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角數的定義及其一般式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3、4、5角數的定義及其一般式

壹、研究動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從老師的口中得知三角數、四角數及五角數的定義和它們的一般式,老師的介紹
中只使用了簡單的幾何圖形、計數的技巧以及級數和的公式,這進而引發了本組研究這個主題的動機。在研
究了多角數的一般式及性質後,本組在老師的建議下將平面的多角數推廣到立體的多面體數、多角錐數及多
柱體數,這部份的研究過程讓本組收穫良多,本組深刻地體會了數學上推廣的過程(從二維到三維)、觀察及
歸納的重要性、並有機會了解正多面體的特性,真是感謝老師給予本組這難得的機會及指導。
貳、研究目的
在此研究中,本組從平面的角數出發,先逐一地介紹三角數、四角數及五角數的定義,並分別指出第n
個三角數、四角數及五角數的一般式。本組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考慮一般的角數並給出第n個角數的一般式。
(二) 透過觀察,得出並證明一些k角數間的有趣關係式。
(三) 求出前n個角數的和。
(四) 將平面的角數推廣至立體的面體數、角錐數及柱體數 (只計算邊上的點),希望能求得k面體數的公
式。
(五) 將平面的k角數推廣至立體的面體數 (邊上、面上及內部的點都算),希望能求得面
體數的公式。其中包括第個角錐 (包括正四面體)、第個角柱 (包括政六面
體)及第個八面體數。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
1. 紙、筆、電腦
2. Office Word 2003
3, . Math Type 6.0
4. 小畫家
肆、研究方法及主要結果
一、 3、4、5角數的定義及其一般式
所以,本組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n(n  1)( k  2)  2
從幾何的觀點來介紹k角數,應該較為生動且吸引
Kn 
2
。
人。本組先從三角數的定義談 起:從1個點開始且令 性質 2-1:第 n 個 k 角數為
第1個三角數t1  1;以此點為頂點,做一個邊長為1單
位的正三角形,此時有3個頂點,本組令第2個三角
數 t2  ;再將剛剛的正三角形延伸成邊長為2的正三
為了檢驗性質 2-1 的正確性,本組分別將 k  3, 4, 5
3
角形,並在各邊上每一單位長標上一點(如下圖所示),
代入性質 2-1 得:
此時,點數的總數即為 ,因此t5  15 、 t3  6 、t4  10
……等。
n [(n  1)(3  2)  2] n( n  1)
t


第 n 個三角數為 n
;
2
2
t1  1
t2  3
t3  6
t4  10
n [(n  1)(4  2)  2] n(2n)

 n2 ;
2
2
第 n 個五角數為
pn 
n [(n  1)(5  2)  2] n(3n  1)

;
2
2
t5  15
由以上的定義,可知第n個三角數 tn 之一般式為
tn  1  2  3    n 
第 n 個四角數為
sn 
n ( n  1)
.
2
如本組所意料,得出的結果與之前的完全吻合,
接下來,仿照類似的方法來定義四角數 sn (如下圖所
示),則可
得 s1  1、 s2  4 、s3  9 、s4  16 、s5  25 ……等;
此時,第n個四角數 sn 之一般式為
n (1  (2n  1))
sn  1  3  5    (2n  1) 
 n2.
2
本組也乘勝追擊,求出
第 n 個六角數為
hn 
n [(n  1)(6  2)  2] n(4n  2)

 n(2n  1) 。
2
2
三、 有關 k 角數的有趣性質
觀察三、四、五、六角數所成的數列:
三角數 t
: 1, 3, 6, 10, 15, 21, 28, 36, ...
n
四角數 s
n
s1  1
s2  4
s3  9
s4  16
s5  25
: 1, 4, 9, 16, 25, 36, 49, 64, ...
五角數 p
: 1, 5, 12, 22, 35, 51, 70, 92, ...
六角數 h
: 1, 6, 15, 28, 45, 66, 91, 120, ...
n
n
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現象,而這些性質只要透過 k 角數的一般
最後,本組定義五角數 pn (如下圖所示),則可得p1  1、
p2  5、p3  12 、p4  22 ……等;此時,第n個五角數pn
式即可獲得驗證,證明雖然不難,但經由觀察、形成規律、證
的一般式為
n (3n  1)
pn  1  4  7    (1  3( n  1)) 
.
2
明的過程,讓本組深刻地體會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與精神。
性質 3-1:對於所有的大於 1 的正整數
二、 第 n 個 k 角數的一般式
仿照以上三、四、五角數的定義,本組歸納
n ,關係式
tn1  tn  sn
都成立。因此,連續兩項三角數的和為完全平方數。
出第 n 個 k 角數的一般式如下:
1  [1  (k  2)]  [1  2(k  2)]  [1  3(k  2)]    [1  (n  1)(k  2)]
 1  n  [1  2 ......  (n  1)](k  2)
n(n  1)(k  2)
n
2
2n  n(n  1)(k  2)

2
n [(n  1)(k  2)  2]

.
2
性質 3-2: 對於所有的大於 1 的正整數
n ,關係式
pn  sn  tn1
都成立。也就是說,第 n 個五角數與第 n 個四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三角數。
探討多角數、多面體數之通式
性質 3-3:對於所有的大於 1 的正整數 n ,關係式
性質 5-4:第 n 個十二面體數
pn  tn  2tn1
Pn 
27n 2  43n  18
.
2
都成立。也就是說,第 n 個五角數與第 n 個三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
三角數的兩倍。
最後,本組處理二十面體數 X n 。
性質 3-4:對於所有的正整數 n ,關係式
正二十面體具有 20 面(正三角形)、12 頂點、30 邊且每頂點有 5 邊交會。
(此圖形取自維基百科[3])
tn  pn  2sn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
S1  1 ,
都成立。也就是說,第 n 個三角數與第 n 個五角數的和剛好是第 n 個四角數
的兩倍。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正六面體,得
性質 3-5:對於所有的正整數 n ,關係式
S2  1  7  8
tn  sn  pn  n
(此圖形取自維基百科[3])
仿照以上的方法,可以得到
( S2 比 S1 多出 7 個頂點);
都成立。也就是說,第 n 個三角數與第 n 個四角數的和剛好比第 n 個五角
X1  1
接著,再將剛剛的正六面體,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正六
數多 n 。
(先給定一點 A );
面體,並在各邊上,每單位長標上 1 點,得
性質 3-6:對於所有的正整數 n  1 ,關係式
X 2  1  11  12
S3  1  7  (7  1 9)  24
hn  pn  tn 1
(多出 11 個頂點);
( S3 比 S2 再多出 7 個頂點以及該正六面體上不交於 A 的 (12  3) 個邊也各多出 1 個
都成立。也就是說,第 n 個六角數與第 n 個五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三角數。
中間點);
X 3  1  11  (11  1 25)  48
(再多出 11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30  5) 個邊上也各多出 1 個中間點);
同樣地,
X 4  1  11  (11  1 25)  (11  2  25)  109
其實,後來本組發現,透過直接觀察 t n 、 s n 、 pn 及 hn 的一般式,就可寫出許多
S4  1  7  (7  1 9)  (7  2  9)  49
的關係式,再此不多作贅述。接下來,本組分別考慮這四個數列的前 n 項的和。在
計算過程中,本組需要以下知名的等式:
n ( n  1)(2n  1)
. (平方和公式)
6
12  2 2      n 2 
這個等式在高中的數學課本中可以找到,所以本組直接將此等式當成已知結果來使
( S4 比 S3 又多出 7 個頂點以及該邊長為 3 的正六面體上不交於 A 的 9 個邊也各多
依此類推,可得 X n 的一般式為
出 2 個中間點);
X n  1  11  (11  1  25)  (11  2  25)    (11  ( n  2)  25)
 1  11( n  1)  25(1  2    ( n  2))
25( n  1)( n  2)
 1  11n  11 
2
2
2  22n  22  25n  75n  50

2
2
25n  53n  30

.
2
依此類推可得
用;相關的證明,請參考[1]。
四、 k 角數的前 n 項的和
由於第 n 個四角數即為 n 個平方數,所以,根據平方和公式,本組馬上得到以下的結果。
性質 5-2:第 n 個六面體數
n ( n  1)(2n  1)
6
性質 4-1: 前 n 個四角數的和為
,也就是說,
s1  s2    sn 
(再多出 11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25 個邊上也各多出 2 個中間點);
Sn 
n(n  1)(2n  1)
.
6
9n 2  13n  6
.
2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性質 5-5:第 n 個二十面體數
接著,本組利用平方和公式分別求出三角數、五角數以及六角數的前 n 項的和。
n(n  1)(n  2)
6
性質 4-2:前 n 個三角數的和為
,也就是說,
t1  t2    tn 
接下來,考慮八面體數 On 。由於該立體圖形不易畫出,本組求助於網路,感謝”昌爸工
作坊” http://www.mathland.idv.tw/graphics3d/polyhedron8.htm
n( n  1)( n  2)
.
6
[2] 提供了正多面體的環視圖
正八面體具有 8 面(正三角形)、6 頂點、12 邊且每頂點有 4 邊交會。
在前一小節中,本組觀察並證明了一些有關於 tn 、 sn 、 pn 或 hn 的關係式,但是在此,似乎不
太容易透過觀察得到 Tn 、 Sn 、 On 、 Pn 或 X n 的關係式。本組倒是可以透過代數運算求得這些
多面體的前 n 項的和。舉例而言,前 n 個八面體數的和為
n 2 (n  1)
p1  p2    pn 
.
2
O1  O2    On  (4  12  7  1  4)  (4  2 2  7  2  4)    (4 n 2  7 n  4)
 4(12  2 2    n 2 )  7(1  2    n)  4 n
n(n  1)(2n  1)
n( n  1)
 4
7
 4n
6
2
4n( n  1)(2n  1)  21n( n  1)  24n

6
n[4( n  1)(2n  1)  21( n  1)  24]

6
2
n(8n  12n  4  21n  21  24)

6
2
n(8n  9n  7)

.
6
n ( n  1)(4n  1)
,也就是說,
6
h1  h2    hn 
25n 2  53n  30
.
2
(可利用滑鼠旋轉該正多面體做 360 度環視),這對以下的研究幫助相當大。
n 2 (n  1)
性質 4-3:前 n 個五角數的和為 2 ,也就是說,
性質 4-4:前 n 個六角數的和為
Xn 
n(n  1)(4n  1)
.
6
(此圖形取自維基百科[3])
仿照以上的方法,可以得到
五、多面體數---多角數的立體推廣(只計算邊上的點)
O1  1
在這一節中,本組將嘗試將平面的 k 角數推廣至立體的 k 面體數,希望能求得 k 面體
(先給定一點 A );
數的一般式。由於正多面體的種類只有五種,即正四、六、八、十二、二十面體,所以,本
O2  1  5  6
組針對這五種分別求出其第 n 個 k 面體數。
所以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多出 5 個頂點);
首先,從四面體數 Tn 開始,一樣從幾何的觀點來定義它:首先,已知
O3  1  5  (5  1 8)  19
正四面體具有 4 面(正三角形)、4 頂點、6 邊且每頂點有 3 邊交會。
性質 5-6:前 n 個八面體數的和為
(再多出 5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12  4) 個邊上也各多出 1 個中間點);
On 
O4  1  5  (5  1 8)  (5  2  8)  40
n(8n 2  9n  7)
.
6
(再多出 5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8 個邊上也又各多出 2 個中間點);
至於其它四種多面體數的前 n 項的和也都可以類似的方法求出,在此不多作贅述。
依此類推,本組可得 On 的一般式為
On  1  5  (5  1  8)  (5  2  8)    (5  ( n  2)  8)
(此圖形取自維基百科[3])
 1  5( n  1)  8(1  2    ( n  2))
8(n  1)(n  2)
 1  5n  5 
2
 1  5n  5  4( n  1)( n  2)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
T1  1 ,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正四面體,得
 4n 2  7n  4.
T2  1  3  4
六、多面體數、多角柱數及多柱體數---多角數的立體推廣(邊上、面上及內部的
點都算)
*錐體:求 k 角錐的頂點數和
在這一節中,本組將嘗試把立體的 k 角錐的內部點數也加入,希望能求得 k 角錐數的一
( T2 比 T1 多出 3 個頂點);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般式。
接著,再將剛剛的正四面體,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正四面體,並在各
性質 5-3:第 n 個八面體數
邊上,每單位長標上 1 點,得
T3  1  3  (3  1 3)  10
首先,令 Tn 代表第 n 個三角錐數
On  4n 2  7n  4.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定義
( T3 比 T2 再多出 3 個頂點以及該四面體上不交於 A 的 (6  3) 個邊上也各多出 1 個中間點);
如下圖所示:
T1  1 ,
接下來,考慮十二面體數 Pn 。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三角錐,得
正十二面體具有 12 面(正五邊形)、20 頂點、30 邊且每頂點有 3 邊交會。
T2  1  (1  2)
接著,再將剛剛的三角錐,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三角錐,得
T3  1  (1  2)  (1  2  3)
如下圖所示:
T1  1
T2  4
內部多出 1
個點
T3  10
同樣地,
(此圖形取自維基百科[3])
T4  1  3  (3  1 3)  (3  2  3)  19
仿照以上的方法,可以得到
( T4 比 T3 再多出 3 個頂點以及該正四方體上不交於 A 的 3 個邊上也各多出 2 個中間點);
依此類推可得
Tn  1  3  (3  1  3)  (3  2  3)    (3  ( n  2)  3)
P1  1
(先給定一點 A );
P2  1  19  20
P3  1  19  (19  1 27)  66
Tn  
(再多出 19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30  3) 個邊上也各多出 1 個中間點);
P4  1  19  (19  1 27)  (19  2  27)  139
點);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依此類推,可得 Pn 的一般式為
Pn  1  19  (19  1  27)  (19  2  27)    (19  ( n  2)  27)
接下來,本組處理六面體數 Sn 。仿照剛剛處理六面體數的方法
依此類推可得
n
(再多出 19 個頂點以及不交會於 A 點的 (30  3) 個邊上也各多出 2 個中間點);
3n 2  3n  2
Tn 
.
2
T4  1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4)
(多出 19 個頂點);
( Tn 比 Tn 1 多出 3 個頂點以及該邊長為 n 的正方體上不交於 A 的 3 個邊也各多出 n  2 個中間
性質 5-1:第 n 個四面體數
T3  10
T2  4
同樣地,
 1  3( n  1)  3(1  2    ( n  2))
3( n  1)( n  2)
 1  3n  3 
2
2
2  6n  6  3n  9n  6

2
2
3n  3n  2

.
2
T1  1
 1  19( n  1)  27(1  2    ( n  2))
27( n  1)( n  2)
 1  19n  19 
2
2
2  38n  38  27n  81n  54

2
2
27n  43n  18

.
2
正六面體具有 6 面(正四邊形)、8 頂點、12 邊且每頂點有 3 邊交會。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i 1
i(i  1)
n(n  1)
 1  3  6  10         
2
2
因此,利用性質 4-2,
Tn 
n( n  1)( n  2)
6
性質 6-1:第 n 個三角錐數
Tn 
n(n  1)(n  2)
6
T4  20
接下來,本組處理四角柱數 Sn 。仿照剛剛處理三角柱數的方法
接下來,本組處理四角錐數 Sn 。仿照剛剛處理三角錐數的方法
討論二:第 n 個 k 角數的一般式
A
由(一)得以下通式:
第 n 個 k 角數點數和為
n( n  1)( k  2)  2
2
討論三:有關 k 角數的有趣性質
A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定義
觀察三、四、五、六角數所成的數列:
S1  1 ,
S1  1 ,
三角數 tn : 1, 3, 6, 10, 15, 21, 28, 36, ...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四角柱,得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四角錐,得
四角數 sn : 1, 4, 9, 16, 25, 36, 49, 64, ...
S 2  s2  2  2  2
2
S 2  1 2 2
接著,再將剛剛的四角錐,從交會於 A 點的四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四角錐,得
S3  1  2  3
2
五角數 pn : 1, 5, 12, 22, 35, 51, 70, 92, ...
接著,再將剛剛的四角柱,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四角柱,並在各邊上,
六角數 hn : 1, 6, 15, 28, 45, 66, 91, 120, ...
每單位長標上 1 點,得
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現象,如下:
S3  s3  3  32  3
2
同樣地
同樣地
1. 連續兩項三角數的和為完全平方數。
S 4  s4  4  4 2  4
S3  1  22  32  42
2.第 n 個五角數與第 n 個四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三角數。
n(1  (2n  1))
 n 2 . (可參考第 4 頁)
然後由 sn  1  3  5    (2n  1) 
2
3.第 n 個五角數與第 n 個三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三角數的兩倍。
可得第 n 個四角柱之頂點數為:
4.第 n 個三角數與第 n 個五角數的和剛好是第 n 個四角數的兩倍。
依此類推,可得第 n 個四角錐之頂點數為:
Sn  sn  n  n
n
Sn   i 2  12  2 2  32        n 2
3
5.第 n 個三角數與第 n 個四角數的和剛好比第 n 個五角數多 n 。
6.第 n 個六角數與第 n 個五角數的差剛好是第 n  1 個三角數。
i 1
n ( n  1)(2n  1)

6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性質 6-6:第 n 個四角柱數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討論四:k 角數的前 n 項的和
Sn  sn  n  n3
性質 6-2:第 n 個四角錐數
接下來,本組處理五角柱點數 Fn 。仿照三、四角柱數的方法
n(n  1)(2n  1)
Sn 
6
接下來,本組處理五角錐點數 Fn 。仿照三、四角錐數的方法(可參考第 4 頁)
前 n 個三角數的和為
n(n  1)(n  2)
6
前 n 個四角數的和為
n ( n  1)(2n  1)
6
前 n 個五角數的和為
n 2 (n  1)
2
前 n 個六角數的和為
n ( n  1)(4n  1)
6
討論五:多面體數---多角數的立體推廣(只計算邊上的點)
A
A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
Fn  1
3n 2  3n  2
.
2
第 n 個六面體數 Sn 
9n 2  13n  6
.
2
第 n 個八面體數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五角柱,得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定義
第 n 個四面體數 Tn 
On  4n 2  7n  4.
第 n 個十二面體數 Pn 
27n 2  43n  18
.
2
第 n 個二十面體數 X n 
25n 2  53n  30
.
2
F2  (1  4)  2  10
P1  1
接著,再將剛剛的五角柱,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五角柱,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五角錐,得
並在各邊上,每單位長標上 1 點,得
P2  1  (1  4)  6
討論六:多面體數、多角柱數及多柱體數---多角數的立體之推廣(邊上、面上及
F3  (1  4  7)  3  36
接著,再將剛剛的五角錐,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五角錐,得
內部的點都算)
同樣地,
P3  1  (1  4)  (1  4  7)  18
*錐體:第 n 個三角錐數 Tn 
F4  (1  4  7  10)  4
同樣地,
由 pn  1  4  7    (1  3(n  1)) 
P4  1  (1  4)  (1  4  7)  (1  4  7  10)  30
依此類推得 Pn  第 n 個五角錐數
n( n  1)(2n  1)
6
2
n ( n  1)
第 n 個五角錐數 Pn 
2
n(3n  1)
(可參考第 4 頁)
2
第 n 個四角錐數 Sn 
n 2 (3n  1)
Fn  1  4  7      (1  3(n  1)) n 
2
可得
n(n  1)(n  2)
6
利用性質 6-3 得
由上可推得:第 n 個 k 角錐數:
i(3i  1)
n(3n  1)
 1  5  12        
2
2
i 1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n 2 (n  1)
2
性質 6-7:第 n 個五角柱數:
n
Pn  

Kn 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第 n 個四角柱數 Sn
最後統整以上各種角柱數後,得到一個最終的結論:第 n 個 k 角柱數為
n 2 ( n  1)
Pn 
2
K n  kn  n 
 n(n  1)(2n  1) n(n  1)   n(n  1) 
( k  2) 

2
i(i  1)(k  2)  2
6
2   2 

n
K 

2
2
i 1
n
n 2 (n  1)(k  2)  2
2
 n(n  1)(2n  1  3)
(k  2)
  n(n  1)
6



2
n 2 (n  1)(k  2)  2
kn  n 
2
n 2 (n  1)(k  2)  2
2
*含內部點的第 n 個八面體數
接下來本組將嘗試把立體的八面體的內部點數也加入,希望能求得八面體數通式
n(n  1)n(k  2)  (k  5)
6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Kn 
n(n  1) n(k  2)  (k  5)
6
陸、參考文獻
2. 昌爸工作坊 http://www.mathland.idv.tw/graphics3d/polyhedron8.htm
A
3.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
仿照以上的方法,本組可以得到
*柱體:求第 n 個 k 角柱數
O1  1
在這一節中,本組將嘗試把立體的 k 角柱的內部的點數也加入,希望能求得 k 角柱數的一
(先給定一點 A );
般式。
O2  12  2 2  12
( O2 比 O1 多出兩層);
首先,從三角柱 Tn 開始(可參考第 4 頁)
O3  12  22  32  22  12
一開始給定一點 A ,所以
T1  1 ,
( O3 比 O2 再多出兩層);
然後由 A 點作出邊長為 1 的三角柱,得
O4  12  22  32  42  32  22  12
T2  t2  2  3  2  6
接著,再將剛剛的三角柱,從交會於 A 點的三邊往外延伸成邊長為 2 的三角柱,並在各邊上,( O 比 O 再多出兩層);
4
3
每單位長標上 1 點,得
依此類推,本組可得 On 的一般式為
T3  t3  3  6  3  18
On  s1  s2        sn  sn1        s2  s1
如下圖所示:
 12  22         n 2  (n  1)2        22  12 
n(2n 2  1)
3
於是,本組得到以下的結果。
性質 6-9:含內部點的第 n 個八面體數
T2  6
n(2n 2  1)
On 
3
1. 許志農,高中數學第一冊,龍騰文化。
性質 6-4:第 n 個 k 角錐數為
T1  1
 sn  n  n3
由上可推得:第 n 個 k 角柱數:
性質 6-8:第 n 個 k 角柱數為
K n  kn  n 
n 2 (n  1)
2
n 2 (3n  1)
第 n 個五角柱數 Fn  pn  n 
2
於是得到以下的結果:
依此類推,並利用性質 2-1 可得:第 n 個 k 角錐數為

*柱體:第 n 個三角柱數 Tn  tn  n 
n 2 (3n  1)
Fn 
2
性質 6-3:第 n 個五角錐數
n(n  1)  n(k  2)  (k  5)
6
T3  18
同樣地,
T4  40
On 
n ( 2n 2  1)
3
伍、討論與結論
討論一:3、4、5 角數的定義及其一般式
T4  t4  4  10  4  40
第 n 個三角數 tn 之一般式為
依此類推可得
Tn  tn  n 
n 2 (n  1)
2
tn  1  2  3    n 
n( n  1)
.
2
第 n 個四角數 sn 之一般式為
sn  1  3  5    (2n  1) 
n(1  (2n  1))
 n2.
2
第 n 個五角數 pn 的一般式為
pn  1  4  7    (1  3(n  1)) 
n(3n  1)
.
2