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电化学

Slide 1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及法拉第定律


Slide 2

7.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电子导体依靠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
导电过程中导体本身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离子导体导电过程中必然要在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
发生得失电子的化学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实际上包括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和两个电极反应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反应装置称为原电池
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装置则称为电解池
•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称为阴极
电势较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负极


Slide 3

•将铜片和铂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分别与外电

源的负极和正极相连构成图7-1-1所示的电解池
• 溶液中的Cl―向正极移动,
Cu2+向负极移动
• 在电极与溶液界面处:

阳极:2Cl―(aq) →
Cl2(g) + 2e―

阴极: Cu2+(aq) + 2e―
→ Cu(s)


Slide 4

• 负离子在阳极释放出电子,正离子在阴极
得到电子,才使电流在电极和溶液界面处
得以连续
• 正、负离子的定向运动方向虽然相反,但
产生的导电效果都相当于使电子向阳极方

向移动


Slide 5

7.1.2 法拉第定律
• 法拉第定律:在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
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
• 当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ξ时,通过电极的
电量为zLξe,通过电极的电量Q正比于反应
进度和反应电荷数的乘积,即Q = zFξ ,
式中F为法拉第常数,F = Le =
6.022×1023mol―1×1.602 2×10―19 C
= 96 484.6 C•mol―1


Slide 6

• 虽然法拉第定律是在研究大量电解实验时
总结出来的,但它对原电池放电过程的电

极反应也同样适用,而且不受温度、压力、
电解质浓度、电极材料和溶剂性质等因素
的限制


Slide 7

以二价铜离子在阴极还原反应为例:
对阴极反应:Cu2+ + 2e―→ Cu(s)
其中z = 2,若通电量Q=2×96 500 C,可得:
ξ= Q/zF=1mol
△n(Cu)=ν(Cu)ξ=1mol

此电极反应也可写成:2Cu2+ +4e―→2Cu(s)
则z=4,若通电量Q=2×96 500 C,可得:
ξ=Q/zF=0.5mol
△n(Cu)=ν(Cu)ξ=1mol


Slide 8

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的
正、负离子的定向运动从
而在溶液中共同承担导电
任务的现象称为离子的电
迁移
• 在两个惰性电极间充满1-1
型电解质溶液,以假想界
面Ⅰ-Ⅰ和Ⅱ-Ⅱ将电解池
分为阳极区、阴极区和中
间区三部分,每个部分初
始均含有5摩尔电解质,通
电前状态如(a)所示


Slide 9

从通电前后的分析可看出:
• 通电后中间区电解质的量仍为5mol,阳极区减少的量等
与正离子迁出阳极区的量即1mol,而阴极区减少的量等
与负离子迁出阴极区的量即2mol
• 正负离子运动速度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通过溶液的总电
量中承担的导电份额不同:
正离子速度/负离子速度=正离子迁移的电量/负离子迁移的电量
=正离子迁出阳极区的量/负离子迁出阴极区的量

• 某种离子运载的电量与通过的总电量之比称为该离子的
迁移数t,若溶液中只有一种正离子和一种负离子,则应
有: t+=Q+ /(Q+ + Q-)= V+ /(V+ + V-)
t-=Q- /(Q+ + Q-)= V- /(V+ + V-) t+ + t-=1


Slide 10

电场强度E=1V•m-1时离子在指定溶液中的迁移
速度称为该离子的电迁移率u , uB = vB /E
• 某种离子的电迁移速度决定了其承担的导电份
额即迁移数的大小,而离子在溶液中的电迁移
速度不仅与离子本性、溶剂性质、溶液浓度和
温度等因素有关,还与外电场强度E有关
• 25℃时离子在无限稀释水溶液中的电迁移率数
值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离子的电迁移率有
很大差别,其中H+离子的极限电迁移率u∞(H+)
最大,u∞(OH-)次之。


Slide 11

希托夫(Hittorf)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 串联的电量计用于测定电
极反应的量。通过测定通
电前后阳极区或阴极区溶
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可
计算出相应区域内电解质
的量的变化
• 阳离子迁出阳极区量=电解
前阳极区电解质的量+电量
计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
电解后阳极区电解质的量


Slide 12

7.3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 电阻R的导数称为电导,可
表示溶液的导电能力
G=1/R=κ×A/L
• Κ称为电导率,表示横截面
积为1m2、长度为1m的一个
单位体积溶液柱体所具有
的电导,其数值大小决定于
溶液浓度和离子的电迁移

• 金属导体在一定温度下其
电导率是确定的;对于某种
电解质溶液,其Κ的数值除
了与温度有关,还随溶液的
浓度而改变


Slide 13

由图7-3-2可以看出:
• 相同温度和浓度下强酸的
电导率最大,强碱次之,
盐类较低,弱电解质则更
低。这是由于H+和OH-1的
电迁移率远大于其他离子,
而弱电解质在通常情况下
电离度较小
• 不同电解质溶液的κ~c
曲线上存在极大值点,因
为随着浓度增大离子间的
静电作用会增强,将使离
子的迁移速度下降

图7-3-2
291K下一些电解质溶液的电
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Slide 14

电导的测定
•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可以采用惠斯
登电桥进行测定,但应采用适当
频率的交流电源而不能用直流电
源测定
• 检流计G指在零时电桥平衡,待测
溶液的电导为:
G=(AC/CB)×1/R
κ=(L/As)×1/Rx=Kcell×1/Rx
Kcell=(L/As)
• 用标准溶液测定出电导池常数后,
再将未知溶液注入该电导池中并
测量其电阻即可计算出其电导率

图7-3-3
惠斯登电桥测定电解质溶液
电导的原理图


Slide 15

摩尔电导率及其与浓度的关系
• 摩尔电导率是指含有1mol电解质的溶

液的导电能力,即是将含有1mol某电解
质的溶液放入两个相距1m的平行板电

极之间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

Λm = κ/c


Slide 16

• Λm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由图可以看出:
• ⑴强电解质的Λm随浓度
降低而增大,在稀浓度时
Λm=Λm∞(1-βC0.5 )
⑵弱电解质其Λm也随浓
度降低而增大,但浓度较
高时只是稍为增大,而当
浓度很低时Λm则随浓度
降低呈急剧增大

图7-3-4 298K时一些电解质溶液
的Λm与浓度平方根的关系


Slide 17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 极限摩尔电导率Λm∞反映了电解质在离子间无
静电作用时的导电能力,为电解质的特性参数。

• 对强电解质,可通过实验测定出一系列数据并将
C0.5外推到0从而得到Λm∞的准确值,而弱电解
质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不可以用外推法求取,是因
稀浓度范围其Λm-C0.5关系并非直线且曲线很
陡。


Slide 18

• 在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独立运
动,互不影响,每种电解质的极限摩尔电导
率在溶剂、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只取决于
其正、负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为正、
负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之和:

Aν+ Bν- →ν+ AZ+ + νBZΛm∞ = ν+Λm,+∞ + ν-Λm,-∞
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可以用离子或相关
强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来计算弱
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Slide 19

Λm∞(CH3COOH)=Λm∞(CH3COO-)+ Λm∞(H+)
=(40.9 + 349.82)×10-4 S·m2·mol-1
= 390.72×10-4 S·m2·mol-1
Λm∞(CH3COOH)=Λm∞(CH3COONa)+Λm∞(HCl)

-Λm∞(NaCl)
= (91.01 + 426.16 -126.45)×10-4 S·m2·mol-1
= 390.72×10-4 S·m2·mol-1


Slide 20

7.4 电导测定的应用

• 7.4.1计算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和解离常数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解离出来的正、负
离子与未解离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例如浓度为c、
解离度为α的醋酸水溶液达成解离平衡时:
CH3COOH ═ H+ + CH3COO原始浓度: c
0
0
平衡时: c(1-α)


解离平衡常数 K= Cα2/Cθ(1-α)
醋酸等弱电解质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离子的电
迁移率受浓度的影响极微,可以近似地认为 u+≈u+∞ ,
∞ 即可得出: α= Λ /Λ∞
u

u
,, -

m
m


Slide 21

• 例: 已知18℃时NH4Cl、NaOH、NaCl的极
限摩尔电导率分别为129.8×10-4
S·m2·mol-1、、217.2×10-4 S·m2·mol-1、
108.6×10-4 S·m2·mol-1,该温度下0.1

mol·dm-3氨水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
3.09×10-4 S·m2·mol-1。

• 试计算氨水的解离度α和解离平衡常数K。


Slide 22

解:Λ∞m (氨水)=Λ∞m (NH4Cl) + Λ∞m (NaOH)
- Λ∞m (NaCl)
=(129.8×10-4+217.2×10-4 -108.6×10-4)
S·m2·mol-1 = 238.4×10-4S·m2·mol-1
α=Λm/Λ∞m
=3.09×10-4S·m2·mol-1/238.4×10-4S·m2·mol-1

=0.01296
K=Cα2/Cθ(1-α)=0.1×0.012962/1.0

(1-0.01296)=1.702×10-5


Slide 23

7.4.2计算难溶盐的溶解度
• 难溶盐饱和水溶液的浓度很小,其摩尔电导率
Λm可用Λ∞m来近似代替,根据离子独立运动定
律即可求出
• 考虑到水对电导的贡献,难溶盐的电导率应为实
际测定出的溶液电导率扣除同温度下所用的水的
电导率,即:κ盐=κ溶液-κ水
• 难溶盐的溶解度为 C盐=(κ溶液-κ水)/Λ∞m
• 难溶盐本身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根
据其解离平衡即可求出正、负离子的浓度,从而
可计算出难溶盐在水中的溶度积常数


Slide 24

• 例 25℃时通过实验测得AgCl饱和水

溶液的电导率κ(溶液)为
3.41×10-4S·m-1,在相同温度下配制
此溶液所用水的电导率κ(水)为
1.60×10-4S·m-1.

• 试计算25℃时AgCl的溶解度。


Slide 25

解:由于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其微小,必须
考虑水的电离及水中其它离子的存在对电导率
的贡献
即κ(溶液)=κ(AgCl)+κ(水)

κ(AgCl)=κ(溶液)-κ(水)
=(3.41-1.60)×10-4S·m-1

= 1.81×10-4S·m-1


Slide 26

• 由于AgCl饱和水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很小,其Λ
m可近似地看作为Λm∞ ,即:
• Λm (AgCl)≈ Λm∞(AgCl)= Λm∞(Ag+)
+ Λm∞(Cl-)
• = (61.92+76.34)×10-4S·m2·mol-1

=138.26×10-4S·m2·mol-1
• 25℃时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 с=κ/Λm ≈κ/Λm∞
• = 1.81×10-4S·m-1/138.26×10-4S·m2·mol-1
= 1.309×10-2 mol·m-3


Slide 27

7.4.3电导滴定
• 在滴定过程中若溶液的电导率
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用电
导滴定来测定溶液中某种电解
质的浓度。
• 例如用强碱NaOH滴定盐酸时,
溶液中摩尔电导率很大的H+被
摩尔电导率较小的Na+所取代,
因此,溶液的电导将随着NaOH
的滴入而明显地降低。而在滴
定终点之后,溶液的电导会骤
增,图7-4-2所示的AB和BC两条
线的交点就是滴定的终点


Slide 28

7.5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因子

• 7.5.1 电解质的化学势
作为整体的电解质

C v  Av 

,其化学势可表示为      RT ln a

其整体活度可表示为 a   b / b 

溶液中作为整体的电解质

实际并不存在,而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化学势可分别表示为:


      RT ln a 








     RT ln a 



  RT ln a  v    v    RT ln( a  a )
v


v


显然整体活度与离子活度间的关系为: a  a  a
v


v



Slide 29

7.5.2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 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b  b

• 离子平均活度因子:

   

• 平均活度:
a

v


 a

v


a



a  a

v


v


a

v


 

 b / b
v


v




1/ v



v

v


b

v




v 1 / v




v




1/ v

a  

b / b




v  v  v

平均活度因子可通过电动势法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Slide 30

在稀浓度时,平均活度因子值主要取决与离子浓度和电价
• 对于同一种电解质水溶液,   数值与溶液浓度有关。
在较稀的浓度范围内(当b< 0.5 mol•kg-1时),  与
b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浓度越大,其值越
远离于1;而浓度越小,则越接近于1;b→0时,则
趋近于1
• 浓度较高时,由于离子的缔合现象,情况变得复杂,
各种电解质的情况并不一致。在稀浓度范围内,对
同价型的各种电解质,浓度相同时它们的   值基本
相同,溶液越稀则这种规律越明显;而对于不同价
型的电解质,即使在浓度相同时它们的   值也各不
相同,且价型越高,  值就越远离于1
• 离子强度定义: I  1
2
b Z
2


B

B

B


Slide 31

7.5.3 Debye-Huckel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
• 强电解质在稀浓度溶液中完全电离,离子均可当作荷电
均匀的硬球
• 离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库仑力,它也是导致电解质溶液
偏离理想情况的主要原因
• 离子的热运动动能远高于其静电势能
• 溶液的介电常数与纯溶剂的介电常数几乎相同
• 中心离子与其离子氛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可把它们看
成一个电中性的整体,该整体与溶液中的其它部分间不
存在静电作用
1
2 3


• Debye-Huckel极限公式:

lg     

 4

L e 

2

2 ( RT  )

3
2

Z Z
  


I


Slide 32

7.6可逆电池与韦斯顿标准电池

• 7.6.1

原电池及其表示

规定: ⑴将发生氧化反应的负极写在左边,

将发生还原反应的正极写在右边。
⑵按照实际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写出各物
质的化学式,并标明其相态、状态和组成。

对于像金属等不易混淆的可不标明相态。
若未指明温度和压力则是25℃、101.325kPa。


Slide 33

⑶ 用单实垂线“|”表示不同相之间的接界,
用虚垂线“¦”表示可混液相之间的接界,

用双虚垂线“¦¦”表示已用盐桥消除液
体接界电势的不同液相间的接界。


Slide 34

⑷ 由气体或同种金属的不同价态离子组成电极

时,须用惰性金属作为导电载体。
两个电极用同一种金属导线(如铜)连结,
一般电池的图式中此导线也可被略去。
丹尼尔电池可表示为:

Cu,Zn(s)∣ZnSO4(b1)¦CuSO4(b2)|Cu(s)


Slide 35

7.6.2 可逆电池的条件

• 可逆电池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首先,电
极反应本身必须是可逆的。这就是说当相反方向
的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反应必须随之逆向进行,
电流停止,反应亦停止;另一方面,要求通过电
极的电流无限小,电极反应在无限接近电化学平
衡的条件下进行,放电时对外作的电功和充电时
环境消耗的电功相等,保证系统复原时不在环境
中留下任何影响。除此之外,在电池中所进行的
其它过程也必须是可逆的。


Slide 36

7.6.3韦斯顿标准电池
韦斯顿(Weston)标准电池的图式如下:
12.5%Cd(汞齐)|CdSO4·H2O(s)|CdSO4饱和溶液|Hg2SO4(s)| Hg(l)
阳极: Cd(汞齐)+ SO42- + H2O(l) = CdSO4·H2O(s) + 2e阴极: Hg2SO4(s) + 2e- = 2Hg(l) + SO42电池反应:Cd(汞齐)+ Hg2SO4(s) + H2O(l)= CdSO4·H2O(s) +2Hg(l)


Slide 37

7.7

原电池热力学
 rGm

• 7.7.1 由电动势E计算反应的
对恒温、恒压、可逆的电池反应:  r G m  W r   zFE
 E 
• 7.7.2 由电动势温度系数   计算电池反应的  r S m
 T  p

rSm

  r G m 
  (  zFE 
 E 
 
  
  zF 


T
T

p

p
 T  p

• 7.7.3 电池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  r H m 的计算
对恒温反应:  H   G  T  S   zFE  zF   E 
 T 
• 7.7.4 原电池可逆放电过程的热效应 Q
r

m

r

m

r

m

r ,m

Q r ,m  T  r S m

 E 
 zFT 

 T  p

p


Slide 38

7.7.5 原电池的基本方程——能斯特方程


•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为: r G m

  r G m  RT ln



v

a BB

B

• 能斯特方程:  zFE   zFE   RT ln



v

a BB

B

即:

E  E





RT

ln

zF



v

a BB

B

• 反应平衡时 E  0 ,便得出:E  

RT

ln

zF

• 298K时能斯特方程:



E  E 

0 . 05916
z



a B 平衡  
vB

B

lg


B

v

a BB

RT
zF

ln K




Slide 39

7.8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 电动势E是电流趋于零时两极间的的各相
界面上所产生电势差的代数和
• 单个电极电势差的绝对值无法由实验测定.

以标准氢电极为阳极,给定电极为阴极所
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称为该给定电极的电
极电势E(电极)


Slide 40

• 标准氢电极:
• H+{α(H+)=1}

|H2(g,100kPa)|Pt
• 任意温度下,氢电

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恒为零


Slide 41

• 还原电极电势越大,表明该电极氧化态物
质结合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电极电势愈
小(或愈负)则表明该电极还原态物质失
去电子的能力愈强

• 任一电极反应皆可写成通式:氧化态+ze→还原态
• 电极电势E(电极)=Eø(电极)-(RT/zF)
㏑{α(还原态)/α(氧化态)}


Slide 42

●同一个电极,当其作为阳极时的电极电势与其

作为阴极时的电极电势在数值上相同,但正、
负号相反
●由任意两个电极构成电池时,其电动势E应等
于阴极电极电势E+与阳极电极电势E-之差,即E
= E+(阴)-E-(阳)

●若电池E>0,表示在该条件下电池反应能自
动进行;若E<0,则表示实际发生的反应与所
写电池的反应方向相反


Slide 43

液体接界电势及其消除
• 由于溶液中离子扩散速度不同而引起
的在两种不同溶液的界面上存在的电
势差称为液体接界电势或扩散电势
• 其数值一般不超过0.03V


Slide 44

• 两液体之间若用盐桥连接,能将液体的接
界电势降低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 盐桥是用正、负离子电迁移率非常接近的
高浓度强电解质(如KCl、NH4NO3等),加
入琼脂在U型管内冻结而成。
• 扩散作用主要来自盐桥,在盐桥的两个端
面上所产生的扩散电势大小近似相等,但
正负号相反,其代数和则甚小


Slide 45

可逆电极的种类
• 第一类电极是将某金属插入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
液中,或者是吸附了某气体的惰性金属(如Pt)

置于含有该气体离子的溶液中构成.例如:
Ag+|Ag

电极反应为:Ag++e-→Ag(s)

Cl-|Cl2(g)|Pt

电极反应为:Cl2(g)+2e-→2Cl-

OH-|O2(g)|Pt

电极反应为:

O2(g)+2H2O(l)+4e-→4OH-


Slide 46

• 第二类电极包括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和金
属-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
• 其结构为:在金属表面上覆盖一层该金属难
溶盐或其难溶氧化物,再将其插入含有与
该金属难溶盐具有相同阴离子的易溶盐的

溶液中而构成。
• 最常用的是甘汞电极与银—氯化银电极


Slide 47

●向汞、甘汞(Hg2Cl2)和氯化钾溶液制成的糊状

物中注入KCl溶液,以铂丝作导线装入玻璃管中,插
到仪器底部即构成甘汞电极: Cl-|Hg2Cl2(s)|Hg
电极反应: Hg2Cl2(s)+ 2e-→2Hg(l)+ 2Cl电极电势:



E  E 

RT
2F

ln

2



 ( Hg 2 Cl 2 )

2

 ( Hg )  ( Cl )

2

●在一定温度下,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只与溶液中

氯离子活度的大小有关


Slide 48

●银—氯化银电极:Cl-|AgCl(s)|Ag

电极反应:Ag++e-→Ag(s)
●氧化还原电极是专指参加电极反应的物质均在同

一个溶液相中,电极的极板(如Pt)只起传导电
子的作用。例如:Fe3+,Fe2+|Pt; Fe3+ + e-→
Fe2+
Cu2+,Cu+|Pt ; Cu2+ + e-→ Cu+
醌氢醌电极:C6H4O2 +2H+ + 2e-→ C6H4(OH)2
这类电极借助于盐桥才可与其它电极构成原电池。


Slide 49

原电池的设计
• 氧化还原反应如 H2(g,p)+0.5O2(g,p)→H2O(l)
可设计成电池:Pt|H2(g,p)|H+|O2(g,p)|Pt
阳极:H2(g,p)→2H++2e阴极:O2(g,p)+2H++2e-→H2O(l)
也可设计成电池:Pt|H2(g,p)|OH-|O2(g,p)|Pt
阳极:H2(g,p)+2OH-→2H2O(l)+2e阴极:O2(g,p)+H2O(l)+2e-→2OH-


Slide 50



气体扩散过程如H2(p1)→H2(p2),p1>p2(T一定)
可设计成电池:Pt|H2(g,p1)|OH-|H2(g,p2)|Pt
阳极:H2(p1)→2H+ + 2e阴极:2H+ + 2e-→H2(p2)
离子扩散过程如 H+(α1)→H+(α2),

α1>α2

可设计成电池:Pt|H2(p)|H+(α2) || H+(α1)
|H2(p)|Pt
也可设计成电池:Pt|O2(p)|H+(α2) || H+(α1)
|O2(p)|Pt


Slide 51

• ●沉淀反应如 Ag+ + Cl- → AgCl(s)




可设计成电池:

Ag|AgCl(s)|Cl-|| Ag+|Ag



阳极: Ag(s) + Cl- → AgCl(s) + e-



阴极: Ag+ + e-→Ag(s)


Slide 52

7.11

极化作用和超电


一、分解电压
• 用Pt作电极
电解 H2SO4
水溶液:


Slide 53

电极反应:

阳:H2O  2e  ½ O2 (PO2 ) + 2H+
阴:2H+ + 2e  H2 (PH2 )

电解反应: H2O  H2 (PH2) + ½ O2 (PO2)


Slide 54

• 在电解过程中,电

极 Pt 上产生的 O2、
H2与电解液 H2SO4
一起构成原电池;
• 该原电池产生一个

与外加电压 E外 反
方向的反电动势
Eb;


Slide 55

• Eb 随着 PO2、PH2的
增加而增加,
• 当PO2、PH2 增大到
101325Pa时 Eb达最
大值。

作这样的实验:
•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E外 ,考察电流
计的电流 I,然后作曲线 I  E外 。


Slide 56

• 0 1:E外 很小,电流 I 很小,Pt上产

生的 PH2、PO2也很小(P 101325Pa )。


Slide 57

• 所以 H2、O2

不能逸出而
只能向溶液
扩散而消失。

• 同时需要通过小电流 I 使电极区不
断产生 H2、O2 以补充其扩散的损失。


Slide 58



12:E外渐增,PH2、PO2 渐增,H2、O2 向
溶液的扩散渐增,所需的电流也有少许增
加。


Slide 59



2:E外 达“2”点时,PH2、PO2 = 101325Pa ,
电极上有气泡逸出,这时产生的反电动势 Eb
达到最大值:Eb, max


Slide 60

• 2  3:E 外 继续增
大,但反电动势
Eb= Eb, max 已不变;
• 此后 E外 的增加只用

于增加溶液的电位
降:

I R = E外  Eb, max
故电流 I 随 E外呈线性快速 增加。


Slide 61

分解电压:

• 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稳定发生电解(出产
物)所必需的最小外加电压(如图中的“2”
点),即 Eb, max(最大反电动势)。


Slide 62

•用作图法可确
定分解电压即
最大反电动势
Eb, max ;
• EA:忽略 “气体产物向溶液扩散” 的 Eb, max;
• EB:考虑 “气体产物向溶液扩散” 的 Eb, max。


Slide 63

讨论:

1)当溶液连续电解时(P = 101325pa),如
“2” 点,此时已有一定大小的电解电流 I

(I  0),即此为不可逆过程。


Slide 64

• 所以 Eb, max  E可逆。事实上:E分解  E可逆,即
不可逆的充电过程,外界需作更多功使体系

恢复原状。


Slide 65

2)分解电压 E分解 的
位置 Eb, max不能测
定得很精确(如
图),且重复性
差。


上述 I-E 曲线的物理意义不很确切,仅作
了一些定性说明。但这确实很有实用价值。


Slide 66

二. 极化作用
• 阴极的极化:
E阴  E阴, 平
使 E阴 变小(负)

• 即要使正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析出,其
电势必须比可逆电极电势更负一些;


Slide 67

• 阳极极化:
E阳  E阳, 平
使 E阳 变大(正)
• 即要使阴离子在阳极上氧化析出,其
电势必须比可逆电极电势更正一些;


Slide 68

1、浓差极化
•电极过程中电极表面附近薄液层的浓
度和本体溶液的浓度的差异导致的电
极极化。

•考虑以Cu为电极的Cu2+ 电解过程,阴
极区电极反应:

Cu2+ + 2e-  Cu


Slide 69

Cu2+ + 2e-  Cu
E
Cu

2

E



/ Cu ,平

Cu

E

2


/ Cu ,平


Cu



2

RT
2F


/ Cu ,平

ln aCu 2

RT

ln C

2F

在有一定电流(i  0)通过电极时,由于离

子Cu2+ 向阴极迁移的迟缓性,跟不上Cu2+
还原沉淀的速度,使电极表面附近(103

102 cm)离子浓度Ce 低于本体溶液浓度C。


Slide 70

• 对于稳态过程,
电极表面附近的
离子浓度Ce保持
不变,而电极过
程中 ,电极/界面”
上的电化学(电子转移)步骤为快反应,可
近似认为在平衡状态下进行。套用可逆状态

下的 Nernst 公式:


Slide 71

ECu 2 / Cu ,

不可逆

E





RT
2F

ln Ce (C  Ce )

• 所以阴极浓差超电势:
阴  E平  E不可逆


RT
2F



ln

C

(  0)

Ce

浓差极化后

E 阴  E 阴, 平

E 阳  E 阳, 平


Slide 72

例如:


0.005M ZnSO4 溶液的阴极还原:
EZn2+/ Zn, 平 =  0.808 V



而实际上当有 Zn 连续不断析出时:
EZn2+/ Zn, 不可逆 =  0.838 V



显然:E Zn2+/ Zn, 不可逆  E Zn2+/ Zn, 平


Slide 73

• 又如:1013M OH-/O2(或 0.1 M H+/O2)

阳极氧化:
EO2, 平 = 1.170  EO2,

ir

= 1.642 V

• 消除浓差极化:
溶液剧烈搅动,可减少溶液的浓差;
但由于电极表面附近扩散层的存(离子不均
匀分布),不可能完全消除浓差极化。


Slide 74

2、电化学极化
• 电极过程(5个基本历程)的某一步骤为
速度控制步骤,需要比较高的活化能;

• 电极反应速度对电极电势有影响,产生
活化超电势;

• 研究最多、最早、最典型的是氢超电势。


Slide 75

1. 氢在不同金属上的超电势
• 1905 年,Tafel 经验式: = a + b l n i
其中:a , b 为常数,i 为电流密度 (A/cm2);
a 为 i = 1 (A/cm2) 时的超电势,a与电极材
料、电极表面状态、溶液组成、温度有
关;
对于大多数金属,b  0.05 V(为一常数)


Slide 76

 = a + b lni

• 当 i  0 时,由 Tafel 公式,  
 ,这不符实际;

• 事实上 i  0 时,  0。
• 所以当 i  0 时,又有经验式:

 =  i (i  0)
其中  为常数,与金属的性质有关。


Slide 77


Slide 78

2. 氢离子的阴极还原机理
• 氢离子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1) H+向电极表面扩散;
2) H+吸附到电极表面:H+  H+吸
3) H+在电极表面放电并脱附:
H+吸 + e ⇌ H吸



H吸+ H+ + e ⇌ H2 (电化学脱附)
或:H吸+ H吸=H2 (复合脱附)

4)H2 从电极扩散到溶液内或成气泡逸出。


Slide 79

存在两种理论:
1)迟缓放电理论:

• 电化学脱附为控制步骤, 较高,适
用于 Hg,Ag,Zn … 上的极化;
2)复合理论:
• 复合脱附为控制步骤, 较低,适用
于 Pt,Pd … 上的极化。


Slide 80

三. 极化曲线(超
电势)的测定

• 作如前述的极
化曲线,常用
所谓的(“电
流法”):


Slide 81

参比电极:
• 电势很稳定,理想
的不极化电极;

• 参比电极离待测电
极很近,使两极间

的IR可忽略;


Slide 82

测定方法:
• 调节 “电源” 的输

出电压,电流计G 测
得电流 I,电位计跟

踪待测电极的电势。
得到 E待测  I 曲线。


Slide 83

阴极极化的结果:
E阴  E阴,



使 E阴 变小(负)
阳极极化的结果:
E阳  E阳,
使 E阳 变大(正)




Slide 84

对于任一电极体系:
电流密度 i 越大,E对 E平 的偏离
越大。

电极极化程度的量度:
超电势(阴、阳或+、)


Slide 85

• 电解池: 阳 = E阳  E阳, 平 ( 0)

阴 = E阴, 平  E阴 ( 0)
• 原电池: += E+, 平  E+

( 0)

  = E   E , 平

( 0)

• 所以超电势值为正值。


Slide 86

电解池:E分解 = E 阳  E 阴
 E 阳, 平  E 阴, 平
= E可逆
原电池:E不可逆 = E 阴 E 阳
 E 阴, 平 E 阳, 平
= E可逆


Slide 87


Slide 88

7.12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一、金属的析出与氢的超电势
由于 H2 具有较高的超电势,当电解金
属盐类溶液(i  0)时,虽然某些金

属的可逆电极电势 EM2+/M  0,但往往
金属离子可先于氢还原析出(金属)。


Slide 89

1. 在阴极上,(还原)电势越正,越

先被析出;在阳极上,(还原)电
势越负,越先被氧化析出。

2. 若H2 的超电势很大,则妨碍 H+ 在
阴极上的还原析出,而有利于金属
的析出。


Slide 90

例:铅蓄电池的充电:
)PbPbSO4H2SO4 PbSO4PbO2(+
• 阴极上可能发生的还原反应:
PbSO4 + 2e  Pb + SO42;E =  0.356 V
或 2H+ + 2e  H2;

E = 0

• 若充电电流 i  0,或不考虑极化,则充电
时将有H2 先放出,这就达不到充电目的。


Slide 91

)PbPbSO4H2SO4 PbSO4PbO2(+

• H2 放出降低硫酸浓度,而且有爆炸危险!
• 实际充电过程的电流密度为:
• 此时

i  1 A / cm2
 H2  0.52 V ;
E H+/H2   0.52 V <  0.356 V

• 即H+不可能先被还原。


Slide 92

注意:
• 在分析电解过程中,应考虑参加阳、
阴反应的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及其
反电动势的变化,即在分析阴极析
出还原反应的同时,相应的阳极反
应也使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


Slide 93

二、金属离子的分离
• 不同金属,由于电极电势不同,其离子的

析出电势也不同,可以控制外加电压的大
小使不同的金属离子得到分离;

• 一般地,当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降至原
来的 1 / 107, 可以认为该离子已完全沉淀

出来;


Slide 94

• 对于两价离子,由于离子的析出,浓度降
低,相应地该两价离子电极电势改变为:

0.02958 lg ( 1/107 ) =  0.21 V


换言之,要有效地分离开两种离子,
它们的析出电势至少相差 0.2 V;


Slide 95

• 反之,若要使两种离子在阴极上同时析

出而形成合金,可调整两种离子的浓度
比,使其析出电势接近。
例如:

• 在 Cu2+, Zn2+ 中加入CN,得到络合离子:
Cu(CN)3, Zn(CN)42
电解可得到黄铜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