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日治時期是台灣的都市由過去傳統都市型態 過渡到現代化都市的重要關鍵時期  日本政府為統治與加強對台灣經濟資源的掠 奪,積極從事港灣修築及鐵、公路之交通建 設,使得原先分離的各區域及城鎮聚落,得 以彼此聯繫整合  加速了各區域及城鎮聚落的發展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修建台北下水道 台北變成清潔寬闊的歐洲式市街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09,台北天下 港口城市銳減、內陸新城市興起  港口城市銳減原因與大陸交通往來中斷, 移民被禁止,商業聯繫中斷,加以港口泥沙 淤積,以致早期繁華河港與位居河口海港逐 漸衰落  內陸新城市興起日本為政治統治與經濟掠 奪之需,在島內修築縱貫公路、蘇花公路、 南迴公路、新高公路及縱貫鐵路等交通幹線, 對沿線市鎮聚落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日治初期的台北街頭,今日的衡陽路上已出現時鐘、攝影、西服等 各式新潮商店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2,2005.3 內陸新興都市  因交通發達而興起新竹、台中、高雄、屏 東、宜蘭、豐原  因交通遠離而沒落鹽水、鹿港  因興建港口而興起基隆、高雄、花蓮  舊有港口的沒落淡水、安平  因農產加工業、開發礦產而興起南港、羅 東、竹東、埔里、南投、員林、斗六、新營 日本計畫利用高雄為戰爭聯絡點,於是大力規劃高雄,建重 工業區、煉油廠、海軍基地等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51,台北天下 大型都市優勢增強、小型城市成立緩慢 1905年後,台北的發展已遙領其他地區。由於政治 行政機能關係而成為全島行政、商業和工業中心  1920年代,基隆、台中與高雄發展快速,進入台灣 前十大都市之列  日治時期的台灣都市 發展狀況 最大都市 優勢增強 區域性都市 快速增長 農村地區小型城鎮 發展緩慢 日治時期台灣一萬人以上的都市 最大城市 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9萬人 台北市 5-9萬人 台南市 2-5萬人 嘉義市 1-2萬人 1935 20萬人 台北市 5-10萬人 2-5萬人 鹿港、基隆、 新竹、宜蘭、 彰化、高雄、 台中、東港 1-2萬人 台南市、基隆市、 彰化市、新竹市、 花蓮、北港、 高雄市、台中市、 鹿港、屏東市、 麻豆、三重埔、 嘉義市 宜蘭市 東港、南投等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78,台北五南 產業對都市發展的貢獻有限  日治時期台灣的農業經濟發展有長足的進步, 農村商業化的情形亦較顯著  稻米、甘蔗均納入市場體系,農業發展帶動 工業產值,甚至在1940〜1942年時工業超過 農業產值  當時產業發展對台灣都市的發展貢獻仍屬有 限,如台北、基隆、台中均非工業因素而興 起 1940年代高雄車站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0,2005.3 日治時期台灣五大都市 年代 1905年 1920年 1935年 人口數 名次.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日治時期是台灣的都市由過去傳統都市型態 過渡到現代化都市的重要關鍵時期  日本政府為統治與加強對台灣經濟資源的掠 奪,積極從事港灣修築及鐵、公路之交通建 設,使得原先分離的各區域及城鎮聚落,得 以彼此聯繫整合  加速了各區域及城鎮聚落的發展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修建台北下水道 台北變成清潔寬闊的歐洲式市街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09,台北天下 港口城市銳減、內陸新城市興起  港口城市銳減原因與大陸交通往來中斷, 移民被禁止,商業聯繫中斷,加以港口泥沙 淤積,以致早期繁華河港與位居河口海港逐 漸衰落  內陸新城市興起日本為政治統治與經濟掠 奪之需,在島內修築縱貫公路、蘇花公路、 南迴公路、新高公路及縱貫鐵路等交通幹線, 對沿線市鎮聚落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日治初期的台北街頭,今日的衡陽路上已出現時鐘、攝影、西服等 各式新潮商店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2,2005.3 內陸新興都市  因交通發達而興起新竹、台中、高雄、屏 東、宜蘭、豐原  因交通遠離而沒落鹽水、鹿港  因興建港口而興起基隆、高雄、花蓮  舊有港口的沒落淡水、安平  因農產加工業、開發礦產而興起南港、羅 東、竹東、埔里、南投、員林、斗六、新營 日本計畫利用高雄為戰爭聯絡點,於是大力規劃高雄,建重 工業區、煉油廠、海軍基地等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51,台北天下 大型都市優勢增強、小型城市成立緩慢 1905年後,台北的發展已遙領其他地區。由於政治 行政機能關係而成為全島行政、商業和工業中心  1920年代,基隆、台中與高雄發展快速,進入台灣 前十大都市之列  日治時期的台灣都市 發展狀況 最大都市 優勢增強 區域性都市 快速增長 農村地區小型城鎮 發展緩慢 日治時期台灣一萬人以上的都市 最大城市 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9萬人 台北市 5-9萬人 台南市 2-5萬人 嘉義市 1-2萬人 1935 20萬人 台北市 5-10萬人 2-5萬人 鹿港、基隆、 新竹、宜蘭、 彰化、高雄、 台中、東港 1-2萬人 台南市、基隆市、 彰化市、新竹市、 花蓮、北港、 高雄市、台中市、 鹿港、屏東市、 麻豆、三重埔、 嘉義市 宜蘭市 東港、南投等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78,台北五南 產業對都市發展的貢獻有限  日治時期台灣的農業經濟發展有長足的進步, 農村商業化的情形亦較顯著  稻米、甘蔗均納入市場體系,農業發展帶動 工業產值,甚至在1940〜1942年時工業超過 農業產值  當時產業發展對台灣都市的發展貢獻仍屬有 限,如台北、基隆、台中均非工業因素而興 起 1940年代高雄車站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0,2005.3 日治時期台灣五大都市 年代 1905年 1920年 1935年 人口數 名次.

第九章日治時期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日治時期是台灣的都市由過去傳統都市型態
過渡到現代化都市的重要關鍵時期
 日本政府為統治與加強對台灣經濟資源的掠
奪,積極從事港灣修築及鐵、公路之交通建
設,使得原先分離的各區域及城鎮聚落,得
以彼此聯繫整合
 加速了各區域及城鎮聚落的發展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修建台北下水道
台北變成清潔寬闊的歐洲式市街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09,台北天下
港口城市銳減、內陸新城市興起
 港口城市銳減原因與大陸交通往來中斷,
移民被禁止,商業聯繫中斷,加以港口泥沙
淤積,以致早期繁華河港與位居河口海港逐
漸衰落
 內陸新城市興起日本為政治統治與經濟掠
奪之需,在島內修築縱貫公路、蘇花公路、
南迴公路、新高公路及縱貫鐵路等交通幹線,
對沿線市鎮聚落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日治初期的台北街頭,今日的衡陽路上已出現時鐘、攝影、西服等
各式新潮商店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2,2005.3
內陸新興都市
 因交通發達而興起新竹、台中、高雄、屏
東、宜蘭、豐原
 因交通遠離而沒落鹽水、鹿港
 因興建港口而興起基隆、高雄、花蓮
 舊有港口的沒落淡水、安平
 因農產加工業、開發礦產而興起南港、羅
東、竹東、埔里、南投、員林、斗六、新營
日本計畫利用高雄為戰爭聯絡點,於是大力規劃高雄,建重
工業區、煉油廠、海軍基地等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1991,發現台灣,頁251,台北天下
大型都市優勢增強、小型城市成立緩慢
1905年後,台北的發展已遙領其他地區。由於政治
行政機能關係而成為全島行政、商業和工業中心
 1920年代,基隆、台中與高雄發展快速,進入台灣
前十大都市之列

日治時期的台灣都市
發展狀況
最大都市
優勢增強
區域性都市
快速增長
農村地區小型城鎮
發展緩慢
日治時期台灣一萬人以上的都市
最大城市
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9萬人
台北市
5-9萬人
台南市
2-5萬人
嘉義市
1-2萬人
1935 20萬人
台北市
5-10萬人
2-5萬人
1912
鹿港、基隆、
新竹、宜蘭、
彰化、高雄、
台中、東港
1-2萬人
台南市、基隆市、 彰化市、新竹市、 花蓮、北港、
高雄市、台中市、 鹿港、屏東市、 麻豆、三重埔、
嘉義市
宜蘭市
東港、南投等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78,台北五南
產業對都市發展的貢獻有限
 日治時期台灣的農業經濟發展有長足的進步,
農村商業化的情形亦較顯著
 稻米、甘蔗均納入市場體系,農業發展帶動
工業產值,甚至在1940〜1942年時工業超過
農業產值
 當時產業發展對台灣都市的發展貢獻仍屬有
限,如台北、基隆、台中均非工業因素而興
起
1940年代高雄車站
資料來源,經典雜誌80,頁80,2005.3
日治時期台灣五大都市
年代
1905年
1920年
1935年
人口數
名次 都市 人口數 都市 人口數 都市
1 台北 74,415 台北 162,782 台北 274,157
2 台南 50,712 台南 76,560 台南 110,816
3
4
鹿港 19,781 高雄 35,053 基隆
嘉義 19,595 台中 24,605 高雄
86,897
85,467
5
彰化 15,528 嘉義 23,772 嘉義
73,072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77,台北五南
日治時期台灣各級城市人口分布
2,500人
以上
5,000人
以上
人口數
10,000人
以上
人口數
20,000人
以上
年份
人口數
人口數
1905
432,089
320,990
224,758
125,127
1920
665,901
530,921
413,497
330,634
1935 1,285,283
1,167,701
942,012
842,950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