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Slide 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1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2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3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4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3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4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5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6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7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8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59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60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61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


Slide 62

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于志晶
2011年11月 · 重庆

汇报内容
一、选题与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选题与说明
(一)背 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
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背景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重大课题

学会决定作为专题调研立项
责成期刊委组成课题组调研
2011年4月—2011年10月初步完成

(二)目的
 了解职教体系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动因
 了解职教主体对协调发展认知及意愿
 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
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三)预设
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职教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
 保持中高职合理结构是实现协调的重要内容
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实现协调的关键环节

(四)框架

(五)方法
 问卷(发放10230张,回收8267张)
 访谈(访谈93人次;开座谈会32次)
 文献(82种报刊、6000篇论文及资料)
 比较(8个国家和31个省(区、直辖市))

(六)样本
 区域: 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广西和重庆
 学校: 高职28所、中职71所、普通初中9所、普通
高中15所
 人员: 26位行管人员、24位专家学者、20名企业
负责人、12000名学生、640名学生家长、
306名教师和96名学校负责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样本:1985年以来中央文件关于职教体系建设表述
时 间

文件名称

1985.5.2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1.10.1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2.13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3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6.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9.1.13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2.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1)强度递增、诉求渐强
时 间

文件名称

强度表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初步建立

1999年

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建立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进一步建立完善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形成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2)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时 间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体系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现代职教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现代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1.国家政策分析
(3)强调结构、突出协调
阶 段

内涵的典型描述

上世纪80—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90年代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

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
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本世纪初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
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1)我国近30年来人均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2)同等发展水平时期的典型国家职教体系建设情况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社区学院完成规模拓展和功能转变,陆续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
育,完成了中等与高等层次相衔接的职教体系

澳大 1973年
利亚

建立了以教授职业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学院,发布《坎甘报告》明确提出建立
TAFE学院,实施新型技术与继续教育,创立以TAFE为主体的职教体系。

德国 1973年

1968年决定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到1972年建立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与双
元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 1977年
日本 1975年

此前重点发展了中等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60年代后把重心放在了高等职业
教育上,一些专科性质的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形成了中高职相联系的体系。
在重建以实业学校和各种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短
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976年,创建长冈和丰桥两所技
术大学,以高专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形成了中高等衔接贯通的职教体系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3)其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比较
国家

时间

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美国

1968年 《职业教育法》(1963)

德国

《手工业行业协定》(1965)《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1973年 《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
《企业宪法》(1972)

英国

日本

1977年 《1944年教育法》、《产业训练法案》(1964)、《就业与
训练法》(1973)
《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咨询报告》(1956)《关于振兴科学技
1975年 术教育的意见》(1957)《关于产学合作》(1960)《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1960)《学校基本法(修订)》(1961)
《职业训练法》(1969)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4)10年来“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中提及
“体系、协调”的频次、语义强度统计(不完全)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2.社会动力分析
• 工业化程度越高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越强烈
• 从协调着手实现融通符合已有的经验模式
• 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着体系建设和协调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1)对《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近3年

发表的有关论文做计词法统计
排序

关键词

具体内涵



衔接贯通

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打开,实现专业、课程、考核等的衔接



结构协调

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结构合理



统筹管理

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制,中职与高职共同发展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2)对各地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统计
排序

关键词

比例



实现中高职衔接

87.1%



确定中高职规模结构

64.5%



统筹中高职发展

61.3%

(一)关于动力及内涵
3.协调内涵分析
•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衔接、结构协调、统筹发展
• 中高职之间不衔接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主要的障碍
• 对比国际经验,中高职协调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衔接和结构平衡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1)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比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2)中、高等技能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劳动
力市场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1.社会需求分析
• 社会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于对高等技能
人才的需求,约为比例2︰1
• 对中等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减少趋势,对高等
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加趋势
• 如不考虑已有人才存量,中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规模应对应这一趋势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1)全国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2)六省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
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关于结构问题
2.中高职在校生规模比变化分析
• 在结构上呈现出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趋向需求
结构一致的良性态势

• 上海浙江呈现中职规模与高职规模之比减少趋势,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
• 吉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与之相反,表现出明

显的地区发展规定性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1)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结构进入变化期

资料来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对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愿意选择职业学校
(%)

不选择职业学校
(%)

不确定
(%)

0.7

90.96

8.34

非重点中学(3所)

19.57

53.54

26.89

农村中学(3所)

31.82

43.42

24.76

学校类型
重点中学(3所)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9所普通初中学生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担心学不 怕被人
普通高中 到本领
看不起
(%)
(%)
(%)

发展前景
不好
(%)

家长
不同意
(%)

其他
(%)

重点中学
(3所)

68,41

11.03

4.43

8.72

3.41

4

非重点中学
(3所)

49.02

14.00

9.63

10.74

6.41

10.20

农村中学
(3所)

45.17

18.11

3.89

22.43

5.60

16.00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问卷)
项目

选择
(%)

不选择
(%)

根据高考成绩定
(%)

其他
(%)

重点高中(2所)

2.1

74.50

19.4

4.00

非重点高中(3所)

17.71

47.62

28.65

6.02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2)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同度
5省区5所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高职学校的原因调查(问卷)
学校类型

想考
普通高校
(%)

担心学不
到本领
(%)

怕被人
看不起
(%)

发展前景
不好
(%)

重点高中
(2所)

76.03

9.40

3.00

3.67

4.20

3.7

非重点高中
(3所)

52.11

13.68

7.64

11.00

10.24

5.33

家长不同意 其他
(%)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64名中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7

11

30

14

2

10.9%

17.1%

46.9%

21.9%

3.1%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3)26名高职校长对未来生源的预期
很乐观

比较乐观

不乐观

很不乐观

不知道

5

12

7

2

0

19.2%

46.1%

27%

7.7%

%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C、G县初中毕业生流向
应届初中
毕业生

升入职业学校

升入普通高中

其他

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C县

4255

100

2.35%

2626

61.72%

1529

35.93%

G县

11990

2745

22.89%

6814

56.83%

2431

20.28%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4)案例:2010年某省职业学校资源情况
全省中职学校316所,校均规模710人(全国1572人)
全省技工学校132所,校均规模327人(全国1352人)

全省高职院校19所,校均规模3848人 (全国7601人)

(二)关于结构问题
3.保持规模比例面临挑战

• 适龄人口减少使职校在生源竞争上的弱势化更加突出
•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将加剧职教规模的脆弱性
• 农村是职教主要生源地但又是职业教育最为薄弱环节
• 调整结构布局提高集约性是保证职教规模的紧迫任务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1)分地区统计的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经济发达就业环境好会对升学愿望产生负向影响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2)不同家庭收入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家庭收入较低学生有较强升学愿望,且有矛盾性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3)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女生对升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三)关于衔接问题
1.中职生升学意愿
(4)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农林类和来自农村学生有更强升学愿望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文化基础弱是中职生升学的一大障碍

(三)关于衔接问题
2.中职生升学顾虑与预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升学相融合是普遍的期待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升学高职生: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难度

文化基础的薄弱形成了累积效应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2)对口升学高职生:专业课程的难度

专业课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普遍性的问题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3)对口升学高职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对口升学的职校生在技能学习上优势较大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

中高职教学上缺乏衔接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教师:中职生与普中生差异
回收有效 职校生源学生
区域 问卷数量
学习能力
(份)
较好 较差

职校生源学生
管理难易

职普生源
学习能力差异

易管理

难管理





吉林

73

55%

45%

10%

90%

89%

11%

浙江

15

60%

40%

23%

77%

92%

8%

上海

5

72%

28%

47%

53%

57%

43%

重庆

9

69%

31%

41%

59%

60%

40%

广西

7

52%

48%

7%

93%

96%

4%

河南

9

61%

49%

5%

95%

94%

6%

合计

118

22.2%

77.8%

81.3

18.7%

61.5% 38.5%

这种差异是一些高职不愿意接受对口生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4)高职在校生中中职生源比例
普高

“三校”生

3+2

其他

区域 样本 人数
总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人数
(人)

比例
(%)

吉林

693

598

86.3

55

7.9

15

2.2

25

3.6

浙江

290

241

83.3

34

11.6

7

2.4

8

2.7

上海

109

101

92.5

4

3.3

2

2.1

2

2.1

重庆

226

190

84

23

10.3

5

2.1

8

3.6

广西

195

163

83.4

25

12.9

4

1.9

3

1.8

河南

172

136

79.2

22

12.5

5

3.1

9

5.2

合计 1685

1429

84.8

162

9.7

38

2.3

55

3.2

中职生源占比例很小

(三)关于衔接问题
3.中高职衔接现状
(5)高职在校生希望继续升学情况

要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打通通道

三、结论与建议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意志,要坚定不移推进
协调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滞后也不冒进

中国地方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要切忌 “一刀切 ”

实现中高职协调是体系建设的基础
但协调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高职
要在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设计协调

有规模才有衔接,有规模衔接才有意义
所以一定要保证中高职合理的规模结构
对目前职教规模脆弱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衔接的设计要考虑中职生学习要求多样化的特点

学习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的一大障碍
如何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提高是衔接设计的新课题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