練精明的傳媒消費者
-培育「反思式傳媒使用者」 (既具批判能力又富
社會
責任感)
目標
- 批判自主
- 反思自主
課程
重點
-傳媒效果研究、意識形態分析、霸權主義
分
析、製作技巧
-創意傳媒藝術、新媒體研究、社會建構論、文
化研
究
教學法
-教授分析傳媒技巧和媒體製作技巧
- 參與式學習 (知識探究)
取向
-防疫模式
-批判模式
-社會參與模式
-創意媒體模式
-反思參與模式
傳媒道德概念轉移
傳媒人擁有製作及發
布權
普通人也擁有製作及
發布
傳媒人實踐及維護傳
媒道德
普通人應實踐及維護
傳媒道德
傳媒道德:專業概念
(professional
concept) / 專業責任
普通人要認識甚至參
與訂定傳媒操守規章
傳媒道德:公德概念
(civic concept)/公民
責任
傳媒道德教育
新道德主義抬頭
「道德生活」潮流 (ethical living


倡議採納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費習慣 (不製造廢氣、
不購買皮草…)
不減低對整體世界的環境、人類社會甚至動物世
界造成負面影響
「傳媒道德生活方式」



倡議採納健康的停媒消費及創作方式 (不做網絡
惡搞、不在博誌散布謠言…)
學習「道德地使用傳媒」(ethical use of the
media)
在使用傳媒時,不會為傳媒及社會大眾帶來負面
效應
反思參與模式
(Reflexive Participatory Model)
1.反思式醒覺
2.辨識能力
3.創意表達及學習
4.社會監察能力
5.恰當參與
網上藝人不雅照片風波
1.反思式醒覺
2.辨識能力
3.創意表達及學習
4.社會監察能力
5.恰當及具品味
的參與
批判與反思
批判分析

「奇拿幫手」?

傳媒表現?社會角色?

誰是受害者?誰是得益人?

市場考量?

偶像消費?

言論自由?

公關騷
參與的公德心
傳媒道德素養以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為基礎,有下列
十項原則:
尊重私隱
尊重別人的名譽及感受
不做網絡惡搞
不散佈謠言及誤導大眾
不觀看鼓吹種族、性別及其他歧視的視頻及
媒體作品
不賣弄色情
尊重版權
具傳媒素養的 “傳媒用家” :

具批判思維能力 (Be critical)

具反思能力 (Be reflexive)

具創意 (Be creative)

具道德意識 (Be et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