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 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 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 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 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2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3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4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5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6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7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8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9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0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1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2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3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4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


Slide 15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四節都市的發展
 都市化發展程度高低,反應一個國家會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台灣在工業化發
過程中,都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城市數目不
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並形成多個都會區
 台灣很早便推行都市計畫,有效的規範都市
發展
 光復後台灣都市化的速度,遠高過歷史上任
何時期

都市計畫的演變
早在1899年,日本殖民政府便已發布台中市都市計
畫,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前,公布之都市計畫共73
處,其中鄉街計畫10處,其餘均為市鎮計畫
 光復後至1960年代初,全省已陸續公布實施都市計
畫52處
 1971〜1974年,台灣共公布實施都市計畫86處,
其中鄉街計畫56處,顯示此一時期都市計畫以鄉街
計畫為主


1970年代以來之都市計畫
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程度使人口集中向都市轉移
 1974〜1976年,政府又陸續訂定100多處都
市計畫
 至1991年底,台灣已發布實施都市計畫共
425處,都市計畫區總面積為4,381.6平方公
里,占台灣總面積的12.2%。都市計畫區內
人口1,571.3萬人,占總人口的76.4%

1979年台灣都市計畫的五個層次
 政府將都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

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台北市
區域中心(次區域中心)
地方中心
一般市鎮
農村聚落(集鎮)

1980年以來台灣的都會區



1)
2)

都會區-指中心都市人口及其衛星市鎮人口
達100萬人以上或即將達100萬人的地區,
且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3個都會區與3個次都會區
3個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
3個次都會區桃園-中壢、新竹、台南

1980年以來台灣的中型都市



1)
2)

中型都市-指人口規模在10-12萬人,地理
區位良好、具有較都市機能的集居地區
1980年代末台灣中型都市大致分為兩類
一般生活圈中心都市苗栗、彰化、斗六、
嘉義、新營、屏東、宜蘭-羅東
具有特別功能的生活圈中心都市南投
(行政與觀光)、基隆(港埠)、花蓮(觀
光)與馬公(離島)

大都會區的形成
1950年僅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7個城市超
過10萬人口。至1980年超過10萬人口的都市增長為
23個,且有集中於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周圍
的傾向
 2002年,台灣已有台北(264.1萬人)、高雄(151
萬人)兩個人口超過百萬以上,以及一個人口接近
百萬的台中市三個大型城市
 1990年代,全台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超過1,500
萬人,約占全島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三,都市化的水
準已達工業化國家的程度


台灣都市化的特徵
 都市化速度快
 都市化程度高
 都市化區域空間差異顯著
 都市化分布集中性強
 都市人口密度高:7大都市面積占台灣總面積

之2.9%,人口卻占總人口之31.4%

台灣地理分區
面積

人口
(千人)

地區

範圍

北部地區

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台北縣、
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

10,993

9,763

中部地區

台中市、台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雲林縣

10,506

5,670

南部地區

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
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10,002

6,424

東部地區

花蓮縣、台東縣

8,144

596

(平方公里)

2002年台灣各地理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88,台北五南

台灣北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4,台北五南

台灣中部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299,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6,台北五南

台灣台南都市圈群結構
資料來源: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頁304,台北五南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

間的圖像,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